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帆历尽水自悠然

 醉青YPS 2023-09-07 发布于江苏

    校友档案:赵燮,名兴旭。历任、兼任烟台中国文化艺术城主任,烟台市青联副主席、烟台中海联实业集团董事长,昆仑国际大酒店董事长,中国艺术品指数监测中心主任,烟台大学、鲁东大学、兰州理工大学教授,副主席,亚洲书法家联合会副主席,曾任文化部文化市场中心艺术品质部主任,系九、十届山东省政协委员、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候选人。擅长书画及鉴定,著作颇丰,出版《中国硬笔书法史》等共200余万字。发明中国艺术品价值认定办法——“ISC艺术品价值评定”办法,由文化部市场中心颁布实施;发明了中国艺术品行情指数——“AMI中艺指数”,也因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称为“中国艺术品指数之父”。主持创建中国文化艺术城,建成“中国画家第一村(共200余户)”,建成多个艺术馆、学术中心(昆仑国际大酒店),累计投资五亿多人民币,是中国大型的文化产业集团之一,先后开发锦龙湖度假区、红君顶生态示范区、凤凰城多个文化产业项目。热心公益、文化事业,累计赞助、投入二千余万元。先后被评为中国十大营销策划专家、十大硬笔书法家,荣获第三届“中国十大英才”,先后出席建国49、50周年国庆招待会及阅兵式观礼等。

    “我绝对称不上成功人士,不过随遇而安罢了,'胜不骄、败不馁’是我的人生态度。”在烟台开发区的昆仑大酒店一楼,明媚的阳光透过窗外刚吐绿的青藤洒在赵燮的脸庞。在这片温暖中,赵燮真诚且谦逊地将其人生经历娓娓道来。

少年同学 风华正茂

    赵燮喜爱书法跟他的父亲有着莫大关系,他8岁那年,赵老先生正担任村主任,全村的宣传标语都经他手,“护林防火”、“爱护环境”等都是在赵燮眼皮子底下一挥而就。从此,赵燮对墨水的芳香产生了极大好感。
    那时的小学课程里有非常系统的书法课,这节课也是赵燮最期待的课,每节课都打起十二分精神,常常是刚下课就巴巴地等着下一节课了。
  初练时,赵燮学的是柳体。有时候他骑着自行车跑二三十里地只为在县城选购宣纸和字帖。买到一本喜欢的字帖就会特别激动,爱不释手。“那时的幸福才是真的幸福啊,是比现在的幸福更甚千百倍!”从铅笔到毛笔,从描红到临摹,赵燮越发感受到书法的乐趣,直至痴迷。通宵达旦地写,不断地揣摩、修正,直到自己满意为止。有一晚将家中宣纸全部写尽,洋洋洒洒挂满了整个客厅,父母一早醒来看见此等情境,心下惊叹的同时更加支持孩子的爱好。赵燮13岁时,全村的对联大都出自他手,连父亲也夸他的书法是青出于蓝胜于蓝。上初中时,赵燮还迷上了篆刻,常常拿锯条在橡皮上自己摸索着刻。渐渐地无师自通,喜爱上了这方圆之间的艺术。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1990年,赵燮进入烟台大学环境与材料工程学院(原山东建材学校),学习硅酸盐专业。在学校里,赵燮一直坚持自己的爱好,当时的老师给他创造了宽松的练习条件。他自己更是抓住每一次练字的机会,老师在台上讲课,他在台下全神贯注“记笔记”。老师欣喜于他的认真,走下台一看,发现他课本上满满覆盖着的全是端正的楷书。“这哪里是记笔记呀,分明是借机在练字嘛!”老师对他真是又爱又恨。
  入学第一年他参加了学校书画活动,拿了素描、国画、硬笔书法、毛笔书法、篆刻五个一等奖,一下子响彻校园。1991年他受校团委委托创办书画协会,一个新生开始领导大哥哥大姐姐展开校园文化活动。随后赵燮参加多次比赛,带领6个同学成为省书法协会会员。有一次举办单位直接把空白的荣誉证书交给赵燮让他自己填,“你的字比我们写得好多了,自己回去填吧”。这是对其书法的极大肯定与赞赏!富有经济头脑的赵燮开始文化经济的第一次尝试,在学校办了第一个硬笔书法培训班。这个收费学习班吸引了全校近千名学生参加,掀起一股“书法热潮”,甚至有慕名而来的老师加入到学习队伍中。在几百号人的课堂上讲课,着实是一件让人紧张得手心发汗的事。赵燮刚一上台,紧张地一句话也说不出。他灵光一闪,在黑板上写下一个字,从字开始讲,一气呵成,反响热烈。培训班就这么如火如荼开展起来了,全校约80%的新生都参加过他的书法培训。
  1992年他获得“中国硬笔书法艺术展”二等奖,成为全国知名书画家。之后,他又组织了“全省职业院校硬笔书法大赛”,从活动参加者摇身一变成为活动策划、组织者,甚至是评委。大赛取得圆满成功,一批至今还活跃在山东书法界的青年学子脱颖而出。小试牛刀后,赵燮接着筹划组织国际硬笔书法展,20多个国家的书法艺术界人士受邀参加了这次展出。1994年被誉为当代规模最大的“国际硬笔书法展”,载入《中国书画年鉴》。展览后出版作品集发行6000套,在那个万元户的年代,“知识青年”赵燮拥有几十万资产。同年,赵燮当选为中国青年书画家协会副主席。

