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起义前夕,上将李达去谈判,高树勋直言:你级别太低;然后来了个元帅刘伯承

 Loading69 2023-09-07 发布于四川

教员说过: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是靠小米加步枪。这句话几乎是尽人皆知了。但很少有人知道,这句话还有后半部分,“再加高树勋”。

1955年授衔,高树勋因为身份特殊,没有参加授衔。

“邯郸起义”前,后来被授予上将军衔的李达将军,作为谈判代表,去拜会高树勋。

高树勋直言李达身份不够格,甚至拒绝与其握手。后来是刘帅亲自出马,高树勋才笑脸相迎,最终同意发动邯郸起义。

右三为高树勋

高树勋1898年出生在河北省沧州市盐山县高金庄,这片土地人杰地灵,在方圆不到百里的范围内,先后涌现出晚清重臣张之洞,红一方面军红五军团军团长季振同,红五军团参谋长兼红十四军军长赵博生,抗日名将冯安邦,著名的武术家神枪李书文等一大批杰出人物。

甚至现在为大家所熟知的“战忽局”张局座,也是盐山人。

盐山不产盐,但是有大片的盐碱地。当地民谣曰:涝了收蛤蟆,旱了收蚂蚱,不涝不旱收盐嘎巴。

当地百姓大都是元末明初,来自于山东即墨的移民,民风淳朴彪悍,民间习武成风。

清末民初,著名的武术家层出不穷,除了神枪李书文以外;还有名动京城的大刀王五;千斤神力王子平;伪满皇帝溥仪的第一保镖霍殿阁;在擂台上打败俄国大力士的丁发祥,“跤王”佟中义等等。

在当时,一个年轻人如果不会武术,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沧州人。

年轻人练武,成为武术家的机会寥寥无几,他们练武,主要还是为了糊口。

在兵荒马乱的年月,会武术,出人头地的机会也就更多一些。

高树勋也不例外,他自幼习武,八岁时进入私塾读书,四年后,私塾先生告诉高树勋,朝廷已经停止了科举考试,再读私塾已经毫无意义。

高树勋愤而辍学,回家跟父亲种地,农闲时继续练武。

当时各村把式房都会举行比武,在比赛中优胜者,到京城、天津等周边城市的镖局做镖师,也有去武馆做教头的。

高树勋武功高强,15岁就脱颖而出,先后去天津、京城的镖局当镖师。

但是随着洋枪、洋炮的逐渐成为达官贵人主要的防身武器。曾经风行百年的镖局行业,顿时成为昨日黄花,纷纷关门大吉。

16岁的高树勋刚踏入社会,就品尝到失业的痛苦。

高树勋家有兄弟姐妹七个,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好在天无绝人之路,高树勋有个在冯玉祥所部第十六混成旅当军医的舅舅来信说,当兵是个不错的选择。

当时第十六混成旅,驻扎在四川绵阳,年少的高树勋只身踏上征程,一路上历经坎坷,直到两个多月后,蓬头垢面的高树勋,才出现在舅舅面前。

也是凑巧,自恃武艺高强的冯玉祥,正当众耍大刀。

耍大刀的冯玉祥

军医舅舅和冯玉祥私交不错,等老冯耍完大刀,马上引荐外甥去拜见老冯。

老冯一看这五大三粗的小伙子不错,就问他会不会武术。

不知天高地厚的高树勋,也没搭话,找来一根棍子,当众耍了一套“五虎擒羊棍”。

当时高树勋的老乡王中泉,在京城九门挂棍,专收全国各地进京武师的保护费。

常言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在京城大门口比武,众目睽睽之下,一招落败就身败名裂。所以敢九门挂棍的人,都有一招制敌的绝技。

