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出血性疾病危急值专家共识(2023版)》发布!

 浪迹天涯soyxqc 2023-09-07 发布于浙江

出血性疾病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快速准确地诊断和及时适当的治疗措施对改善出血性疾病患者临床预后至关重要《出血性疾病危急值专家共识(2023版)》出从实验室检测、放射影像及超声检查角度全面评估出血性疾病患者的临床危急状态并整合专家意见,为出血性疾病患者的临床救治提供参考。

出血性疾病实验室检查危急值

>

推荐意见1

血常规中血红蛋白及血小板应纳入出血性疾病危急值管理,患者血红蛋白水平<50 g/L 或血小板<50×109/L 时,其严重临床不良预后的风险显著增高(证据等级Ⅰb,A 级推荐)。

>

推荐意见2

纤维蛋白原<1 g/L 或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1.5 倍正常值上限提示止血失败及微血管出血,PT>30 s,APTT>70 s,国际标准化比值(INR)≥3.5,纤维蛋白原<1 g/L 对出血性疾病患者的安全管理有一定的临床价值(证据等级Ⅱb,B 级推荐)。

>

推荐意见3

D‑二聚体>500 μg/L 作为血栓与出血的预警危急值(证据等级Ⅰa,A 级推荐),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与大出血风险相关,需进行动态监测(证据等级Ⅲb,C 级推荐)。

>

推荐意见4

将血清乳酸检测作为创伤出血性患者一项常规测试,以评估和监测出血和休克的程度,乳酸>2 mmol/L 纳入创伤出血性患者危急值管理,对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价值(证据等级Ⅰb,B级推荐)。

出血性疾病影像学危急值及预警征象

>

推荐意见5

D‑二聚体>500 μg/L 作为血栓与出血的预警危急值(证据等级Ⅰa,A 级超声引导下诊断性穿刺如从胸腹腔抽出不凝血液应纳入危急值管理目标(证据等级Ⅰa,A 级推荐)。影像学发现活动性出血或出血量增加应纳入危急值管理目标(证据等级Ⅱc,A 级推荐)。实质性脏器损伤AAST Ⅲ级及以上和扁平下腔静脉征象应纳入危急值管理目标(证据等级Ⅱc,B 级推荐)。推荐),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与大出血风险相关,需进行动态监测(证据等级Ⅲb,C 级推荐)。

>

推荐意见6

幕上出血量>30 ml 或颞部出血量>20 ml 或幕下出血量>10 ml 或出现脑疝/中线结构移位>10 mm,以及广泛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铸形)为颅内出血危急值征象(证据等级Ⅱc,A 级推荐)。血肿体积增加>33% 或≥6 ml 及首次预测血肿扩大相关征象(混合征、黑洞征、漩涡征、岛征、CTA 斑点征)应纳入危急值监测(证据等级Ⅱa,B级推荐)。

>

推荐意见7

急性主动脉综合征应纳入危急值管理目标(证据等级Ⅰa,A 级推荐)。PAU 初始溃疡宽度>20 mm、溃疡深度>10 mm、主动脉壁间血肿厚度超过>11 mm、主动脉瘤先兆破裂、主动脉瘘、感染性动脉瘤征象应纳入危急值管理目标(证据等级Ⅱa,B 级推荐)。腹主动脉直径≥5.5 cm 及扩张率>1 cm/年应纳入危急值监测(证据等级Ⅱa,C 级推荐)。动脉瘤瘤体短期增大,内膜撕裂范围扩大,心包积液及心腔塌陷和心室充盈模式变异,室壁活动度异常应纳入危急值管理目标(证据等级Ⅱa,B 级推荐)。

>

推荐意见8

活动性出血,骨盆血肿≥500 cm3应纳入危急值管理目标(证据等级Ⅱc,A 级推荐);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动脉血管直接损伤征象以及间接征象(血管周围血肿)应纳入危急值管理目标(证据等级Ⅱa,B 级推荐)。

以上内容摘自: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出血专业委员会, 等. 出血性疾病危急值专家共识(2023版)[J]. 中华内科杂志, 2023, 62(8): 939-94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