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果然,逃出大英博物馆的🫖玉壶,还是和他脱不开干系

 大遗产 2023-09-06 发布于北京

  《逃出大英博物馆》由博主 @夏天妹妹(扮演玉壶) 和 @煎饼果仔(扮演中国记者)共同创作完成。

最近,一支名为《逃出大英博物馆》的自媒体短视频火爆出圈,各大平台疯传着相关剧照和台词,引发了一波“让文物回家”的热议。

据介绍,《逃出大英博物馆》讲述的是一盏化为人形的中国小玉壶,出逃大英博物馆后,在英国街头巧遇一名中国记者,向其寻求帮助走上漫漫归国路的故事这部小短剧只有三集,却触动了无数观众的心灵,让人们重新思考文物归属和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同时也赚足了观众眼泪😢。

  大英博物馆。

我们知道,大英博物馆收藏了约2.3万件中国文物,包括新石器时代的石器、仰韶文化的彩陶、商周春秋战国的青铜器、汉代的漆器玉器以及唐宋三彩、五大名窑瓷器、元青花、珐琅器等,几乎囊括了所有艺术类别。可笑的是,这些文物多是非法掠夺而来。

如今,这些背井离乡的中华瑰宝,已成为国人心头永远的痛,假使文物真能开口说话,“回家”一定是他们共同的心声。

由于之前写过关于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那么今天,我们来唠唠这部短剧中的主角,逃出大英博物馆的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
01. 一「盏」玉壶的离愁

相信我,我真是从大英博物馆逃…

逃出来的那只玉壶



是盏,是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

……


短剧中,男主说“那只玉壶”,小玉壶连忙纠正“是,是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

为啥玉壶刻意强调量词“”呢?这可就有的唠了。
  

                         

不知道大家注意过没有,在汉语中,由“”构成的汉字,多半都有细微、少、浅狭的意思,比如(本义是浅而小的杯子)、(本义是小而华贵的纸张)。

所以,小玉壶很清楚,用“盏”,方能突出器物的纤薄玲珑,而这也与器物名中的薄胎工艺相呼应。(建议没看明白的同学复习下周董的《东风破》,“一盏离愁,浪迹天涯难入喉”。不得不说,方文山的国风歌词不是盖的。)

那么,这盏薄胎玉壶究竟有多薄呢?

2022年7月26日,大英博物馆官方微博曾发布过相关信息。不过,名字不是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而是青玉薄胎茶壶:“图中这尊绝美的青玉薄胎茶壶,工艺精良。它的壶壁非常薄,有些部分甚至呈半透明。它由中国玉石雕刻家俞挺制作,壶上装饰有宝相花和缠枝纹,2017年入藏大英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官微。

如此看来,玉壶它不是一件流落他乡的中国古代文物,而是大英博物馆购置的当代工艺品,是苏州玉雕大师俞挺的作品。

在大英博物馆中,中国玉器的收藏体系从新石器时代至清代,近乎完整,独缺当代玉雕。为弥补这一遗憾,大英博物馆在2017年,将包括俞挺作品在内的6件中国当代玉雕作品纳入馆藏。

既然走的是正规收藏渠道,小玉壶为啥还要出逃呢?

对此,短片的两位创作者表示,“在开拍前就了解到它是现代艺术品,但选玉壶作为主角,我们有自己的考量。“

有网友猜测,被掠夺装箱带走的其它文物,对家乡的记忆越来越模糊,只有新近入馆的玉壶,清楚记得回家路,所以才承载了其他文物想回家的愿望

  下: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玉雕)代表性传承人俞挺,上:俞挺代表作青玉薄胎餐具。


02.  玉路开通 十全武功
在中国,壶的文化历史悠久。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片冰心在玉壶”,赋予了玉壶独特的魅力。汉唐时,玉壶代表纯净、清廉与正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相比其它材质的壶,玉壶体现的是非凡的玉雕工艺,以其精细秀雅凸显了中国玉器之美。

而大英博物馆的这盏薄胎玉壶有些不一样,薄胎玉器起源于“痕都斯坦玉器”,简称痕玉。据载最早出现于唐代,到清朝乾隆时,由于皇帝的偏爱,薄胎工艺发展至巅峰

  ▲  唐 白玉忍冬纹八曲长杯。

清代前期,天山以南居住着信奉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回部),天山北路则居住着信奉佛教的蒙古人(准噶尔部)。

当时,准噶尔部控制着西北地区,导致玉路受阻,清前期的优质玉料紧缺,工匠们只能挑拣出少量的可用玉料进行创作。 而这一切,在乾隆朝迎来了转机。

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军出征准噶尔部。四年后(1759年),人到中年的皇帝又完成了一桩延续三代的夙愿:派兵镇压了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乱。至此,新疆地区被纳入了清帝国版

