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篇好文读明白,三国两晋南北朝隋瓷器

 天宇楼33 2017-04-14

「   感 谢 您 支 持 原 创 文 章  

《瓷说》—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篇

 文/浓墨探花   图片整理/ 壹毛





三足鼎立 


先简单回顾三国历史(220年-280年)

三国是中国东汉与西晋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主要有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中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形成三国鼎立的雏型。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在成都接续汉朝,史称蜀汉。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223年蜀汉昭烈帝刘备驾崩,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后主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恢复国内生产。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鼎立。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


青釉鸡首壶

三国

安徽马鞍山宋山东吴大墓出土

高19厘米

胎质灰白,青釉均匀。壶肩部划弦纹

现藏马鞍山市博物馆

三国时期,瓷器还是一种兴起不久的新产品。所谓三国时期的青瓷烧造,主要是指孙权政权控制地区的青瓷烧造。其中以越窑发展最快,窑场分布最广,瓷器质量最高。其造型基本上是承袭汉代器物造型而来的,它较多地吸取了汉代陶器和漆器等的器形式样。器形有盘口壶、双沿罐、井式罐、水盂、油灯,墓葬出土的还有羊形器、谷仓、虎子、蛤蟆、灶、鸡笼等。这时的器物胎质坚硬,釉质匀净。装饰纹样有弦纹、模印的斜方格纹、斜方回纹、井字纹、贴塑铺首,虎子上刻画翅膀、编织绳索等。东吴时期首创了蛤蟆形水盂


青釉蛙形水注

三国

江苏南京赵士岗吴凤凰二年(273年)墓出土

高5.9、口径2.3厘米

浅灰色胎,淡绿釉,开细片纹。蛙作游水状,背部塑一直筒状短流

现藏南京博物院

谷仓上的堆塑、雕刻形象生动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我们看过央视版的电视剧《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在几案前挑灯夜读或排兵布阵之时用的器皿大多都是精美的漆器,因为古代交通不便,国与国之间也不能经常的互市,所以瓷器的使用基本是在它的发源地江南一带。在电影《赤壁》曹操最后说的一句话就是,没想到我却输在一盏茶上,林志玲为张丰毅点茶所用的器皿就是青瓷,而在电影中的茶盏的盏心是有涩圈的,可见当时的青瓷并没有专门为官府烧造。不过当时的三国,他们有时是经常联合比如赤壁之战就是孙权刘备联合抗曹,他们经常是为了防备一方而拉拢另一方,而且在关系缓和时,互相的榷场也是开放的,各地的特产也是互补有无,也包括青瓷。

青瓷虎子 
三国时
高19、口径7.4、长25.4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收藏

在全国普遍都用粗陶的情况下,青瓷在当时也是一种奢侈品,在当是的价钱,远高于我们当今社会在古玩市场三国青瓷的价钱。此时的瓷器以越窑瓷器为代表,其胎质坚硬,优质瓷的胎色呈淡灰色、釉面青亮光润,这说明当时的工匠已能够很好地掌握还原气氛了。瓷器的造型和装饰基本上是承袭汉代的,同时较多地吸取了陶器、铜器和漆器等的形式和图案花纹。但此时的纹饰较少,只有划或印的网格纹、弦纹、水波纹等,贴塑、模印纹则比较丰富。

