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0年代的克宁奶粉 · 小小一勺 · 奶香浓郁口感香醇

 爱好者1_11 2023-09-04 发布于北京

感谢 贾海涛供稿

克宁奶粉,目下的人听来想必是陌生品牌。电商上略查,该品只出现在代购商家之列,已不在内陆销售。我早有听说,这源于我外婆的经历。

外婆年近米寿(注 ,生于时为上海沪南区 (注②)的王家码头 ,1950年后便远赴朝鲜参军,50年代末至广西支援边疆,自此只把他乡当故乡。她的童年记忆反而更为鲜活,这其中就包括外婆小时候父亲常买的克宁奶粉。为了突出喝牛奶的重要性,这个奶粉她时有和我念叨。

之前我对克宁奶粉,并未产生多大好奇。外婆提起它时,一直是用上海闲话讲的,我甚至不知道它对应的汉字是什么。直到这两年断续给外婆整理口述资料,要给她谈到过的克宁奶粉做个注释,我才察觉这家奶粉的历史别有洞天。

克宁奶粉(也称为克宁牛乳粉或乳粉)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进入上海。40年代中后期,曾作为美国救济品大量来沪。克宁奶粉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品牌。据外婆回忆说,30年代她父亲在南京路一家朋友开的牙科诊所做助手,回来时顺路从附近的商店里买回克宁奶粉,每罐量大,可以吃很久。罐子正面是红底白字,上头都是英文字。小小一勺,冲开来就挺浓郁,表面浮着一层牛奶皮,呈乳黄色。糖不用多放,即有香醇口感。不过当时克宁奶粉在市面上不算多见,要去比较大的公司洋行才能买到。我通过查阅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看到,20年代至40年代初期的克宁奶粉广告,多由署名“吉时洋行”者发布,地址是南京路二十二号。结合上述外婆的回忆,不难推断出,她父亲下班顺道路过的,很有可能正是这家南京路上的吉时洋行。

南京路吉时洋行

来源:1939年版《行号路图录》

牛奶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扮演过重要角色。尽管进入中国的初期,母乳哺育的传统观念依然牢固,但是牛乳和奶粉通过健康、卫生等科学话语的包装和消费广告的传播下,逐渐成为新的生活方式,走入大众的日常。中国人自晚清以降,败于西方坚船利炮,苦于民众积贫积弱。为改变现状,就要先改变饮食习惯,强身健体,富国强民,这是很自然的逻辑。于是,清洁营养的牛奶便成为孕育强壮下一代的基石。这种进化论观念,致使牛奶与民族危亡意识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随着“喝牛奶”观念的推广,到了30年代后,牛奶不再仅仅是婴幼儿的饮用品,而成为了受到社会各阶层、各年龄层欢迎的保健品(参见章斯睿《塑造近代中国的牛奶消费》)。

从20年代至40年代,克宁奶粉的广告主要刊登在《时报》、《新闻报》、《盖世报(天津版)》、《大公报》、《中央时报》等报刊上。其广告数量众多、形式多样(本文篇幅所限,只截取了其中一部分)。有精简的纯文字,也有图文并茂的文案,更有附上营养成分表与漫画的多元形式。广告文案也随着消费群的扩展与牛奶观念的变迁与时俱进,除了说明奶粉与牛奶相比营养无增失,是安全便利的代乳品外,也针对不同消费群,突出不同的功效。

1923年《时报》登载广告

1923~1924年《时报》登载广告

1923~1924年《时报》登载广告,强调克宁奶粉为“婴孩稳妥完美之食品”,也是为婴孩成长的代乳品。

1927年《新闻报》登载广告

1927年《新闻报》的两版广告强调克宁奶粉对儿童长高与集中力的功效。

1931年《新闻报》登载广告

而在1931年《新闻报》的广告中,左侧图片是四个成年人的一桌麻将,右侧文案则为

交际场中。或竹战。或跳舞。要在心力强健。欲图补养精神,非进以滋养之牛乳不为功。克宁乳粉既佳美又便利。

从单纯代替牛乳之婴孩食品,到交际场中的滋补品,奶粉功用与消费群的扩展可见一斑。

1935年《益世报(天津版)》登载广告

1943年3月5日《新闻报》登载广告

广告语:克寧奶粉与標準代乳粉

1945年抗战结束后,克林奶粉作为美国救济品大量来沪,并通过中小学与慈善团体、机构曾免费发放给婴幼儿、学生、教职员工、贫民灾民等,使当时用度困难、营养不良的市民都能享用物美价廉的奶粉。1946年,在小报《海光》署名怀南的“克宁奶粉之秘密!”报道中,作者先介绍了品牌名字中蕴藏的文字游戏:

