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75行走新安江|走水竹坑:七姑尖下节烈传

 新用户2420aRkV 2023-09-07 发布于安徽

江伟民/文

中国传统村落水竹坑

我们在阳春三月来到了水竹坑。

这时的水竹坑村口桃李争春,姹紫嫣红,芳香满园,好一派大美春光。自鄣山大峡谷沿华源河而下数里,邂逅了汇入华源的蔡水河,沿蔡水而上里许,便是以柯氏为祖居地的中国传统村落——水竹坑。水竹坑雅称竹溪,现为杞梓里镇的一个行政村。

一到村外,便在华源河上遇一单孔古廊桥,名竹溪石桥。竹溪石桥始建于明,是水竹坑村民进出大山的必经之地。历史上,曾多次被洪涛冲毁,现在的石桥,是在二品大员柯铭的倡议下,于光绪二年(1876)重修,光绪四年建成,至今已近150年历史。

竹溪石桥原非廊桥,现有的廊亭为新世纪初加建,在窗棂设计上,模仿了北岸廊桥的建筑风格,却也别致端庄。

铭是水竹坑人,时任江苏候补道明时节回乡祭祖发现家乡的石桥被大水冲毁,于是动了修复念头。石桥修建完成时,柯铭撰写了《竹溪石桥重修记》,刻成碑文立于桥北后在村里基建施工中不慎断裂,残碑现存于柯氏支祠余庆堂内。

石桥原有台阶上下,后人为了推板车出行而填平。上世纪末,村里开采铜矿的时候,古桥还曾承载过数十吨的大货车,直至2012年古石桥下游新桥的建成。1969年七五洪水直接上了桥面,竹溪石桥挺了过来。石桥边上的水碓却未能幸免,许多上了年纪的村人目睹了水碓冲走的全过程。

村口竹溪石桥

过竹溪石桥,入村古道上立有三座牌坊,依次为王氏贞烈坊、周氏节烈坊和吴氏节孝坊。三坊宽约3米,高约6米,规格不大,掩映在桃花丛中,越发古朴生动,也让刻入石头的冰冷故事有了春天的暖意。

吴氏节孝坊清同治年旌表双柱单间一楼冲天式上题旌表诰封孺人诰授文林郎嘉庆丙子科举人候选知县柯华国之妻吴氏节孝字样民国《歙县志》载:“柯华国妻吴氏,水竹坑人。年二十八丧夫,矢志守节,抚姪佳才为嗣,卒年六十八。”村人柯广沐介绍,柯华国无嗣,过继柯华国逝后,其妻吴氏终身不嫁,至死守节,抚养侄子成人

王氏与吴氏为妯娌,其夫柯华辅为地方团练,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从淳安入歙,柯华辅率团练联合清兵与其苦战五天五夜,将其击溃。败军流窜至水竹坑,打听到柯华辅为当地人,并立即实施报复,见人就杀,见房就烧,村中百大多逃往后山避难。柯华辅之妻王氏及一众百姓在逃难中不幸被抓。王氏节烈,遂破口大骂。溃军恼羞成怒,将所抓村人悉数

维修竹溪石桥的柯铭和他的兄长柯钺,均为王氏所出。柯钺,字晓荃,道光己酉拔贡,廷试一等第二,累官刑部主事。咸丰十年(1860)以协防京城有功加五品衔,与其亲家李鸿章为曾军幕府“两全才”母亲受害,曾国藩遂将此事上奏朝廷恩准建坊史传柯钺至情至性,甚为孝顺,思亲泣血,不久亦逝。

曾国藩作联悼之

目君为承明著作之才,九列交推非独我;

思亲因泣血悲哀而死,万缘前定不由人。

周氏是合肥人,5岁丧父,对母亲十分孝顺,其母病时,数月衣不解带服侍床前。16岁嫁给御赐五品衔遇缺即补知县柯鈵虽为继妻却视柯鈵前妻之子如同己出。柯鈵不久被委任为衢州厘局(旧时管理征收商业税机关),未及携带家眷就病死任上,周氏闻讯后悲痛欲绝,当场昏厥过去。周氏一昏厥,竟是长达9醒,光绪五年八月初八那一天,忽然过来,重新弄清事情原委后周氏悔恨至极,直呼太晚为了殉夫,遂吞金自尽。

古代女子以身殉夫被视为值得表彰的高尚行为,在今人看来,这样的行为多少有些愚昧。事后,安徽巡抚上奏朝廷,旌表建坊予以纪念。

桃花掩映下的竹溪石坊

三坊之上遇一小石桥,桥名花桥,又名永庆桥。花桥所在处,名花桥头,亦即蔡水汇入华源之口处。南宋绍定四年1231)水竹坑柯氏祖柯正三为避金元兵乱,族自歙县阳和门迁水竹坑,在花桥头结舍安家。住了一段时间,发现由花桥东进里许,有一天然盆地,地势开阔,更加适合家族繁衍,于是率族搬到了现在的水竹坑。

沿古道入村,路口左手一岔道处有一指路石,上书“大路转弯上岭绩邑”字样,想必这是古时通往绩溪的古道。入得村前水口,有路亭庙宇,古树流水,小桥人家,甚为安宁幽静。我们在水口处,偶遇前来游览观光的李南征少将,闲聊时,将军盛赞水竹坑自然生态优越,村落布局极佳。

水竹坑建村近800年,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优美的自然风光,保存较好的明清古建,耐人寻味的人文传承,多年来众多游人慕名驻足,寻古探奇。