王中泉是高树勋心目中的偶像,所以他自幼苦练,为了就是将来能到京城九门挂棍,在万众瞩目中,大呼“不服来战”的绝世风采。

内行看门道,用于实战的棍术并不好看,可冯玉祥是内行,看出小高绝对是个实力派,直接把他编入第1团第一营三连任班长。

没过多久,小高又被任命为手枪连班长,实际上就是冯玉祥的贴身警卫。

冯玉祥之所以如此信任高树勋,除了他舅舅的原因外,冯玉祥出生在沧县,自诩是半个沧州人。

另外冯玉祥能迅速的崛起,还得到了另一个沧州人刘之洁的大力提拔。

刘之洁毕业于北洋武备学堂,随后被派往日本士官学校读书,与蔡锷、蒋百里等人同属第三期的学员。后来的蒋瑞元蒋校长,也是这所学校毕业的,只不过他是第十一期的小学弟。

辛亥革命爆发以后,江苏成立军政府,刘之洁担任陆军总司令兼第五师师长、前敌总指挥。

刘之洁带兵猛攻“辫帅”张勋重兵守卫的南京城,即使身负重伤,也不肯下火线。最后张勋仓皇逃走。

南京被攻陷后,清帝宣布逊位。孙中山在南京筹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推选民国临时大总统。

参加会议的各省代表有17人,候选人有三个孙中山、黄兴、黎元洪。刘之洁被推选为监票人。

选举结果孙中山16票,黄兴一票。随后刘之洁被任命为江苏都督,兼江北护军使,总督苏皖赣三省军事,同时授“鼎威将军”。

其地位,只次于直隶都督冯国璋,远在云南都督蔡锷,山西都督阎锡山等人之上。

刘之洁的书法

冯国璋是沧州河间县人,与刘之洁是不折不扣的老乡。

刘之洁认为,陆军军官要正规化,职业化,一定要经过专业军事院校培养。

在冯国璋和刘之洁的积极倡导下,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正式成立。刘之洁又把大批家乡子弟送进军校读书。