越窑青釉堆塑罐

三国

浙江嵊州浦口镇三国吴太平二年(257年)墓出土

高45、腹径27厘米

堆塑罐又称谷仓,六朝青瓷中常见的随葬明器

上层为五联罐,其间堆塑百鸟、人物、鸭、龟、蛇、狗、熊等动物

青釉不及底,胎显火石红色

现藏嵊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总的来说,当时主要的制瓷工艺技术成就有:坯料选用水平比汉代有所提高,可以根据不同产品配制成分不同的坯料,成型工艺上圆器基本上用拉坯成型,能做到器型规整,胎体厚薄一致琢器则用拍片、模印、镂雕、捏塑等多种手法成型,与现代制瓷基本一致。并且能根据需要来控制含铁量,生产出色泽不同的褐彩瓷器,如:在色较深的青釉上以深褐色点、线彩绘,或在胎体上用褐黑彩绘纹饰,再罩上色浅的青黄釉。而且最重要的是可以用化妆土来美化瓷器,使表面凹凸得到掩饰、胎体的各种杂色被覆盖,从而使釉色更加整洁干净。窑炉结构也进一步改进,提高了烧窑的成品率。龙窑向长、窄方向发展,两旁添投柴孔,提高了烧成温度,有的可达到1300℃。所用的窑具有垫具、间隔具、匣钵,提高了窑炉装烧量,进而提高了瓷器的质量。可以说三国青瓷的发展阶段,基本与现代瓷无异了。

 


竹林七贤的新主子 


先简单回顾晋朝历史(265—420年)

 晋朝是中国历史上九个大一统朝代之一,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时期。它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属于六朝之一。266年司马炎自立为皇帝,国号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灭东吴,完成统一。虽然司马炎统一了中国,可从此就开始了享乐,他的后宫有两万佳丽,致使晚上睡觉都不知去谁的屋,后来索性弄了一辆羊车,车停在哪就去睡的屋子里睡,一些渴望得到宠幸的佳丽就想办法在门口悬挂一些羊爱吃的植物,使羊能够停留,他死后把皇位传个了他的傻儿子,大臣向他汇报百姓吃不上饭,可他的回答,如果百姓吃不上饭,喝肉粥多好啊。此后是绵延16年的“八王之乱”。晋愍帝迁都长安,316年灭西晋,建立了十六个国家,史称“五胡乱华”。317年,晋室南渡,司马睿在建邺建立东晋,东晋也曾像诸葛亮一样多次北伐。383年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后得到暂时巩固。两晋时期少数民族迁至中原,加强了民族融合,北人南迁,开发了江南地区。从西晋八王之乱到十六国混战的一百多年间,北方一带兵连祸结,经济凋敝,手工业极端衰落。因此,这一段时间,制瓷工艺一直独让南方专美。 439年北魏太武帝统一了中国北部, 450~451年侵宋失败,从此确立了南北分立的局面。458年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扶助依附农民立户分田,限制普通地主使用奴隶,使得农业得以恢复发展,从而也使手工业的复兴有了可能。两晋总历时一百五十六年 

青釉四系鸟钮盖缸

西晋

属于南方青瓷越窑系

高9.3cm,口径8.2cm,足径8.2cm

外壁模印菱形锦地网格纹,间饰划线弦纹

器物内外皆施青釉,圈足内素胎无釉

盖顶雕塑一对小鸟,栩栩如生

西晋时期的瓷器仍以越窑为代表,但胎体比三国时的略厚,且通常为褐色胎或灰白胎,瓷化程度相对较高、器身沉实。西晋后期出现了不规则的褐色斑点,后到东晋时普遍使用,一般是有规律地点在器物的口沿、器盖,或者兽眼、鸡冠、羊角等部位上。西晋时期,以越窑产品为代表的青瓷制作更加兴盛,造型丰富变化多样,除鸡头壶、羊头壶等这一时期常见的器形之外,其他还有谷仓罐、猪圈、狗窝、鸡笼、灯、羊、避邪、异兽、熊形灯、熊形尊、虎子等。模印是这一时期的主要装饰方法,透雕镂花工艺常用于香熏的装饰之中。西晋晚期开始使用的褐斑装饰,丰富了瓷器釉面的装饰效果。

