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竹叶石膏汤

 欣赏人生1 2023-09-06 发布于四川

竹叶石膏汤,中医方剂名,出自《伤寒论》,为清热剂,别名人参竹叶汤、石膏竹叶汤。具有清气分热,清热生津,益气和胃之功效。主治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

图片 

  【方剂方歌】

  竹叶石膏汤人参,麦冬半夏甘草临,更加粳米同煎服,清热益气养阴津。

  【方剂组成】

  竹叶6g,石膏50g,半夏(洗)9g,麦门冬(去心)20g,人参6g,甘草(炙)6g,粳米10g。

  【功效主治】

  竹叶石膏汤有清热生津,益气和胃的功效,主治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身热多汗,心胸烦热,气逆欲呕,口干喜饮,气短神疲,或虚烦不寐,舌红少苔,脉虚数。

  【用法用量】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剂方解】

  竹叶石膏汤中竹叶、石膏清透气分余热,除烦止呕为君药。

  人参配麦冬,补气养阴生津,为臣药。

  半夏和胃降逆止呕,为佐药。甘草、粳米和脾养胃,为使药。
 

  【配伍特点】

  半夏性温,与清热生津药配伍使用,消除其温燥之性,使降逆止呕的功效增强,使人参、麦冬补而不滞,使石膏清而不寒。本方为清补两顾之方。

  【方剂药材介绍】

  竹叶:具有清热除烦,生津,利尿之功效。用于热病烦渴,小儿惊痫,咳逆吐衄,小便短赤,口糜舌疮。

  石膏:主治中风寒热, 有解肌发汗,除口干舌焦,头痛牙疼等功能,乃祛瘟解热之良药。

  半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生用消疖肿作用,兽医用以治锁喉癀。

  麦门冬:具有滋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之功效。常用于肺燥干咳,肺痈,阴虚劳嗽,津伤口渴,心烦失眠,咽喉疼痛,肠燥便秘。

  人参:人参有祛痰、健胃、利尿、兴奋等功效,适用于调整血压、恢复心脏功能、神经衰弱及身体虚弱等症。

  甘草:气微,味甜而特殊。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痰止咳、脘腹等。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以身热多汗、心胸烦热,气逆欲呕,气短神疲,舌红少苔,脉虚数为辨证要点。

  竹叶石膏汤用于伤寒、暑病、温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糖尿病的干渴多饮属胃热阴伤者。

  竹叶石膏汤加减可用于治疗乙脑(恢复期)、肺结核、夏季热等属于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者。

  若胃阴不足,胃火上逆,口舌糜烂,加石斛、天花粉清热养阴生津;

  胃火炽盛,消谷善饥,舌红脉数者,可加知母、天花粉以增强清热生津之效;

  气分热犹盛,可加知母、黄连,增强清热之力。

什么时候用竹叶石膏汤?

1.形体瘦弱、精神萎靡。

2.气逆欲吐,呃逆、干咳干呕。

3.低热、口渴、多汗。

4.脉数弱,舌红苔少。

图片

发热性疾病的恢复期、糖尿病、日射病、口腔炎、神经衰弱、老人肺炎、肌萎缩、支气管炎等,可以使用本方。

沙参麦冬汤

方剂名沙参麦冬汤,清·《温病条辨》,本方又名“沙参麦冬饮”。

  【组成】沙参(10克)、玉竹(10克)、生甘草(5克)、桑叶(6克)、生扁豆(10克)、天花粉(10克)、麦门冬(10克)。

  【用法】 水煎服。

  【功效】清养肺胃,生津润燥。

  【主治】燥伤肺胃,律液亏损,咽干口渴,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脉细。

  【临床运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咽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功能性便秘、小儿阴虚咳嗽等病症。

  1.慢性支气管炎:选择慢性支气管炎患者76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8例,用常规抗炎、解痉、脱敏治疗;治疗组38例,以本方随症加减治疗。10日为1个疗程。疗效评定标准:症状表现治疗后基本消失,肺部哮鸣音大幅度减轻为临床控制;症状表现治疗后好转程度明显,肺部哮鸣音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轻为显效;症状表现治疗后有所好转,肺部哮鸣音略有减轻为有效;症状及哮鸣音治疗后没有任何改变,或减轻程度不明显,或症状及肺部哮鸣音进一步加重为无效。结果:治疗组经4.37±1.02日慢性支气管炎症状得到控制,实际用药总时间为7.53±1.26日;对照组经6.58±1.31日症状得到控制,实际用药总时间为10.24±1.74日,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临床控制10例,显效15例,有效10例,无效3例;对照组临床控制6例,显效7例,有效14例,无效11例。(《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年第24期)

  2.慢性咽炎:选择慢性咽喉炎97例。随机分两组。其中对照组51例,采用草珊瑚含片治疗;实验组46例,采用沙参麦冬汤治疗。疗程为2周。疗效评价标准: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恢复正常,即咽部干燥、灼热、疼痛、异物感,咽部充血及滤泡增生等完全消失为痊愈;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咽部干痛及异物感基本消失。咽部充血及滤泡增生明显减轻为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改善,咽部干痛、异物感,咽部充血及滤泡增生减轻等均减轻,但仍存在为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无改善或加重为无效。结果:买验组痊愈27例,显效10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75%;对照组痊愈9例,显效11例,有效14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为66.7%。(《中国中医药资讯》2011年第22期)