袁世凯称帝以后,刘之洁说袁世凯对他有知遇之恩,起兵反袁是为不义。可袁世凯称帝是倒行逆施,帮助他就是助纣为虐。

刘之洁左右为难,最后决定辞职隐居。

刘之洁绝对是清官的楷模,他为官多年,房子都买不起,只能在南京城中租房子住。一家老小的日常生活,都靠亲朋故友接济。

刘之洁虽然不做官了,可他声誉很好,无论是袁世凯、孙中山,还是后来的蒋瑞元,对刘之洁都是敬重有加。

刘之洁有很重的乡土情结,只要老家有人求到他头上,无论难易,他都会鼎力相助。

冯玉祥没有发达时,曾三次落难,都是刘之洁仗义相救,冯玉祥才化险为夷的。

也正因如此,冯玉祥对刘之洁的话言听计从。冯玉祥的西北军,哪怕是一个普通的排长,都曾经过正规军事院校的培训。

而且高级军官中,以河北人居多。冯玉祥手下的重要将领,有五虎上将和13太保。五虎上将中有三个是河北人。十三太保中,河北人更是多达9个。

冯玉祥最信任的五虎将之首张之江,也是盐山人。

说了这么多,就是想说明,刚参军的高树勋,绝非是他想象中的孤立无援。

高树勋武艺高强,作战勇敢。1918年,冯玉祥在湖北武穴通电反对段祺瑞。段祺瑞在汉口摆下“鸿门宴”。邀请冯玉祥赴汉口谈判。

高树勋艺高人大胆,带领手枪班,保护冯玉祥来到汉口。

段祺瑞根本没料到冯玉祥敢来,结果白白的让冯玉祥像关云长一般,演了一出单刀赴会,吃饱喝足一抹嘴儿走了。

高树勋一举成名,可他没有上过军校。冯玉祥想提拔他,就让他在西北军开办的军官学校中去进修,学习测绘和军事操典。

毕业后高树勋被任命为机枪营排长,正式成为西北军的一名军官。

由于高树勋是冯玉祥的亲信,所以他在队伍中的职务得到快速提升。不到10年时间,高树勋就从一名排长,提拔为西北军第五军第19师师长,军长是孙连仲。

1930年5月,中原大战爆发。

6月,蒋军包围了位于陇海、津浦铁路三角地带的亳州。严重威胁到西北军的侧翼。

七月冯玉祥命令所部第五军,秘密向陇海线进发,以解亳州之围。

7月14日,高树勋所部19师,与驻扎在鹿邑的孙殿英所部一师汇合后,向包围亳州的蒋军发起猛攻。

蒋军不敌,向南败走。高树勋顺利收复亳州。

随后冯玉祥又下令攻占徐州,高树勋的任务是占领蚌埠,切断徐州之敌的退路。

7月下旬,高树勋所部19师连续攻占蒋军盘踞的涡阳、蒙城、淮阳,正当高树勋高歌猛进之际,战局发生突变。

张学良的东北军突然南下,占领了京津地区,这等于是端了冯玉祥的老巢。

冯玉祥的西北军全线溃败,孙连仲的第五军更是陷入重围。无奈之下,孙连仲宣布阵前倒戈。

西北军第五军,被改编为蒋军第26路军。

败军之将不可言勇,老蒋开始肆无忌惮的对26路军进行改编。他先是向26路军中安置了大批的亲信特务。开始对营团职军官实施严格监视。

但26军不同于其他部队,包括军长孙连仲,军参谋长赵博生,三个师长,八个旅长,除了81旅旅长王恩布以外,其余的都是河北人。普通士兵比例更高。

老蒋随即又想出一条借刀杀人的毒计,将26路军调到宁都前线,参加对红军的第三次大“围剿”。

26路军出发之际,老蒋又以江西多山为理由,将所属26路军的第26师剥离出来,因为26师是个骑兵师,结果部队还没出发,就损失了三分之一的兵力。

剩下的25、27两个师,总兵力只剩下18,000人左右。孙连仲对老蒋的做法非常不满,将部队丢给参谋长赵博生,回老家养病去了。

26路军的战士很不适应南方闷热潮湿的气候,再加上不习惯当地的饮食,疾病频发。由于不熟悉当地环境,出城作战也是有败无胜。所以士气十分低落。

军参谋长赵博生,第七十三旅旅长董振堂,第七十四旅旅长季振同,是“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同学,又都是同乡,几个人密谋发起宁都起义。

起义前夕,三个人找到高树勋,请求他来出面主持起义。

第26路军共辖两个师6个旅12个团。赵博生,董振堂,季振同三人,职务差不多,不足以约束另外几个旅长。

每个师辖三个旅共六个团,其中两个师长分别为李松昆和高树勋。第73旅旅长董振堂,第74旅旅长季振同,第75旅旅长李松昆(兼任)、79旅旅长池峰城、80旅旅长冯安邦,81旅旅长王恩布,更不要说25师师长李松昆了。

但是要由高树勋出面主持大局,效果就会好很多。

可当时高树勋不知怎么想的,拒绝参加起义,但是他也不想把兄弟们逼上绝路,于是以探家为名,回盐山躲了起来。

宁都起义后,除了董振堂和季振同,其他的4个旅都离开了起义部队,12个团长也走了11个,只剩下一个团长黄中岳。

如果当时由高树勋出面主持起义,就可能不会出现这种局面了。

宁都起义爆发后,老蒋非常生气,立即下达了对高树勋的通缉令。

高树勋东躲西藏,于1932年8月份到达天津,躲进了英租界。

一个多月后,高树勋家里来了位不速之客吉鸿昌。

吉鸿昌是共产党员,试图说服高树勋,重新回到由26路军改编成的红军第五军团。

高树勋被轻易说服,就在准备动身之际,在泰山隐居的冯玉祥,也找到高树勋和吉鸿昌,让他们联络流落在外的西北军旧部,共商抗日大计。

1933年3月,长城会战爆发,西北军所部29路军,宋哲元在长城奋起抵抗日军侵略。

高树勋和吉鸿昌赶赴张家口,在路过沙城的时候,高树新说服原西北军41军军长孙殿英,共举抗日大旗。

1933年5月26日,冯玉祥在张家口通便成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冯玉祥任总司令,高树勋出任骑兵第二挺进军司令,所部骑兵2万多人。

