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说人到了不惑之年后,守拙避祸,入道求存,才是唯一正途?

 万道归一 2023-09-07 发布于河南

#古籍里的历史#当妻子干劲十足的准备去竞聘主管岗位时,我问了个问题,“”你去竞聘那个位置干嘛?你没看到那几个比你年龄还小的主管,都被拿下了?”年轻化是大势所趋,你能力出不出众不重要,领导不会为了一两个人,而改变规则的,有了一个特殊人,就会进而有一个特殊人群,然后就是很多事,最后只能不了了之,或者推行一段时间后,就彻底变了味道。所以不要挣扎,大势所趋的事情,你做分母可以,但不要太当真,这种事大多数人都是看看而已,真正的人选,领导早就定了。

为什么说人到了不惑之年后,守拙避祸,入道求存,才是唯一正途?

“积极点没错,但不要用力过猛,支持领导决策,不如唱反调就行了。守拙是示弱求存的办法,因为随着年纪的增长,很多以前我们能控制的东西,已经渐渐失去了控制,因此,就必须把自己的精力,聚焦在一些必要重要之事上,其他的事情能舍则舍,该弃则弃!”以前不太理解“时间是最宝贵的资源”这句话,现在清楚了,时间是有限的,尤其对于中年人,一定要合理的支配自己的时间,不能像很多年轻人那样去浪费和挥霍。事实上,年轻人里的那些出类拔萃者,都是效率达人,从来不会因为不必要的事情,来浪费自己的时间,他们会把更多的时间留出来,做对自己最重要的事。

为什么说人到了不惑之年后,守拙避祸,入道求存,才是唯一正途?

首先说说卫青。卫青和霍去病,被称为帝国双璧,他们一举扭转了大汉在军事上的劣势,从对匈奴人的忍气吞声,变成了主动出击,把曾不可一世的匈奴,打得只能远迁到漠北之地,以躲避大汉的兵锋。卫青依靠姐姐卫子夫,成为了汉武帝身边的郎官,并以其谨慎持重、处事果断的性格,赢得了汉武帝的信任。在马邑之谋失败后,汉武帝放弃了“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做好了和匈奴人进行长期战争的准备,但韩安国、李广都不是擅长进攻的将领,你让他们据险固守可以,让他们出击突袭却很难,关键是他们的思想已经固化了,很难让他们改变。汉武帝启用卫青做主将,本身就是一种冒险,因为在此之前,卫青压根就没上过战场。

为什么说人到了不惑之年后,守拙避祸,入道求存,才是唯一正途?

但卫青在军事上的出场,却是十分惊艳的,在汉武帝看来,老将韩安国的畏战不出,令他彻底放弃了对韩安国的指望,这恰恰给了卫青机会。卫青第一次出兵,便获得了龙城大捷,而其他几路人马都损兵折将,李广还被匈奴人抓了俘虏。尽管李广等人曾经奚落卫青,说他靠着裙带关系上位,但卫青的表现,让这些人彻底闭上了嘴。连老成持重的韩安国,也意识到在军事上,自己不会再有伸展的空间,而选择主动退出。面对他人的质疑和责难,最好的反击就是把事情做好,让他们都闭上嘴,最差的应对则是和他们去争论,那样做只会浪费你宝贵的时间。

为什么说人到了不惑之年后,守拙避祸,入道求存,才是唯一正途?

李广在漠北之战中,由于迷路耽误了大军会和的时间,因此要被问责,李广受不了这个羞辱,他说:“我打了一辈子仗,没有功劳不算,到头来还要受这些刀笔小吏的侮辱,还不如自己了结自己的好!”李广说完这些就自杀而亡了,卫青对此事是比较内疚的,他安抚李广的家眷,开始的时候,大家也相安无事。但有一天,李广之子李敢却突然闯到卫青府上,不容分说就把卫青暴打一顿,当左右护卫把李敢拿下时,卫青已经受了很重的伤,左右气不过,当场就想把李敢格杀。

为什么说人到了不惑之年后,守拙避祸,入道求存,才是唯一正途?

卫青大声制止了左右,“不要伤害他,放他走!”李敢走后,平阳公主气不过,她对卫青说:“你也太窝囊了,李敢敢殴打你这个大将军大司马,本身就是死罪,你还要忍气吞声?”卫青低声说:“李敢有丧父之痛,可以理解,况且他还是去病手下的爱将,陛下亲自加封的关内侯,我又怎么能私自去处置呢?”

为什么说人到了不惑之年后,守拙避祸,入道求存,才是唯一正途?

