分享

搜狐网

 刘传开先生 2023-09-04 发布于北京

2022年10月,拥有“中华儒学第一藏”美誉的四川大学版《儒藏》(简称“《儒藏》”)完整出版,总计656册,其中经部265册、史部274册、论部117册,累计5亿余字。《儒藏》是由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纂、国际儒学联合会与中国孔子基金会总监制、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套汇聚中国历代儒学成果的大型儒学文献丛书,这一出版盛举始于1997年,历经25个岁月,终于完编。

文献是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的载体。《儒藏》以“儒学”为专题,系统整理、收录自先秦至清末各类儒学著作和儒学史料5000余种,全面地保存了两千五百多年来的儒学成果。作为一部古籍文献集成,《儒藏》并不仅仅是对文献的简单汇集,而是灵活采用“丛书”加“类书”的方式处理各类文献,在吸取中国传统目录分类经验、“参考和吸收佛、道二'藏’的编纂经验,结合当代学科分类特点和学术研究需要”的基础上,建立了系统的、科学的、实用的、现代的儒学文献分类体系,以“经”“史”“论”三部分类,下又细分元典、群经、儒家、性理、礼教、学案、碑传等二十四个类目,创造了“三藏二十四目”的现代编纂体例。其中“经”是“以经书为主体的经注、经解和经说系列”,“史”是“以记载儒学历史为主要内容的人物、流派、制度、书目、学校等系列”,“论”是“以儒家理论阐发为主要内容的儒家子学、礼教、政论、杂议系列”。这种编纂形式既全面地汇集了儒家经学的、历史的和理论的文献,又特别突出了“儒学”专题文献的性质和类别。如,为彰显孔孟之道“通经致用、淑世济人”的本真精神,设“论部·儒家类”一门,收录了柳宗元的《封建论》、黄宗羲的《破邪论》、李塨的《拟太平策》、谭嗣同的《仁学》、章炳麟的《訄书》等,具有强烈现实主义和社会关怀的儒家著作。

《儒藏》的编纂还注重实践中国古典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传统,采用“叙录加提要”的方式,对每一门类进行寻源溯流式的考索。《儒藏总序》概述中国儒学的价值,并总结“儒藏”编纂的历史,考证“儒藏”之说首倡于明万历年间的孙羽侯,其后明代曹学佺、清代周永年等人加以重申,但都未付诸实践,直至此版《儒藏》的编纂刊行。在三部、二十四类之下,分别撰写“分序”和“小序”。“分序”概述儒学和儒学文献发生、发展的历史,论述儒家学术的源流;“小序”概述各门类学术的研究状况和文献形成情况,梳理各门学术脉络。每种入选的图书前撰有一篇提要,概述作者生平、著述源流、版本流传和内容概要等,并对各书略作评价,指陈其中得失,评定学术地位。

在排版形式上,《儒藏》主体使用了“影印加点校”的方式,即“在复印件上进行标点处理,然后扫描制版,尽量减少重新录入排版所带来的错误”,既可保存古籍原貌,又有助于读者阅读。每书卷末还以“校勘记”的形式对原文的讹误之处进行校勘,以体现《儒藏》的学术专业性。

《儒藏》的编纂和出版是对两千五百余年的中国文化和儒家思想的最大集结,是中国学术主干内容的完整呈现,为当代儒学的复兴和发展、儒学的现代化转型奠定了坚实的文献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自《儒藏》出版发行以来,孔子研究院儒学文献收藏中心陆续购入,2023年6月,文献收藏中心补充备齐全套《儒藏》。

附:《儒藏》类目及部分目录。

《儒藏》類目:

一、經部:

1、詩經類 2、尚書類 3、三禮類 4、周易類 5、春秋類

6、四書類 7、孝經類 8、爾雅類 9、群經總義類

10、元典類 11、讖緯類

二、史部:

1、孔孟史志 2、歷代學案 3、儒林碑傳 4、儒林年譜

5、儒林史傳 6、學校史志 7、禮樂類 8、雜史類

三、論部:

1、儒家類 2、性理類 3、禮教類 4、政治類 5、雜論類

經部·詩經類總目録

(个人整理,仅限学习、交流使用,请勿用作他处)

