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蒋士铨家事(四)奇才的启蒙

 jxyslza 2023-09-05 发布于江西


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蒋士铨父亲蒋坚的一位姓柳的朋友在湖北汉阳任参政,他邀请蒋坚去湖北游玩。蒋坚到湖北后,朋友却离开汉阳了。蒋坚只能只身游览黄鹤楼,巧遇一位仙风道骨的人,自称瞿塘翁。蒋坚为人豪爽,很快就与瞿塘翁相谈甚欢。瞿塘翁说:“我给你相一面:你平生做了不少德义之事,所以遇到灾难都能免去。你为人慷慨侠义,在西北有利,在东南不吉。回家之后,不要再乱跑了!你明年十月会喜得贵子。等你老了就运气好了,七十岁以后跟着我周游天下就可以了。”蒋坚笑着问:“我周游天下,我家里人吃穿怎么办?”瞿塘翁哈哈一笑,说:“你重义气,守诺言,所以你没有钱。自古以来的豪杰都是困厄一生的,你应该知道自己的命运就是如此。不过你家以后会昌盛的,可惜你看不到了。”
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蒋坚已经七十一岁,他夫人四十三岁。十二月初八日,正是喝腊八粥的日子,蒋坚着凉得病,但他照样乐呵呵地不当回事。晚上笑着对钟夫人说:“我儿子出生的时候,我都年近半百了。转眼之间,儿子都娶老婆了,我快抱孙子了!人的一生盛衰,怎么说得清楚!”于是叫妻子钟氏准备文房四宝,趴在桌上写了两首七绝:

五十生儿犹未晚,黄金散尽雪盈头。

平生恨事知多少,老子而今不解愁。

匹马行边作客豪,灯前懒看杀人刀。

此身落得无牵挂,世上功名付汝曹。

读了丈夫写的诗,钟氏有一种不祥的预感,于是伺候蒋坚早早睡去。第二天起床,蒋坚感觉头晕,请来大夫诊脉开药。初十日傍晚,还能在堂屋行走,言语如常。谁知到了晚上就卧床不起。士铨和母亲扶着蒋坚从床上坐起来,蒋坚双目低垂,嘴里已经说不出话来。到了二更,便与世长辞,享年七十一岁。瞿塘翁一语成谶,蒋坚没有看到一个个有出息的孙子,更没有看到蒋士铨进士及第——七年之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蒋士铨三十三岁,得中二甲第十二名进士,等同于当年会考殿试后的总第十五名。
明清时期除恩科外,三年一比。读书人要在千千万万皓首穷经的人群中脱颖而出,蟾宫折桂,那比现在考清华、北大不知道难多少倍。像蒋士铨这样出类拔萃的人才,显然不是平庸之辈。乾嘉年间的大诗人洪元吉在给蒋士铨写的墓志铭中赞道:“滿一室,智百常童”;“江右三大家”之一袁枚在蒋士铨的墓志铭中赞道:“君天禀英绝,有览辄记,握笔如天马怒驰,超尘绝迹。”在《忠雅堂集校笺》序言中,袁枚赞道:“作诗如作史也,才、学、识三者宜兼,而才爲尤先。造化无才,不能造万物;古圣无才,不能制器尚象;诗人无才,不能役典籍、运心灵。才之不可已也如是夫!然而自古清才多,奇才少。晋人称谢邈'清才’。宋神宗读苏轼文叹曰'奇才’。才中分量,又不可以十百计。蒋君心余(心余,蒋士铨字),奇才也。
【忠雅堂文集序】▼


奇才除了天赋的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后天的教育。蒋士铨最大的幸运就是他诞生于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家庭,这种家庭教育在封建社会培养后代就属于赢在起跑线上。南宋铅山丛桂坊一门九进士,明朝铅山费家几代出英才,这都与家庭教育有密切的关系,尤其在学校教育资源匮乏的古代更是如此。
蒋士铨两岁的时候,随母亲钟令嘉寄居在钟家达六年时间,蒋坚这时候正忙于救挚友——原山西泽州知府佟国珑出狱。蒋士铨的文化启蒙老师,就是他母亲,以及外公和舅舅们。蒋士铨四岁,手还不能握毛笔,钟氏就用竹篾削成长短不一的小竹片,弯削成点、横、竖、撇、捺的形状,然后凑成文字,教蒋士铨认知。认识一个字,就分散开,再组成新的字。从大人拼,到小孩自己拼,一直把每个字都不拼错为止。
到了蒋士铨五岁的时候,舅舅钟致光就教他临帖写字,每天写四、五行。母亲负责给儿子解释字义。蒋士铨七岁的时候,癫痫病还不时发作,母亲就每天牵着他的小手,在屋子里转圈,母亲将贴在墙上的一首首唐诗读给儿子听,然后让儿子自己读。这样既可以学习唐诗,又分散了儿子的病痛。蒋士铨病痊愈后,对每天朝着墙读诗的生活厌倦了,有时候不听母亲的话。钟氏也不责备儿子,只是背着儿子哭泣流泪,有一次蒋士铨半夜醒来,发现母亲正在流泪,连忙问母亲为什么哭。钟氏抽泣着说:“你出生的时候你父亲已经年纪大了,现在他又离家在外,假如你不爱读书,你父亲回家,一定会责怪我的。”说着说着,就哽咽不能说话了。懂事的蒋士铨听了母亲的话,也失声痛哭,向母亲认错。