卫青可以忍,霍去病可忍不了,他知道这件事后,居然在一次陪同汉武帝到上林苑狩猎的时候,射杀了李敢。当羽林卫把射死李敢的箭递到汉武帝眼前时,汉武帝的表情,令陪伴他多年的近臣韩嫣都感到了战栗,因为汉武帝身上,散发出从来没有过的愤怒!他把箭折成了两段,嘴里说道:“可惜呀!堂堂的关内侯,居然被野鹿的鹿角所杀,来人,厚葬李敢!”

为什么说人到了不惑之年后,守拙避祸,入道求存,才是唯一正途?

接着汉武帝令韩嫣把霍去病叫来,他对霍去病说:“刀子只要能用就行,不需要太锋利,太锋利了对可能会伤害主人!你就不能忍一忍,李敢哪里惹你了,你竟然容不下一个自己的部下?”“是他得罪了大将军!”“大将军?卫青让人家父亲李广自杀了,人家出出气有什么不对,你们卫霍还谁也不能碰了?”霍去病一言不发,以沉默对抗,不久后,霍去病在外病故。

为什么说人到了不惑之年后,守拙避祸,入道求存,才是唯一正途?

卫青和霍去病的性格截然不同,霍去病处处锋芒毕露、咄咄逼人,而卫青为处处守拙避祸。李敢殴打卫青这件事,本来就很反常,李敢是霍去病的部下,他殴打卫青,又不是霍去病主使,那么还会有谁有这么大的本事呢?霍去病看不明白,但卫青看得清楚,因此他才处处示弱,因为这是他的求生之策、避祸之路。有汉武帝这样强势的领导存在,你不低调点怎么能行,卫青也曾经尝试过染指政治,一次是替大侠郭解求情,一次是推荐主父偃,但都毫无例外的被汉武帝所痛斥。因此卫青才选择守拙,这既是自保的需要,也是无奈的选择。

为什么说人到了不惑之年后,守拙避祸,入道求存,才是唯一正途?

接下来说说卫绾。卫绾是汉武帝老师,在汉文帝时,就做了中郎将,他是马夫出身,以忠诚和做事严谨而闻名。汉景帝刘启做太子时,曾经邀请百官,只有卫绾以自己有病为由没有参加,他不想落下结交太子的罪名。到了汉景帝继位后,先是把卫绾冷落了一阶段,直到汉景帝准备换掉太子刘荣时,才任命卫绾做中尉,负责掌控北军,保护皇帝的安全和京城宿卫。汉景帝单独召见卫绾时,先问他说:“你知道我为什么要任命你为中尉吗?”卫绾低头回答:“臣不知!”汉景帝说:“卫绾,当初我为太子时,邀请群臣赴宴,只有你卫绾未到,你好大的官威呀!”

为什么说人到了不惑之年后,守拙避祸,入道求存,才是唯一正途?

“臣确实有病卧床,无法参加,请陛下明鉴!”汉景帝拍了拍卫绾的肩,“听说先帝赐给你六把宝剑,很多人都会把皇帝的赏赐拿去换钱换地,不知道你的剑还在吗?”“臣把六柄剑都供奉在正堂,天天擦拭不敢怠慢!”“走,去卫绾家看看!”汉景帝刘启的话,其中大有文章,实际上是一环扣着一环,稍有不慎就有杀身之祸。领导问你的每一句话,都不是多余的,背后必然有其目的,这点是要清楚的。来到卫绾府上,汉景帝看着正堂的六柄宝剑,满意的点了点头,“卫绾,朕今天也要赐给你一柄宝剑,但朕要你把它拿在手里,而不是供奉在墙上!”“中尉负责京城宿卫和朕的安全,你的责任重大呀!”

为什么说人到了不惑之年后,守拙避祸,入道求存,才是唯一正途?

卫绾很尽职,他担任中尉后,做了两个工作,第一撤换北军中周亚夫的嫡系,都换成了自己的旧部;第二身着重铠、衣不解带的巡视,保证皇帝的安全。有了这个底气,汉景帝才废太子刘荣,罢免周亚夫的太尉之职,改任其为丞相,原丞相陶青“告老还乡”,太子太傅窦婴则成了个彻头彻尾的闲人。当汉景帝刘启准备继续穷追猛打的时候,卫绾却退缩了,面对汉景帝的明示,卫绾开始装聋作哑,气氛一度陷入了尴尬。汉景帝最后只好打破沉寂“看来你不适合做这个事儿,朕得找个狠人来!你最近这段时间也累了,回乡去好好休息几天吧。”

为什么说人到了不惑之年后,守拙避祸,入道求存,才是唯一正途?

