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临漪亭”初探

 唯我英才 2023-09-05 发布于河北

□郑新芳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河北大学有个学生叫孟繁峰,是个青年才俊,在校期间写了本书《古莲花池》,应该说这是保定研究古莲花池专著的发轫之作。保定虽是历史文化名城,但那时学术风气苒弱,此事,无疑让保定人为之一振。他考证古莲花池是张柔开凿,临漪亭也始建于元代,保定专家学者大都接受此说,很少有人质疑。我写文章一般也采用此说。但史籍资料并不是都这么说的。还有一说:建于唐代。我个人认为,你可以同意始建元代之说,但没有确凿证据证明“唐代说”是错误的,不要轻易否定,两说并存一段时间不是坏事。

基于上述想法,在2018年6月我撰写了一篇短文《保定古莲花池遐想》。没做探求,只是亮明了观点而已。

《保定古莲花池遐想》原文

我每每驻足古莲花池,面对满眼亭台楼阁,满塘碧荷红莲,总是沉醉其中,接着就展开无边的遐想。

水是生命之源。一个城市总得有水。假如保定没有这古莲花池,历朝历代在保定任职的官员,祖祖辈辈居住保定的市民,该到何处去消暑纳凉呢?文人学士,到何处去吟诗作赋呢?

古语说,有水的城市是活城,没水的城市是死城,信然。前几年看资料,见说北京西客站附近有“莲花池”一地。远在先秦,北京叫“蓟”,因“蓟丘”而得名,更因莲花池,也即西湖而生存,它是“蓟”所依托的“燕之旧池”。保定的古莲花池与保定城是否也有这样的依存关系呢?

现在有些研究者说,古莲花池是元代张柔重建保州时开凿。这使我想起,当年也即金元时期,大学者郝经,应邀管理莲池万卷楼藏书,曾有《临漪亭纪略》,云:“林泉幽邃,云物苍然”“城市嚣嚣,可得三湘之趣”。古莲花池已有人间仙境之美丽了。历元、明、清三朝和民国,而到于今,莲花池成为保定府第一景观,享誉800年,够悠久的了。清代雍正十一年(1733)直隶总督李卫在莲池荷塘北侧建了莲池书院,以有清一代中国十大书院之首而名满天下。古莲池因为书院,也名满天下了。清代保定诗人时来敏有《莲漪夏艳》诗云:“宴罢不知游上谷,几疑城市有蓬莱。”这诗传扬天下,莲池之美,令天下人向往。莲池书院学子、清代末科状元刘春霖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

我生性癖爱林泉,天赐名区结胜缘。

学古堂前莲似海,临漪亭畔树如烟。

“莲似海”“树如烟”,古莲花池俨然放大了许多,太美了。

我又想到,那金、元之前,这里又该是什么样呢?这让我想起保定的历史文献资料,历来学者并非都说古莲花池开凿于张柔时期。园中至今尚有几块碑石,明确记载莲池的“临漪亭”建于“唐代上元”年间,这又做何解释呢?有人断言说,这不可靠,轻易地做了否定。断言古人刻的碑石不可靠,也是一种推断吧?古人刻碑,应该说是比较严肃谨慎的,现代人轻易否定古人,没有可靠的依据,终究不可取。我们知道,元代元好问所写《顺天府营建记》,是专门记载张柔重建保州历史事件的可靠资料。文中说那时保定城水面占总面积的五分之二,可谓广矣。我推想,开凿莲池,因地制宜,借原有的坑塘水域,是极有可能的。我们推测,那里原有坑塘,临漪亭建于唐朝有何不可能?古人很聪明,在有河的地方建城市,在有水的地方建园林,是常有的事儿。真如所想,历史上的保定城早有古莲花池相伴,岂不是和北京城“莲花池”为“燕之旧池”一样了吗?这正证明了一句古话:历史常常出现惊人的相似。

这样,保定古莲花池逾千年依然美丽,成为当代“中国十大古典名园”之一,真正是名副其实的。

关于古莲花池的历史年代,大家尽可讨论,我也认为不是说得越古越好,但也不能以否定古人为时髦,而缩短它的历史呀!作文记事,总应该是“言之成理,持之以故”吧。

遐想之后,我觉得很愉快,得诗一首:

莲池胜景建何时,记载唐元各有之。

吊古临漪亭水畔,莲红荷碧尽为诗。

典籍关于临漪亭的几种记载

一、大家都知道,有清一代直隶总督李卫奉雍正皇帝之旨,在雍正十一年(1733年)于莲池北侧创建了著名的莲池书院,还在莲池立了块石碑,亲自撰文《莲花池修建书院增置使馆碑记》。其中有这样几句:

古莲花池上有临漪亭,肇自唐上元间。志谓鱼泳鸟翔得潇湘之趣地,故寥廓。元首帅张柔重构馆榭,始称巨观。明万历年间阛阓四集轶有其地先后守者购其遗址,葺其颓圮,正其方面位次,池馆之规制,遂相传至今。

——李卫作为直隶总督,又坐镇保定,他明确表示古莲池上临漪亭始建于唐代上元年间。他的根据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此碑现立于古莲花池内,有兴趣的人可以去查看。

二、明代保定同知陈其愚曾撰写:《临漪亭记》,因为这篇文章大家很难见到,对研究临漪亭又很重要,大家即使见到这篇文章,没有断句和标点,也不太好理解,所以我引得长一点,以避免“断章取义”之嫌,更愿意为有研究兴趣的人提供资料。一般读者理解有困难,没关系,文后我做简要解读。

古保郡之西鸂距泉穴城而来,流杂阛阓。唐上元建有临漪亭,迄今泉道久湮,民多垫居其地。惟兹尚尔,渟滀一泓,窊深不涸。佥以为风气萃焉。嘉靖丙寅,郡守晴湖张公,政和之余,因旁拓遗北辟户,径严潴泄、畜鳞植莲、环护柳株,如槛约池,面广三十畆。北隈构三楹,以临其上。或公暇迟客对挹清芬,寻登小觔(舠),沿洄中央,脱埃壒而坐空明,治(怡)然爽人襟抱。愚与寅长李葵、阳思忠、刘吾亭、钦命张旭峰、烛侯至轩居坤,每相叹赏曰:“邈哉,胜槩!不知代庚凡几,而乃至湮弃也。又不知经阅凡几,而乃遇公能复兴也,閟显之间,谅自有数,其流滞涤淖顷,开一清鉴于郡治之前数十步许。殆水示吾吏:氏以龎公,水乎固知,波及保人遗爱未汇非独便游观已者,地幸有主,而可免夫寝废矣。”因请公名亭,然俗讹传为莲花池,稽志则在郡北百里之外。兹牓为临漪亭也。公遂秉笔书扁(匾),命愚识之于壁。公讳烈文,武西蒙化人。时隆庆元年二月,保定府同知东牟苏岩子陈其愚识。

——断句、标点是我加的,未必准确,还望博雅君子指教。陈其愚写了鸡距泉水“穴城”而入保定市区,唐代上元年间建有临漪亭,泉道年久淤积,有人在此垫平建房居住。郡守张晴湖也就是张律,率众在此栽莲植柳,构建房屋三间,工余时间在此乘船游玩。陈其愚和几位同僚请太守给这里起个名,题个匾。叫什么呢?这里民间“俗讹”为莲花池,他们从志书查找“莲花池”在保定城北有一百里之遥,不甚妥当,就题写了“临漪亭”三个字。陈其愚记下这个事,写了这篇文章。

三、明代《弘治保定郡志》是现存保定最早的一部志书,在我看来是相对更有价值的。志书第十八卷关于临漪亭有这样的记载:

临漪亭,在府城內,临鸡水,上元时建,澄澜荡漾,帘户疏越,鱼泳鸟翔,虽城市嚣嚣而得三湘七泽之乐。

——《弘治保定郡志》也讲明了临漪亭位置在城内,建筑临着鸡水,时间上元时建,即唐代所建。陈其愚《临漪亭记》“唐上元建”之说与此一致。

四、元代著名学者郝经受张柔、贾辅之邀,曾做万卷楼的主管,万卷楼在莲花池池塘北侧。他曾经写下著名的《临漪亭纪略》,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鸡水控常山而东,穴保而入,激为流,疏为渠,瀦为陂,浸而为溪,析而为塘。台楼亭观,雄列杰峙者,岿如也。别流泝布,由乔侯第园而出,出而东则亭,亭则乔侯别第也。面水者三,右池而左洄,屋重而庑列,鳞渌漪然,牓曰临漪。茂树葱郁,异卉芬蒨,庚伏冠衣,清风戛然,迥不知暑。澄澜荡漾,帘户疏越,鱼泳而鸟翔,城市嚣嚣而得三湘七泽之乐也,可谓胜地矣。

——他写了临漪亭在城内的水势形态和因水而为城市带来的亭台楼观美丽园林与建筑。写了临漪亭之水是由乔侯(乔惟中)第园流出的,临漪亭也就成了乔侯别墅。“澄澜荡漾,帘户疏越,鱼泳而鸟翔,城市嚣嚣而得三湘七泽之乐也”,这句话也就成了历代文人写莲池经常引用的丽词佳句。从郝经的文章和明代陈其愚《临漪亭记》《弘治保定郡志》的文章中看得出莲花池元明时期叫临漪亭,没有莲池的名字,“莲池”“古莲花池”是清代才叫起来的。

五、临漪亭元代张柔时建。此说在清代、民国特别是近二三十年为更多的人所承认。说保定城历史,不能不说元好问《顺天府营建记》,他对莲池或称临漪亭又是怎么说的?经查有这样几句:

为园圃者四:西曰种香,北曰芳润,南曰雪香,东曰寿春。

——仅此而已。有人说雪香园就是现在的莲池。但没有出现莲池、临漪亭的字样。更没有说是“始建”还是因旧起废“扩建”,语焉不详。

就“临漪亭”试作辨析

一、据我所知临漪亭记载最早出现的两段文字,是在郝经的《临漪亭记略》和元好问的《顺天府营建记》中,还有没有更早的呢?不得而知。最近有人提供拍照的一幅《记纂渊海》古籍图片,有万卷楼、临漪亭的记载。这书是什么年代的书?能证明它比《临漪亭记略》还早吗?如果发现有唐代或北宋的记载,那就证明了“唐建说”的不谬。

二、有人说“唐建说”在于明代陈其愚对《弘治保定郡志》中“临鸡水,上元时建”的断句错误,应该是“临鸡水上,元时建”。陈其愚断句“临鸡水”没错,“临鸡水上”似乎才真的不通,大家可以仔细琢磨一下。其二,蒙古人屠城保州是金代贞祐元年(1213年),时隔17年后张柔重建保州,是金代正大四年(1227年)。此时,莲花池的开凿,临漪亭的建立也不能说成元代。当时南有南宋王朝,北有金王朝。按《中国历史年表》说,元代是从忽必烈至元八年(1271年)开始。把明朝人写的“临鸡水上元时建”断句成“临鸡水上,元时建”也犯了常识性错误。这样说也与我们惯常说的“元代”时间不一致,也与大众阅读的历史概念有偏误,把张柔重建保州的1227年说成“南宋”或“金代”某年似乎从时间上说更准确些。

三、有人说唐代保定这块地方连年战争,不会有临漪亭存在。这也未必,战争频繁是事实。唐代存在300多年,不会建亭子的时间都没有吧。战争不会年年月月都打,与百姓建亭关系不大。

四、也有人说唐朝保定没有城市,这里是荒野一片。历史是靠事实说话的。据传说秦代前后保定东高庄一带是燕昭王的广养城,汉代东关一带有柏陵城,隋代有清苑城,宋代有保州城。即使没城,有片水有个亭子也不是绝对不可能的。

总之我要说的,临漪亭“唐建说”不能轻易否定。如果一旦真的有人通过阅读找出“唐建说”的根据,我们不是就对不起保定历史文化名城和生于斯长于斯的代代保定人民了吗?

临漪亭在莲池坑塘北面已成历史。随着历史变迁人间沧桑,人们早就将在湖塘中建的水中亭也即笠亭,称作临漪亭了。这些后事,不再赘述。

文章谫陋,欢迎批评、指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