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两印泥一两金,“鲁庵印泥”的前世今生

 清风322 2023-09-05 发布于甘肃

图片

中国印泥:鲁庵印泥手作技艺

符骥良 著 符中贤 整理

上海书画出版社


鲁庵印泥是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由篆刻家、收藏家张鲁庵于20世纪30年代创制,经符骥良试验改良配方,形成享誉沪上的鲁庵印泥。其配方特定精良、制作技艺精细,是印泥中的上品,被齐白石、张大千等书画名家定为首选印泥。它“印色鲜艳雅丽、质薄匀净,细腻而粘稠度高,热天不烂,寒天不硬,永不褪色”,一直为书画界推崇。


图片

一代大家张鲁庵的“鲁庵印泥”科研史(代序)

文/陈振濂

站在篆刻界的立场,讨论印石印材、印泥、刻刀、印床、连史纸、拓包、棕老虎等,似乎是与明清以来文人流派篆刻之吟风弄月的氛围相去千里。在上举各项中,只有印石、印材直接与印章作为艺术品的实物呈现,并和收藏有关,而印泥则与印蜕即钤朱成谱的视觉艺术效果有关。除此之外,刀、纸、床架、拓具等工具的优劣高下,都是工匠在生产过程中对技术保障的要求而已,与作为结果的篆刻创作与审美,似乎没有直接的决定性关系。

故而,我们一般会把“印泥”仅仅看作是一种“过程元素”的存在。达到目标了,过程的优劣高下讲究,似乎就不那么重要了。大部分篆刻家们对印泥是持一种“用”的态度:能用、合用即可,至于它本来应该是什么样的,怎么才是最好的,用什么方式才能达到最好……篆刻艺术家们并不关心。合则用之,不合则弃之,如此而已。

图片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看张鲁庵先生,才能发现他作为富家子对篆刻艺术义无反顾、不惜代价的投入,和对印学(包括印作、印谱、印泥、印组织等)的可爱、可敬、可贵的痴迷之情。

关于张鲁庵的生平事迹,已成当代印史上的常识。择略言之:

1)富家子之外的还是名门之后。拜师赵叔孺这位大师巨擘,使张鲁庵眼光极高,任一目标设定,必是天花板级的。

2)张鲁庵的毕生成就,首在于古印谱收藏鉴定。尽毕生精力所聚,在1962年捐赠给西泠印社四百多部印谱,海内无人可以望其项背。又捐古印章1525方,堪称大手笔。这些都是耳熟能详的当代印史典故,不赘。

3)张鲁庵工篆刻,可是赵叔孺门下名将如云,他不算最杰出者。但他多出妙招绝手,奇思异想;最著名、最独特者为1943年完成的《鲁庵仿完白山人印谱》。收集邓石如传世61方作品,全部摹刻一过,裒为一谱。这种以身为继承者既集佚亡为后世存真、又体现一家一派的“专攻”“专题”姿态,在当时印坛上绝无仅有。

4)1955 年,张鲁庵于西泠印社尚处停滞之际,牵头在上海组织“中国金石篆刻研究社”并任筹备会主任,以张氏居所为聚集场地。至1957年,该组织已获当时全国著名篆刻家109人加盟。

5) “鲁庵印泥”,是一个当时篆刻家群体中独一无二的戛戛独造和“一意孤行”,这样刻骨铭心的钻研,非张鲁庵者不能有。这一点,是我撰此序的重点之重点。篆刻、名门、印谱、仿古、印藏、印会组织(篆刻社)、印泥……掩卷长思:脑子里浮现出一个本来模糊的、然而越来越高大的形象——伟大的、又生不逢时的印痴张鲁庵。

图片


平心而论,“鲁庵印泥”在当时的市场知名度远远不如“潜泉印泥”(西泠印泥)、和漳州“八宝印泥”、苏州“姜思序堂印泥”等,这是因为以张鲁庵的思维方式,他似乎一直处在印泥制作的“科研”实验的精神状态中,没有特别希望自己的试验结果能尽快转换成商品而投向市场赚钱。他的各种行为中,还是可以看出明显的世家公子(不缺财富)和注重探险、寻觅乐趣的士大夫超脱功利的心态——不嫌繁难、反复多次又不计算利益,固然是使“鲁庵印泥”的商业品牌传播不广、社会影响力有限,但这种罕见的“科研”式作派却使它成为民国印泥业界的一面旗帜。它改进了同一脉络的“潜泉印泥”的某些特点,又创立了后来的“西泠印泥”“式熊印泥”的基本构成样式;从而以科学实验研究的充沛投入,成为近现代印泥界 “一枝独秀”“一帜成军”的无可替代的存在。