傳注與通論類

毛詩注疏 漢·毛亨傳 鄭玄箋 唐·孔穎達疏 陸德明音義 清·阮元校勘 第一/第二冊

毛詩指説 唐·成伯瑜述 第二冊

詩本義 宋·歐陽修撰 第二冊

詩集傳 宋·蘇轍撰 第二冊

詩總聞 宋·王質撰 第二冊

詩集傳 宋·朱熹撰 第三冊

詩補傳 宋·范處義撰 第三冊

非詩辨妄 宋·周孚撰 第三冊

呂氏家塾讀詩記 宋·呂祖謙撰 第三/第四冊

慈湖詩傳 宋·楊簡撰 第四冊

續呂氏家塾讀詩記 宋·戴溪撰 第四冊

毛詩要義 宋·魏了翁撰 第五冊

詩疑 宋·王柏撰 第五冊

詩緝 宋·嚴粲撰 第五/第六冊

詩傳通釋 元·劉瑾撰 第六/第七冊

詩傳旁通 元·梁益撰 第七冊

詩纘緒 元·劉玉汝撰 第七冊

詩傳大全 明·胡廣等撰 第七/第八册

詩說解頤 明·季本撰 第八/第九冊

讀詩私記 明·李先芳撰 第九冊

重訂詩經疑問 明·姚舜牧撰 第九冊

詩故 明·朱謀韋撰 第九冊

待軒詩記 明·張次仲撰 第九/第十冊

詩經世本古義 明·何楷撰 第十/第十一冊

詩經通義 清·朱鶴齡撰 第十一冊

毛詩稽古編 清·陳啟源撰 第十一/第十二冊

詩經稗疏 清·王夫之撰 第十二冊

詩經通論 清·姚際恒撰 第十二冊

毛鄭詩考正 清·戴震撰 第十二冊

毛詩故訓傳 清·段玉裁訂 第十二/第十三冊

讀風偶識 清·崔述撰 第十三冊

毛詩補疏 清·焦循撰 第十三冊

毛詩後箋 清·胡承珙撰 第十三/第十四冊

毛詩傳箋通釋 清·馬瑞辰撰 第十四/第十五冊

詩毛氏傳疏 清·陳奐撰 第十五冊

毛詩傳義類 清·陳奐撰 第十五冊

詩經原始 清·方玉潤撰 第十五/第十六冊

詩序與詩譜類

詩序辨說 宋·朱熹撰 第十六冊

涇野先生毛詩說序 明·呂柟撰 第十六冊

毛詩序說 明·郝敬撰 第十六冊

詩序補義 清·姜炳璋撰 第十六冊

詩小序翼 清·張澍撰 第十七冊

詩序議 清·呂調陽撰 第十七冊

詩譜 漢·鄭玄撰 第十七冊

詩譜補亡後訂 清·吳騫撰 第十七冊

鄭氏詩譜攷正 清·丁晏撰 第十七冊

毛詩譜 清·胡元儀撰 第十七冊

音釋類

毛詩音 晉·徐邈撰 第十七冊

詩經協韻考異 宋·輔廣撰 第十七冊

詩集傳名物鈔音釋纂輯 元·羅復撰 第十七冊

詩本音 清·顧炎武撰 第十七冊

詩聲類 清·孔廣森撰 第十八冊

詩經韻讀 清·江有誥撰 第十八冊

考證類

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 吳·陸璣撰 清·丁晏校正 第十八冊

毛詩名物解 宋·蔡卞撰 第十八冊

詩集傳名物鈔 元·許謙撰 第十八冊

六家詩名物疏 明·馮復京撰 第十八/第十九冊

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廣要 明·毛晉撰 第十九冊

毛詩名物圖說 清·徐鼎撰 第十九冊

陸氏草木鳥獸蟲魚疏疏 清·焦循撰 第十九冊

毛詩多識 清·多隆阿撰 第十九冊

毛詩天文考 清·洪亮吉撰 第十九冊

詩地理攷 宋·王應麟撰 第十九冊

毛詩地理釋 清·焦循撰 第二十冊

詩地理徵 清·朱右曾撰 第二十冊

詩地理考略清·尹繼美撰 第二十冊

毛詩釋地 清·桂文燦撰 第二十冊

詩氏族考 清·李超孫撰 第二十冊

毛詩禮徵 清·包世榮撰 第二十冊

三家詩類

韓詩外傳 漢·韓嬰撰 第二十冊

詩攷 宋·王應麟撰 第二十冊

三家詩拾遺 清·范家相撰 第二十/第二十一冊

三家詩遺説攷 清·陳壽祺撰 陳喬樅述 第二十一冊

齊詩翼氏學 清·迮鶴壽撰 第二十一冊

詩古微 清·魏源撰 第二十一/第二十二冊

齊詩翼氏學疏證 清·陳喬樅撰 第二十二冊

詩三家義集疏 清·王先謙撰 第二十二冊

儒藏詩經類書名筆畫索引 第二十二冊

儒藏詩經類作者筆畫索引 第二十二冊

史部·孔孟史志類總目錄

(个人整理,仅限学习、交流使用,请勿用作他处)

