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热烈祝贺“第二届商丘明清望族文献展”隆重开幕

 梁园处士 2023-09-07 发布于河南
2023年9月6日,商丘市姓氏文化研究会和商丘师范学院图书馆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商丘明清望族文献展”,在商丘师院平原路校区隆重开幕
Image

商丘师范学院副校长郭文佳、商丘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刘道明、商丘市侨联主席赵劲松、商丘市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田启义、商丘殷商文化研究会秘书长赵杰、商丘市摄影家协会主席张新根、商丘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张学勇、商丘市国学文化促进会会长李可亭、商丘师院人文学院院长高建立、商丘师院图书馆馆长朱凤祥、商丘师院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史振立、商丘市民政局社会组织管理科科长王根源,商丘市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田启礼、常务副会长卢启印、贾光、董雅静,商丘师范学院党政部门、院系有关领导,商丘师院图书馆全体人员市姓氏文化研究会会员、单姓委员会负责人,参展家族代表等一百多人参加了开幕式。

Image

开幕式由商丘师范学院图书馆馆长朱凤祥主持,商丘师范学院副校长郭文佳、商丘市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田启礼先后讲话,田启义代表参展家族发言。

Image

商丘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底蕴厚重,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商丘是商朝最早的建都地,是周朝宋国和汉代梁国所在地,隋唐称宋州,宋代升为应天府,金元明清称归德府,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明清时期商丘人文鼎盛,代有英才,成就了诸多名门望族。六百年文脉不绝如缕,归德望族以科举兴第,以诗书传家,以血缘和姻娅关系为纽带绵延庚续,形成了深厚的家学渊源和文化积淀,在文学、理学、画学、算学、教育等方面卓有贡献。如商丘沈氏、宋氏、侯氏、叶氏、余氏,陈氏;睢县汤氏、王氏、袁氏、蒋氏、褚氏;柘城窦氏、李氏、杜氏;永城张氏、曹氏、练氏、丁氏、赵氏;夏邑彭氏、李氏、陈氏;虞城杨氏、田氏、郭氏;宁陵吕氏、乔氏等。归德望族,雄冠中州,留给后世以丰厚的文化遗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Image

商丘师院图书馆依托古都商丘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秉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理念,自2006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商丘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及开发利用工作。十余年的坚守求索,十余年的艰辛搜集,收获了累累硕果,形成了现今以金石拓片、区域族谱、古代方志及名家著述等为主要藏品的特色馆藏。长期以来,商丘市姓氏文化研究会注重根亲文化和姓氏文化的探索研究及家族文献的收集整理,目前已积累近百种明清民国版的家谱及诸多新谱。

Image

商丘师院图书馆与商丘市姓氏文化研究会联合举办“第二届商丘明清望族文献展”,旨在从明清商丘乡邦文献的角度,揭示明清归德府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学校教学科研及地方经济文化建设。

Image

两家从藏品中精选出220余种珍品,几位学者、收藏家拿出珍藏的20余件书画精品,以飨观众。其特点是种类齐全,数量众多,内涵丰富,品味高雅。且历经岁月侵蚀,十分难得,极其珍贵,又多出自名家之手、多是初次面世。

Image

展品共分五大类:
第一类是古碑墓志拓片:其中睢阳有沈鲤、宋荦、侯恂3家;睢县有汤斌、袁可立、蒋曰纶、王绅、褚泰初5家;永城有曹彬、张皇后、丁魁楚、练国事、赵士骥、吕永辉6家;夏邑有彭端吾、李奕畴、陈陛3家;虞城有田珍、杨东明、叶廷桂、郭臣4家;柘城有窦克勤、李子金、杜知耕3家;共计24个家族、近80种100幅展品。
第二类是名家绘画作品:明代睢阳鉴藏大家袁枢收藏并董其昌、袁枢,王铎跋尾的五代十国董源《潇湘图》1幅;素有“南郑北蒋,画兰圣手之称”的睢县蒋予检兰草6幅。
第三类是名家书法作品:明董其昌书丹、袁可立题诗《甲子仲夏登署中楼观海市》民国拓本1函;明兵部尚书练国事题诗手书的《孟姜祠》刻帖1幅;明袁枢墓志铭1幅;清康熙重臣吏部尚书永城李天馥的书法楹联及书丹古碑两幅;清康熙帝赐予尚书宋荦的御笔题词“清德”碑拓片1幅;清乾隆重臣兵部尚书虞城刘氏宗支单县刘峨墓志铭1幅;近代著名书法家睢县褚纪雯等书法作品3幅;宁陵吕氏后裔民国至现代著名教育家、书法家吕宜园的书法作品4幅。
第四类是明清望族谱牒:有38个望族、文化家族的明清及民国版族谱59种,远近闻名的“商丘八大家”沈、宋、侯、叶、余、刘、高七家,“睢州四大户”汤、王、袁、蒋,永城丁氏、练氏,夏邑彭氏、李氏、陈氏,虞城田氏、范氏,宁陵吕氏等皆有所占,且多为原件老谱。
第五类是明清名家著述:有22个家族之诗文集、乡贤录、哀荣录、年谱、画谱及科学著作计92种。诸如宋纁、宋权、宋荦、宋至、宋筠、沈鲤、吕坤、杨东明、侯恪、侯方域、贾开宗、徐作肃、张晖吉、汤斌、田兰芳、吴淇、吕永辉、袁赋谌、刘榛、陈宗石、窦克勤、杜知耕、李子金、李孚青、高岑、高玢、徐作肃、蒋藩、杨璿等。学坛大儒、诗文名家、理学巨匠、一代名医、书画家、藏书家、鉴赏家等,济济一堂,相映生辉。
Image

件件贞石,卷卷牒籍,记录了归德望族和先哲们努力奋斗、探索前行的足迹,赓续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期树新风于文苑,欲培雏凤于乡邦。古为今用,守正创新,可令我们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自信心,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向着第二个一百年宏伟目标,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稿
稿sqxs2019@sina.com稿1823802586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