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母的这三种行为,正在偷偷毁掉孩子,你占了几个?

 微雨欣语 2023-09-07 发布于河南

原创 微雨sweet 微雨欣语

最近在读《妈妈的情绪影响孩子的一生》,觉得有很多想要表达的,挑出了三点来分享一下。

01

暴躁的父母

养不出情绪稳定的孩子

在成长过程中,孩子会因为思虑不周全,或者好奇心太强烈,往往会给大人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

他们会把妈妈的口红当画笔;明知道地上有水还要去踩,然后弄湿全身;做什么都磨磨蹭蹭;会把反复强调的题目再次做错,以至成绩不理想……

在面对孩子突如其来制造的混乱或是他们的行为满足不了父母心里预期的时候,父母心里知道要控制情绪,也免不了会抓狂。

有时候还会将自己的急躁、焦虑转嫁到孩子身上,开始对孩子各种不满,失去耐心。大吼大叫之余,可能还会伴随着打骂,深深的伤害着孩子。

而这种暴躁、动不动就爆炸的行为模式很可能正在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孩子。

当孩子也学会这种急躁,最开始的表现可能是喜欢对不随自己心意的事情说“不”。等再大一点,他可能画画一时画不好就大发雷霆,把画纸给撕了。作业也不好就把作业本扔了。而这种行为还会投射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变得任性。

在孩子没有完全形成自己的专属性格时,父母的情绪和心境就是孩子成长的养分。

当想要对孩子发火的时候,不妨“延迟30秒”再做回应,或者试着暂时离开会儿,不和孩子正面交战,等慢慢恢复理智,再出来冷静地和孩子沟通。

有时候,结果无法改变,那就试试用温和的方式告诉孩子正确的解决方法,让孩子参与其中,来培养他的责任意识。

02

父母越啰嗦,孩子越逆反

父母这个身份,不需要考试,也不需要经过什么培训,几乎是“无证上岗”,而且一上岗就是一辈子。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凝聚了父母百分之百的爱与精力。

做父母的潜意识里就认为自己是孩子的依靠,孩子的阅历不丰富,很容易犯错,所以,对孩子的一切都不放心,反复强调。

而事实上,就像墨菲定律说的那样,越是害怕发生的事情越是会发生。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对父母的啰嗦会越来越抗拒,甚至对着干。这样亲子关系也会变得越来越糟。

孩子在不断成长,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主张意识,有自己的思维逻辑。越是过多强调的东西往往会让他心里产生厌烦,反而不如说一两次的效果好。

想要改掉它,首先就得有意识地让自己尽量少说话,言简意赅地说出重点,并控制自己想要复述的冲动。

当孩子犯错的时候,更要戒啰嗦,试着用沉默来处理,留给他自我反省的空间和时间。

只有他思考出来了,才会更深刻地理解且能长久地记住。

言语上的放过,有时候是行为上的克制。

03

过度溺爱

就是把孩子养成自私懒惰的巨婴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而伟大的,总希望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给孩子。

孩子受一点委屈,自己也跟着难受,一不小心就会陷入爱孩子的一个误区——溺爱。

看过一个视频,清洁工大叔花三个月的工资给孩子买苹果最新款手机,大叔连硬币都掏光了。

店员于心不忍,打电话跟大叔的孩子沟通,想让他换一台实惠一点的旧机型。

可孩子一口咬定,一定要最新款。

父亲平日里为了孩子能省则省,孩子却丝毫不体谅父亲。

一味地榨干自己去给予,只会换来孩子变本加厉地索取。

如果一味地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只会把孩子养成“白眼狼”,使他们理所应当的索取,没有任何慈悲之心,更别说孝心了。

在孩子还小的时候,父母可以给予他们全方位地保护,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

可孩子有了自己的意识,父母的保护就要适度放松,将自己退居为“你疯狂往前跑,而我是为你托底的人”。

等孩子成年后,父母的保护可以更加放松甚至完全放手。

对孩子的不合理说“不”,有原则上的坚持,不过渡的保护和干涉孩子的成长,不以爱的名义控制一切。

把握好爱的度,也是每个父母必须修炼的素养之一。

写在最后

王慧玲说过:“世上其他形式的爱都以相聚为目的,只有父母对孩子的爱应以分离为目的。”

学会真正地爱孩子,不把自己的情绪过渡到孩子身上。

把孩子的责任归还给他自己,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帮助孩子打好人生真正的地基,是为人父母所需要得。

有用的话,点个喜欢叭。

成长的路上我们一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