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 黄杨之印 本展览展示了殷墟地区近些年的考古成果,揭示、呈现出更加全面的商代文明。 洹北商城时代 洹北商城1999年发现,早于殷墟的中商时代,揭示了铸铜制陶等手工业生产方式和“居葬合一”的布局模式。填补了郑州二里岗为代表的的商早期文化和殷墟商晚期文化之间的缺环。 铸铜作坊区发现有料礓石台基、“熔铸”场所、范土坑、灰坑、水井、等与铸铜活动相关的遗迹。出土有陶器、铸铜遗物。铸铜遗物中发现了熔铜遗物、铸造遗物和制作工具,主要有熔炉残块、范、54工业作坊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 ![]() 制骨作坊区位于铸铜作坊遗址以西约200米,属于洹北商城晚期,发现有废料坑、灰坑、房址、墓葬等遗迹。成品主要是佩戴使用的骨笄。通过分析研究,确认了骨料种类主要为家养黄牛和少量鹿角。证实骨料在废弃时处于尚有皮肉的生鲜状态。发现了旋转剥片法这一洹北制骨工匠独创的取料方式。 这些发现填补了商代中期制骨手工业的空白,为研究从早商至晚商时期工艺技术的演进提供了丰富材料。研究表明,铸铜、制骨作坊相连分布的现象,应与手工业生产的管理方式有关。 ![]() 制陶作坊位于铸铜作坊西,发掘面积相对较小,目前仅发现陶窑4座。均采用“熟土区夯筑”技术,陶器生产分工显著。发现有烧流陶器、陶坯、陶支垫等遗物。 ![]() 洹北商城时期的遗迹、遗物 陶家营遗址是一处商代中期的环壕聚落。遗址内发现了陶器生产区、居址区和墓葬区,25座墓葬中出土了丰富的青铜器、玉器和陶器。发掘者认为,这是目前所知为数极少的商代中期环壕聚落遗址,与洹北商城共同构成了结构清晰,级差分明的聚落遗址形态,是洹北商城北部同一时期的重要伴(卫)城。 ![]() 陶家营遗址墓葬M12。葬具为木质一棺一椁,殉狗3条,墓主为男性。随葬器物共计37件,其中出土的铜钺具有北方草原文化因素。随葬品存在刻意毁坏的现象,如5件铜器被打击变形或碎为多块残片。这种现象被称为“碎器葬”,应当与“万物有灵”的信仰有关。该墓属于中商时期。 墓主应为第一批迁入陶家营遗址的人,具有较高的政治和军事地位。M12的重要价值之一在于反映出商代中期多地人群逐步向安阳集聚的史实,可能与“河亶甲居相”或“盘庚迁殷”的历史有关。 ![]() ![]() ![]() 凤鸟纹石簋为石英质,仿铜器制作,直口、平沿外卷,颈为一窄形凹槽,鼓腹,矮圈足,两耳作蝉形,下垂有珥,两耳中间各有一蝉形装饰,腹饰壁形纹、凤鸟纹的组合纹饰,共有四组。其造型古朴端庄,制作精巧,是生活和艺术结合的实体。 ![]() 兽面人体纹白陶罍,通体洁白,腹内受黑沁,直颈、有磨损痕迹,深腹渐内敛,圈足直矮,以云雷纹作底,颈部饰兽面纹,腹部饰人体纹,颈腹部纹饰相连构成完整的人身兽面图案。 ![]() 繁盛的晚商帝都 近年来,殷墟遗址核心区大型池苑、隍壕、祭祀坑、路网水网等新发现让殷墟的城市规划布局更加清晰。从宏观角度来看,殷墟外围聚落考古也惊喜不断,辛店铸铜遗址、邵家棚遗址、老六庄遗址等一系列重要考古新发发现,让甲骨文中记载的“大邑商”面貌愈发清晰。 ![]() ![]() ![]() 文字-维系中华民族的基因 商代晚期,以甲骨文为代表的商代文字已经形成了成熟的文字体系。自120多年前殷墟甲骨文发现至今,全国已出土带字甲骨约15万片。以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商代文字,对研究商代的历史有重要价值,对研究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起源有着重要意义。 ![]() ![]() ![]() 字形演变 ![]() ![]() ![]() ![]() |
|
来自: 荣纳堂 > 《博物馆中的陶器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