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笔记 | 大唐幽州与北京人文地理

 二马仔 2023-09-07 发布于北京
图片

我看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印象深刻的内容是高适向监军太监回忆与李白的一生往事,还有影片中脍炙人口的经典唐诗。

今天下午在美后肆时景山市民文化中心,听完北京史地民俗学会专家勾超讲座后,使我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影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安史之乱'与唐幽州城、现今的北京城有着重要的联系。

图片

勾超老师从题目《长安三万里——大唐幽州与北京人文地理》切入,介绍了大唐幽州城历史沿革、安史之乱与北京、到过北京地区唐朝文人游迹等,历史事件和真实人物一环紧扣一环,洪亮的嗓音始终高亢激昂,故事跌宕起伏,我听得聚精会神,生怕落掉一个细节。

我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勾超老师讲述的北京历史如此精彩,我整理了部分课堂笔记和大家分享,括号部分是我听课时内心的感受。

盛唐时的幽州是今天的北京

图片

《尚书·舜典》载:天下九州,燕曰幽州。这是关于北京及周边地区——幽州的早期记载。

幽州,又称幽都、幽陵。《史记·五帝本纪》:'于是舜归于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说文》:'幽,隐也。州,水中可居者曰州。'

公元618年,唐高祖改涿郡为幽州,把蓟城作为幽州城,并为幽州治所,称为幽州城。

国势趋于稳定之时,幽州城则又成为北方的一个贸易中心,在促进汉族与北部游牧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设置幽州节度使,幽州节度使负责防御奚、契丹,统辖蓟州、妫州、檀州、易州等9州。天宝元年(742年)改为范阳郡。

天宝三年(744年),安禄山任范阳节度,后发动'安史之乱',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契丹攻占幽州城,定为陪都,称南京或燕京,此乃北京城称京之始。北京西山留下了辽代皇帝的印迹,辽朝皇帝经常选择游猎于西山。

据《周礼·职方》载:东北曰幽州。其范围大致包括今河北北部及辽宁一带。周武王封召公于幽州故地,号燕。

图片

魏晋时期,晋武帝太康元年,增置郡二十三个,幽州辖境日渐缩小。南北朝北魏时期仅包括燕、范阳、渔阳三郡。隋炀帝大业初罢州置郡,故改幽州为涿郡。

东汉魏晋之前,幽州虽然有广泛的人员活动,是一座较大的城邑,但它并不在国家格局的中心。直到历史进入唐朝,幽州作为军事重镇的地位逐步凸显。

以《太平寰宇记》所引《郡国志》,还有《元和郡县补志》等,均记载蓟城城址南北各为九里,东西各为七里,是长方形状,周长三十二里,折合今约二十五里。

城垣位置除载于文献资料外,随着北京地区唐墓志石刻出土,对幽州城的定位、复原,也可以佐证。唐太宗时期敕命修建悯忠寺,迄今仍在原址没有变化,也能确定蓟城的方位,并由此可以探寻全城的形制特征。

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凭籍强盛的国势亲攻辽东,大将李世勣会集大军于幽州。当年四月唐太宗在城南郊誓师进兵,五月渡过辽水到达辽东前线,九月退返蓟城。

图片

为了悼念出征阵亡将士,安抚军心,下令在蓟城东南建悯忠寺,并在幽州城西十余里建哀忠墓。以后历代都加以保护,至清雍正初改名法源寺。(我去过法源寺,背后有这么一段历史。

西城二龙路出土了唐朝将士仵钦的墓志,这是记载唐太宗以幽州为军事基地而东征的实物证据。仵钦墓志和其他史料表明,初唐时期,中央不仅把作为用兵的基地,而且对此处有清晰的管理和经营。

除仵钦墓志外,还有在永定门外安乐村出土的姚子昂墓志、石景山区出土的王郅墓志、西直门外紫竹院附近出土的范阳卢公大人赵氏墓志。(我家附近的紫竹院公园故事多

南城在唐幽州时期历史遗迹最多

图片

综合四方唐代墓志及房山石经等文字记载,可以推定:唐代幽州城的东城墙,在今西城烂缦胡同的南北一线;西城墙在今小马厂过甘石桥东侧南北一线;北城墙在今自云观西到头发胡同一线;南城墙在今西城白纸坊东西街一线。

(白纸坊东西街,熟悉又陌生的地方,曾经在那里工作了近20年,东西一条街走了N次,却不知道曾经是唐代幽州城的南城墙。)

幽州城包括大城和子城两部分,子城位居大城的西南部,其四面城垣,北墙在今广安门大街西段;东墙在今北线阁迤南一线;南墙略当今白纸坊大街北;西墙在今广安门外南街一带。

四墙正中均有门,东西二门则称东掖门和西牧门。东掖门可以直通向街衢,即今南横街。子城不居全城中心,是选在地势高处营建,因而偏向西南,如居城中会造成往来交通不便。

(这么多熟悉的地名,其中许多地方都曾经走过,不知道历史就等于瞎走。)

悯忠寺启建之初,是考虑到了与子城一东一西遥相对应。幽州城'开十门',各门名称未记载下来,以四城长度推测,南北各三门,东西各二门,城内有二十六坊,坊名散见于游记的记载及出土的墓志。