青釉褐斑四系壶

  东晋

高17.9cm,口径8.4cm

底部无釉,有支烧痕迹

肩部刻划弦纹2道,四面分别饰一横向系

釉色青黄,散布有垂淌的褐斑

褐色彩斑装饰面积较大,属于南方青瓷越窑系

  此壶于1954年由故宫著名陶瓷专家陈万里先生捐献

东晋的青瓷与西晋的情况基本上相近,但在装饰上却大不一样。西晋纹饰追求华丽而东晋趋于简朴,光素无纹器很多,有的只有几道凸弦纹或梳蓖水波纹。而且,东晋时广泛使用的褐色点彩装饰打破了单一的青釉,使之更加活泼。用褐彩在器物表面上书写文字则更是这一时期褐彩装饰的一大特色,这种装饰手法在后来的唐、五代时期大为盛兴。东晋时也有一些动物形象的尊、砚滴等,但已不是西晋时的写实样子,只是水盂上塑出蛙首及四肢或干脆简单地划上几笔。实用器中还出现了配套餐具,如大小配套的碗、碟,且不同口径的碗多达十余种,碟也有四五种。东晋时期,青瓷造型渐从矮胖向瘦长转变。鸡头、羊头开始变高,在装饰方面,褐斑使用增加,素面加饰弦纹装饰比较多,壶、罐等琢器加饰的系从条形向桥形转变。 

青釉双系卣

西晋

高23.7cm

此卣仿青铜器提梁卣烧造

这一时期最有特点的瓷质谷仓罐就是三国西晋时期出现的,主要用于陪葬,所以也称“魂瓶”或“神亭”。它是由东汉的五联罐发展而来的,但制作精细、堆塑繁杂,有人物、飞禽、走兽、亭台等,以体现吃饭的重要性。另外,此时中国文字史上第一次出现了“瓷”字,这可见于晋代吕忱的《字林》和一些文学作品中。如晋人潘岳在《笙赋》中就写道:“倾缥瓷以酌酃。”据考古调查:缥瓷的窑址在今浙江温州地区,称为瓯窑,晋人杜毓《荈赋》中就有“器择陶拣,出自东瓯”之说。“瓷”字的出现说明晋代瓷器已大量生产,并受到人们普遍的欢迎和赞赏。同时表明瓷器的发明应在晋代之前,因为只有先有了产品然后才可能有文字的记载,这一点已为现今考古发现的历史事实所证明。 


合久必分 


先简单回顾南北朝历史(420—589年)

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由公元420年刘裕篡东晋建立南朝宋开始至公元589年隋灭南朝陈为止。该时期上承东晋、五胡十六国,下接隋朝,南北两势虽然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所以称为南北朝。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包含宋、齐、梁、陈四朝;北朝(公元386年—公元581年)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

 

黄釉绿彩刻莲瓣纹四系罐

高23.5cm

上半部施黄色透明釉,在八个方向上各施一道绿彩

此罐1958年出土于河南省濮阳李云墓

李云为北齐车骑将军

忍冬纹与莲瓣纹组合

罐胎质洁白,为唐三彩工艺开创了先河

自汉代出现瓷器以来,发展到六朝时期,从墓葬出土情况可以看出,青瓷逐渐代替青铜器、漆器。大陆很多省分的汉墓出土的陪葬品以青铜器、漆器占主要比重,而江南六朝时期的墓葬出土的器物绝大部分是青瓷器,它已经成为当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出土的这一时期的瓷器,其造型、纹饰与汉代陶器、青铜器有很密切的继承关系。除此之外,陶瓷还被大量地运用到文具中,如笔筒、水盂、砚等。水盂虽只是用于盛磨墨用水的,但造型都很丰富,有蛙形、鸟形、兔形、牛形等式样。而且,这时的瓷器已取代了一部分陶器、铜器、漆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最主要的用具之一,被广泛用于餐饮、陈设和文房用具等等。   

南方

此时,南北方的制瓷业发展不平衡,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长江流域广大地区相对稳定、社会经济发展较北朝快,钱币铸造业的发展和厚葬的风尚在民间盛行,这些都为制瓷手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而且,中原地区大批人员纷纷南下,其中不乏陶瓷业技工。所以,当时南方以浙江早期越窑为中心,继承并发展了东汉青瓷的成就,制作出了许多青瓷作品,而这些青瓷作品就是被人们称颂的“六朝青瓷”。

