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文与商文明

 学海岸边一过客 2023-09-06 发布于北京

疫控三年转眼灰,国图讲座盼重开。

书香老馆氛围好,汉字文明蹭课来。

上周末去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老馆)听了“汉字与文明大讲堂”一课《商金文与商文明》,演讲者朱凤瀚先生为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曾任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中国国家博物馆常务副馆长。虽然听不大懂,但在那里坐坐,感受一下氛围也好。

以下为讲座主要内容摘录,有兴趣者可以参看。

一、“金文”与最早的金文

“金文”是指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在战国以前,中国青铜器上的铭文是以铸铭为主,偶有少数刻铭。战国以后,在青铜容器上,特别是在兵器上出现大量刻铭,这与使用比铜硬度要高的钢铁有关。

现所见最早的金文,是极少数在博物馆所藏的青铜器上的铸铭,其年代在二里岗上层文化偏晚,即商前期晚叶。例如中国国家博物馆1957年入藏的一件属二里岗上层文化偏晚时段的铜鬲上有铭文符号,对此符号有读“亘”“耳”等不同说法。民国初年的收藏家刘体智曾藏有一件平底的角,后归美国鲁本斯。角的形制也属二里岗上层文化偏晚,且已有简省的“饕餮纹”,角的鋬下有“父甲”二字;但对其真伪,学者间有不同意见。

二、商后期金文的主要存在形式——族名铭文与其内涵

族名铭文或称“族氏铭文”。在商代后期(考古学上的殷墟文化时期)或西周初的青铜器上,常常可以见到一个字或几个字的短铭,有的与亲属称谓相连。此类铭文书法古朴,多有象形风格,装点于器物上,在增加了青铜器美感的同时,又焕发出一种神秘色彩。这是商与周初青铜器独具魅力之处。

1930年,郭沫若在《殷彝铭中图形文字之一解》中论证:“凡图形文字之作鸟兽虫鱼之形者乃图腾之转变,盖已有相当进展之文化,而脱出原始畛域者之族徽也。”在此后数十年间,学界基本上采纳了此种说法,以此观点解释商金文,并对商后期社会结构、家族形态做了深入的研究。

在考古发掘的“族墓地”中,在同一墓群不同墓组中会出现署同一“族名”的铜器。在殷墟墓地中,稍大的墓多被盗,但残余的没被盗的墓中仍会有此种情况。在殷墟以外发现的商后期墓地,如没有被大规模盗掘,不同墓葬皆出有同一“族名铭文”铜器的情况更为清楚。

署于青铜器上的一个“族名铭文”,出现于一个族墓地不同世代的墓葬中,被连续数世代的墓主人使用,证明这个家族延续了很长时间。我们在现存青铜器中可以找到一种家族名号延续数世代被使用的例子。

从青铜器的“族名铭文”中可看出,商人的家族可以延绵数世纪而不衰,其所以进入西周早期仍存于世,是由于西周王朝对商遗民之贵族采用了绥靖、优抚的政策。这种情况可以由多数西周早期时商人世家大族所制青铜器得到证实。

这种族名铭文中,最基本的成分是族名,其次是要祭祀的先人日名(亲称加日干);受祭者或可省去,但族名必保留。具体作器的人,在此类铭文中不见或很少见到。当时在家族内为先人作器,如果冠以族名(氏名),作器者有可能多数即是该族的族长,私名可以不写,以族名代称。这类铭文首先反映出在商人的观念中,家族重于个人,个人的身份与人格在这个时代尚未被重视,所以从总体上看,商人的社会是家族社会,贵族家族是社会的基层单位,这与从殷墟卜辞中看到的情况是一样的;其次,可以看到尊崇祖先因而重视祭祀,是家族社会所要遵守的基本原则。这种理念与原则不仅体现在族名铭文的构成上,而且由于其载体是作为日常置放于宗族宗庙内作为礼器的青铜器,使这种也很特殊的书写系统与青铜礼器制度联系在一起。

