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荣塘望郭下埠:自古书生多仗义

 丰城文旅 2023-09-07 发布于江西
下埠村,原本是丰水河上的一个码头,位于上游的码头叫上埠,位于下游的则叫下埠。后来,修建清丰山溪,丰水改道,丰水故道则改建成万米渠道,比较彻底地解决了沿河百姓河水泛滥成灾的问题。
由于码头是人流相对密集的地方,居住的姓氏也相对比较杂。现在村庄主要居住着张、杨、陈、顾、李等姓,而且相处得非常融洽,村风民风很和谐,因此民间有“张杨陈顾李,有事冒(没)事在一起”之说。
丰城的顾姓不多,仅下埠一村。关于顾姓的来历,有“北顾”和“南顾”之说。北顾起源于上古时期颛顼后裔昆吾氏,夏朝时,昆吾氏被封于顾国,称“顾伯”。夏末顾国被商汤攻灭,散居各地的顾伯子孙便以国为氏。南顾则出于越王勾践的七孙世孙摇。扶摇曾担任过闽越族首领,因助刘邦灭项羽有功,受封为东海王,因建都于东瓯,又叫“东瓯王”。后来,扶摇封自己的儿子为顾余侯,子孙留居会稽,其支庶子孙以其封号的第一字为氏。顾余侯被认为是南方顾氏的鼻祖。
三国至唐代,顾姓一直是江东四大姓氏之一,主要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唐以后,由于官职调迁等原因,顾氏不断向各地播迁,除华东地区之外,华南、西南乃至黄河流域亦有分布。

