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HOD)是什么?病因、病理机制、诊疗均有!

 芋森遇缇慕 2023-09-07 发布于四川

                                        经典病例

患者老年女性,61岁

主诉:一过性意识丧失1年,右侧肢体抖动5月。

现病史:1年前活动后出现双手麻木,后渐晕倒在床,伴意识丧失,急至当地医院,行头颅CT示“脑干出血”,经气管切开等对症治疗后好转出院,出院后遗有言语不清,双侧肢体活动障碍,右侧为主,院外规律于当地康复治疗,自觉双侧肢体无力等症状较前渐好转,可自行站立;5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站立时右侧肢体不自主抖动,右下肢抖动明显,自觉下肢无力,肢体力量较前无明显变化,于“当地医院”予“美多巴”治疗1周未见明显好转,后自行停药,后渐出现言语减少、情绪低落,予“丙戊酸镁、一舒”对症治疗,自觉症状无明显缓解,今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发病来,神志清,精神差,饮食、睡眠可,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既往史:“高血压”1年,最高“160/90mmHg”,口服降压药治疗,日常血压控制“130-140/80-90mmHg”。“糖尿病”8年,日常口服降糖药治疗,血糖波动“8.0-18.0mmol/L”;“子宫摘除术”12年,“气管切开术”1年。余病史无特殊。

查体:体温36.5℃ 脉搏80次/分 呼吸18次/分 血压128/82mmHg。神志清,言语不清,记忆力正常,计算力正常,定向力正常。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0mm,光反射灵敏,粗测双眼视力正常,视野无缺损,眼球各方向运动自如,无眼震及复视。粗测双耳听力可。鼻唇沟对称存在,伸舌居中。舌肌肉无萎缩。四肢肌张力减低,左上肢V级,左下肢V级;右上肢V级,右下肢III级。双侧肢体深浅感觉正常。膝腱减弱。病理反射:右侧巴氏征(+)。右侧指鼻试验欠稳准,右快复轮替试验笨拙,双侧跟-膝-胫试验欠稳准。右侧肢体可见不自主运动。走“一”字不能。脑膜刺激征:颈抵抗(-),克氏征(-),布氏征(-)。

辅助检查:1、常规检验未见明显异常。

图片

2、入院后头颅MRI如下:1.考虑脑干陈旧性出血;延髓异常信号,提示双侧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2.脑白质脱髓鞘;3.脑MRA示轻度脑动脉硬化;

图片

诊断:1、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 2、脑出血后遗症 3、高血压2级 很高危 4、2型糖尿病

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结合病史症状体征,诊断明确,给予营养神经、改善循环,控制血压及血糖等对症治疗,病情稳定好转,出院。

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HOD)是什么?

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Hypertrophic olivary degeneration,HOD)是一种继发于齿状核-红核-下橄榄核环路区(Dentato-Rubro-Olivary Pathway,DROP)病变所引起的跨突触变性。跨突触变性即下位神经元损伤引发的上位神经元的数量、结构和功能改变,继发于齿状核-红核-橄榄核神经通路受损后的迟发性病理学改变。1887年Oppenheim首次在尸检中发现HOD的病理学证据。1931年Guillain和Mollaret指出HOD与齿状核-红核-橄榄核神经通路的损害有关,并首次对该通路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该环路区也叫Guillain—Mollaret三角。

图片

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HOD)临床特点是什么?

HOD患者常隐匿或亚急性起病,临床表现较多,包括腭震颤、眼球震颤(水平性、垂直性、旋转性、1-3Hz,钟摆样)、共济失调、复视及肢体阵挛,但不是每一个HOD病人都有上述表现。与无明确病灶的原发性腭震颤不同,HOD所表现的腭震颤称为症状性腭震颤symptomatic patal tremor,SPT)。

影像学检查表现是怎么样的?

下橄榄核T2加权像上高信号、增强T1像上无强化是HOD的特征性磁共振表现。HOD是一种独特的跨突触变性,其典型的病理表现包括:神经元肥大、胞浆空泡变性,星形胶质细胞肥大,胶质增生。可分几个阶段:

1.橄榄核轻度肥大不伴胶质反应,大约3周左右;

2.橄榄核显著肥大(神经元和胶质细胞都肥大变性),大约8.5个月;

3.橄榄核假性肥大(神经元溶解,胶质细胞肥大变性),9.5个月;

4.橄榄核萎缩是最后阶段,神经元消失,在发病几年以后。

MRI的改变与病理一致,Goyal等通过荟萃分析总结了HOD下橄榄核磁共振表现的时间变化规律分三个阶段:

1)1个月后T2加权像和质子像上信号增高,但下橄榄核不伴肥大表现;

2)6个月后T2加权像和质子像上高信号,同时伴下橄榄核体积增大;

3)3-4年后下橄榄核体积增大缓解,T2加权像和质子像上高信号仍然持续。几年后发生萎缩,虽然MRI上T2WI高信号持续存在,下橄榄核萎缩变得明显。

图片

病因机制是什么?

HOD常见的原发疾病包括:卒中、外伤、感染、 脱髓鞘疾病、肿瘤、手术。原发疾病累及上述结构后可继发HOD,通过Guillain-Mollaret三角受累的部位,可将HOD分类:(1)原发疾病累及小脑齿状核和小脑上角导致对侧HOD ;(2)原发疾病累及中央被盖束导致同侧HOD;(3)原发疾病累及双侧上述结构导致双侧HOD。红核并不参与HOD的发病。

HOD的确切机制仍不清楚,目前主流观点认为与下橄榄核脱抑制有关。下橄榄核的传入纤维分为两组:一组为齿状核-橄榄核纤维,自小脑齿状核发出,经过小脑上角和中央被盖束投射至下橄榄核,其几乎全部为GABA能抑制性神经纤维;另一组为脊髓-橄榄核纤维、中脑-橄榄核纤维,含有大量的谷氨酸能兴奋性神经纤维。这些纤维投射至下橄榄核神经元间的树-树突触,调节其介导的神经元间电偶联,进而调 节下橄榄核的自发放电。当抑制性传入纤维受损后,兴奋性传入冲动相对过多,导致神经元和胶质细胞逐渐肥大,异常的体体突触逐渐产生。神经元间的电偶联增强,使神经元的随机自发阈下放电能够更加同步且增强,下橄榄核产生1~3 Hz左右的非周期性的微小震荡电位,经过小脑的适应性调整,电位幅度增大且平滑,引起眼腭肌肉震颤。

治疗及预后怎么样?

       HOD的对症治疗仍缺乏显著有效药物。个案报道中,氯硝西泮、卡马西平、5-羟色胺、苯海索能够部分控制症状,但缺乏随机双盲试验。Shaikh等推测能够增强GABA能抑制效应的药物(氯硝西泮、阿普唑仑、扑痫酮、托吡酯)或者能降低谷氨酸能兴奋效应的药物(托吡酯、美金刚)或者减少电偶联的药物(奎宁、甲氟喹、生胃酮),可能减轻HOD的症状。多数HOD的眼腭震颤持续终生,部分数十年后可缓解,可能与下橄榄核内神经元不断死亡有关。

更多神经系统经典病例干货,请移步。。。(这个专题很有料哦~ https://i.dxy.cn/touch/bbs/special?specialId=360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