 ▲  清 《平定准噶尔回部得胜图》  故宫博物院藏

这次军事胜利,不仅解决了准噶尔蒙古和回部的问题,还顺带打通和田玉石入贡清廷的通道

我们从《清高宗御制诗文全集》可知,自乾隆二十一年至三十二年(1756-1767年),天子至少作了七首诗,赞颂来自回部或准噶尔蒙古的玉器,并玉工将诗文雕琢在玉器上

  清《乾隆帝是一是二图》局部。画中玉器和瓷器都是乾隆珍藏。

在中国人眼中,玉石从来不是普通的石头。它很早就与个人的品德,甚至朝的兴衰结下不解之缘。而产自新疆的和田玉堪称玉中王者,它质地坚硬、色泽温润,尤其受到人们青睐。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帝王无不以玉为美。早在殷商时期,商王武丁就曾为争夺和田玉料,发动对鬼方的战争。三千年后,有“玉痴”之名的乾隆皇帝更霸道,他直接控制了和田玉的产地。

  和田玉的开采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采玉人登昆仑雪山之巅掘坑取玉,所采玉料称“山玉”;另一种是在河流上下游所采,称“河玉”。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皇帝发布上谕,命令由驻扎新疆的办事大臣牵头,每年春秋季各一次,由当地的首领组织人力,采集和田河里的籽料昆仑山上的山料4000斤,递送京师,作为例贡。如有朝廷祭祀大典和其他庆典活动,会派专人到和田收集大型玉料,这是“特贡”。

如此一来,宫廷玉器就有了优质的原料。同时,玉路的恢复,也使民间玉坊有所受益。总之,解决了玉料空乏问题,清代制玉业开始蓬勃发展。

  痕都斯坦玉器东传路线图。  图片来源:《故宫所藏痕都斯坦玉器特藏图录》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高宗新获一对雕有花叶纹的玉盘,见此等美物自然大喜,紧接着就写下《天竺五印度考讹》与《题痕都斯坦双玉盘得十韵》。
在诗文中,高宗亲自考定了玉器的产地“痕都斯坦”,即指北印度一带:“向称温都斯坦乃痕都斯坦之误,今考梵文更正。以新疆道里方向证之,其地当由回部过葱岭,至拔达克山西南,即其地盖北印度交界说。”

从现存实物看,这对玉盘确是莫卧儿帝国(也作蒙兀儿帝国的玉器精品,乾隆皇帝的考证准确无误。

▲ 

乾隆
有十
七子,名字都和玉有关,永璜、永琪、永珹、永瑢、永琰…

不过,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邓淑苹先生认为,清宫旧藏的痕都斯坦玉器(痕玉),大部分来自北印度的莫卧儿帝国,也有部分来自土耳其的奥斯曼帝国及中亚、西亚甚至东欧地区,因为它们当时都信仰伊斯兰教,所以将来自这些地区的玉器统称为“伊斯兰玉器”。


 印度莫卧儿帝国 玉墨瓶笔室。这件器物被送入清宫后,乾隆为之赋诗、配紫檀匣,并命玉工将诗加刻在盖顶。

因为皇帝对痕都斯坦玉器的赞赏,大量痕玉被陆续送入宫中。高宗将这些玉器逐一进行等级品评,部分器物还给予了量身定制盒、袱、匣的待遇。

据统计,乾隆一生共留下题咏痕玉御制诗70余首。今天,我们从这些诗文或诗注可知,这些在北印度雕琢的精美玉器,多经过朝廷派驻准部或回部的官员,或是由回部首领呈贡,而回部大城叶尔羌,则是痕玉的主要集散地

我们知道,清宫中宝物众多,其中不乏精美玉器,乾隆为何偏爱痕玉呢?

▲  印度莫卧儿帝国 碧玉金丝盘局部


03. 乾隆:盖最多的章 爱最薄的玉

痕都水磨工,精巧信难穷。
产自昆仑衍,鬻(yù)今京国通。
薄过刻片楮,轻喻举毛鸿。

尤物可辞咏,咏还滋愧衷。

这首《咏痕都斯坦海棠式玉杯》,是乾隆在赞美他的一生挚爱——痕都斯坦玉器。痕玉过纸张,如鸿毛……大概🤔️就像香妃那样吧,充满神秘的异域风情,与中国传统玉器风格大不相同。

       
左:汉 谷纹璧  

右:印度莫卧儿帝国 玉带镶嵌盘

中国人制玉,多为礼器佩玉,而“舶来品”痕玉多为实用器,比如杯、碗、壶、盆、罐、盒,还有可兰经架、宝剑手柄、文房用品、香炉等。在他们的观念中,玉器可以避毒,因此玉雕容器特多。