同盟军连战连捷,很快从日寇手中收复了察哈尔沦陷的土地。并准备向东北进军。

此时的冯玉祥已经成为老蒋的眼中钉,绝不允许他再次手握重兵。

在蒋军和日寇的联合攻击下,冯玉祥的“同盟军”再次一败涂地。

高树勋的部队也被勒令解散,所部骑兵被老蒋收编。

高树勋义愤填膺,却又无可奈何,只得再次回天津英租界隐居。

西安事变以后,高树勋接到宋哲元的邀请前往保定,出任河北省保定保安处长,负责组织训练抗日民团。

卢沟桥事变以后,高树勋训练的民团,被改编为“河北暂编第一师”,高树勋任师长兼河北游击总指挥。

第2年初。高树勋调任新编第六师师长。

新六师隶属石友三的69军,驻守在滑县。

日军从安阳出发,向滑县大举进攻。

高树勋所部奋起抵抗,但终因寡不敌众,只能且战且退,经过辉县、沁阳、济源等一系列战斗后,最终撤入王屋山中。

仅仅一个月后,恢复了元气的高树勋,沿陇海线东进,围攻日军重兵盘踞的郯城,引诱大批日军赶来增援。此举大大减轻了正在临沂苦战张自忠所部的压力。

徐州会战结束以后高树勋带领部队进入沂蒙山区,在莒县、诸城一带整训、扩军。

因为高树勋是西北军名将,赶来投奔的西北军旧部络绎不绝。

很快高树勋的部队扩充到19个团,新六师被改称为新八军,军长高树勋。隶属石友三第39集团军。

高树勋的新八军与日寇作战积极勇敢,尤其擅长白刃战。是当时不多,敢于主动向日寇出击的国军部队。

高树勋坚决抗日的行为,也引起八路军的注意,

1939年初,八路军北方局军事部长朱瑞,第十八集团军驻第一战区联络处主任唐天际,与高树勋秘密联络。

朱瑞学识渊博,几次见面后,高树勋为之折服。朱瑞随后派出精干人员,对新八军营级以下军官,进行了系统的轮流培训。

1939年秋季,一位姓张的八路军干部,来到新八军。

高树勋提出,八路军的战术水平很高,可否对新八军军官的培训范围,扩大到团职以下。

张姓干部拒绝了高树勋的请求,理由是国军团职以上军官思想顽固,难以改造。

这个理由让高树勋非常恼火,随即开出一份名单,都是当年参加宁都起义的老部下,也是他的沧州老乡。

这位张姓干部并没有意识到自己闯了祸,很敷衍的看了一眼名单,就信口开河的说,这些人叛变后给镇压了。

其实名单上被错误杀害的只有红五军团首任军团长季振同,和红15军军长黄中岳,其他的起义将领都牺牲在长征路上。

高树勋闻听噩耗后放声痛哭,随即对八路军下了逐客令。

这位张姓干部一错再错,竟然命令八路军向高树勋的防区发动进攻,试图把新八军从沂蒙山区挤出去。

但他显然低估了新八军的战斗力,几次战斗,八路军都吃了亏,而且还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

教员对这件事非常生气,本来宁都起义官兵的遭遇,就让教员感到心痛不已,红五军团是红一方面军三大主力之一,战斗力并不在红一、红三军团之下。

现在对高树勋的新八军,又闹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教员震怒,命令那位姓张干部回延安述职,并立即停止对新八军的进攻。