苍茫沉浮  峥嵘岁月稠

    毕业后的赵燮分配到一家房地产公司,为了自己的理想,他毅然辞去了工作,决心在自己钟爱的文化艺术大海里畅游一番。他创办了民营的“炎黄书画院”,这是新中国首批民营性质书画院。当时的赵燮非常年轻,许多人都不相信他会是画院的院长,甚至说是骗子。而他却用自己的行动和真诚让大家认可,当初不相信以及拒绝他的名人最后都成了艺术城第一批入住的艺术家。
  “我当时的理想是希望建立一个中国艺术家的乌托邦,给艺术家创造一个居住、创作、研究、市场交易的乐园。”1997年底,赵燮的人生轨迹开始转变,由文化正式转入文化产业,开始筹建烟台中国文化艺术城,艺术城作为全国新文化的典型代表,得到国家文化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至今,由中国艺术家村、若干艺术馆及学术交流中心(昆仑锦江国际大酒店)组成的中国文化艺术城已初具规模。村中云集全国各地200多位书画家、艺术家,是中国名副其实的规模最大的艺术家村。并且,艺术村采用个人合作建房模式,每个艺术家仅交成本费1000多元/平方米,为中国房地产创新提供样板。
  在艺术城大获成功的基础上,赵燮由文化产业转投房地产行业,引进国际流行的“产权酒店”。他坚信“有品质才有竞争力”,严格按国际化、高品质的五星级酒店标准来规划建设。该模式当时在国内未得到广泛认可,加之酒店建设标准不断提高,赵燮的团队百经坎坷、好几次资金不足,其间苦楚一言难尽。最后经过5年筹备,昆仑国际大酒店终于落成,成为烟台单体面积最大的商务酒店暨文化交流中心,被列为烟台开发区十大形象工程之一。
    随后,赵燮摸出了一条文化、旅游、地产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多次出访欧洲,调研西方的建筑模式、风格及生活习惯等。在祖国大地上创作新的作品,规划建设了多个建筑群,收集的信息广泛用于“欧洲小镇”项目的建设,糅合了挪威的森林木屋、意大利托斯卡纳建筑、法国中世纪城堡等多国风情。在这条路上,赵燮已越走越远,他的团队现正启动的项目有:中国艺术品市场网、海阳凤凰城、福山区锦龙湖欧洲旅游小镇、开发区红君顶生态示范区等。“这将是我的新五年计划,希望通过这个五年能让整个企业发生质的飞跃。”