为方便使用,痕玉通常被加工的较为纤薄,也就是乾隆所说,“薄于纸更轻于铢”,甚至“抚外影瞻内”。

 ▲  印度莫卧儿帝国 玉带镶嵌圆腹大罐 

对痕玉“莹洁细薄”的特性,乾隆赞不绝口,誉之为“精镌本鬼工”,认为远非中土玉工所能比。

其实,并非中国玉工不会薄胎工艺,而是两地的玉器审美观念不同。在儒家的玉德观中,排首位的是玉质“温润而泽”,玉器一旦做得太薄,就显不出温润感,所以中国玉工很少做极薄的玉器

除了玉胎纤薄,痕玉在造型、图案上,都洋溢着异国情调,即伊斯兰风格,有着非常高的雕琢工艺水平。

  造型多变、工艺水平极高的痕玉

器型上说,痕玉大部分采用自然界的花瓜、鱼兽等动植物为设计蓝本。玉杯造型似剖开的半瓜,玉碗似盛开的花朵。器耳常作成下垂的花蕾或一束卷叶。器柄处则立雕花苞与缠绕的茎叶,偶尔也会雕成弯曲的羊头,总之极富变化

▲  新疆回部 玉羊头瓜瓣杯 

纹饰上,痕玉多装饰几何纹、植物纹和文字图案。通过规则整齐对称重复连续组合等方式表现,而中国玉器通常以山水花鸟、人物故事为题材,或是寓意吉祥的图案纹样居多,有着较强的绘画情趣

此外,痕玉常镶嵌彩色宝石玻璃,或作金银丝镶嵌,制作工巧纹饰细如毛发,给人以华丽富贵绚丽多彩的风格,这与中国传统玉器的雅致意蕴然不同的。

▲  印度莫卧儿帝国皇帝沙贾汗与泰姬的画像,就是建泰姬陵的那位。

好吧,既然痕玉如此精美绝伦,也难怪乾隆会为之折服了。看来在玉石的收藏上,乾隆的品位还是对得起皇室培养的。

俗话说,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民间的普世价值观很大程度源于官方的憎恶与喜好。乾隆对痕玉的偏爱太过于张扬,时不时就赋诗一首,还要琢刻诗文,很快全国的文人士大夫和玉工都知道痕玉的名贵了,各种仿制品也应运而生。

当时,民间冶玉业发达,扬州、苏州和北京是全国的三大琢玉中心

扬州擅长雕琢大型作品,制玉大气。苏州玉工雕琢风格典雅纤细,较之北京工、扬州工更为精致,因此常被招至北京,成为宫庭治玉的主力

  ▲   明 子冈款白玉海屋添筹方盒

早在明代,苏州就以工巧著名于世。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说:“良玉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明末的琢玉名匠陆子冈,就曾在苏州开设琢玉坊,成立了自己的独立工作室,创建了“子冈牌”。

明清时期,苏州的琢玉业集中在闾门里专诸巷一带, 这里汇聚了众多能工巧匠,雕琢水平也得到了乾隆的肯定,他不止一次在诗中称赞专诸巷和苏作, “相质制器施琢剖,专诸巷益出妙手” “专诸巷里工匠纷,争出新样无穷尽” “专诸巷中多妙手,琢磨无事太璞剖。”

 清代《玉作图》,左右滑动,看古人制玉。         

痕玉的流行,引发了各地的效仿。不过,也并非亦步亦趋地复制,而是吸取其造型别致、花纹流畅、胎体透薄的优点,再结合中国文化元素,创造出带有西方风格的玉器。

到了乾隆后期,苏州地区的仿制工艺有了明显的提高,有时就连乾隆也难辨真伪了。

  翡翠鱼式盒。鱼目嵌翠与珍珠,鳍尾均嵌红宝石,鱼身鳞纹、鳍尾刻划极为工细。盒内刻有乾隆的《咏痕都斯坦玉鱼》诗。但有学者认为,这件是仿痕都斯坦玉器

伴随着“康乾盛世”的落幕,进贡停止,本土的痕玉仿制再也无力继续,薄胎玉器技艺一度失传。直到建国后,经老艺人复兴,痕玉技艺才逐步复苏。

最后,让我们再仔细打量一番这盏中华缠枝莲纹薄胎玉壶

它由一整块青海青玉精雕琢磨而成,是中国传统形制的茶壶,壶形温顺舒展,并进行了写意式变形。壶身雕琢宝相花缠枝莲纹路,细腻文静而富有灵气。

器壁厚度最薄处仅0.5毫米透过灯光,能从内壁清晰地看到外壁纹样,似要将人间的细碎光阴,都纳入其中。“薄如蝉翼、轻若鸿毛、亮似琉璃”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玉文化经久不衰的活力!


参考文献:《故宫所藏痕都斯坦玉器特藏图录》

图片:台北故宫博物院

编辑:F.L.J.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