東家雜記 宋·孔傳撰 第一冊

孔氏祖庭廣記 金·孔元措撰 第一冊

闕里誌 明·陳鎬撰 第一冊

闕里廣誌 清·宋際 宋慶長撰 第二冊

闕里文獻考 清·孔繼汾撰第二冊至第三冊

闕里述聞 清·鄭曉如撰 第三冊

孔聖全書 明·蔡復賞撰 第三冊至第五冊

孔聖家語圖 明·吳嘉謨撰 第五冊

聖蹟圖 明·佚名撰 第五冊

聖域述聞 清·黄本驥撰 第五冊至第六冊

洙泗考信録 清·崔述撰 第六冊

洙泗考信餘録 清·崔述撰 第六冊

聖門人物志 明·郭子章撰 第六冊

聖門志 明·吕元善撰 第六冊

聖門志考略 清·沈德淐撰 第七冊

孔門弟子傳略 明·夏洪基撰 第七冊

孔門儒教列傳 明·佚名撰 第七冊

孔子弟子考附孔子門人考 清·朱彝尊撰 第七冊

聖門十六子書 清·馮雲鵷撰 第七冊

閔子世譜 明·張雲漢 撰 第七冊

仲志 明·劉天和撰 第八冊

陋巷志 明·吕兆祥撰 第八冊

宗聖志 明·吕兆祥撰 第八冊

宗聖志 清·曾國荃撰 第八冊

文廟從祀弟子贊 清·盧存心撰 第八冊

聖賢像贊 明·吕維祺撰 第九冊

孔顏孟三氏誌 明·劉濬撰 第九冊

三遷志 明·吕元善撰 第九冊

三遷志 清·孟衍泰等撰 第九冊至第十冊

重纂三遷志 清·孟廣均撰 第十冊

孟子遊歷攷 清·潘眉撰 第十冊

孟子弟子考 清·朱彝尊撰 第十冊

孟子弟子考補正 清·陳矩撰 第十冊

孟子事實録 清·崔述撰 第十冊

孟志編略 清·孫葆田撰 第十冊

閑道集 清·孟經國撰 第十冊

學宮輯略 清·余丙撰 第十冊

文廟從祀先賢先儒考 清·郎廷極撰 第十冊

聖節會約 清·郭存會撰 第十冊

文廟從祀位次攷 清·陳錦撰 第十冊

文廟賢儒功德録 清·張偀撰 第十冊

文廟丁祭譜 清·藍鍾瑞撰 第十冊至第十一冊

聖門禮志 清·孔令貽撰 第十一冊

聖門樂志 清·孔尚仁撰 第十一冊

文廟禮樂考 清·金之植宋鈜撰 第十一冊

孔子言行類纂 邱進之 王開隊輯 十一冊至第十二冊

孔門弟子言行類編 李冬梅輯 第十二冊至第十三冊

論部·儒家類總目録

(个人整理,仅限学习、交流使用,请勿用作他处)

