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来“唐代第一楷书”是它,笔笔尽是“王法”,黄庭坚:无价之宝

 三余字画 2023-09-06 发布于山东

“唐楷”在1000多年的时光里,一直都是楷书“顶流”,它将隶书、篆书,以及王羲之秀妍遒劲的笔法相结合,用笔方圆兼备,外在方劲刚直。

内里圆融清润,墨色的枯润、点画的大小粗细,都以协调相融为主,十分精炼干净,力求尽善尽美,恪守着严谨的法度与规范,兼得了实用性。

诞生出欧阳询、虞世南、柳公权、颜真卿、钟绍京、薛稷等一系列楷书“奇才”,让后世学者不但看花了眼,在“唐楷之冠”的决断上也展开争夺。

有人说颜真卿的楷书富有创造性,打破前人单一风格,值得后人铭记,也有人看好欧阳询险绝峭拔的书风,认为其字最能代表唐代的盛世之风。

但若是从“唐楷”的诞生与发展上讲,虞世南才是“唐楷之冠”,因为他是智永大师的弟子,继承了正宗的“二王”笔法,就连欧阳询也曾向他取学。

毫不夸张的说,虞世南的楷书奠定了唐代书坛的基调,没有他的传承跟改革,就没有唐代繁花似锦的书法胜景,同时其字以含蓄儒雅、温润简净为美。

这种风格给人境界高深之感,经得起细细推敲与琢磨,内在骨力跟层次变化深厚,迎合了传统思想中的君子之道,做到“深藏不露而日益彰明”。

甚至他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写的《孔子庙堂碑》,还有“唐代第一楷书”的美誉,此作是为孔子的三十三世孙孔德伦,重新修建孔庙而作。

碑上文字瘦劲清健,儒雅刚正,对“收着”的笔力运用十分巧妙,在书写过程中,若是营造狂肆的“开放”之感,只需要尽情纵势即可。

但是如何不让点画漂浮虚弱,是“收起”所影响的,此作的收笔力道恰当,点画内敛从容,尽显空灵潇洒,李世民曾说:“远学王羲之,近学虞世南”。

确实从此作来看,笔笔尽显“王法”,笔尖富有弹性,章法上疏密布局和谐融洽,给人萧散静穆之感,让魏晋时期的悠远之气,飘满整个大唐。

被黄庭坚称赞道:“孔庙虞书贞观刻,千两黄金那购得?”,他认为此作当为“无价之宝”,千金也无法买到,时常临摹,不仅可以提高手腕的劲力。

精准拿捏用笔的收放程度,建立楷书的法度意识,增强字体的端正稳健之态,掌握“二王”的笔法技巧,从而由此循序渐进,走向高深的魏晋法帖。

而且虞世南的楷书以通透静雅为主, 可以增强我们的艺术敏感力,让心境归于祥和平静,磨练、滋养身心,充分体会人生的深度跟笔法的精深。

可惜《孔子庙堂碑》的原碑在唐武德九年就已经碎裂,但好在碑上文字数量浩瀚,不耽误后世学者临摹,目前为了保护碑文已经不允许拓摹。

市面上流传的大多是古人拓本,经多方努力我们对虞世南《孔子庙堂碑》的原拓本进行超高清复刻采用博物馆级别,12色超高清微喷复刻工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