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闻一多《红烛》的理解

 慢老师 2023-09-06 发布于上海
“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题记,也是全诗的主旨。原诗为: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原诗是一首爱情诗,思妇诗,在闻一多之前,没有人去借用“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样的意象来表达奉献精神的,多是表达离别之苦,思念之深。
全诗分为“蜡炬成灰”和“泪始干”两个部分。前四章是“蜡炬成灰”,到第九章为流泪,最后是卒章显志,是总结。
蜡炬成灰:
a.为什么把蜡烛替换成红烛?这种替换本身就隐藏着含义,蜡烛和心是一样的颜色,是血红的,火热的,激情的。换言之,蜡烛是生命的象征。
b.红烛为什么燃烧?因为这正是自然的方法。这是与生俱来的使命,是义无反顾。
c.红烛燃烧有什么用?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对象是世人,红烛是一个居高临下的救世主的样子。让人从梦中清醒过来,让人感受到自己的热血。结合背景,中国人还做着老大帝国的梦,中国人对受到的压迫还是冷漠、麻木的。所以红烛要改变这个世界,红烛是现存秩序的革命者,改造者。要救出他们的灵魂,捣破他们的监狱。要让人精神自由,推翻压迫。
泪始干:
a.红烛为什么流泪?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这里有情绪,着急。是因为受到残风的摧残,面对恶势力的打压,才因着急而流泪。
b.流的泪是什么?流的是脂膏。这里将流的蜡,从泪转化为脂膏,变成培育人间慰藉的花,结出快乐的果子的养分。也就是虽然牺牲了自己,但让人们获得了幸福和自由。
c.流泪的目的是什么?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目的就是创造光明。
总结:“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这里有引号,是引用。用的是曾国藩的处世格言“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是曾国藩追慕先贤圣人,追求个人修炼的自励。但在这里,诗人用这句话总结红烛的精神,更赋予这句话更新的含义。革命者只管付出,不惧牺牲,向着光明自由的世界前进。
《红烛》写于1923年,闻一多也不是中国共产党员,我们不应该把这里的革命者等同于中国共产党,而应该进行广义的理解,闻一多面对黑暗旧中国深重的灾难,作为一个爱国者,热切地希望能够改变旧中国的一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