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脑后动脉血管造影解剖(二)

 医贰叁Doc 2023-09-06 发布于湖南


1 解剖变异


P1段可以发育不全或者缺如。当P1段缺如时,大脑后动脉通过一支大的后交通动脉直接起源于颈内动脉。由此可见,与最初的胚胎模式相照应,这种起源方式可称之为胚胎起源的大脑后动脉(图1a~c)。这种起源形式可以单侧,也可以双侧;据报道,其发生率为30%~40%(Zeal和Rheton,1978;Pedroza等,1987)。相反,当P1段发良好,后交通动脉通常很小或者完全缺如(图7.5d)。在有关大脑后动脉近段的变异类型中,对重复变异也有报道(Hoyt等,1974),即两支独立的分支均发自于颈内动脉,或者一支发自颈内动脉,而另一支发自于基底动脉。一项最近的研究显示,在大部分情况下,这种双干是脉络膜前动脉的一种变异,脉络膜前动脉可以过度膨大,部分或者全部取代大脑后动脉供血区。即便用血管造影,也不容易,甚至不可能确定哪个是优势动脉(图2),但能识别这种变异是很重要的。关于后丘脑穿通动脉的变异,已经有过描述。

图片

图1 (a)左PCA直接来源于1CA(胚胎型;箭头)。(6)柱动脉侧位造影显示右侧PCA(箭头)。(c)椎动脉造影前后位。右PCA(箭头)发自于基底动脉。发育不良/未发育的左侧P1段。左小脑上动脉的边缘动脉(小箭头)很容易识别。由于重叠较少,右侧边缘动脉也很好识别(小箭头)。有两支发育良好的小脑前下动脉。(d)另一个患者的磁共振血管成像。左后交通动脉(箭头)。在右侧,后交通动脉缺如(箭头)。

图片

图2 颈动脉造影侧位。可以辨认从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发出的3支分支:1支小分支(三角箭头),可能是脉络膜前动脉的脑池段,和其他两大分支,上面一支(带点箭头),朝向顶枕区域,下面一支(箭头),朝向颞枕区。有一个动脉瘤的伪影,通过其他角度的投照已经排除。很难说这是一个正常的脉络膜前动脉,加上一支双倍体大脑后动脉,或者是脉络膜前动脉增粗变异,它完全取代了大脑后动脉的血管区域的供血。


2 血管供血区


●丘脑后穿通动脉(P1)供血中脑的前内侧和丘脑的内侧。通常,一个大的共于供应中脑和丘脑。此外,也有其他较小的分支选择性地供应中脑或丘脑。

●丘(四叠体)动脉(PI)供应中脑的外侧和后部,同时供应该区域的血管还有后脉络膜中动脉和一此直接起源于大脑后动脉P1-P2段的小穿支。

●丘脑膝状体动脉(P2)供血丘脑外侧部、视束和内囊后肢。

●脉络膜后动脉(P1和P2)供应丘脑后部。

●所有这些动脉的起源和供血区均存在许多变异。进而,它们在中脑和后丘脑表面上形成了丰富的血管吻合网。另外,小脑上动脉及部分脉络膜前动脉也参与这一血管吻合网。这在很大程度上就可以解释大脑后动脉P1段之后的闭塞,是否能造成缺血性病变,以及缺血病变所涉及范围的不同。

●皮质分支包括供血颞叶及枕叶下表面的颞动脉(P2),供应半球内侧面顶枕区域的顶枕动脉(P3),供应初级视觉皮质和邻近区域的距状裂动脉(P3)。顶枕动脉和颞后动脉也参与初级视觉皮质的供血。

●压部(后胼周)动脉(P3)供应胼胝体压部。

包绕中脑的大脑后动脉的分支,在走向丘脑区的过程中,这些分支之间有许多表浅的吻合。然而,由它们发出的穿通支穿入脑实质,则基本上是终末动脉了(Duvernoy,1999)。