朱瑞再次出马,试图修复与高树勋的关系。

但朱瑞能够的感觉到,高树勋对自己的态度,明显冷落了许多。

但是朱瑞的努力也没有白费,1940年1月下旬,石友三所部,向正在冀南地区活动的八路军东进纵队发动攻击。

高树勋按兵不动,致使石友三的围攻计划破产,八路军“东进纵队”顺利突出重围。

石友三对高树勋的行为很恼火,准备找机会狠狠的教训他一次。

1940年4月,石友三暗中投靠了日本人,却没有通知驻扎在定陶的高树勋。

6月7日,两万多日军从济宁、归德(商丘)、开封出发,从三个方向,突然向定陶发起进攻。

高树勋临危不乱,指挥部队,从预先挖好的交通沟成功突围。日军穷追不舍,高树勋损失了一千多人,才撤退到石友三驻守的单县。

日军一枪未打,就偃旗息鼓的退兵了。

高树勋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石友三伙同日本人,狠狠的坑了自己一把。

其实石友三也并非真想把高树勋置于死地,他只是想让高知道自己的厉害,以后对自己的命令言听计从。

石友三弄巧成拙,高树勋性格倔强,他对石友三置之不理,却又对日本人大打出手。

日本人吃了亏,就把责任强加在石友三头上。

石友三左右为难,只得委派亲信到高树勋的驻地,恩威并施,并以断绝粮饷做要挟,试图逼迫高树勋就范。

高树勋被逼无奈,只得将计就计,派孙良成出面找到石友三,邀请石友三到新八军驻地柳下屯商议和解。

石友三来到柳下屯,立即被高树勋的卫队逮捕。

高树勋先斩后奏,将石友三活埋后,才通知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

石友三手握重兵,公开投敌,卫立煌正因此事头痛不已,此时高树勋把石友三抓了,卫立煌大喜过望,立即回电将石友三就地正法。

等高树勋收到卫立煌的命令时,石友三早就被活埋多时了。

石友三

石友三死后,高树勋顺利的成为国军第39集团军总司令。

高树勋杀了石友三,也让第39集团军副总司令孙良诚惶恐不安。

1942年5月下旬,高树勋在项城,得知孙良诚公开投敌的消息后,怒不可遏,立即准备出兵平叛。

可老蒋来电劝说高树勋不要轻举妄动,要稳定军心,提防日军偷袭。

孙良诚投敌不得人心,他手下的部队纷纷散去,高树勋亲自带领新八军,赶往曹县收拢从叛军中逃回来士兵。

高树勋收拢了近万名逃回来的士兵,非但没有收到颁奖,老蒋反而以“指挥不力”为名,撤销了高树勋集团军司令的职务。任命他的亲信胡伯翰担任集团军司令兼新八军军长。

老蒋担心高树勋反抗,又派心腹爱将汤恩伯出兵包围了新八军军部。

高树勋一夜之间,就变成了真正的光杆司令,他能调动的部队,只剩下一个警卫营。

即便这样,老蒋对高树勋还是放心不下,把他软禁在重庆长达半年之久。

高树勋是坚定的抗日将领,老蒋将他软禁起来,引起轩然大波。

原西北军将领孙连仲,刘汝明等人更是积极斡旋,最后老蒋担心犯众怒,只得把高树勋放了,回去继续做他的新八军军长。

刚上任不久,就有人来求他,王定南夫妇又被汤恩伯给抓了。

王定南和吉鸿昌关系甚密,高树勋和吉鸿昌也是莫逆之交,看在吉鸿昌的面子上,高树勋仗义出手,由他出面担保。于1945年4月,终于将王定南救了出来。

1944年,他在河南郏县、宝丰等地组织“河南人民自卫军”进行抗日反蒋活动时,自卫军被汤恩伯部缴械,王定南夫妇以“通共”罪名被扣押。

高树勋看在吉鸿昌的面上,先是担保救下王定南的夫人。次年4月,又通过国民党第2集团军总司令刘汝明,将王定南救出。

王定南入狱以前,是河南郏县、宝丰一带的八路军抗日游击队的负责人。因为老蒋杀了吉鸿昌,所以王定南对老蒋也恨之入骨。

高树勋担心有人找王定南的麻烦,就把他留在了身边。

没过多久,王定南就发现了高树勋的尴尬处境,更知道了高树勋不肯投奔八路军的症结所在。

1945年7月,王定南将刘帅的一封亲笔信,交到高树勋手中。

刘帅在信中,对高树勋的抗日行为大加赞扬,并对他现在的遭遇,表示强烈的同情。

可是还没等到高树勋给刘帅回信,日本投降了。

9月19日,高树勋被任命为第11战区副司令长官。

11战区下辖三个军,除了高树勋的新八军以外,还有马法五的第40军;鲁崇义的第30军。负责河北、山东、河南北部等区域的受降工作。

对某些人来说,这绝对是发国难财的绝佳机会。可高树勋清正廉明,无论是缴获日伪军的武器,还是没收日伪军的财产,他通通视而不见,如数上交。接收的村镇,悉数留给了随后跟进的八路军。

