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是我国藏品最多、文物等级最高的博物馆,其前身是清内府,初建时又把热河行宫、沈阳故宫的宝贝悉数运来,截至目前,馆藏文物数量达180万件,其中书法碑帖超10万件。虽然数量多,但有些因过于珍贵,一概禁止外借、禁止外传,就比如本文的主角——郭尚先《黄庭内景经卷》。 郭尚先,字元开,号兰石,乾隆五十年(1785年)生于福建莆田。他进士出身,极善书法,还得到嘉庆帝称赞。郭尚先以小楷闻名于世,虽然名气比不上文徵明、董其昌、赵孟頫,但他却是中外均认可的“小楷之王”,朝鲜、日本都重金求购其作。 据史料记载,郭尚先小楷取法于唐代众家,如褚遂良、钟绍京、颜真卿、敬客等:“书法娟秀逸宕,直入敬客《砖塔铭》之室,行书嗣体平原《论坐帖》”。在他看来“习书不过颜鲁公这一关,终身门外汉”。所以,他的小楷既有《砖塔铭》之瘦硬,又不失颜楷之骨力丰沛。 我们常说,钟繇和王献之代表了小楷的两大体系,“钟派”是以古拙朴茂著称,而“王派”是以妍美俊逸闻名,后者的流行度和影响力都超越了前者,这种书风传承有序,从王羲之到褚遂良、米芾、赵孟頫,再到明代的文徵明和董其昌,郭尚先是这一风格小楷最后的集大成者。 时至今日,书法界依旧会把钟绍京《灵飞经》、赵孟頫《汲黯传》、文徵明《小楷千字文》和郭尚先《黄庭经》作为“四大小楷名帖”。《黄庭经》书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全卷共156行、洋洋洒洒3000余字,单字大小仅有1.5厘米。 郭尚先此作笔画细劲,起笔时凌空取势,入纸时而尖锋顺势,时而逆锋切笔,行笔时兼顾中锋与侧锋,通过不断调锋,使笔画不仅有骨有肉,又不失遒媚多姿。此作用笔丰富沉着,左右开张,撇捺外拓,转折处顿笔,不露锋芒。笔画的粗细对比明显,如“明”“间”“青”三个字的竖画。 《黄庭经》结字端庄平和,重心平稳,笔画略微倾斜和中线左右轻摆,让全卷富有动势,无状如算子的单调感。很多人提到清代书法,最先想起的“馆阁体”,但郭尚先能够突破这一字体的拘囿,融合晋韵唐法,写出不输给董其昌、钟绍京的字。 当代不少书法大师,以突破古人、创新求变为幌子,去写“丑书”“怪书”。郭尚先则是在深谙古法基础上,以丰富的笔法、扎实的笔力创作,这打脸了多少所谓的大师。 《黄庭经》笔法细腻谨严,结字端庄灵巧,字字秀气、赏心悦目,做到了雅俗共赏,是学小楷书不可错过的上佳法帖。 而今,我们将郭尚先这件《黄庭内景经卷》原作进行了博物馆级别超高清1:1复制,与真迹别无二致,并传统手工装裱,便于临摹和欣赏。如果您感兴趣,请点击下面“看一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