  3.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选择Ⅲb-Ⅳ期韭小细胞肺癌患者72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6例,采用同步放化疗;观察组36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以本方与桑菊饮联合治疗。疗效评价标准:近期疗效按WHO统一标准,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及进展,总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总例数×100%;生活质量用Karnofsky评分,升高10分及以上为改善,降低10分及以上为恶化,升高不足10分或降低不足10分均视为稳定。结果:观察组完全缓解5例,部分缓解17例,稳定11例,进展3例,总有效率为61.11%;对照组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11例,稳定14例,进展9例,总有效率为36.1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arnofsky评分观察组提高19例,稳定15例,降低2例;对照组提高7例,稳定19例,降低10例。(《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年第7A期)

  4.糖尿病胃轻瘫:选择糖尿病胃轻瘫患者18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77例,在继续控制饮食,加强运动,口服降糖药或皮下注射胰岛素的基础上,与马来酸曲美布汀片口服;治疗组103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中药汤剂。在治疗组入组的患者中,胃阴不足型为35例,采用沙参麦冬汤加减治疗。疗程为4周。疗效评价标准:症状明显改善,4~6小时胃钡条排空率50%为显效;症状均有好转,4~6小时胃钡条排空率30%为有效;临床症状无改变,4~6小时胃钡条排空率<30%为无效。结果:两组在症状及胃排空时间方面均有改善。(《陕西中医》2012年第9期)

  5.功能性便秘:选择功能性便秘患者16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80例,以本方加减治疗;对照组80例,予比拜克胶囊治疗。2周为1个疗程,治疗2~4个疗程。疗效评价标准:排便正常,每2日以内排便1次,便质转润,排便通畅为治愈;排便间隔在72小时以内,便质转润为好转;临床症状无改善为无效。结果:治疗组痊愈44例,显效25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86%;对照组痊愈28例,显效32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为75%。(《山西医药杂志》2011年第12期)

  6.小儿阴虚咳嗽:选择阴虚咳嗽患儿43例,以本方加减治疗,疗程为6日。疗效评定标准:咳嗽消失,听诊干、湿性啰音消失。如有发热则体温降至正常为治愈;咳嗽减轻,呼吸音清晰,痰减少为好转;咳嗽症状及体征未见改善或加重为未愈。以咳嗽消失,听诊干、湿性哕音消失为痊愈标准。结果:治愈24例,好转15例,未愈4例,总有效率为90.70%。(《中医临床研究》2013年第22期)

  【方解】清·吴鞠通《温病条辨》云:“燥伤肺胃阴分,或热或咳者,沙参麦冬汤主之。”方中沙参、麦门冬主治燥伤肺胃阴津,有甘寒养阴、清热润燥之功,为君药;玉竹、花粉为臣药,玉竹养阴润燥,天花粉清热生津,两药相配可加强君药养阴生津、清热润燥之功;同时佐以冬桑叶滋阴润燥;胃液既耗,脾的运化必受影响,故用生扁豆健脾胃而助运化。诸药相配,使肺胃之阴得复,燥热之气得除,清不过寒,润不呆滞,共奏清养肺胃,育阴生津之效。

  沙参麦冬汤临床应用灵活,沙参麦冬汤减去桑叶、扁豆、花粉3味则成为《温病条辨》的玉竹麦门冬汤,所治病证为燥伤胃阴;沙参麦冬汤仅保留沙参、麦冬,另加元参、生地、石膏、知母,此为玉女煎等。

  【现代研究】临床报道应用本方治疗支气管扩张、口腔溃疡等病,也可用于治疗放射性肺炎、胃痛、肺结核、肝病、遗精、腰腿痛、阳痿、干燥综合征、剥脱性唇炎、甲亢、痤疮、小儿秋季腹泻等证属肺胃阴虚的病证。有文献收录60种中西医药杂志对沙参麦冬汤的应用,共报道个案99例。实验研究表明有改善运动引起的机体免疫抑制,抑制促炎症因子和促纤维化细胞因子的释放,抑制脂质氧化及促进SOD活性的作用。

益胃散

【正宗配方组成剂量】人参、甘草、缩砂仁、厚朴各6克,白豆蔻、姜黄、干生姜、泽泻各9克,益智仁18克,黄芪、陈皮各21克。

图片

【用法用量】上为粗末,每服9克,水450毫升,生姜5片,煎至150毫升,去渣,食前温服。

【方歌速记歌诀】

益胃芪姜参草陈,姜黄泽泻朴蔻仁;

益智砂仁同煎煮,虚寒腹痛服之瘥。

【功用】益胃温中散寒。

【主治】脾胃虚寒证,症见胃脘疼痛,喜温喜按,畏寒肢冷,呕吐,下利,不欲饮食,舌淡苔白,脉沉细。

【方论】本方为脾胃虚寒证而设,故治以益胃温中散寒。方中干姜大辛大热,温中祛寒,扶阳抑阴;黄芪甘,微温,补中益气,二药一散中寒,一补中虚,共为君药。人参、甘草助黄芪补中益气,培补后天之本,气旺而阳亦复;缩砂仁温中止泻;白豆蔻温中化湿止呕;益智仁温脾开胃,共为臣药。脾为湿土,中虚不运,必生寒湿,故以辛苦温之厚朴、陈皮燥湿化痰,理气健脾,甘淡之泽泻利水渗湿,又以辛散、苦泄、温通之姜黄行气散寒止痛,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药性,亦为使药。诸药合用,散中寒,补中虚,中焦之寒得辛热而散,中焦之虚得甘温而复,寒邪去,阳气复,中气得补,则诸症自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