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溃疡性结肠炎CT表现

 忘仔忘仔 2023-09-05 发布于山西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的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主要侵犯直肠及结肠,是病程反复发作病情轻重不等的肠道弥漫性黏膜炎症。

图片

X线表现

图片

结肠气钡双对比造影,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病变严重程度评估有一定的帮助,但需注意的是,疑有中毒性巨结肠时,应谨慎灌肠检查。黏膜面多发小溃疡和小息肉形成是溃疡性结肠炎气钡双对比造影检查的重要特异征象。溃疡性结肠炎早期在X线上主要表现为黏膜水肿,可见结肠无名沟和无名小区变得模糊和粗糙。以后则出现颗粒状或砂粒状黏膜,在结肠黏膜上呈现许多细小分布较均匀的斑点状密度增高影,正常结肠黏膜背景影消失。随着病变的进展,结肠黏膜表面发生多数表浅溃疡。一般来讲,溃疡性结肠炎的表现可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溃疡性结肠炎(早期)

图片

CT表现

图片

溃疡性结肠炎早期病变在CT上难以显示,当疾病进展到一定程度时,黏膜溃疡才能在CT上加以反映。随着疾病的进展,严重的黏膜溃疡可形成假性息肉,当该种息肉足够大时则CT可见。CT扫描后的三维图像重建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肠壁增厚、肠管缩短、肠腔狭窄、肠袋变浅(消失)等病理形态改变的显示更为清楚。

图片
图片

溃疡性结肠炎CT表现

直肠及乙状结肠管壁均匀性增厚强化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CT主要表现为肠壁增厚以及管腔狭窄,典型的表现为“靶征”或者“晕征”,由三层结构组成,内层为强化的软组织影,对应黏膜层、黏膜固有层及增生的黏膜肌层 ,外层软组织影强化较前减弱,对应固有肌层,中间密度最低,属于水肿或者脂肪变性的黏膜下层,此外,“靶征”也可见于克罗恩病、缺血性或放射性肠病等,并非溃疡性结肠炎所特有。值得注意的是,溃疡性结肠炎肠壁固有肌层、浆膜层较少有炎症累及,故受累肠壁浆膜面尚完整、光滑,因此,均匀、对称以及浆膜面光滑的增厚肠壁是诊断溃疡性结肠炎较为重要的征象之一,有助于鉴别诊断。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溃疡性结肠炎CT表现

全程结-直肠管壁增厚,结肠袋消失,邻近小血管增多,肠系膜淋巴结增多,增强扫描明显强化

图片
图片
图片

溃疡性结肠炎CT表现

直肠和结肠肠壁增厚、强化,系膜血管增多,肠系膜淋巴结增多,部分稍增大

图片
图片
图片

溃疡性结肠炎CT表现

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及横结肠肠壁水肿增厚

图片
图片
图片

溃疡性结肠炎CT表现

直肠管壁均匀性增厚,增强可见均匀强化,全结肠管壁稍增厚,增强可见强化

此外,肠系膜和直肠周围间隙可出现脂肪浸润及纤维化,肠系膜及腹膜后淋巴结可见增大。中毒性巨结肠的患者CT检查常有肠壁增厚、穿孔和积气等改变。

图片

鉴别诊断

图片

1. 结肠克罗恩病:两者的不同点在于克罗恩病是节段性而非连续性分布,病变分布不对称,一般直肠不受累;克罗恩病的溃疡多为纵行,炎症改变的黏膜上呈“卵石状”改变,在晚期有瘘道形成是非常显著的特点。

2. 肠结核:肠结核的好发部位为回盲部及盲升结肠,左侧结肠尤其是直肠与乙状结肠很少受累;病变发展趋向不同,肠结核由回盲部→盲肠升结肠向下发展,而溃疡性结肠炎由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向上发展;病变范围肠结核是不连续的,溃疡性结肠炎则为连续性;肠结核可见肠管环形狭窄、黏膜集中、瘢痕收缩,溃疡性结肠炎则肠管徐细短缩、结肠袋消失、僵硬如管状,有炎性假息肉形成。

3. 家族性息肉综合征:为种族遗传性疾患,无结肠炎改变,除多发大小不一的息肉,肠管管径、结肠袋、结肠外形均正常。

4. 结肠癌:溃疡性结肠炎亚急性和慢性期均有炎性增生和上皮再生,形成黏膜结节状改变,当溃疡较深且广泛时,肠外形不规则,类似肿瘤的表现。有时炎性息肉密集一处类似绒毛型肿瘤,且溃疡性结肠炎仍有极少数发生癌变,需要与结肠癌相鉴别。结肠癌一般好发年龄比溃疡性结肠炎大,好发于50~60岁,结肠癌病灶多单发,多发少见,并且病灶局限,与周围肠管分界清楚,癌肿以外肠管多数正常。溃疡性结肠炎发病年龄相对较轻,癌变部位可为多发,病变弥漫,与正常肠管分界不清,多在近侧结肠发生癌变,癌变病灶扁平,在组织学上多为分化不良的癌,不似一般的结肠腺癌特点。

资料来源:

《中华影像医学·消化道卷》第3版

主编:梁长虹 胡道予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