各坊的方位也多是无从考定,各坊间有围墙相隔,坊有坊门和门楼,均设标志,坊内小路联结市井相通的大道。坊里治安、巡逻、宵禁等都有严格的管理制度。

依唐律规定,坊门晨启夜闭,与城门开关时间相同。闭门后不可夜行,坊里间墙垣皆不准攀越,违者'杖七十'。

每年只有正月十五日开放宵禁,'金吾弛禁、特许夜行'。幽州城北为固定的市肆之区,作坊、店铺,按行开市,盛唐时继有发展。其它如仓库,官署、校场等,大约均在子城附近。

幽州城的发展,永济渠的通流,更有利于水利事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水利设施的发达,直接决定农业经济的发展。唐太宗对河北地区经济的发达是有预见和展望的。

幽州为北方军事重镇,大量军队驻屯,平常时期,粮食自给尚不匮乏,但在边境战争时期,还必需要靠外地运输军粮。

根据《云居寺石经题记》幽州城的大米行、白米行、粳米行,还有油行、肉行、磨行等,这些直接与粮食生产有关的行业,都有许许多多的供养人捐施刻造石经。而刻经是需要相当的财力的,是要以当地的农业发展作为基础的。所以,从石经题记中提供的实证资料,也可以说明幽州地区农业经济发达的事实。

幽州地区是丝织品的重要产地,盛产绫、绢、锦、帛等。绫、绢等是向朝廷贡献的土产。

《云居寺石经题记》中载丝织品生产行业数量最多,生产规模及分工都有相当的发展。丝织品绢,是代为货币,交易市场的。

铁的开采冶炼及采铜、铸钱,也具有相当规模。武德时幽州设铸钱监;开元年间,安禄山居幽州,于上谷郡铸钱。幽州城北市有生铁行,也是禁止与诸蕃互市的。幽州地区制盐设有盐池,政府设盐屯,每屯配丁五十人,每年收率满二千石以上。

幽州为转输中心,商业贸易发达。许多手工业品投入交换,促进商业繁荣。百货交易,热闹繁荣。

幽州水陆交通商旅往来,络绎不绝。隋大业四年(608)炀帝开永济渠,引沁水南通黄河。大业七年(611)炀帝又动用江淮以南民夫、船只运黎阳(今河南浚县)、洛口(今河南巩县)诸仓米到此,打造成了北方水陆交通的中心,使得南北商业往来极为繁荣。

自永济渠开通,大运河畅行南北,两岸得到开发是在入唐以后。由幽州继续北行的水道,唐太宗曾命韦挺开辟,循曹操征乌桓时开凿的新河故道疏浚。当年新河的开凿,就是解决泉州渠和滦河间的联运的。

诗人杜甫北游齐鲁来曾目睹海运状况,他在回忆写《后出塞》、《昔游》诗中道:

渔阳豪侠地,击鼓吹笙竽。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越罗与楚练,照耀舆台躯。幽燕盛用武,供给亦劳哉;吴门持粟帛,泛海陵莲菜。

从诗中可以想像到,最丰盛的物资由海路源源不断运到安禄山的辖地,水手们远沙重洋,博风击浪到达蓟城,看到击鼓吹笙的情景,兴奋不已。

海运是为边防军需运输开辟运行的。安禄山蓄谋反叛,籍机庞然坐大,已成尽人皆知,诗人爱国心重碍于局势;不便露言过深,有缩笔讽刺的隐意,是十分明显的。

文人们留下的幽州诗篇

幽州连接边郡,其风教文化自前代以来,并不落后于中原,且多文雅之士。唐代文学家、诗人等,也多到这里客游。

陈子昂、贾至、孟浩然、李白、高适、王之涣等都留下许多关于幽州的文章诗作。

具有浓厚幽州地方特色的边塞诗,内容包括出征塞外现积极爱国主义精神陈子昂的古体诗《登幽州台歌》抚今思昔、悲怆壮烈: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贾至的《燕歌行》,对幽州重镇的形势,有出色的描写:

国之重镇惊幽都,东成九夷北制胡。

五军精卒三十万,百战百胜擒单干。

前临津沱后易水,崇山沃野亘千里。

孟浩然(蓟门观灯》一首,很能表现当地民俗:

异俗非乡俗,新年改故年。

蓟门看火树,疑是烛龙然。

高适的《蓟门行》,展现了一幅幽州原野上的动人画面:

广州多骑射,结发重横行。

一朝事将军,出入有声名。

纷纷猎秋草,相向角弓鸣。

图片

勾超老师总结说,幽州城是一个不输于巴蜀的'天府之国',发达的农业、便利的交通、繁荣的经济,为政治军事集团的立足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而地利上的优势,又使得幽州这个地方进可攻、退可守,范镇之《幽州赋》载:虎踞龙盘,形势雄伟。以今考之,是邦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形胜甲于天下,诚天府之国也。故而诸多豪强选择在这里建基立业。

听勾超老师讲课,代入感十分强烈。他在讲座的后半部分,讲述安禄山与史思明在755年叛乱,以及俩人后来都被亲儿子杀死的下场。绘声绘色,高潮迭起。

在这部分有一个关键点,759年,史思明自称大燕皇帝,改元顺天,改范阳为燕京,诸州为郡。从此北京正式称燕京。

勾超老师说话底气十足,在两个多小时的演讲中,没喝一口水,没打一个磕巴,这功力一方面来自他多年说书打的深厚底子,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他全情投入传播北京历史文化的敬业精神。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