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个团队三个故事,一个基因连续三年发表三篇高水平文章

 生信漫谈 2023-09-05 发布于湖北

三个团队



2023年武汉大学李绍清团队

近日,武汉大学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李绍清团队在国际著名期刊Science Bulletin (2022-2023最新影响因子18.9)发表Gain-of-function allele of HPY1 coordinates source and sink to increase grain yield in rice为题的研究论文

该团队通过对高产水稻品种9311进行了伽马射线处理,产生了一个名为M50的突变体,它表现出高大的身材和大的种子(图2)。S1a在线)。为了鉴定导致大粒表型的基因,我们用优质水稻品种黄花占(HHZ)与M50。随后,我们确定了三个控制千粒重的数量性状基因座,即qTGW1、qTGW3和qTGW。然后,我们利用M50在HHZ背景下产生了一个带有qTGW7(CSSL-qTGW7)的染色体片段置换系。S2a在线)。该CSSL-qTGW7系表现为多效性表型,表现为生物量大、籽粒大、光合作用效率高、籽粒产量高。遗传分析表明,这些性状是连锁的,可能受显性基因,命名为HPY1(高光合速率和产量1)。

为了了解HPY1的HTH功能区突变是如何导致其自身表达上调的,我们分析了HPY1的基本生物学特性。我们发现HPY1普遍表达并编码一种含有HTH和DDE-4结构域的转座子衍生蛋白(图1C和图1C)。S8a在线),与POW1和Panda相同,种子较大,但在以往的报告中显著降低了粮食产量。

HPY1增加Rbcs2/3/4、CCP1和FlO2的表达,以增加水稻的产量(图2)。然而,尽管千粒重增加,但由于有效穗减少,过表达CCP1(CCP1-OE2)并没有导致比WT更高的籽粒产量(图2F,g和图2)。S20在线)。另一方面,RbcS3(RbcS3-OE1)的过表达导致有效穗数、生物量、Rubisco含量和光合作用效率的增加,导致产量显著高于WT(图2F,g和图2)。S20在线)。令人惊讶的是,Rbcs3-OE1/CCP1OE2杂交种的籽粒产量与COI-2品系相似,显著高于WT、CCP1-OE2和Rbcs3-OE1品系,这是因为千粒重、植物生物量、Rubisco含量和光合作用效率都有所提高(图2F,g和图2)。S20在线)。这些结果表明,CCP1和RbcS3表达的协同增加可以模拟COI-2品系的表型表现,并提供比单独过表达CCP1或RbcS3更高的产量。HPY1对源和库的协同增强阐明了HPY1如何在不损害水稻品质和有效穗数的情况下改善籽粒大小和产量(在线表S1、S2和S8)。

2022年亚热带研究所陈彩艳团队

2022年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陈彩艳研究团队在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The Harbinger transposon-derived gene PANDA epigenetically coordinates panicle number and grain size in rice”的研究论文,报道了由Harbinger转座子驯化衍生的水稻基因PANDA表观调控分蘖数与种子大小的分子机制。

水稻基因PANDA基因通过OsMADS55与OsEMF1这两个基因调控分蘖数与种子大小,将基因跟国宝熊猫挂一起命名还是非常有意思!


2021年中科院姚善国团队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姚善国研究组从NaN3诱变的水稻突变体库中,鉴定到一个籽粒和叶夹角同时增加的pow1 (put on weight 1) 突变体,文章发表在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杂志题为“Separable regulation of POW1 in grain size and leaf angle
development in rice”的研究论文。


作者通过在水稻品种KY131的背景中筛选NaN3诱变的M2文库,我们分离到一个突变体,其籽粒长度、宽度和厚度显著高于野生型(WT,图1a-c)。突变体的粒长增加了约20.0%,粒宽增加了23.2%,粒厚增加了23.7%(图1f),然后将突变体命名为Pow1(体重增加1)。对M3群体的种植表明,Pow1表现出松散的植物结构(图1D),其特征是旗叶几乎均匀伸展(图1E)。详细观察表明,POW1的叶角约为98°,而WT的叶角约为34°(图1e,g)。此外,POW1还显示出植物器官的整体尺寸扩大,包括穗、茎、叶和所有生殖组织(图S1),从而表明POW1在水稻发育中的基础作用。


POW1基因功能的缺失导致油菜素内酯(BR)信号路径合成基因的抑制,POW1基因可调节BR信号基因OsDWARF61挽救叶角表型,但不能增加籽粒大小。进一步分析表明POW1蛋白通过抑制互作蛋白TAF2的转录激活活性来调控籽粒大小。下调TAF2表达可以增加pow1突变体籽粒大小,但对叶片角的增加影响不大。POW1-TAF2和POW1-BR分子模块为设计紧凑品种水稻新品种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策略,从而促进水稻的高产育种。


三个故事


2021年、2022年、2023年,三年,三个团队,同一个基因从不同的角度阐述基因的功能,难能可贵,其中的辛酸泪,可能只用作者自己心里清楚,往往一个基因被多个团队发现,最先发表的占有天时地利,后发表的要么主动放弃(辛辛苦苦的研究要前功尽弃),要么只能另辟蹊径挖掘前人没有发现的创新点,做到与众不同,方能突破自我,走向成功(如施一公院士一样精彩夺目)!

从三篇文章,三个不同的角度挖掘同一个基因,同时也说明了国内研究竞争非常激烈,如果不能抢先第一个发表,后来者做出的工作量需要成倍的增加,创意也要满满,不然等待你的只有闭门羹。好在该基因的研究者能找到新的创新点,能不断突破前人的研究成果,才使得后期结果的精彩。(其实本人还是是非常希望不要发生这种撞车事件,毕竟光阴似箭,时不待我)

最后祝各位研究者的研究成果能够发表在高水平杂志上,能发表在中国的田间地头,能正真的为国家的粮食增产做出应有的贡献!


今天就先给大家介绍到这里,需要生物软件的小伙伴关注公众号生信漫谈,私信我即可免费获取软件及安装教程,想看免费视频资料的关注微信视频号生信漫谈,希望大家的科研能有所帮助!祝您科研顺利快乐!  ------生信漫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