10月上旬,孙连仲命令11战区的三个军,沿平汉铁路进犯八路军晋冀鲁豫根据地。

八路军刘、邓首长积极应战,并准备发起“平汉战役”。

根据地内只有八路军三个纵队,在兵力上并不占优势。武器装备更是不可同日而语,所以,刘、邓首长并没有必胜的把握。

如果现在能够策反高树勋发动阵前起义,八路军就能稳操胜券了。

此时新八军军部驻扎在邯郸城南八里的马头镇。

1945年10月22日,八路军军区参谋长李达,负责军区联络工作的靖任秋武当天夜里冒险穿越火线。

李达虽然参加过宁都起义,但他当时只是一个普通的连长,与师长高树勋并不认识。

靖任秋和高树勋是旧相识,他绝对是个传奇人物。曾经在国民党部队中潜伏了长达16年之久,国内最早的电视连续剧《敌营18年》,就是根据靖任秋的事迹改编的。

靖任秋带来了刘帅写给高树勋的亲笔信。高树勋看过信后不置可否,在送别李达和靖任秋时,高树勋委婉的提出,发动起义事关重大,希望八路军拿出更多的诚意。

两天后,李达再次来到马头镇,感觉他身份与自己不对等,不但拒绝和李达握手,还冷冷的道:“这就是你们八路军的诚意吗?”

没想到刘帅笑盈盈的出现在李达身后,笑着问道:“我能代表八路军的诚意吗?”

高树勋深受感动,于10月30日,在马头镇率领第八军宣布起义。

邯郸起义欢迎大会

马法五见势不妙,急忙带人向南突围,结果在漳河以北地区被全歼,马法五及以下2万多人被生擒活捉。

邯郸起义的重要意义,并不在于歼敌多少。在高树勋身上,有何应钦发来进攻解放区的密电。

当时《双十协议》刚签订不久,这份密电就成为老蒋破坏和平的铁证。

当时为了尽快签署协议,八路军做了很大的让步。在上党战役中陷入绝境的,阎锡山的13个师,正是得益于这份协议的签署,才侥幸逃脱。

这份密电的曝光,让老蒋在政治上变得极为被动。停火协议这才在除东北地区以外的其他地区,得到彻底贯彻。

另外老蒋想借八路军之手,消灭非嫡系部队的阴谋,也昭然若揭。以至于很多飞嫡系部队不愿意充当老蒋的炮灰,在以后的战争中纷纷宣布起义。

1953年,教员曾专门宴请高树勋,在宴会上,教员由衷的说: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是靠小米加步枪,再加高树勋”。

这是对高树勋的最大肯定,老高当时就激动的热泪盈眶。

1955年,高树勋被授予一级解放勋章,但是没有被授予军衔。

高树勋的情况太特殊,当年他不屑于握手的李达都被授予上将军衔。

其实高树勋还是有遗憾的,他的家乡将星璀璨,其中“宁都起义”的几位组织者,董振堂、季振同、赵博生等人,是很有实力竞争大将军衔的。可惜他们牺牲的太早了。

如果不是当年一念之差,高树勋参加并指挥宁都起义,就不会留下这种遗憾了。只是历史不能假设。

1972年1月19日,一代名将高树勋,在天津溘然长逝。临终遗言:切记,每年回老家为刘之洁扫墓。

刘之洁故居

刘之洁一生清贫,他去世后,墓碑都是高树勋代立的。

墓碑上刻有冯玉祥的一首诗:平民生,平民活,不讲美,不讲阔。旧志不懈,守诚守拙。我写我做,我就是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