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写下一件草书“圣经”,风靡了1400年,“草圣”张旭都要甘拜下风!

 三余字画 2023-09-06 发布于山东

在李世民的推崇下,唐代书坛无人不学王羲之,但是王羲之的大部分真迹都被收藏在宫中,即便是名家的摹本,寻常人也很难接触到,那他们以什么为范本呢?

行书有《圣教序》,而在草书领域,他们学的是孙过庭的《书谱》。这是一件在草书中犹如《圣经》一般的作品,自唐代流传至今,已经风靡了1400年,稍微对草书有了解的朋友,应该都听过它的大名。今天我们就来细扒一下《书谱》背后的故事。

《书谱》书写于唐垂拱三年(687年),在宋代内府时还分上下两卷,字数当然也更多,后来下卷佚失,现只存上卷。

虽是残卷,但仍然是一篇3700余字的煌煌大论,并且还是唐代真迹传世,所以它在书法史上的地位一直难以撼动。其原作现在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当中。

《书谱》的价值主要有两点:一是书写临摹的价值,一是书法理论价值。我们先来讲书写临摹价值。

孙过庭出身寒微,一生专意“二王”书法,被武则天称为“书仙”,有“唐代第一妙腕”之称。《书谱》是他钻研“二王”二十余年后,呕心沥血写下的一件作品。

此作带有浓厚的章草意味,在其中的走之底、竖钩等笔画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其用笔兼取了大王的内擫和小王的外拓结构,总体变化非常丰富。

对于《书谱》的书法风格,清代文艺理论家刘熙载有非常精到的总结:“用笔破而愈完,纷而愈治,飘逸愈沉着,婀娜愈刚健

其次是理论价值。唐代有两篇书法史奠基式的理论著作:张怀瓘的《书断》,另一件就是《书谱》。

在《书谱》当中,孙过庭对书法的本质、书体的划分、书法变化的要义等问题,都做出了详尽的论述。

我们平常所熟悉的一些书法理论,比如“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子敬已下,莫不鼓努为力,标置成体,岂独工用不侔,亦乃神情悬隔者也”,都是出自《书谱》。

因为它的这些价值,《书谱》在唐代就是大家学草书的必学范本,米芾在《海岳名言》当中就说:“孙过庭草书《书谱》。甚有右军法……凡世称右军书,有此等字,皆孙笔也。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

作为唐代草书真迹,《书谱》本身就是“二王”书法活的范本。我们学习《书谱》,不仅能学到纯正的“二王”法度,还能增强自身的书法理论知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采用十二色微喷工艺,将其原作进行了1:1超高清的复刻,连细微的牵丝映带和墨色变化,都与原作别无二致,您感兴趣可以点击文章下方商品链接一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