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薛城文史★第十辑》入选作品①丨无处寄放的乡愁之记住乡愁

 微湖渔夫 2023-09-06 发布于山东
作者:孙天胜从来没有想到,我的家乡会有这样一本著作面世。三十年前的一个寒假,我从市档案馆里借来所有的枣庄地区的老地方志,从头到尾看了两遍,当时是为了探讨枣庄地区几百年来自然环境的变迁,所以众多的“桥梁”便在我眼前偷偷地溜走。今天把《枣庄古桥考》展读一遍,不禁慨叹:枣庄历史上竟然有这么多的古桥啊!居然还真有这样的有心人,把它们一一“挖”了出来,让我们仔细品赏打量。中国是桥的故乡,自古就有“桥的国度”之称。几千年来,勤劳智慧的一代代先民,修建了数以万计奇巧壮丽的桥梁,横跨在山水之间,便利了交通,装点了河山,成就了千秋伟业。若从最早或最主要的功用来说,桥应该是专指跨水行空的道路。后世方有“鹊桥”“虹桥”“云桥”……桥是路的延伸,给人们带来交通的便利。没有桥,我们只能隔河相望。桥的本质在于连接,它沟通的不仅仅是物理上的两岸,缩短的不仅仅是空间上的距离,还是连接历史与现实的纽带。桥,见证了爱情的忠贞不贰。尾生与他的情人相约桥下,洪水突然袭来,守约的尾生抱柱而亡。陆游回忆唐婉:“伤心桥下春波碧,曾是惊鸿照影来。”桥,见证了人间的生离死别。古人送别,除了长亭便是桥头了。使人想起一个又一个河梁送别的缠绵悱恻的故事。桥,见证了历史的兴衰荣辱。“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写尽唐代扬州的繁华,而“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则已经是金兵去后的模样……一座桥,就是一个故事;一座桥,就是一个历史;一座桥,就是一种文化。桥不仅是一种风景,也是一种沧桑。诗人在枫桥夜泊,留下千古名句;灞桥折柳,见证多少离愁!桥承载着太多的文化意义,留给我们无限的遐思。一座座古桥见证了无数的相会、别离和重逢……几千年的雨打风吹,多少世纪的岁月沧桑,古桥在时光的轮回中变迁。有的早已倾颓,有的掩埋地下,有的改头换面,有的还卓然屹立。我们的祖先走过,先人的功业记过,曾经的风景留过,可今天在红尘中打滚的后来者,已然忘却了它们曾经的存在……我的家乡枣庄,地处鲁中南山地丘陵的南部边缘。这里既有低山丘陵,又有山间平原,还有滨微山湖和大运河的洼地。由于东北高西南低的地形大势,便形成了许多条大致东北西南走向的河流。历代先民用他们的智慧,在上面建起了座座桥梁。两千多年前的汉画像石中,就有大量的桥梁出现。为了这不能忘却的历史,《枣庄古桥考》的作者披览古籍、跋山涉水、寻访故旧、探寻耆老,冒着烈日酷暑,顶着风雪严寒,板凳一坐三年冷,为家乡的父老乡亲捧出了这样一部难得的著作。该书中既有“古桥命名的文化内涵”,又有“古代修桥的组织情况”;既有“古桥的不同形制”,又有“古桥的存废及圮没”;既有对古桥文化的考证,又有对古桥变迁的历史追索。另外还有古风般的“拾遗”,以及好多张古桥的“玉照”。从“古桥命名的文化内涵”里我们知道,桥的命名有的因为环境,有的缘于祈愿,有的则记下了出资者的姓氏。从这里我们还看到,枣庄还曾经有那么多美名的桥:孺子桥、观成桥、元善桥、还盛桥、霸陵桥、梦龙桥、钓叟桥、沧浪桥……光是与仙人有关的就有鹊仙桥、望仙桥、会仙桥、醉仙桥……这让我们不由得想,为什么现在的桥都失却了这么美丽的芳名了呢?薛城南面的“霸陵桥”让我十分意外:一般读书人心目中的霸陵桥,那是“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霸陵桥(又叫灞陵桥),那是唐朝文人士子折柳送别的霸陵桥,为什么薛城这里没有“霸陵”,而志书上却说,可能是远在汉孝文帝之前的孟尝君或此前便有了此桥呢?十分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对于每一座桥,都精心标注了地点,说明了孔数、宽窄、始建年代、历史记载、考证、变迁、现状以及尽可能有的碑记。让我们对它的来龙去脉和曾经的辉煌都有个基本的了解。现在我们修桥,基本都是“公款”了。可古人却有多种组织形式。既有“官修”,又有“私修”,还有众人捐款来修。大量的志书记载,封建社会的地方官,造桥修路是他的本分,官员亲自主持造桥成为一种悠久的政治文化传统。同时,古代也有全民为铺路修桥捐款、为建桥出义工的社会公德。还有社会贤达独资建桥的善举。旧方志中所载的众多桥梁,有一些在明清时期就已经“今已圯”、“今废”,让我们看到了它生生灭灭的自然规律。今天造桥术的进步已经令人叹为观止,一座桥的诞生也失去了曾经有过的近乎宗教信仰般的神圣,而成为生活中的日常。为了寻觅枣庄的古桥,作者倾尽所能,找志书史料,求各路朋友,在家人的陪伴下,把足迹印在了四千五百多平方公里的枣庄大地。查阅志书史料时,感觉史志也就像一座座桥梁,带着自己“越过大河,跨过小溪,看见一座座岁月青藤掩映下的古老桥梁。”字里行间,充满了诗人般的情怀。岁月沧桑,许多古桥为自然或不可抗力所摧毁,没有留下任何蛛丝马迹。现在已经无法再看到它当初的模样。正因为此,作者坦言:这就是我们发现并研究它们的意义。桥历来为跨河越水方便通行所建,少为观赏,多在实用。想想看,她默默地站在江河水渠沟壑之上,任凭自然界风吹雨淋、雪欺霜辱;哪怕人世间悲欢离合、沧桑巨变,桥都安享寂寞,笑看浮华。用自己的身躯,把中断的路连接起来,化分离为相聚,变天涯为咫尺。怎不让人感喟?现在作者以桥的这种“渡人”之精神,拂去枣庄古桥上的千年尘埃,让我看到了作者寄托于家乡古桥上的丰富的精神世界,心里唯有感动、感慨、感佩和感怀。汪腾是我的学生,从求学时期的刻苦好学,到工作后的认真努力,都让我体会到为师者的快乐。今天她把这本书放到我的面前,更让这种快乐放大了数倍。乡愁是一种美丽的情感,今天,我从《枣庄古桥考》里看到了她,同时看到了作者的无处寄放。本书虽属考证类的史学著作,但在十几万字的论述中,分明饱含着乡愁的文学笔墨。且让我们与作者一起,把这段美丽的乡愁消化了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