三、受祭者先人日名之谜

“日名”是指在殷墟卜辞和商、周初青铜器铭文中,对所祭祀的先人以亲称(如祖、妣、父、母、兄、子等)加上日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称。商先人为何要名一个日干,现在学者们还不能得到共识;但这一日干同时也是祭祀这位先人的日子,则是为殷墟卜辞所证实的。以往的解释有次序说、卜选说、生日说、死日说。1963年张光直先生发表《商王庙号新考》,据《史记·殷本纪》中商王世系中商王庙号以乙、丁及甲出现最多,对日名提出新说:商王室虽同为子姓,却可分为两大组及若干小组,大组之一包括甲、乙、戊、己,以名甲乙者最多,另一组包括丙丁壬癸,以名丁的最多,此甲乙组与丁组为子姓王室内政治势力最大的两支,隔代轮流执政。

张光直先生的论述,对深入思考日名制的内涵及商王室继承制度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实际上日名制不仅使用于王族、王室,也普遍施行于商人各非王的贵族家族内。难能设想,在所有的商人家族内,这样的亲属组织也都分成十个组,有隔代轮流任宗子的制度。

四、“复合氏名”的含义与其重要学术价值

商与周初青铜器上的族名铭文,不仅昭示了家族组织与祖先崇拜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而且由其常采用的一种极有特色的书写形式,即所谓复合氏名,更可以得知这些家族组织的内部结构。复合氏名是指一件铜器铭文中的族名可能是ABC单置,也可能是ABACBC,或ABC的形式。在书写中,两个氏名或可能写成合文的形式。

“复合氏名”是表示某一族的分支在铭其自身名号的同时,还铭其所从出的族的名号。这种表示族名的方式,不仅是为了表示与自己所从出的那个族名相区别,更主要是为了标明自己的出身,记住自己所属家族的谱系关系。族名铭文中这种书写系统与青铜礼器二者的融合,强化了宗族与宗法观念,正是“尊祖敬宗”的体现。这种表示族名的方式也与典籍中所记商人始终保留着宗族组织相印证。

五、含义未能确证的“亞”字形

在商人青铜器上的族名铭文中,经常会看到族名与“亞”字相联。“亞”或写在族名外边;更多的是族名被放在“亞”字形中,好像一个带艺术性的框架。

对于这种“亞”字形的含义,许多年来,研究者们曾作出多样的解释。有的认为是官名。甲骨文中确有“亞”作官职讲的,但金文中配有“亞”字形的族名甚多,这些族的族长似不会皆担任“亞”官。也有将“亞”看作是宗庙平面的象征。族名作为宗族名号与宗庙相联系也是很自然的;但只是一种推测,当时宗庙是否确为“亞”字形构造也嫌资料不够。“亞”应该不是图形而是“亞”字,这可以由一部分“亞”没有框在族名外边,而是以一个字的形式出现证明。“亞”在古汉语中还有“次也”含义,《尔雅·释言》即谓“亞,次也”。

在商代社会中,商人贵族将其所属的宗族视为个人生存于世的保障。在殷墟甲骨文中可以见到,宗族是商王朝基层的军事组织与生产组织,在社会政治与经济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而商人诸宗族必须注重“合族”,以保持自己的实力,争得社会地位。在这种背景下,各级商人贵族自然尤其重视整个宗族的团结。通过铭文中的复合氏名与“亞”字形等形式,明确亲属组织的世系隶属关系是这一观念的体现。

商后期这种使用“亞”字形的特殊铭文形式,在西周初期尚多见,使用者多数应该是商遗民,在西周早期偏晚时偶尔仍有所出现,比如长安花园村M15M17两座墓中出土器物上的铭文。到此时,亞字形或也表明作器者的家族是朿族(朿族,是多见于殷墟甲骨文中的商人族名)的一支。当然,亞字形也有美化的功能。

“亞”字形这种商代文字书写中的特殊形式,反映出丰富的人文历史内涵,是中国早期文字中体现文字社会功能的典型例证之一。

朱先生最后还讲解了一两段较长的商金文,回答了几个提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