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超2亿人进入“零工经济”,未来将达到4亿,是好是坏?普通人该如何应对?

 就是这理 2023-09-06 发布于湖南

什么是零工?叫短工,临时工。

零工工作除了传统的建筑工、装修工、水电工,还包括网约车、外卖、网店、销售、设计、服务员、手工活

这是统计局的数据:

[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国内灵活就业人员已达2亿人。而“2022中国零工经济行业研究报告”认为,中国一线城市的灵活用工占比达到25.6%,零工需求将不断释放,到2036年或能达到4亿人左右。 ]

2036年灵活用工占比或能达到4亿人,这是什么概念?

当前中国劳力人口大概是9亿,到2036年肯定会更少,算8亿,估摸着,到时会有一半的劳动力都是所谓的灵活用工。

未来将有4亿人进入“零工经济”,这事是好是坏?

01

文章《从“雇佣关系”转为“商业合作” 超2亿人进入零工经济》以比较乐观的方式描述了零工经济的未来。

称现在的零工从业者的收入从一天100元,到月入10万元都有。其中重点介绍了一位自由职业者何东、一个全职妈妈徐婵,还有一个经营水果生果仓库的阿宇。

简单来讲,何东是因为被裁,于是做起来自由职业者,做了超过十种零工,他的月收入现在维持在2万左右。

徐婵是个全职妈妈,为了减缓焦虑,补贴家用,增强社交,选择在超市兼职和商场节日促销发传单。

阿宇主要是让那些临时工头把工人召集过来,分装水果。这些工人里,很多都是农村来帮孩子家带孙子孙女的,没事来打打零工,临时工的报酬在12元/小时到20元/小时,赚点生活费,也挺好。

总结起来,就是目前我国零工市场处于高速发展势头,零工经济对拉动就业有明显作用。

02

个人觉得这篇文章太乐观了,里面很多数据和调查感觉也很片面。

比如:

在被问及为何选择零工时,第一财经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开阔眼界,拓展人际关系占比最高,为76.44%;其次是丰富人生经历、充实生活和提高经济收入,占比都在30%以上。

直观感受,大部分选择零工的应该是被迫的,因为找不到稳定工作才会选择做零工的吧。

而这里高达76.44%的比例居然是为了开阔眼界,拓展人际关系自愿去做零工。

我觉得不太可信,或者调查人群有片面性,或者问卷内容带有引导性造成的。

我一朋友也跟我一样做亮化设计,在家接单,三个月时间赚了5万多,就这,他还受不了,去找了份稳定的工作。

为什么呢?

因为他这5万多的收入,就是来自一个三维夜景动画项目的设计费,前后就忙了不到半个月,其他时间都闲着。而且缺少社交,家人不理解,社保什么的也得自己交。

很多所谓的自由职业都有这个工作不稳定的问题,老是找不到活,闲得发疯,有几个人受得了?而且这还是他能力相当不错的情况下。

03

另外就是这两句: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零工经济专委会主任、身边云创始人马洪亮告诉第一财经记者,零工经济的本质是企业从“雇佣人员工作”转化为“商业合作”,企业可以将替代性员工放到平台上继续接单,转化为灵活就业者,企业也可以根据方案去自行招募灵活就业者,这是一种全新的合作关系。‍

在金卡卡CEO任晓明看来,在成本方面,零工能帮助中小型企业合理优化人员的组织架构,同时破解阶段性和周期性用工难题,可以根据业务需求和项目情况及时灵活地调用人员,只为结果付费,优化了沉默成本支出。“在效率方面,闲散的兼职人员可以通过系统去管理,工作有迹可循,业务进度透明,之前繁琐的人员管理,现在统一线上管理,能让企业更聚焦核心业务,提升效率。”

这些话看着有道理,实际得看以什么样的身份,什么样的立场来讲。

你说零工是企业降本增效之道,只为结果买单,优化了沉默成本支出。

那我也可以说,企业不愿招正式员工,就是为了减少支出,不想对员工负责,是一种压榨剥削的手段。

你说零工经济的本质是企业从“雇佣人员工作”转化为“商业合作”。

我也可以说,零工经济的本质是资本剥削的新方式。因为它可以不用支付社保、公积金、赔偿金等,就能从劳动者身上获取更多的利润。

总的来讲,你站在企业的角度看零工经济,就会强调节约了成本,提升了效率;而站在劳动者的角度,就会看到就业的稳定性和劳动保障,在零工经济下都没有了。

试想,当工作的稳定性和劳动保障失去时,大家会怎么想怎么做?

首当其冲的问题是,你还会去交社保吗?一个月怎么也得一两千吧,而且个人交社保,可比公司交的年限要长不少才能领得到。

前面说的,到时有4亿人是灵活用工,那得有多少人放弃交社保?这又影响到社保资金池的问题……

04

当然,咱们在这些地方杠没意义。

可以把维度再提高一点,无论是正式员工还是零工,都是一种雇佣方式,站在其背后的其实是供需关系。

以前经济发展飞速,需求大于供应,利润大,当然是要稳定的正式员工。

而当供应大于需求,利润减少时,企业就会一定会选择减少开支,选择用零工就是其中一种方式。

未来如果整体环境越来越差,零工人员越来越多,大家就一定会越来越卷,直到击穿收入底线。

这才是关键,这才是大家要重视的问题。

看清了这种大势,当然就有机会,比如充当某个细分领域劳务双方的中间平台,解决信息不对等、信任、交易效率低下等问题。

不过对于普通人来讲,能做的恐怕还是要尽最大的努力,去找到更优质更适合自己的赛道,掌握更稀缺的能力,让自己更有价值,这才是抵御风险的最好手段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