汉景帝用郅都接任中尉,在郅都的穷追猛打下,临江王刘荣自杀,梁王刘武也被逼到了绝境。最后苍鹰郅都的结局,是被迫自杀,当他的死讯传来,汉景帝刘启叹了口气,“他们折了朕的苍鹰!”人都已经死了,说的再好听,也是给活人看的,逝者是没有记忆的。这个道理卫绾是懂的,因此,他才选择不参与对付废太子刘荣,痛打落水狗未必是好事,一定要小心会惹祸上身。

为什么说人到了不惑之年后,守拙避祸,入道求存,才是唯一正途?

卫绾再次出山时,汉景帝给他安排的差事是太子刘彻的老师,卫绾尽心尽责,但当汉景帝刘启问他中尉人选时,他说:“臣作为太子太傅,我的工作职责只是辅保太子,至于由谁来担任中尉,这件事应该由陛下来决定。”话说的明白,除了辅保太子外,其他的事情与我无关,怎么搞是你皇帝的事情。

为什么说人到了不惑之年后,守拙避祸,入道求存,才是唯一正途?

在处理梁王刘武的事情上,卫绾也处理的很好,他把所有证据全都付之一炬,当汉景帝刘启斥责他时,卫绾回答说:“那些证据陛下是看了好,还是不看好,要是徇私国法不容,要是秉公而断,老太后哪里怎么交代呢?”汉景帝说:“看来你卫绾在儒家外衣下,还有这法家的智慧呀!”卫绾曾经说自己不懂黄老,实际上,他才是精通黄老的高手。汉武帝继位后,卫绾任丞相,立足推行革新崇尚儒学,但这触碰了窦太后的利益。

为什么说人到了不惑之年后,守拙避祸,入道求存,才是唯一正途?

在窦太后授意下,支持黄老之术的人,去暗示卫绾,要知道进退,已经是万户侯了,还追求什么呢?卫绾何等精明,立刻张汉武帝辞官回乡。在汉武帝推行“建元革新”失败后,卫绾曾劝汉武帝说:“如今强弱不成比例,这个时候,您就需要有道家的智慧,集势而不较力,也就是入道求存。”

最后说下韩安国。这个人我十分钦佩,因为他几乎是集智慧、权谋于一身,最难得的是他能够做到功成身退,这是现实中很多人做不到的。

为什么说人到了不惑之年后,守拙避祸,入道求存,才是唯一正途?

韩安国这个人,不拘泥于学派之争,而是博采百家之学,主张因势利导,顺应时势而又不疏于人情,这就是他比晁错、郅都等人高明的地方。可以说没有他的出谋划策,梁王刘武根本就守不住梁都睢阳,那样的话,吴王刘濞率领的吴楚叛军,就会扣关函谷、直入长安,汉景帝刘启也就被推翻了。七王之乱平定后,窦婴和周亚夫分别被拜为魏其侯和条侯,梁王刘武就比较尴尬,因为他已经是藩王之首,除了储君之位,似乎没什么能加封的了。韩安国告诫刘武,这个时候要低调从事,做事切不可张扬,但刘武不听,结果加他为储君的主意,遭到了以窦婴、袁盎为首的群臣们的强烈反对。刘武在气急败坏下,采纳了羊胜和公孙诡的建议,刺杀袁盎等十几位大臣,结果令自己几乎陷入绝境,杀不杀他就是汉景帝一句话的事儿。

为什么说人到了不惑之年后,守拙避祸,入道求存,才是唯一正途?

关键时刻,又是韩安国出面,立斩羊胜和公孙诡,把他们交给中尉带回京城,同时由韩安国去京城涡旋,刘武自己则去见姐姐长公主刘嫖,通过姐姐和窦太后,最后才化解了危机。刘武去世后,韩安国通过田蚡入朝,为汉武帝出了很多好主意,化解了汉武帝即位之初的危机。在窦婴和田蚡相互争斗时,韩安国果断的来了个两不相帮、保持中立,才保全了自己,没有被当做外戚一党来对待。但随着卫青、公孙弘、主父偃等人的崛起,加上韩安国反对轻易对匈奴用兵,因此,他被逐渐边缘化,最后还被汉武帝外派到了渔阳驻守。

为什么说人到了不惑之年后,守拙避祸,入道求存,才是唯一正途?

反观我们的飞将军李广,说卫青是靠了裙带关系上位,说霍去病是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替韩安国打抱不平,但最后被卫霍的战绩打脸,自己也在漠北之地中,因为迷路耽误了大军汇合的日期,最后不甘被刀笔小吏驱使,因此选择了自杀,这才是人生最大的悲剧。如果李广能够做到守拙避祸、入道求存的话,结局可能就会好很多。人不是什么事都要争,也不是要想其他人证明自己,而是要过好自己,这才是人生的唯一正途。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