孔子家語 (舊題)三國魏·王肅注 第一冊

家語疏證 清·孫志祖疏證 第一冊

孔子家語疏證 清·陳士珂疏證 第一冊

孔子集語 宋·薛據輯 第一冊

孔子集語 清·孫星衍輯 第一冊/第二冊

新編顔子 元·李純仁輯 第二冊

曾子全書 春秋·曾參撰 宋·汪晫輯 第二冊

曾子注釋 春秋·曾參撰 清·阮元注釋 第二冊

晏子春秋校注 (舊題)春秋·晏嬰撰 張純一校注 第二冊

子思子全書 戰國·孔伋撰 宋·汪晫輯 第二冊

子思子 戰國·孔伋撰 清·黃以周輯解 第二冊

荀子集解 戰國·荀况撰 唐·楊倞注 清·王先議集解 第二/第三冊

孔叢子正義 (舊題)漢·孔鮒撰 清·姜兆錫正義 第三冊

陸子新語校注 漢·陸賈撰 唐晏校注 第三冊

新書 漢·賈誼撰 清·盧文弨校訂 第三冊

賈子新書斠補 清·劉師培撰 第三冊

至言 漢·賈山撰 第三冊

春秋繁露義證 漢·董仲舒撰 清·蘇輿注 第三冊

新序 漢·劉向撰 第三冊

說苑 漢·劉向撰 第三/第四冊

法言集注 漢·楊雄撰 宋·司馬光注 第四冊

桓子新論 漢·桓譚撰 清·孫馮翼輯 第四冊

劉子 北朝·劉畫撰 第四冊

新論拾補 北朝·劉晝撰 清·盧文弨輯 第四冊

論衡 漢·王充撰 第四/第五冊

白虎通疏證 漢·班固撰 清·陳立疏證 第五冊

忠經詳解 (舊題)漢·馬融撰 鄭玄注 明·陶原良詳解 第五冊

潛夫論箋 漢·王符撰 清·汪繼培箋 第五冊

申鑒 漢·荀悅撰 明·黃省曾注 第五冊

申鑒拾補 清·盧文弨撰 第五冊

中論 漢·徐幹撰 第五冊

仲長統論 漢·仲長統撰 第五冊

典語 三國吴·陸景撰 第五冊

典論 三國魏·曹丕撰 第五冊

周生烈子 三國魏·周生烈撰 第五冊

傅子 晉·傅玄撰 第五冊

中說 隋·王通撰 宋·阮逸注 第五冊

中說考 明·崔銑撰第五冊

昌黎雜說 唐·韓愈撰 第六冊

天論 唐·劉禹錫撰 第六冊

復性書 唐·李翱撰 第六冊

非國語 唐·柳宗元撰 第六冊

天對 唐·柳宗元撰 第六冊

封建論 唐·柳宗元撰 第六冊

伸蒙子 唐·林慎思撰 第六冊

續孟子 唐·林慎思撰 第六冊

素履子 唐·張弧撰 第六冊

平土書 宋·李覯撰 第六冊

潛書 廣潛書 宋·李覯撰 第六冊

慶曆民言 宋·李覯撰 第六冊

迂書 宋·司馬光撰 第六冊

荆公論議 宋·王安石撰 第六冊

儒志編 宋·王開祖撰 第六冊

節孝語録 宋·徐積撰 第六冊

庸言 宋·楊萬里撰 第六冊

閑閑老人滏水文集選 金·趙秉文原著 汪璐選編 第六冊

滹南遺老集選 金·王若虛原著 汪璐選編 第六冊

魯齋心法 元·許衡撰 第六冊

草廬吳先生輯粹 明·王蓂輯 第七冊

讀書録存遺 元·潘音撰 第七冊

集慶路江東書院講義 元·程端禮撰 第七冊

管窺外編 元·史伯璿撰 第七冊

侯城雜誡 明·方孝孺撰 第七冊

慎言 明·王廷相撰 第六冊

雅述 明·王廷相撰 第七冊

同異録 明·陸深撰 明·陳繼儒訂 第七冊

明夷待訪録 清·黃宗義撰 第七冊

破邪論 清·黃宗義撰 第七冊

七怪 清·黃宗義撰 第七冊

甲申臆議 清·陸世儀撰 第七冊

噩夢 清·王夫之撰 第七冊

黃書 清·王夫之撰 第七冊

弘道書 清·費密撰 第八冊

潛書 清·唐甄撰 第八冊

顏習齋先生言行錄 清·顏元撰 清·鍾錂輯 第八冊

顏習齋先生闢異録 清·鍾錂撰 第八冊

環書 清·方殿元撰 第八冊

平書訂 清·李塨撰 第八冊

瘳忘編 清·李塨撰 第八冊

擬太平策 清·李塨撰 第八冊

策略 清·汪紱撰 第八冊

供冀小言 清·林伯桐撰 第八冊

乙丙之際箸議 清·龔自珍撰 第八冊

壬癸之際胎觀 清·龔自珍撰 第八冊

默觚 清·魏源撰 第八冊

立本趣時說 清·方潛撰 第八冊

校邠廬抗議 清·馮桂芬撰 第八冊

東塾讀書記 清·陳灃撰 第九冊

漢儒通義 清·陳灃撰 第九冊

愙齋自省録 清·吴大澂撰 第九冊

勸學篇 清·張之洞撰 第九冊

知聖篇 知聖續篇 清·廖平撰 第九冊

大同書 清·康有為撰 第九冊

仁學 清·譚嗣同撰 第九冊

訄書 清·章炳麟撰 第九冊

攘書 清·劉師培撰 第九冊

儒藏儒家類書名筆畫索引 第九冊

儒藏儒家類作者筆畫索引 第九冊

作者:崔伟芳,孔子研究院儒学文献收藏中心助理研究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