克宁奶粉的英文名称为(Klim)译音便是“克宁”。但如果将它原名四个字颠倒过来,则又别有妙用。因为 (Klim)颠倒过来即成(Milk)也就是“牛奶”了。

而克宁奶粉自太平洋战争后就经历着剧烈的物价波动,直到“战事告终,交通日渐恢复,第一次美国载来的救急药品中,克林奶粉竟足敷上海市六个月的需要”。

甚至在那个短暂奶粉过剩的年代,用克宁奶粉制成的“黑暗料理”也昙花一现。1946年《机联会刊》中登了一篇署名阿毛弟,介绍克宁奶粉吃法的小文。奶粉的一般吃法无外乎放糖冲开水,但当时糖价高,用糖冲奶粉不经济;不放糖的奶粉,淡而无味又不可口。于是乎,这位阿毛弟急中生智,想出了他的独门吃法,即置椒盐、大蒜入冲泡好的奶粉内制成浓汤,抑或加酱油、就油条当做豆浆来吃,总之这位阿毛弟的想法就是,糖价太高,要拓展奶粉的咸口吃法。与此“秘籍”用牛奶替代豆浆的做法类似,《星光》报署名克水的报道中说,克宁奶粉的价钱一度比豆浆还低,价格敏感的马路小贩,都开始卖冲好的奶粉以替豆浆。可见,克宁奶粉在1946年,作为美国救济品大举进入,一度成为可与豆浆并肩的实惠饮品,致使“牛奶浓汤”、“咸奶油条”这些中西结合之餐点因运而生。

《星光》1946年第3期

但在那个诡谲多变的年代,外来的克宁奶粉不久就遭到了本地牛奶业的抵制。奶粉价格低廉,订本地鲜奶户纷纷转吃奶粉,上海牛奶业受到冲击。于是,牛奶业联合采取措施:

由公会集资囤积奶粉、运往内陆出售、藉以提高奶粉价格。(《一四七画报》1946年第4卷第6期)

此办法一度奏效,但赶不上克宁奶粉大举倾销,且牛奶更易受季节变化的影响,牛奶业一时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克宁奶粉对本地牛奶业的冲击,不仅是商业竞争的问题,更涉及到民族情绪,大量业者呼吁政府采取措施。随着1947年政府对物价的管控,克宁奶粉价格历经起起落落,可替豆浆的低廉价格一去不复返。1948年后,政府加强进口管制,克宁奶粉在市面上的数量逐渐减少。可以说,一度来势汹汹的克宁奶粉是抗战后初期国际救济体制的缩影。

经这般寻访,我对克宁奶粉的印象愈加丰满起来,不再只是长辈口中的“声音”形象。克宁奶粉虽不是当时最具影响力的品牌,但也与彼时的观念发展与历史变迁紧密关联。如今,尽管乳糖不耐受体质者依然众多,但奶粉、牛奶已与茁壮成长、身体健康的观念深深绑定在一起。并且,诸如奶茶等牛奶衍生品也成为大众饮品中的一员。

《大公报(上海)》1949年12月15日

《大公报(上海)》1946年11月24日

上述这些近百年前的广告宣传、新闻报道对牛奶观念的推广、变迁与定型,想必发挥了不少作用。其实说起来,现在还订着牛奶的我,虽从未一品克宁奶粉之香醇,但也算是从外婆那里,间接地受到了克宁奶粉的影响吧。

注:

①米寿:八十八岁的雅称。因“米”字拆开,其上下各是八,中间是十,可读作八十八,故名。

②沪南区:大致包括,现黄浦区(原黄浦、南市、卢湾)、徐汇区等的部分区域,见图。

1928年(民国十七年)《上海特别市区域图》

编辑:段段

补充材料,部分文字微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