我们在村民洪丽萍的引领下,参观了柯钺故居。洪丽萍为柯重孙媳妇。故居开间不大,入深却长。百余年来,柯氏后人多有修缮。

水竹坑群峰环绕,东有湖田山,南有香炉山,西有吴楚山,北有七姑尖。主山脉为清凉峰向西入村的湖田山支脉和大鄣山支脉。湖田山,七姑尖诸峰秀拔,留下了许多美丽传说,其中以七仙姑护村、丢儿崖的故事尤为生动。

相传远古时代,东海龙王的七个女儿经常在徽州游玩,尤喜水竹坑一带山水。一日,发现天空灰暗,云雾低沉,细察之,发现有恶龙作怪,欲将徽州大地变成一片汪洋大海,置百姓于水火。于是她们黑龙恶战七天七夜,终于制服了黑龙为了防止黑龙报复,她们从各地取来了七色泥土,用自己的身体变成了七座山峰,当地人称七姑尖。

杞梓里镇政府在西村一带,修建了一处观景台,从这里远眺七姑尖,几处山峰犹如一尊卧佛静躺其上,惟妙惟肖,十分逼真。

远眺七姑尖,群峰状如卧佛

有关丢儿崖的故事,我们在走访三阳镇高峰村燕窠时,有过触及,这里只是换了不同的版本。相传婆媳二人带着孩子上湖田山寺庙还愿,在一峭壁处,媳妇先把婆婆搀扶过去后,再来带孩子过崖,却发现孩子不见了。婆媳二人四处寻找,终究无果,只得继续前往湖田山,却在进香时听到丢失的孩子在喊妈妈,婆媳二人喜极而泣,直言菩萨显灵。

水竹坑的民俗就是舞狮子,目的就是为了去除瘟疫,这与三阳镇中村的舞狮民俗相类。村中还有打面酱、打的美食传承。面酱是一种调味品,随着社会进步,调味品随处可得,打面酱亦不复存。几年前,村中有过类似的打面酱表演,目的是为了发掘当地美食文化,吸引游人。至于打还有一个孝子的传说。

相传水竹坑出了一个叫柯天命的状元,殿试后见皇帝,分到一份羊肉串,柯天命舍不得吃。皇帝问及原由。答曰,如此好吃之物,当与母亲分享。皇帝感其孝道,遂再赐一串。柯天命遂将御赐羊肉串带回了家,其母亦不舍得吃,后仿照其形,用面粉做成了一种特色小吃。为了纪念这一孝子故事,村人定于每年阴历六月初六这一天,打丳纪念,至今不息。

柯氏宗祠中和堂,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倒圮。宗祠内有84根木柱,14根石柱,建筑面积900余平。现仅存基底处雕有各式花纹的石雕,还在彰显一个村落的繁华。支祠余庆堂为二份支祠,嘉庆年间柯永芳主持兴建,保存完好。

水竹坑还是当代柯庆施的家乡。柯庆施为安徽省中共组织创建者之一,后任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柯庆施13岁外出读书,其后一直没有返乡。

柯氏祖谱载:柯华国、柯华辅同柯庆施曾祖柯华校亲兄弟。华国为长,无子,以华校长子佳才为嗣华校为仲,生有四子,三子柯佳彦为柯庆施祖父;华辅为末子柯钺柯铭。

柯氏宗祠中和堂遗址

柯氏支祠余庆堂

位于杞梓里镇西村东北向深山的中国传统村落大备坑,原为一行政村,新世纪初划归水竹坑。大备坑以方氏为主干,多姓杂居。村口一廊桥,内设汉留候张良龛,而村中却无张姓之人,遂问其故。村人方光海介绍,大备坑为张良躲避之地,原名躲避坑。后以当地方言雅化为大备坑。

张良为西汉开国功臣,政治家。相传他夜观天相,断言一个炎热夏日的某天会下大雪,汉高祖刘邦不信,于是君臣开始打赌。到了那一天上午,依旧太阳高悬。张良知道若是不下雪,皇上赢了,则万事大吉。一旦真的下起了六月雪,自己才高盖主,绝非好事,恐难逃一死,于是匆忙出逃。果不其然,过了中午,天空下起了大雪。在追兵的追捕下,张良躲进了大备坑。官兵追到村口时,只见雪地里只有出山的脚印,没有进山的脚印,于是放弃了追逐。却不知,张良进村时,是倒着走的。

故事十分精彩,但可信度并不高。汉初三杰萧何、张良、韩信,除韩信外,萧、张均得善终。

明末崇祯年间,大备坑方氏始迁祖积庆、积祖、积安三兄弟,从苏村迁至大备坑,已衍18世,约360年历史。因积祖公无后,现有的大备坑方氏为积庆公、积安公后人。

大备坑是革命老区,为皖浙游击总队长唐辉和战友们的休养之地。唐辉曾认当地村民方细娣做干娘。在村人的引领下,我们找到了方细娣的家。方老夫人作古多年,其儿媳吴银娣已经92岁高龄,说话时口齿清晰,只是一口方言。方老夫人的孙女殷士萍成了我们的翻译。

2023年3月15日,笔者与吴银娣、殷士萍母女合影

殷士萍介绍,唐辉打游击的时候住在。后来大备坑成了游击队的疗养地。我奶奶都把他藏好的,要是那个鬼子要来搜的时候,奶奶都要八面玲珑地招待过去,烧水泡茶、烧饭烧菜,把鬼子招待好了,休养的八路军就安全了。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唐代诗人崔护的诗句,在给人美感的同时,多少带有一种物是人非的慨叹。一个阳春三月的行走,我们要做的,不是去捡拾一段记忆,感叹流逝时光,而是要充分挖掘历史文脉的所有美好,从而激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自信,让一个深山村落重新焕发新机,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走向未来。


9.7伟民于至简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