南宋淳祐年间(1241-1252),一位叫顾德孟的建业(今江苏南京)人,来到丰城担任司铎(掌管文教,相当于教育局长)。顾德孟有两位弟弟,二弟叫顾德仲,三弟叫顾德季,也跟着来了丰城。顾德孟在丰城为官九年,两位弟弟也在丰城居住了九年。两位弟弟除了帮大哥打理一些家务,多数时间在丰城各地游山玩水,精通堪舆的顾德仲相中了剑池边一个叫泉井的地方,于是在大哥任满后,和三弟顾德季选址定居于此。顾德孟任满后,则定居于沙白(详址未考)。
泉井即是指今天的下埠。因其地有泉井一眼,水质清澈,香甜可口,故名泉井。顾德仲定居泉井后,家族发展比较兴旺。元末明初之际,战乱频繁,加上自然灾害频发,百姓或流亡或迁徙,人口迅速下降。老大顾德孟后裔无考,老三顾德季后裔迁往湖广(今湖南湖北一带),只有老二顾德仲后裔仍定居于泉井,至今下埠顾姓,均为顾德仲之裔。清代之后,政局相对稳定,百姓安居乐业,人口迅速蕃衍,为了纪念先祖荫德,下埠顾姓于清代嘉庆十四年(1809)修建了“顾仲公祠”。
天下大定,人心思安,耕读传家、科举仕宦的儒家思想也变得活跃起来。其实,早在明代景泰年间,顾姓后裔顾东腾就是一位饱学之士,与泉井才子聂元(字存善)过从甚密,二人没事就在一起讨论文学,吟咏为乐,并且相约一起参加考试,施展人生抱负。之后,聂元一路过关斩将,考中进士,后来官至云南佥事,而顾东腾却名落孙山。顾东滕并没有消沉,而是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学,收集整理各方史料,修纂了顾姓族谱。这也是下埠顾姓第二次正式修纂族谱,第一次修谱是在明初建文二年(1400),由顾东腾的爷爷顾在田主修。
此后,历尽无数沧桑,顾姓后裔耕读传家之心不改,一直延续到清代末年。清代乾隆五十七年(1792),下埠顾姓三修族谱,主修便是当时的著名儒士顾辇。顾辇,字商珍,一字苏亭,自幼聪明过人,年仅弱冠(二十岁)就当上了私塾先生,他的弟弟顾珊就是他手把手教出来的。顾辇性情高洁,与他来往的都是学问高深之辈,像白沙人罗拔(字逈万,乾隆四十五年进士)、花苑人敖宗瑚(字海珊,乾隆三十八年举人)等当时著名人物,都是顾辇的座上宾。可是,顾辇居然连童生(秀才)也没有考上,便不再赴考,在家安心教书作文,他的诗词、书法等方面均有很深造诣。
顾辇的弟弟顾珊,字修亭,一字玉堂,小时候跟着哥哥读书,长大后也教过一段时间书。但顾珊志存高远,很想有一番大作为,便一边教书一边备考。眼见大哥顾辇科考失利,顾珊远赴省城南昌深造,专心致志拜师求学。他做的文章很有灵气,而且开合有度,非常符合八股文的韵律特点,大家都以为他必定金榜题名,前途不可限量。但是命运偏偏捉弄人,在考了几次之后,却连举人也没考上。顾珊失望至极,加之家境窘困,便改士为商。不曾想,做生意也做不好,最终郁郁不得志而逝。
顾替的侄子顾象霖(学名秉初),号愚安,是名重一时的儒士。顾象霖十四岁考中秀才,进入县学时,受到知县华希高的青睐。后任知县徐清选对他也十分器重,多次推荐他到省城参加乡试。江西兵备道郑祖尊(字退安)、督粮道耿维祜亦对他青眼有加。可惜三次参加乡试,还是没考中举人。顾象霖只得回到家乡,继续当教书先生。后来成为“青宫帝师”的蛟湖人徐士谷一向仰慕他的才华,专门请他到家里担任私塾先生,教授族中子弟。顾象霖生平著述颇丰,可惜未能传世。顾象霖还是一位热心公益的爱心人士,省城建尚义试馆、荣塘建狮山书院,他都积极捐助。他后来还在村里设报销局、崇文会、育婴会等,为培养士子、救助女婴、扶危济困不遗余力。
顾铎也是一位望重乡里的文士。顾铎本名贤徽,号念生,自幼天姿明敏,诗文词赋都很了得,16岁中秀才,县、府、院三考都是名列前茅,在洪都、龙山两书院读书考试也经常获得第一名。光绪二年(1876)参加乡试时,他的试卷本来已经入选,却因名额所限被刷了下来。才高八斗的顾铎回到家乡,被众多富家巨族请去当私塾先生,培养了很多优秀人才。顾铎心系乡梓,做了大量公益慈善事业,比如创办积谷会、三段六文会、育婴会、采芹会、宾兴会,修建拖船埠义渡、石上义渡、望郭桥和多处堤垱,等等。顾铎七十大寿时,远近文人雅士纷纷登门拜贺,其中不乏达官显贵,如湖北知府谢翱、弋阳教谕刘青照、云南知县崔肇琳、遂川署长聂之环、即用教谕聂模怀等他曾经的学生,要么登门,要么致函,表示祝贺。
下埠地处水乡,交通便利,自古以来都是兵乱频发之地。远的不说,在清代同治年间,太平军与清军在江西境内数次交锋,下埠亦深受其害。顾象霖曾写过一篇文章,记录当时的情形,题目叫《寇灾》。文中比较详细地介绍了两军交战的情况,还抱怨朝廷罔顾实际,“又以江西为筹饷之地,以故捐输牙厘最重,至今未停”,深刻揭示了江西由盛转衰的历史原因。顾象霖在《辛酉七月避寇吟》中写道:“突然惊寇至,趋避计谋穷。水陆程俱险,官民信莫通。妻拏中道弃,饥渴尽人同。我亦从奔走,朝西暮又东。”“江西筹饷地,防寇竟无兵。比屋成焦土,民房作贼营。沿村遭杀戳,到处任纵横。当路为人牧,应怜亿万生。”前诗道尽战乱之中百姓之苦,后诗则指出了朝廷对江西的漠视,可作为研究当时社会现实的重要史料。
自古书生多仗义。下埠顾姓历史上达官显贵虽然不多,但教书育人、热心公益的读书人却大有人在。这些读书人大多襟怀宽广,乐善好施,积极以建设家乡、培养人才为己任,为后人留下了非常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读书人情怀。

资料来源:下埠《顾氏族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