青釉鸡头壶

高24.4cm

肩部一侧雕塑鸡首流,相对一侧为一弧柄

两侧各饰一桥形系

南朝时期的鸡头壶与两晋时期相比造型变得高大

肩部由溜肩演变成为丰肩直腹

这一时期,南方的窑炉也有了很大发展:龙窑结构被进一步改良,窑床长度达10余米。为解决龙窑窑室内抽力大、火焰速度过快的问题,这一时期还发明了起缓解作用的“挡火墙”,可更有效地调节窑内抽力和温度。经测试:这一时期的瓷器都是在弱还原焰中烧成的,烧结程度较好,烧成温度可达1300℃左右,达到了现代瓷的质量水平。与此同时,北方地区的制瓷业则处于萧条境地,还不及汉代发达,对窑炉的使用也极少改进,仍延用圆形馒头窑。直到6世纪初期,北方的墓葬中才有随葬的青瓷被发现,晚期的墓葬中才出现了白瓷。

 北方

4世纪末,鲜卑和拓跋部统一了黄河流域地区,建立了北魏政权,随后孝文帝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丰厚制陶基础的北方窑业一跃而起。考古发掘的资料表明:在河北、山西发现的十余座东魏、北齐墓中,都出土了白胎青瓷。它表明:北朝时,北方工匠开始选用含铁量低的原料制瓷坯,以提高胎色的白度和增加釉色的纯正。白胎青瓷的烧制不仅标志着北方制瓷工艺在原料的选配上较南方工艺有了长足进步,更重要的是它为早期白瓷的烧成准备了技术条件。北朝白瓷的烧成,是陶瓷史上又一件大事,其中白瓷莲瓣罐是后来彩绘瓷发展的基础,也是邢窑、定窑名瓷的先驱

 

青釉莲花尊

高67cm

通体纹饰达11层

器物通体施青绿釉

圈足内深厚

为1948年河北景县封氏墓出土

集贴、印、堆塑、刻划、模印、浮雕等多种装饰

题材莲花、团花、飞天与佛教艺术题材吻合

为北方青瓷的杰出代表作

据考古发掘证实:北方白瓷早于南方出现并得到发展,国内发现的有关白瓷的最早资料是在河南安阳北齐武平六年(575年)范粹墓中出土的北齐白瓷,有碗、杯、缸、长颈瓶等,其特点是釉层薄而滋润、呈乳白色,但釉色仍泛青,还不是成熟的白瓷。国外发现的资料还有更早者:韩国清州博物馆收藏有韩国公州武宁王陵(529年)出土的一件白瓷灯盏,经鉴定是中国的瓷器。这并非是由于南方制瓷业技术的条件不足,而是与南、北方地区长期形成的社会风俗,以及人们对色彩欣赏的习惯与禁忌心理有关。江南地区山清水秀、四季常青的生活环境养成了人们崇尚青色的欣赏习惯,天长日久就形成了青瓷垄断南方制瓷业的局面。而从殷商时的白陶到汉代彩绘陶上的白色陶衣,却表现出长期生活在多雪环境中的北方地区人们所追寻的一种以白为美的旨趣。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促进了民族融合,“尚白”的习俗越发广泛而强烈,导致北方瓷业中的白瓷迅速发展。白瓷最早出现于北朝的北齐。早期的白瓷,胎料细白,显然经过淘练,但未上护胎釉;釉色乳白,釉层薄而滋润;釉厚处呈青色,而且器表普遍泛青。白瓷的出现,为制瓷业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所以白瓷的发明,是我国陶瓷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相州窑青白瓷神牛

北齐

高21厘米 长31.55厘米

现藏郑州市华夏文化艺术博物馆

魏晋南北朝时期,牛车,则成为一种时髦

成为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以乘牛车为荣

白瓷的出现不仅增加了一个瓷器的品种,更为我国以后瓷器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而坚实的平台,并为北齐以后中国陶瓷的青、白两大瓷系并驾齐驱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有了白瓷,才有了我国千变万化、千姿百态的彩瓷,才有了我国瓷器高超的绘画等装饰艺术 