达以广济天下

  赵燮不仅是成功的企业家,更有两百万字著述,是艺术界家喻户晓的“中艺指数之父”。如今艺术行业盛行的艺术品价值认证标准ISC2000便是由赵燮据艺术市场发展规律总结制定的,并被文化部有关部门作为中国艺术品价值认定规范在全国推行。此后,他又带领中艺指数监测调查中心投入重大财力、人力,组织30余位艺术家、市场学家、经济学家及统计人员,奋战五年之久,统计了近10年以来地市级以上城市几乎所有艺术品拍卖纪录,及其他各项交易数据,精确分析、合理演算、反复运算,初步形成了“中国艺术品市场行情动态指数系统——AMI”。近年来,“AMI”为国家文化管理部门提供真实的市场数据,已成为艺术品交易市场行情“导向标”。2005年,“AMI中艺指数”更是被《中国书画市场年鉴》选用,且于2008年荣获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学术成果一等奖,山东省文化科技成果一等奖。因此,赵燮与厉以宁、龙永图、神五英雄共同站在第三届中国十大英才的颁奖台上。
  这位“中艺指数之父”同时也是社会公益事业的先锋。“我深知自己今天的成就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所以,我将以更大的热情关注公益事业。”赵燮曾先后资助了420余位书画家出版个人书画专集;为医治贫困需换肾的母校学生王小林,捐献自己多年藏品进行拍卖;更将自己辛苦编写学术著作的稿费毫无保留地捐给希望工程,建设“赵燮希望小学”;亦曾捐助文化部“中国企业文化年”系列活动、中国美术家协会甲申年会;投资建设多项公益性文化设施;捐助汶川地震灾区……

风流人物看今朝

  赵燮是一位成功的文化人、企业家,集众多荣誉、头衔于一身。他说:我是农民的儿子,吃玉米饼子长大,随遇而安,胜不骄、败不馁。我很少回味过去,更多的是挑战新事物,看下一步怎么走。主动、创新、尝试便是人生经验的浓缩。首先,做任何事情本质上都是给自己做。主动塑造人格、提升修养;主动适应环境;主动反思自我,学会换位思考。主动与被动的效果天差地别。其次,创新永远比墨守成规有更高的成功几率。特别在如今社会飞速发展,互联网工具司空见惯的大环境下,创新至关紧要。最后,要敢于尝试,拓展的事物越多,存在的机会就越多。从古玩城到产权酒店,最后形成文化、旅游、地产相结合的产业模式,他的每一步都在尝试。“多干点工作,积累经验,提升综合能力,成为一个在别人眼中越来越有能力的人。这会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
  喜爱书画艺术,学了硅酸盐专业,最后从事文化、旅游、房地产行业,赵燮的人生经历不可谓不丰盛。对将要进入职场的学弟学妹们,他建议:最好要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行业,先就业后择业,但也一定不能安于现状。这并非是鼓励不断跳槽,而是要有危机意识,要抓住身边稍纵即逝的机会。在一份工作上沉静下来,踏实地、认真地做一两年,做出成绩。所有的跳槽都是在成绩的基础上发生的。创业路上,注定困难重重,做事要有信念,眼盯前方,坚持走下去,走不动了就坐一会,反思一下,迷路了回去重新走,这样才能达到终级目标。
    身兼数职的赵燮每天忙碌,没有多少时间陪伴家人。他的小孩今年7岁,受父亲影响也喜欢画画。每每出差赵燮都会给孩子带礼物回来,而孩子最开心的事却不是收到礼物,而是在各种出版物的合影中玩“找爸爸”。有些好几十人的合影里,连赵燮都不大记得自己在哪个位置,孩子却总能又快又准地找出来。“这孩子观察能力非常强,从三岁开始就喜欢这个游戏了。”
  “我的当务之急还是做好眼前的工作,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重拾画笔,将身份从书画的活动家、评论家转变为艺术创作者。这一天可能是五年或十年后,也可能时间会更长,但我相信不会太远,这是我的原梦。”
                                                 曹  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