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阳博物馆历史文物(隋唐至明清)

 荣纳堂 2023-09-06 发布于天津

转自 黄杨之印


隋唐五代时期

隋唐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鼎盛时期,安阳作为相州的州治,在邺城衰败后迅速崛起,成为战略与经济地位十分重要的河朔第一重镇。相州城池雄固隋唐大运河带来了卫河水运便利。优越的自然环境,农业和工业的繁荣使漳洹平原的经济、政治中心从此在安阳形成。

相州窑也称安阳窑,是中国北方早期的一处重要窑址,史籍却未见记载。1929 年,因殷墟发掘出土了大量隋代青瓷,才逐步为世人所知。1974 年,在安阳桥附近的洹(huán)河南岸发现的窑址引起了广泛关注。

从 2006 年开始,通过一系列考古发掘证实,相州窑创烧于北朝,繁荣于隋代,衰落于唐代早期。相州窑不仅是公元5至6世纪中国北方最大的青瓷窑系,而且创烧了影响深远的白瓷,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州窑瓷器以碗、钵、罐、瓶、盘、杯数量最多,碗底部为饼形足,中心微凹。钵、罐、瓶、盘大多为平底,底部较厚,给人以稳重感。釉色以青釉为主,还有黑、白、黄釉等。青色釉为透明玻璃质,釉层厚薄不匀,釉厚处色浓,釉薄处色淡。器物里外均施釉,外部一般只施半截釉,有垂釉现象,釉面多有细小冰裂纹。装饰技法有刻、划、印、贴花多种,纹饰有莲瓣纹、忍冬纹、草叶纹、水波纹等。

青釉四系罐-隋

三彩细颈陶瓶-唐

三彩鸳鸯尊-唐

黄釉席纹瓷注-唐

北朝至隋唐时期佛教遗存

佛教在安阳的兴盛,是从后赵时期天竺沙门佛图澄入邺布道开始。在后赵君主石虎的大力倡导下佛教很快风靡中州,邺成了北方佛教文化的中心。

东魏、北齐时期是佛教在安阳的第二个繁盛期。北齐天保六年,高洋灭道兴佛,在京都邺城广建寺院,至北齐末年,邺地佛多达四千余所,僧徒八万余人。

北朝佛教在邺地的兴盛为隋唐时期此地佛教的极盛奠定了基础。至今,安阳地区仍有许多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的佛教遗存。

洪谷山石窟

修定寺唐塔(点击进入参观)

宋金元时期的安阳

宋相州城就是今天的安阳城,宋景德元年(1004年),北宋与辽国订立了澶渊之盟,北方逐渐趋于安定。景德三年(1006年),相州城得到增筑与修葺,这时相州城的规模比唐代扩大了许多,加上韩氏家族对相州治理造福一方,使得安阳物阜民丰。金元时期,仍是繁盛一时,为当时北方著名的都市。虽据黄河之险,是北宋与辽金对峙争夺之重地,但近年来考古发现遍布境内的宋金墓葬。其墓室壁画依然重现了当时繁华熙攘的民风世相。

三彩炉-宋

白釉褐彩瓷盘-元

宋代两位安阳的名人韩琦和岳飞,韩王庙和岳飞庙保存至今,也是本地著名的古迹

明清时期的安阳

金明昌三年(1192年)升相州为彰德府,明初彰德府改属河南布政使司。元末明初,因社会战乱,彰德本土居民十不存一,大量土地荒芜。明洪武至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等地向彰德大量移民,彰德府的经济逐步得到了发展,成为天下“要府”。

彰德古城改筑于明洪武初年(1368年),即现在的安阳老城。明朝嘉靖以后,政府特在这里设官管理交易,这里也成了国家主要的粮食储备基地。手工业的迅速发展,金属货币和纸币的流通,商业繁华的市镇。特别是清末光绪年间,安阳境内的京汉铁路修成,水陆交通的便利,使彰德府成为远近闻名“既庶而极富”的一方宝地。

安阳旅游人文地图

笏板,又称手板、玉板或朝板。是古代中国官员使用时间最长的一种办公用品。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防止遗忘。

笏分别用玉、象牙或竹制成。各朝代对笏的使用都有不同的规定,明朝以前一至五品的高官都执象笏,即象牙制成的手板,又称象简。明朝时规定四品官以上执象笏,五品官以下执木笏。到了清朝,因习俗及礼节不同,不再使用笏板。

公元 1369 年,明朝大将邓愈、汤和屯田安阳,决定改修安阳城,改修后的安阳,建有四门:北为拱辰门,南为镇远门,东为永和门,西为大定门。四门之上均建有门楼,并在城墙四角建有四个角楼。现在的旧安阳城就是明初所修安阳城址的旧迹。

明洪武年间 (1368 ~ 1398 年),在彰德城中筑高台,高台上建重楼三间,因楼内有计时的滴漏铜鼓,所以称其为鼓楼。1928 年,鼓楼改为中山图书馆。1931 年,在鼓楼上的西北隅设置铜钟,用以报时。解放前毁于火灾。

钟楼于明朝弘治年间(1488~1505年)修建。1928 年,安阳县政府雇人按时敲击以报时间,并改题楼上匾额,一块题“唤起民众”,一块题“惊醒睡狮”。1932 年,楼内大钟摘除,在钟楼上建起了民众教育馆。日军侵华时毁。1988 年春,安阳市政府按照原钟楼样式,在原址重建钟楼。

明清时期安阳一带制陶业、冶炼业比较发达,出现了大量的手工作坊。有些手工作坊制造了经久不衰的名牌商品,如安阳的姚家膏药,锦泰恒的燎花,草马村的芝麻糖,滑县的道口烧鸡,老庙的牛肉、滑县城关的纸扇等,都畅销大江南北。

工商业的发展使集镇多了起来,安阳县有天禧镇、永和镇、丰乐镇、水冶镇、回隆镇,滑县有道口镇,汤阴有宜沟镇除集镇外,庙会也是商品交换的重要场所。

骨雕串珠-清

滑县不仅有烧鸡,还有锡器,又称“点铜”,源于清乾隆年间山西洪洞县刘老艺人流转道口开设的“同太”号锡店。至19世纪30年代,道口锡器店仅北街就有9家,艺人达130人以上。其质量达到七成锡以上的打“点铜”字样。

道口锡器主要以广锡为原料,经过严格的配料、熔化、压片、裁料、造型、捶打、刮光、焊接、擦亮、錾花、雕刻、嵌铜装饰等十数道工序细心制作而成。1915年曾在巴拿马万国博物展览会上展出。“点铜”逐渐成为道口传统的手工业的名牌产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