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热烈的石涛

 静心乐乎 2023-09-04 发布于上海

图片


石涛是一位天才的画家。

三百余年来,后人对他的热度有增无减。

今年石涛与八大山人拥抱了这个夏天。在中国美术馆建馆60周年大展中,展出了八大山人27件作品、石涛23件作品,还有黄安平的《个山小像》、八大山人和石涛合作的《兰竹图》,共52件传世之作。

带着对八大山人和石涛的好奇,很多人走进了美术馆,透过那一幅幅传世的画作,想知道他们身后那些不为人知的传奇故事。

图片
石涛《高士临溪图》·四川博物院藏
明末清初诞生了两位伟大的僧人画家,一位是八大山人,一位就是石涛。
这两位被后人称为生活在别处的奇人,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同为明代皇室出身,同样沦落为明亡遗民,而后又都出家在寺院生活过很长一段时间,二人同为那个时代的最具代表性的写意艺术画大家,是让后人为之倾倒的中国写意画的两座高峰。
两人年龄上相差了16岁,石涛比八大山人晚出生,所受的磨难没有八大多,境遇也要比八大好很多,两人的性格也是迥然有异,八大山人是清冷的,而石涛是热烈的。但不妨碍两人互相欣赏,互相爱惜,石涛更是对八大推崇备至。
这两位明朝最落魄的画家,在他们谢世300多年后在京城中国美术馆里得以“相遇”。这次美术馆浓墨重笔展出了他们留存下来的传世画作,分别在东西两厅陈列,按照二人的性格特色,八大山人的展厅以清冷的蓝为背景,而石涛则用了热烈的红为主调。
清冷与热烈,是这两位画风的最鲜明对比。八大山人画作中那些翻着白眼的鱼禽与鸟兽诉说着他对世事的不满和悲苦愤懑,种种的委屈和矛盾的心情,在疏离潦倒中装聋作哑,却还有着自己随心所欲、童趣和天真。
而石涛生活的时代比起八大来好了很多,明亡时他尚年幼,对于当时社会的动荡远没有八大体会的深刻,相反他以主动入世的态度常年生活在南京、扬州等繁华之地,云游四方,“搜尽奇峰打草稿”,他的画里大多是笔墨浓密,自然气息表现的淋漓尽致,山水风物,真实生动。
图片
石涛《对牛弹琴图》·故宫博物院藏
展览的中厅以清代黄安平的《个山小像》和石涛的《对牛弹琴图》左右呼应。《个山小像》是八大山人代表画像,而石涛却没有给后人留下自己的画像,但很多人猜测,这幅《对牛弹琴图》有可能就是他的自画像。
《对牛弹琴图》非常有趣,画中一人,一牛,一琴,有大段的留白和大段的文字诗词。一位穿着宽袖长袍的高士模样的人拨弄着琴弦,弹奏一曲,对面的牛趴卧在地,仿佛在认真倾听他弹曲,这位老者也许正为晚年生活孤寂,没有知音相伴而惆怅,唯有对牛弹琴也好过没人听,也能解一时之忧,但奈何牛不解人语,知音难遇。
古人最擅长苦中作乐,细看这些文字,是石涛和友人题的,是自说自话,是想说与谁听,也真不好猜了,但细看,诗语很幽默,“此琴不对彼牛弹,地哑天聋无所由”,“世上琴声尽说假,不如此牛听得真”。
也许是想借此抒怀,也许是借题发挥,也许是对往昔旧日的怀念。
图片
石涛《云山图》·故宫博物院
从八大的展厅出来,还沉浸在八大画作中那份特有的空灵、悲凉与唏嘘。近而转到了石涛的画作前,很惊讶300多年前石涛那浓重的笔调是如此细腻,色彩的饱和又是如此丰富,他会用明亮的红、绿色点染,与八大的画作相比,石涛带入眼帘的是浓浓暖意,在300年后仍然能感受他画里的那份热烈,心中会涌起一股莫名的温暖与感动,人在天地间,汲取精华,要的就是这自在与随意,从容与安然。
石涛,明末清初著名的画家,原名叫朱若极,广西桂林人,他的别号很多,有大涤子、石道人、苦瓜和尚、清湘陈人、零丁老人。
石涛工诗文,善书画。他画的最好的就是山水画,其次是兰竹。无论是山水、人物还是花卉鸟兽,曾经入过禅门,画风总是带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味。
图片
图片
图片
石涛《山水册页》(节选)
16岁的石涛在南京期间(1657-1685),就为自己总结了“我自用我法”,这个时期他完成的《山水册》,大量记录了他游历黄山、泾县桃花潭、幙山大观亭、苏州虎丘等,在自然中“搜其索怪”,以渴笔、渴墨的画法,完成“我法”的建立。
图片
石涛《山水图》·故宫博物院
石涛在北京生活了三年(1686-1692),也是石涛画风的转折期,从“我自用我法”到“不立一法,不舍一法”,石涛也在不断地超越自己,追求更高的艺术风格,也愈加体现水墨淋漓、苔点繁密、老笔纵横的表现方式。他已感觉到,艺术创作的规律,原是超越任何个人的一种客观存在,是可以涵盖任何个人创造的一种法则,故为“天下之法”,这一切就是存在于“茫茫大盖之中”。
图片
石涛《江干访友图》·故宫博物院
石涛在扬州时期(1693-1707),他给自己提出了更高境界的要求,即“天然”之境。一管笔著下,即成一画。一画之下,即彰文彩。石涛笔下的兰、竹都枝叶繁茂,做到密可通风,看似乱确有法度,恰与石涛的书法异曲同工,完成了知音自然世界而情难竭的天然图画,在“不立一法,不舍一法”中求索求新,把自己在艺术史上一道烛古耀今的光环落在了“一画之法,乃自我立”。
图片
八大山人与石涛合作《兰竹图》·广州艺术博物院
吴冠中评,“我尊奉石涛为中国现代艺术之父,他的艺术创作比塞尚早两个世纪”。
一场展览看下来,心里涌起的是太多的感动与温暖,唤醒的不仅是心中对自然山水的记忆,更是对自然的热爱。
笔墨之下,尽显万物山川之丰致,有远有近,有虚有实,有断有连,有缥缈,有磅礴,有嵯峨,尽其灵而足其神!
天地人之间,尚存深厚的传统美学。墨韵文脉,艺术在传承,在接续,永无止境。
感谢“在看”,看一次画展,体味传统美学,很值!

  阅读书目:

         朱虹   《八大山人画传》

         陈世旭《孤独的绝唱——八大山人传》


* 作者 | 李沐子,国家一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遇见李菁签约作者。读书写文,书画摄影,记录生活之美,品悟内心之静。个人公众号:墨韵逸品,微信号:limuzi906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