总之,北朝晚期,南、北方青瓷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北方青瓷胎料中氧化铝的含量高,往往有因温度不足而瓷化程度稍低的现象,但瓷胎的颜色比南方要稍淡一些,多为灰白色或白色;二是北方青瓷釉的光泽性好,玻璃质强,釉面常有开片,流动性大,没有南方青瓷那种失透的感觉;三是北方青瓷胎体厚重,与六朝青瓷相比显得形体硕大;四是北方青瓷的装饰方法较多,有堆贴、模印、镂雕、刻划等,纹饰中受佛教影响的纹样如莲花纹、忍冬纹等较多见。南北朝时期,青瓷在生活中的使用更加广泛,器物造型更加适合实用,器形普遍更加瘦长,鸡头,羊头装饰的壶,动物形象逼真高大。

砚也由原来的三足变成了六足乃至多足。在装饰风格上,由于佛教信仰的流行,刻画以及浅浮雕莲瓣纹在器物上广泛使用,而模印装饰变得少用,圆雕、纯粹的动物形象和透雕镂空的装饰几乎绝迹,点彩褐斑装饰也宣告衰竭。浮雕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装饰风格,莲瓣纹以及羽人等在青釉的衬托下十分秀美。

 


佛教对南北朝瓷的影响 


东汉时期,佛教传入我国,到南北朝时期开始盛行,各地都建造了大量寺庙,南朝梁武帝三度舍身同泰寺。唐朝诗人杜牧有诗述南朝佛教之盛况:“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北朝则大量开凿石窟,如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魏书·释老志》载北魏佛教发展的情况,“所在编民,相与入道,假慕沙门,实避调役,猥滥之极,自中国之有佛法,未之有也。略而计之,僧侣大众两百万矣,其寺三万有余”。长期战乱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受苦之人精神上解脱之需要为佛教流布和传播提供了有力时机。佛像石窑和僧尼的数量猛增。佛教艺术对于社会的影响也比较明显,这时的绘画、雕塑中都吸收、融会了不少外来因素,带有佛教色彩、意义的装饰也随处可见。陶瓷器装饰纹样受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的影响,并反映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佛教艺术因素直接出现在陶瓷器上,对于拓展陶瓷领域和丰富陶器文化内涵起到了积极作用。

青釉莲纹盘


莲瓣纹和忍冬的出现是受到佛教艺术的影响。莲花纹是古代陶瓷器流行的装饰纹饰。我国自古有爱莲之俗,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史书就有关于莲花的记载。中国传统的莲花内涵与佛教圣花的含义相融合。在南北朝这样一个动乱的时代,人们对于莲花的传统审美意识加上佛教对于莲花的特殊内涵,莲瓣纹纹饰盛行就成为一种必然。虽然纹样外形与之前无多大差别,但是从内在上看已经包含了佛教的一些象征意义。比如北朝时期的代表作品——出土于河北省景县封氏墓的青釉六系莲花大尊,它的装饰集印贴、刻花和模印等多种方法于一身,上部的飞天、团花、双龙与兽面都是用模子印好后再粘贴上去的,并配以三层外撇莲花瓣,整体装饰给人以雄伟而又飘洒的感觉。 

青釉刻花忍冬纹单柄壶

南朝

高21.3厘米

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两层莲瓣间刻忍冬纹

忍冬纹是由西方传入,东汉末年出现,魏晋南北朝时甚为流行。忍冬又称金银花,为多年生长的绿灌木枝叶缠绕,忍冬而不凋萎,故而得名。构成方式是以“S”行为基本骨架,在其两边分别生长出双叶或单叶。在陶瓷装饰上以3个叶瓣和一个叶瓣互生于波曲状的茎蔓两侧的图案。常与莲瓣纹相配作为主体纹饰。早期多被用于佛教建筑,随着这一纹饰的广泛运用,经古代工匠流用广泛。忍冬纹的出现并使用即符合以植物花草来粉饰宗教的要求,又合乎中国人长期以来形成的审美习惯,可谓是中国艺术史上一次了不起的创造。忍冬纹激发了合乎中国审美理想的新的装饰样式的形成。这种纹饰被大量的运用于和佛教有关的装饰中,和它的形态变化多样,延绵不断,与佛教的轮回永生之念似有内在的联系,忍冬纹的出现和佛教入传绝非是一种偶然。具有代表性的是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南朝青釉刻花忍冬纹单柄壶,高21.3厘米,口径11厘米,足径12.4厘米。此壶纹饰共有3组,肩部及腹下刻仰覆莲瓣各一周,两层莲瓣间,刻忍冬纹,每层纹饰之间隔以弦纹。纹饰层次清晰,线条简洁、明快、流畅。到隋代继续采用忍冬纹,唐代以后,忍冬纹逐渐被缠枝卷蔓的枝叶纹所代替。 


