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陶瓷文化,故宫收藏的南北朝瓷器,陶瓷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晓明国学 2020-08-15

中国陶瓷文化,故宫收藏的南北朝瓷器,陶瓷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青釉刻划花单柄壶】

南朝

壶口出沿,短颈,溜肩,鼓腹,下承以饼形实足。肩部两侧对称置半环形竖系,另一侧置管状短流,与流相对一侧置一弯曲手柄。壶体饱满、浑圆。胎体厚重,胎呈灰白色。内外均施釉,釉色青绿,釉层透明,釉面开细碎片纹,玻璃质感较强。通体刻划花装饰,纹饰共分3层,肩部及腹下部分别为仰、覆莲瓣纹,两层莲瓣之间为忍冬纹,纹饰之间以弦纹相隔。图案层次分明,装饰技法娴熟。

佛教自东汉传人我国以后,至南北朝时期趋于兴盛,反映在瓷器装饰方面,这一时期瓷器上流行莲花、莲瓣、忍冬等纹饰,时代特征鲜明。

中国陶瓷文化,故宫收藏的南北朝瓷器,陶瓷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青釉莲花尊】

北朝

尊撇口,长颈,鼓腹,高足中空外撇。肩、颈相接处置有6个由双股泥条做成的竖系。通体纹饰达11层:颈部3层,自上而下依次为塑贴的飞天、宝相花及团龙纹,纹饰之间以凸弦纹相隔;肩、腹部以塑贴加雕刻技法装饰主题纹饰,由3层覆莲瓣、2层仰莲瓣1层菩提树叶组合而成,莲瓣肥硕,瓣尖翘起;胫部雕刻2层覆莲瓣纹,瓣尖亦翘起。通体施青绿色釉,釉层开片。圈足内素胎无釉。

此尊为1948年河北景县封氏、祖氏墓群出土的四件莲花尊之一。其形体高大,魄雄伟,集塑贴、模印、雕刻等多种装饰技法于一体,纹饰繁缛精美,令人叹为观止。尊上的莲瓣、团花、飞天等装饰题材与南北朝时期盛行佛教文化的历史背景相吻合。,科技工作者对这种青瓷进行化学分析的结果表明,其胎、釉的化学组成与南方青瓷不同,具有北方青瓷特点。该青釉莲花尊堪称北朝时期北方青瓷的杰出代表。

封氏墓群出土青釉莲花尊的收藏情况是:两件入藏故宫博物院、一件入藏国家博物馆、另一件入藏河北省博物馆。南北朝时期的青釉莲花尊在我国南北方均有出土,河南省鹤壁市博物馆也收藏一件北朝青釉莲花尊。

综合纪年墓出土青釉莲花尊分析,可以确定青釉莲花尊主要流行于南北朝中期至隋初,即公元5世纪中期至6世纪末的百余年间,南北朝晚期是它的繁荣时期。关于莲花尊的用途,从其形体高大厚重和装饰华丽来看,不应简单地视为实用盛酒器,而应当是带有一定佛教意义的随葬冥器。

中国陶瓷文化,故宫收藏的南北朝瓷器,陶瓷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黄釉绿彩刻划莲瓣纹四系罐】

北朝

罐直口,溜肩,肩部置四个半圆形竖系,鼓腹,腹下部渐收敛,腹下承以饼形实足。罐上半部以刻划花技法进行装饰,口部及腹中部各暗划弦纹一道,肩部暗划弦纹数道,四系之下暗划忍冬纹装饰带,忍冬纹以下刻划垂至腹中部的覆莲瓣纹,莲瓣宽肥,瓣尖翘起。器身上半部施黄色透明薄釉,并在八个方向各施一道绿彩。罐下部露胎无釉。胎体洁白。

此罐于1958年出土于河南省濮阳县北齐车骑大将军李云与其妻郑氏合葬墓(参见周到:《河南濮阳北齐李云墓出土的瓷器和墓志》《考古》1964年第9期)。墓中出土四件青瓷罐、两件黄釉绿彩罐。两件黄釉绿彩罐造型相同,大小相若,装饰也基本一样,不同之处是一件上置四个方形横系,另一件上置四个圆形竖系,此罐为后者。

据出土墓志记载,李云病逝于武平六年(575年)八月,葬于武平七年十一月十日,由此可推断该罐制作年代的下限。该墓出土的另一件黄釉绿彩罐,现收藏于河南博物院,与此罐大小相若,造型、纹饰、釉色与此罐也基本相同,唯四系是方形横系。

黄釉绿彩罐的发现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因罐上所施黄、绿釉属于低温铅釉,而北齐以前的铅釉陶器一般一件器物上只施一种色釉,该罐上施有黄、绿二色釉,实开丰富多彩的唐三彩之先声。特别是该罐有确切年代下限可考,故可视作断代的标准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