   【蒋士铨手书诗▼】

雍正十年(1732年)的冬天特别冷,余干县瑞洪镇钟家就在湖边上,每天从湖面吹来的西北风又湿又冷。清朝的时候,大人小孩冬天都穿长长的棉袍,但蒋士铨穿的还是几年前的棉袄,又短又小,遮不住膝盖。晚上在油灯下,钟氏打开发黄的家藏旧书,给儿子讲解《礼记》、《周易》、《毛诗》(毛诗,指战国末年时,鲁国毛亨和赵国毛苌所辑和注的《诗》,也就是流行于世的《诗经》)以及唐诗宋词。读书的时候,身上就裹着一条破棉絮御寒。钟氏就昼夜不歇地织麻布,然后卖了麻布买棉布,为儿子做了一件合身的棉袍。年底的时候蒋坚从山西泽州回到瑞洪,后来又回到南昌旧家。
蒋坚了解了蒋士铨的学习情况后对妻子说:“你用竹篾拼字教儿子认字,太辛苦你了。儿子过年就十岁了,虽然认识了三千来字,以后在你身边读书,无非就是一个平平常常的孩子,不会有出息。我想带儿子跟我走,我带着他在燕、赵间游览。我带着他游洞庭湖,涉黄河滩,走进太行山区,游览齐、梁胜景,亲眼看看山西雁门关的壮美。然后我还要背着孩子过崤山、函谷关,登泰山,一览众山小……。”
蒋坚越说越激动,钟氏望着丈夫目瞪口呆,不知道他是开玩笑还是说真话。十岁的小孩就去游历名山大川,路上多少危险和艰难!当母亲的多么希望丈夫说的不是真话。
蒋坚从妻子的表情中看出了她的顾虑,接着说:“你我都是读过书的人,多少'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庸庸碌碌,一事无成。难道你愿意咱们的孩子将来也和他们一样吗?你希望看到儿子将来就是一个迂腐的书呆子吗?你会舍得你儿子成为这样的人吗?”
蒋坚这番话打动了钟氏的心。她虽然是女流,但在少女时代也曾经熟读经史子集,也看见了无数的读书人最后毁于死读书的后果。钟氏说:“弓和箭必须配合,互相支持,才能克敌制胜。养育孩子,也要夫妻共同承担。我也是人,我也希望能像男子汉那样周游天下,享受人生的快乐。你为什么不能带着我们一家共览大好河山呢?”
蒋坚还不等妻子说完,就连连点头,迫不及待地连声说:“好!好!”


以上蒋士铨父母的对话,由蒋士铨记录在《先考府君行状》里。猜想蒋士铨是亲耳听到这段对话的。蒋士铨在该文中如此评价他的父亲蒋坚:“赋性简厚,不善治生,而乐善好游,足迹遍五岳,谈海内山川如指诸掌。蒋士铨:《先考府君行状》)第二年的五月,夏天来了,正是一年中旅行的最好季节,最称职的导游蒋坚带着妻子和儿子,一路北上,开始了幸福的全家自由行,有蒋士铨母亲的诗为证:

登太行山

钟令嘉

绝磴马萧萧,群峰气力骄。

苍云横上党,寒色满中条。

返辙河如带,扪车迹未遥。

龙门划诸水,禹力万年昭。

【注】上党、中条均为山西地名。 “禹力”句赞美大禹治水的功绩。
一家人畅游齐、鲁、燕、赵等地,在崎岖的山路上,蒋坚把儿子束缚在马背上,让十岁的孩子如行山阴道中,目不暇接,眼界大开。春秋列国的中原逐鹿,雄关险隘的历史风云,黄河之水的奔腾咆哮,穷乡僻壤的贫瘠荒凉,市井闹市的熙熙攘攘,每天都让蒋士铨欣喜和震撼。更为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八月三日,蒋坚一家来到山西泽州,住在凤台王镗(字筠斋)家。王家是当地的巨富,祖辈世代为官,而且王镗和蒋坚情同兄弟,亲密无间,对蒋家的人是礼貌有加。王家盛情挽留,蒋家在此寄居两年,被待若上宾。最吸引蒋士铨的是王家丰富的藏书,蒋士铨如鱼得水,学业日进。
乾隆元年(1736年),蒋家仍住泽州王家,蒋士铨当年12岁,因为没有老师,钟氏又担任了儿子的老师,完成了“六籍三传(六部儒家书籍《诗》、《书》、《易》、《礼》、《春秋》;解释《春秋》的三部书,就是《左传》、《公羊传》和《榖梁传》”的学习,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钟氏学问的深厚。
蒋士铨13岁时,母亲生一男孩,但七天后便夭折。钟氏悲伤不已,几乎不起。蒋士铨的学业当然受到影响。乾隆三年,蒋士铨的妹妹润珠因痘(天花)而死。连续的家庭悲剧,让已经懂事的蒋士铨必须分担父母的悲伤。他每天沉浸于书海中心无旁骛。在古代,书籍的刊印和流通都是非常麻烦的事情,谁能博览群书,谁就占领了知识和文化的制高点。就拿江南著名的铅山鹅湖书院来说,据嘉庆年间的《增修鹅湖书田志》记载,书院藏书仅有二十四种,247册。而书院的学生有生员(秀才)30人,童生15人,平均每人只有5.5册书。而几乎在同一时期,蒋士铨在藏书数万卷“的王家书楼,“涉猎者历二载”。《清容居士行年录》蒋士铨的学习资源优势就不言而喻了。蒋士铨20岁的时候回到江西铅山县应童子试,他的优势比起他的同乡,就如鹤立鸡群。此是后话,下期再表。
蒋坚做出的让蒋士铨去北方游学的英明决定,足以说明这位经历过科场失败见过江湖险恶的人,有资格担任蒋士铨的人生导师。
乾隆四年(1739年)八月,蒋士铨添了一个妹妹慧媛。蒋士铨也是在这个时候,终于有了正式的老师王庸(字允升),和他同学的有王镗姐姐的儿子朱五郎。后来他考上了武进士。
蒋士铨自述十六岁才开始学习写诗,乾隆六年(1741年),教他写诗的老师就是他舅舅钟蘧庐。但他在山西只待了一年,就回南昌参加乡试去了。蒋士铨这时又生了一场大病,差点成了痨病(肺结核),吃了多少药也没有效果。到了八月,咳嗽得不能睡卧。一天,他独自坐在床上,一轮明月照进了窗户,他情绪低落,思绪万千。恍惚中似乎明白了什么,奋力下床,点燃残烛,将竹编 的书箱打开,将自己近年收藏的淫靡之书和自己所作的艳诗四百余首,在院子里点着,全部烧毁。他跪在地上,向天叩首,心中暗暗发誓,从此断绝杂念妄想。按蒋士铨的说法,开始学诗崇拜李商隐,写了400首就发现有问题,十分之九付之一炬。他从此只读杜甫和韩愈的诗,四十岁了再读苏轼和黄庭坚的诗。他对李白的宴游诗和游仙诗比较反感,觉得重复。
焚诗后的第二天蒋士铨购买了《朱子语录》,认真研读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标准,并且每日订下学习时间。或许是 心理治疗的作用,蒋士铨咳嗽病居然在冬天痊愈,一般来说冬天应该加剧咳嗽的。
家庭的早教,良师的指导,丰富的藏书,广泛的阅历,品行的自省,综合的因素造就了一位奇才!《清史稿》评价蒋士铨“诗词雄杰,至叙述节烈,能使读者感泣。”这与蒋士铨特殊而丰富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
蒋士铨后来论诗的观点是首戒蹈袭,亦步亦趋,主张脱去依傍,自立门户;他反对生硬模仿唐宋诗,主张博取众长,唐宋皆师。他认爲诗应以性情为本,各有自己的面目,强调多读书,以期学有根底,于学中求“变”,即在继承中有所创新。他的这番见解,我认为很大的原因就是总结了他自己的学习经验。

古人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蒋士铨的十年北方之行无疑达到了蒋坚和钟令嘉预期目的。不是每一个读书人都有像蒋坚那样胸怀博大、高瞻远瞩的父亲,不是每一个读书人都有像钟令嘉那样懿德贤惠、学养深厚的母亲;但蒋士铨何其幸运,二者可以兼得!【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