分久必合 


先简单回顾隋朝历史(581年-618年)

隋朝是中国历史之中,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一个重要的朝代,史学家常把它和唐朝合称隋唐。隋朝源自581年隋文帝杨坚受禅于北周静帝建立隋朝,至619年隋恭帝杨侑禅让李渊,隋朝灭亡为止,国祚38年。隋唐时期也是全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期,两晋和五胡十六国时期因为连年战乱,人口急剧下降,而当时隋朝人口近五千万,不到三十年的时间就恢复到了西汉鼎盛时的人口数量,而且当时经济富裕,唐太宗说过隋朝遗留下来在全国的六大粮仓够整个唐朝吃六十年的。秦的统一只是中原华夏民族的统一,而隋朝的统一兼并了很多少数民族,主要由匈奴、鲜卑、羯、氐、羌,也就是五胡入华,真正达到了多民族的统一,而且在政治上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三省之间分权制衡对皇帝负责,相互制约,这一制度贯穿封建社会的始终。还创建了影响深远的科举制度,使平民百姓有机会当官,科举制也是隋朝对全世界的贡献。在军事上继续推行和改革府兵制度;战时打仗,闲时种田,隋朝还兴修了举世闻名的大运河,巩固了中央对东南地区的统治,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的联系。大运河横贯南北,唐朝在安史之乱后很多节度使都佣兵自居也是大运河从南方运粮又苟活了一百多年,隋代的开创使它孕育着我国瓷器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唐代瓷器巨大成就的到来,也预示着一个新的时代风格的开始。 

白釉双连龙柄传瓶

隋朝

1957年西安隋大业四年(608年)李静训墓出土

高18.6厘米

器施半截白釉,开细碎纹片

天津博物馆藏

隋代以前,我国的制瓷业主要集中于江南一带,但到了隋代,北方制瓷业有了新的发展,这一时期的陶瓷业相对前代可以说比较发达,隋以北朝为基础统一全国,隋初的文化面貌也带有较浓重的北朝色彩。随着南北的政治统一,也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合流和交融,开始了一个新的时期。瓷器的生产继承了北方青瓷的传统风格,又吸收了南方青瓷的特点,烧制出的器物品种明显增多。可以说隋代制瓷的中心仍在南方,但已有逐渐向北转移的趋势。隋代制瓷业的突出表现就是北方的瓷业有了新的发展。制瓷区域大部分集中在河南、陕西、河北、山东等省。如隋代北方青瓷窑口有河北贾壁村窑,河南安阳窑、巩县窑,安徽淮南窑等。它们的胎釉特点是:胎骨厚重,胎土经过淘洗,胎色多为灰白色

隋淮南窑青釉莲瓣纹四系盘口瓶

 现藏故宫博物院

高:43cm

施青绿色釉,釉下施有洁白的化妆土

釉面开有片纹

此瓶之系耳、文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是一件隋朝的典型器

其中淮南窑瓷胎较粗,釉的玻璃质较强,透光度好,釉面常有纹片,外壁多施半釉,常半截露胎,是隋代青瓷施釉的—般规律。有流釉现象,釉色青绿或微闪黄。白瓷生产也较多,质量有了很大提高。青瓷是隋代瓷器生产中的主要产品,一般是在还原焰中烧成的,釉色还不稳定,这说明它的窑炉结构还有待改进,使用还原焰烧成技术仍不成熟。这时的用釉仍属石灰釉,透明度强,釉面无论青绿、青黄还是黄褐均为玻璃质,在高温中流动性大,烧成后常呈流珠状,而且胎体普遍较厚,胎质坚硬,瓷泥一般都经过淘洗,且掌握了控制原料中铁元素比例的技术。 


