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导报》访谈 | 稽古开新——中原古代石刻书法的当代价值暨罗鸣临创书法研究的探索启示研讨会综述

 黄俊俭书法 2023-09-07 发布于河南

稽古开新——中原古代石刻书法的当代价值暨罗鸣临创书法研究的探索启示研讨会综述

□本报记者 黄俊俭

718上午,稽古开新——中原古代石刻书法的当代价值暨罗鸣临创书法研究的探索启示研讨会在广西书画院举行。广西书画院院长、广西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王锐担任会议主持,书法理论家朱中原担任学术主持,胡抗美发来贺词,书法家吕金光、刘德宏、冷柏青、石锋、杨勇、潘继坦、梅跃辉、廖炳智、李向华、刘小静、黄俊俭、赵雪飞、王友杰、李逸峰在研讨会上发言。

王锐在主持词中说,此次展览将包括“龙门二十品”在内的众多经典中原石刻拓本和罗鸣围绕这些拓本临创的作品带到广西,是一次黄河文明与八桂文明的交流互融,也是对中原古代碑刻书法资源的研究与探讨,更是一次以罗鸣的临创作品为例,对当代碑派书法创作的学术检视。

胡抗美在发来的贺词中说,罗鸣在繁忙的工作中,积极开展黄河文化美学研究,进行中原历史文脉梳理,活化典藏资源推广,探索书法创新。他潜心石刻书法,稽古开新,形成了独具个性的书法语言和新的书法审美特征,为破解“千人一面”书法现象积极进行探索,值得关注、研究和总结。

朱中原表示,罗鸣对古代碑刻书法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与研究,这种梳理,也是他对碑刻书法创作与研究的理路,这次展览的作品,篆、隶、楷、行、草五体兼备,且各种书体的临创,都融入了碑法,尤其是他特别擅长以篆法入分、以分法入楷、以楷法入草行。他认为,在五体之中,罗鸣尤以隶书为最佳,其大字隶书,直接汉分,纯然汉代气象,汉代精神,汉代风骨,他的隶书雄浑、磅礴,以碑法写隶,比以帖法写隶,气势上就要胜出许多。

吕金光认为,罗鸣成功地开启了学习石刻碑帖书家风貌的先河。一是这个展览开启了博物馆式和美术馆式结合的教学新模式。二是他的书法与当代展览书体拉开了距离。罗鸣的书法之所以与这些展览体拉开了距离,就是他在这个基础上吸收了中原石刻书法,为当代书坛打上了一支强心剂,让当代书坛刮起了一缕清风,对当代书法的创作创新有一个启发意义。三是罗鸣的行草书写的是王铎、米芾、“二王”等,这些文人书法导致了他审美观念的提升,对他的碑派笔法进行了一种雅化。

刘德宏强调,第一,这个展览是一个非常新颖非常好的展览。罗鸣把自己走过的路,临过的碑帖,所实现临创的转换同步给我们展示出来,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收获也很大,所以这种展览对广西书法界来说是非常难得的。第二,罗鸣的创作,对我最大的启发就是用碑的笔法写大字非常有用且有效,所以我觉得写帖写小字、写碑写大字比较有优势。

冷柏青指出,罗鸣作品承接中原古风,有特色鲜明的风格和面貌。他的作品有一种典型的意义,他的作品来自于碑帖结合、经典与民间融合。对于碑帖他不偏不倚。我比较喜欢他的大字对联,气象朴拙又不失灵动,他很擅长碑体小行书。他的碑体行书结字很有奇趣,随字生发,线条中实,有内容,有自己的想法,个性明显。他对自己地域的书法遗存进行研究,再转化成为自己的创作,这在当前很有借鉴意义。

石锋认为,第一,罗鸣是有眼光、有胸怀、有大格局的书法家。这跟他的社会交往、艺术交流和个人的胸怀是有关系的。第二,他的书法创作有激情。罗鸣将传统中原文化端庄大气的东西都体现出来,作品里面有很大的构架,也有一些小的精巧的组合。第三,从探寻的成果方面来讲,罗鸣作品风貌多样。第四,罗鸣这几十年走过的路,在传统方面这种打磨、思考、吸收对我们是很有启发作用的,我也希望通过这个展览能够学到更多的东西。

杨勇认为,通过认真观看、学习罗鸣的作品,有两点感想:一是罗鸣这么多年一直在努力用颜真卿的篆籀笔法来打通碑帖,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路径。二是罗鸣的作品里面有一种意趣,这种意趣和他最近这些年围绕碑刻,特别是对北朝刻石这种审美风格上的汲取有关,这一点我觉得是特别重要的。

潘继坦说,20年前我看过罗鸣的作品,他在当时就思考同质化的问题,说明他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比我们早了许多年。今天的展览格局很大,从中能看到古与今、碑与帖,雅与俗、灵与巧,还能看到经典和民间的有机结合,格调非常高。