图片

鲁庵自己对“鲁庵印泥”有着满满的自信。他自己以新制“鲁庵印泥”亲手钤拓的有:
一,《仿完白山人印谱》上下二册,自刻自钤。
二,《二弩精舍印谱》(赵叔孺)。
三,《鲁庵印选》望云草堂藏印集。
四,《秦汉小私印》望云草堂藏印集。

而由“鲁庵印泥”钤拓(未必本人拓)则还有《钟矞申印谱》《金罍印摭》《退庵印记》《松窗遗印》《何雪渔印谱》,当代的有《鲁迅笔名印谱》《田叔达刻毛主席诗词印谱》《西泠胜迹印谱》《瞿秋白笔名印谱》《君匋印存一二集》《黄牧甫印谱》。

当时以“中国金石篆刻研究社”名义赠送国家有关文化机构的印谱,和参加全国各地篆刻展览的印屏、印谱钤拓,皆拜“鲁庵印泥”之所赐也。

图片


制作印泥的秘诀,其实也是在不断修正路径、挑战已有经典中步步登高的。比如,历来书画用印或印谱钤拓时,皆取“印文厚实均匀”。就如我也一直以印泥钤“厚”、有立体感为上。符骥良先生(张鲁庵助手)曾言,当时沈尹默先生求“鲁庵印泥”也是求其厚,且越浓厚越好。但当时鲁庵回应印泥应以所钤印文薄而均匀、千印万印丝毫不改(为佳),即钤印数十乃至上百次印文线条不走样不粘蚀为上。这样的高难度近乎“自虐”。而且实际使用时意义也仅限于极少数场合而大多数人并不关心计较,但它正是表现出张鲁庵“印泥”科研思维不惜代价精益求精的一贯的作风。

鲁庵印泥”的前身,是1935年制成的“四九印泥”。初制时油、朱、艾三者比例配置反复,一直未见妥帖,鲁庵自言试至第49次才大功告成,遂名“四九印泥”,自有评价曰“色泽美丽,艾绒尚可减少,油亦可略为减少”。其后不甘止步,又于1943、1953年两度调和,并于印泥缸盖内面作注曰:“四九印泥,为一九四三年所制,至一九五八年二月检视,并无变化。且柔腻□□,可作标准。”据符骥良先生云,直到1966年仍一切安好并无变色、变稀、黏度变化之虞。一款印泥制作,历时三十多年的观察研究反复验证,力臻最佳境界,当时一般印泥生产商家,何以有此耐心耐力?

图片

图片

张鲁庵的成功,其实还得力于他上天眷顾的“富家子”背景。

张鲁庵为慈溪世家大族公子,祖上世代经营药业,近代杭州六大国药铺之“张同泰药行”,以及后期拓展经营,在上海开办的“益元参行”,皆是鲁庵父辈创下的基业。

中医中药行业重药方。记得二十年前有一段令人遗憾又必须记录的往事:张鲁庵身边最亲近的助手、秘书加传人、篆刻名家高式熊先生,在2002年西泠印社百年大庆时曾叮嘱我说,“鲁庵印泥”有一秘方,如西泠需要,愿意无偿捐出。其后主事者可能未在意印泥居然还有“方子”且不知其价值,又值当时生产商贸归属在产业公司不在社团,遂至搁置日久。高老有点生气,而我也觉得愧对老先生的一腔热情。

但当时连我也十分诧异,印泥之作向来是匠人经验积累,增多减少,全凭感觉调节,例无常规。何以有此“药方”式的“印泥配方”而且还是私传的“秘方”?

联想到张同泰国药铺的氛围和“少东家”张鲁庵的从小在望闻问切中耳濡目染,才理解他对“鲁庵印泥”之配方的特殊重视。没有著名大药铺的成长背景,他未必会去不断记录修改这张“鲁庵印泥”的配方,从而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以至其他如“漳州八宝印泥”“苏州姜思序堂印泥”“潜泉印泥”等所不及——其实其他印泥品牌它们本来既是名闻遐迩,肯定也有独特的油、朱、艾配置比例标准和操作记录。但它们一般多是视作工序制作规则的依据,而张鲁庵对它却是作为科研记录长期不断进行验证和调整修改。更加之,普通印泥制作工匠大抵是从印泥到印泥,而张鲁庵则是从“中药方子”到“印泥方子”,其间有着简单与复杂、实际与理念、被动的就事论事与抽象规律的提炼调节,视它为应用技艺与视它为“印文化”的有机一环,还有,以有助于商品售卖赚钱牟利为目标还是以某一领域探索的登峰造极为目标等一系列的区别。