功不可没相州窑 

安阳在北魏、北周时期隶相州管辖,按古代以地名命窑名的法则,故称相州窑。田野考古调查证实:相州窑始烧于北魏,终于晚唐。

中国人类的起源主要在黄河流域,就连黄帝战蚩尤也是在黄河边上,人类的文明也是从黄河流域扩散到大江南北的。而相州窑在今天的安阳一带,安阳多为人知的包括安阳桥和袁世凯陵墓

安阳桥


袁世凯陵墓与墓冢

她的经典之作恰恰是在隋朝,相州窑主要生产白瓷,青瓷黑瓷等,青瓷的装饰有刻花、划花、印花和贴花,个别的也有加黑褐彩的,其中以印花较为多见、最富有代表性。其纹样有团花、草叶、莲瓣、卷叶、波浪和弦纹等单独或复合形式,多表现在立体器物的颈、腹部和高足盘的圆面上,看上去整齐、简朴、图案性强。隋代青瓷基本上继承了南北朝时期的造型,主要有四系或六系盘口壶和罐、龙柄鸡首壶、唾壶、多格盘、五盅盘、高足盘、瓶、砚、盘和碗等。最多见的器类有鸡头壶、盘口壶、罐、瓶、高足盘等。这时的白瓷釉不是真正的白色,而是透明的玻璃釉罩在白胎上。器物胎质较白、釉面光润,已基本上看不到如南北朝白瓷中泛青或闪黄的痕迹。这种在瓷胎上成功采用白色化妆土的工艺,是隋代制瓷技术的重要成就之一,即上釉之前,精选含铁成分少的白瓷土细密地挂在坯上,对白瓷釉色透明度的提高和呈色的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避免瓷器烧成后胎体表面粗糙、坯面出现孔隙及胎体颜色不好等弊病,增强釉色透明莹润的质感,特别是对白瓷釉色透明度的提高和呈色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这也是相州窑的一大突破,隋瓷主要用支具支托叠烧和支钉垫烧,支钉有米粒型、松子型、长条型等,单支和多支,被以后的汝窑发扬光大。而早期的相州窑支托叠烧时,器物在窑内直接接触火焰,受窑内烟火熏染,釉面不匀,而且往往还粘上许多烟灰窑渣。这时就出现了筒形匣钵,虽未马上得到普及与发展,却也标志着烧瓷技术的又一次飞跃,逐渐使得瓷器制作与造型发生了很大变化,胎壁由厚重趋向轻薄,底足由平底、饼形足变为玉璧形底、圈足,釉面不受窑内烟熏污染,从而保持了色泽的纯净,也使器物造型趋向于轻巧、精美。 

隋相州窑青瓷四系大罐

收藏于郑州市华夏文化艺术博物馆

而相州窑的伟大之处就是强大的包容性,隋朝统一全国,使得相州窑也具备全国各瓷窑的特点,中国的历史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瓷器也是一样,在全国各民族统一的时间里,相州窑创烧了青瓷与白瓷的兼容,白瓷为以后的邢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青瓷虽然南方在两晋时期就很经典,但南北的青瓷各有不同,南方多光素无纹,以釉取胜,北方有刻花、划花、印花和贴花,以纹饰和形态取胜,而二者又有共同之处和血脉关系,而北方青瓷也是耀州窑的鼻祖,而相州窑的黑釉瓷也被中原各瓷窑仿烧,以黑釉为依托创烧出了酱釉,黑釉铁锈花,黑釉窑变等。自隋朝瓷窑高度统一后,到了唐朝呈“南青北白”局面,而到了宋代全国各地的瓷窑百花齐放,达到了极致,到了元明清景德镇窑高度包容,烧造出各种釉色瓷器,又呈现出合的状态,直到今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