梅跃辉强调,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罗鸣这样的书家。本次展览和前面的介绍清晰地展现了罗鸣坚定独立和充满思辨精神的探索理路,从他的作品也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不为时风所囿,有独立思考和先锋意识的书家,这就愈发突显了罗鸣书法探索的当代价值和展览的意义。他对于碑帖的理解和运用给我们带来新的思考。

廖炳智指出,此次展览给我的总体印象是震撼、宏大,是黄河流域所孕育出来的人文象征和最佳体现。还有一个就是罗鸣的取法比较全面,比较宽泛,纵向的、横向的、经典的、民间的,以及碑和帖都有所涉猎,他融合得非常好。由此看出,罗鸣是一位有格局、有思想、有情怀的优秀书家,值得我们学习。

李向华认为,罗鸣书法的创新是基于文化根源之上的创新。他从甲骨文出发,到金文,到汉隶魏碑,都进行了广泛临摹、深入研究,罗鸣的书法创作从理论到实践都思考颇深,我想这也将成为罗鸣未来走向高峰的重要基础。目前,在书法创作普遍存在形式感较重、审美趋同的背景下,罗鸣入古出新的书法作品不仅给予大众一种新的书法美学体验,而且以极为开放的姿态分享自己的实践经验,我觉得这样的一个分享精神、开放心态也是真正的书法家精神。

刘小静指出此展的三点启示。一是取法的启示。从罗鸣学书的轨迹和经历看,他取法经典,取法范围广泛、丰富博大,他五体兼修,但无论篆、隶、楷、行、草,都能看到他的取法源头,且有着自己清晰的学书脉络和师法逻辑。二是创作的启示。罗鸣书法的创作体现了石刻书法审美价值和帖学创作实践高度结合,体现了碑与帖、法与意、雅与俗,经典与民间、碑刻与帖学的完美融合。三是书法学习的启示。罗鸣从经典出来,又融合个人意趣。

黄俊俭指出,罗鸣的临创展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资分析的样本。2022年,《书法导报》曾对罗鸣做过一次专访,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讲的这样一段话。他说:“我们是一只手要伸到传统里面,另一只手要勇敢地面向未来。古代的'碑山帖海’里,孕育了太多的美学原理、审美风格和精神气格。我的感觉是传统深入越多,收获也越多。不仅如此,我们还要面对未来。艺术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把握时代的审美。”可见,罗鸣对于书法传统经典的活化,进行了长期、深入地思考,今天展出的70幅作品,就是这种思考的成果。其临摹作品有东汉《韩仁铭碑》,东晋《王仚人墓志》,北魏《太妃侯造像记》《中岳嵩高灵庙碑》,唐《故亡宫六品墓志》等。既有实临,又有意临。他的作品注重碑帖并尊,折射出其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精神境界。从他的作品可看出,他并不拘泥于残泐固结的笔画,而是希望从碑中提炼出一种新的意趣,从而探寻中原古法,追求创造的力度和审美的高度。

赵雪飞表示,观摩罗鸣的书法大作,从他的字里行间中透露出雄浑的气度,其书法以篆籀笔法为根基打通碑帖,又博取商周铭文、瓦当残片之古韵,全面汲取传统书法的营养。真、草、隶、篆、行五体精通,集古成家,自出新意,在具有厚重碑学意味的同时兼能灵动的帖学趣味,他这种碑帖融合的技法是非常娴熟的,呈现出古朴雅致的气象。

王友杰认为,罗鸣作为中原书风的少壮派,成名较早,有扎实宽泛的传统书法功底,这次临创结合的几十件作品光彩照人,颇受观者好评。罗鸣的大胆创格,以及全力向内美、金石气格的回溯,才是他这批作品的核心价值。

李逸峰强调,罗鸣心存汉魏以上,而笔墨紧跟时代之风。他的书法不仅具备很好的功底,又有活跃的思维。对古人的临摹有想法,创作有自己的语言,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符合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形式,善于学习,不固执,能深入,可变通,这是难能可贵的。罗鸣还有一点值得学习,他不追求表面的好看,他要的是每一个点画的扎实稳健,尤其是中段的厚实推进,这仍是得益于他善于融汇的结果。

研讨会上,罗鸣回顾了自己40年来书法学习的历程和对于书法的思考。他认为,就其个人来讲,一是坚持碑帖的融汇之路。他认为,他的主要探索创新在于以帖化碑、融汇碑帖,从而塑造出个性书法风格。二是努力丰富笔法体系。拓展帖学使转笔法,大量运用提按、侧切、顿挫、横勒、顶纸涩行等碑派用笔之法,力求苍茫古朴之气。三是追求质朴厚重的审美风格。在审美范式上,探索以古为新,努力提取石刻书法中质朴厚重、朴拙生辣、阳刚硬朗的审美元素,力避轻巧俏薄、搔首弄姿。

罗鸣作品

(此文发表于2023年9月6日出版的《书法导报》第七版)

黄俊俭,《书法导报》副总编辑、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著有《书法访谈录》《军旅书家访谈录》,曾在南宁、苏州、扬州、厦门,以及马来西亚举办个人书法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