从皮质表面的表浅分支分出的动脉供应皮质和白质(髓质动脉)。髓质动脉与来自大脑前和大脑中动脉分支相似,均属终末动脉。大脑后动脉、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在其皮质供血的末端区域,可能存在潜在的软脑膜吻合网。胼胝体压部动脉可以与胼胝体周围动脉吻合。


3 血管造影


P1段在前后位得到很好的显示(图3和图4)。其穿支发出后走行向上并略向后;在前后位上我们经常可以识别它们,而侧位总能看到它们(图5,图6)。在前后位,环绕中脑的P2段可以得到更好的显示。在侧位,两侧P2段重叠。发自于P2段的分支中,丘脑膝状体动脉,还有内侧和外侧脉络膜动脉(图6)在侧位血管造影清晰可辨。丘脑膝状体动脉是一支或者多支向上且略向后走行的小分支,走在丘脑后穿通支和脉络膜动脉之间。脉络膜内侧动脉通常呈S形,在其后方,脉络膜外侧动脉形成一个凹向前方的曲线(Wackenheim和Braun,1970)(图6)。通常,在前后位像上无法辨认脉络膜动脉。它们的走行用示意图展示,见图1.4。脉络膜动脉在扩张时可以被识别,特别是当其供应动静脉畸形时。后脉络膜动脉的外侧分支可在毛细血管-静脉期染色,可见于前后位和侧位,在侧脑室脉络从相应的位置。

图片

图1.4 前后位显示PI.P2和P3段。后丘脑穿通支(P),内侧(M)和外侧(L)脉络膜后动脉。

图片

图3 椎动脉造影,前后位。逆行注入的双侧后交通动脉(三角箭头)可以精确界定大脑后动脉PI段。P2段、P3段和P4段也显示出来。

图片

图4 椎动脉造影,前后位,显示典型大脑后动脉走行及典型的P2段、P3段和P4段。

图片

图5  (a)椎动脉造影前后位。丘脑后穿通支(箭头)显示良好。它们主要从右P1段发出。其与左侧小脑后下动脉(PICA)的远端分支有部分重叠。小脑前下动脉(AICA)、小脑上动脉(SCA)和大脑后动脉(PCA)。PCA和SCA都围绕中脑走行。在前后位,SCA在内侧。(b)椎动脉造影前后位。可以看到一个对应于丘脑后穿通动脉的比较淡的血管网,其中一个从P1(箭头)发出大分支占优势。数字1、2、3分别对应小脑上动脉的脑桥、中脑、四叠体段。(c)椎动脉造影前后位。由于基底动脉短,P1段有一个上升的过程。至少可以看到3支发育良好的丘脑后穿通支:左边2支和右边1支(双箭头)。

关于供应大脑半球的分支,从P2段发出的颞前支在前后位很好辨认。在血管造影的侧位、这些分支走行在基底动脉前方(图6c)。从P2和P3段发出,供应更远端大脑半球的分支,在前后位和侧位血管造影可见(图3至图6)。然而,在侧位造影时可以更精确的识别这些血管,尤其是距状裂动脉、因为其典型的走行,可以很容易地确定(图6)。顶枕支位于距状裂动脉上方,颞枕动脉位于距状裂动脉的下方。在血管造影前后位,这些血管分支的叠加,准确识别它们有困难。基本上,距状裂动脉行走于旁中央区域,位于顶枕支的内侧。压部动脉在造影的侧位易于识别,位于脉络膜动脉的后方(图6)。

图片

图6 (a~c)脊椎血管造影,侧位。发自于P1段的丘脑后穿通支(P)。在(a)图里,还有发自于后交通动脉的丘脑前穿通支。在(c)图里,可以辨认一个优势的大穿通支,丘脑膝状体动脉(G)和内、外侧脉络膜后动脉(双箭头)。注意典型的S形内侧动脉位于外侧动脉的前方。压部动脉(S)、距状裂动脉(三箭头),顶枕动脉(PO)、颞前动脉(AT)和颞枕动脉(带点箭头)。小脑后动脉的颞支和小脑分支有重叠。后者由于其典型的上凸曲线(三角箭头),可以被识别。(d)T1加权 MRI显示典型的距状裂(三角箭头)。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