就“鲁庵印泥”而言,专事中药的家族背景,是张鲁庵之所以为张鲁庵的又一关键所在。

图片

图片

一个知名篆刻家。
一个印谱收藏大家。
一个印学社团的参与者和组织者(西泠印社与中国金石篆刻研究社)。
一个置一生于印学不计功利得失的“士大夫”。
最后,是一个印泥制作(本是工匠小道又是印学大学问中最附属最末技)的“科研家”。

这就是我作为后辈对张鲁庵先生和“鲁庵印泥”的认识。
谨以此文,献给张鲁庵先生的两位传人:符骥良先生、高式熊先生。




图片
中国印泥:鲁庵印泥手作技艺
符骥良 著 符中贤 整理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23年7月
定价:58元
点击图片跳转购买

《鲁庵印泥制作技艺》一书系符骥良应有关方面的要求于2010年开始重新整理撰写的有关手工制作鲁庵印泥的文稿,初稿成稿于2011年,由于符骥良溘然长逝而未有出版。经符骥良嫡嗣符中贤整理出版。内含鲁庵印泥手工制作的完整技艺及配方,同时附有《张鲁庵“望云草堂印泥”试制录》,将对手工制作印泥的技艺传承与发扬大有裨益。
历史上,书画篆刻家自制自用印泥者甚多,但有关印泥制作的宝贵经验都缺少后人传承,也缺乏全面而具体的文字记录。符骥良所著《中国印泥:鲁庵印泥手作技艺》一书系统、全面、通俗地介绍了“鲁庵印泥”的科研过程与制作秘诀,制定优质印泥的质量标准与印泥的制造与贮藏方法。
本书使张鲁庵的高质量印泥研发与制作配方得以推广与传承,便于爱好者们得到入门知识并进行实践,是书画、篆刻艺术爱好者了解印泥制作和选用的一块敲门砖。陈振濂(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严佐之(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终身教授)、施远(上海博物馆工艺研究部主任/研究馆员)联袂推荐。
图片

编辑推荐

1 2008年,鲁庵印泥申遗成功,被文化部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鲁庵印泥工艺精湛,享誉中国书画印坛。画家张大千、吴湖帆、唐云、贺天健,书法篆刻名家王福庵、陈巨来、高振霄等,皆为“鲁庵印泥”的忠实拥趸。

本书为研究鲁庵印泥的一手档案,由张鲁庵助理、鲁庵印泥代表性传承人符骥良倾力所著。

3 本书在《篆刻器具常识》一书的“印泥”部分基础上写成,补充了印泥研究与制作的介绍,对符骥良六十年来跟随张鲁庵研制鲁庵印泥的过程与心得作了详尽描述。

4 一本印泥工艺爱好者的入门读物,包括历代商肆所制印泥、名家自制印泥的系统梳理,优质印泥质量标准与原料精制过程的记录,引述史料详实可信,配图丰富科学。


5 历史上有关印泥的制作的记录零散而稀缺,也缺乏后人传授与继承。本书详尽记载鲁庵印泥的科研史、选材标准、制作过程与独门秘诀,悉数介绍了张鲁庵所在的中国金石篆刻研究社的历史与其为篆刻艺术作出的重要贡献,并附有《鲁庵印泥试制录》珍贵手稿,当为中国优质印泥工艺传承的一把火炬。


目录

一代大家张鲁庵的“鲁庵印泥”科研史(代序) 陈振濂

中国印泥小史

印泥制造概要

历代厂肆述略

名家制泥之法

优质印泥质量标准与原料的选择

古法印泥制造

原料加工法

原料配合法

成泥的贮藏与使用

《鲁庵印泥制作技艺》 出版后记

鲁庵印泥之特点及制作标准

张鲁庵与“中国金石篆刻研究社”

符骥良小传 蔡耕 富华

影印《鲁庵印泥试制录》(一九三〇年起)

往事如烟亦难忘 ——写在父亲遗作出版后(代后记) 符中贤

图片


中国印泥:鲁庵印泥手作技艺
一代大家张鲁庵的“鲁庵印泥”科研史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