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定位》错了,文化战略才是真正的定位

 新用户2307qzQG 2023-09-08 发布于上海

《定位》是对定位这个客观现象存在的揭示,就像牛顿力学定律是对万有引力这个客观存在现象的揭示一样。

《圣经》是对上帝意志的解读,佛教经典也是对佛教的解读。但是不能认为佛教经典等于佛教,圣经等于上帝。

所以在禅宗中有个说法,所有文字都是在描述真理,但文字本身不是真理。如果说真理是月亮,那么文字或任何经典都是指向月亮的手指,不能把手指当作月亮。

所以我们说《定位》错了,并不是说定位理论错了。这一点要搞清楚。

为什么说《定位》错了?

《定位》的两个错误  文中,我们已经说过,《定位》对定位理论的定义是从认知中寻找与众不同的机会,但是文中的案例却并不是这样。

《定位》认为甲壳虫汽车的定位是占据了小尺寸的定位,但是我们认为这并不是从认知中寻找的机会,而是从产品性能上找到的购买理由。

也就是说,"想想还是小的好" 并不是甲壳虫的定位,而是它的独特销售主张。那么甲壳虫真正的定位是什么呢?

是它在嬉皮士运动蔓延整个美国的时候,把自己重新定位为年轻顾客表达自己价值观的载体。

有人会说 "怕上火喝王老吉" 是不是一个独特销售主张呢?

我们认为不是。王老吉作为凉茶的代表品牌,定位能够预防上火的饮料,但是请注意它的广告语是怕上火喝王老吉,而不是预防上火喝王老吉,或者降火就喝王老吉。

直接说降火或者预防上火,是不是更直接?但是为什么要说怕上火呢?

因为后者是解决顾客的上火焦虑的问题,是解决一个情绪问题,是从认知中寻找的购买理由。前者则是直接解决功能性的上火问题,是从凉茶这个产品本身的特性上找机会。

当然,直接说降火或者预防上火,广告法也不让。

所以我们认为,《定位》一书是定位理论的起点,但还远远不是终点。

如果认为《定位》等于定位理论,甚至把《定位》当圣经那样读,甚至认为只有小部分人才真正懂定位,才具有对定位理论的最终解释权,那这就是对定位理论最大的伤害。

因为这种观念限制了理论的发展,更是在创业者的头脑中上了锁,进而对中国品牌的正确定位起到了反作用。

什么是文化战略?

文化战略是指把品牌和社会文化关联起来,让一个国家或区域的文化成为品牌战略的一部分。

王志纲说策划家要懂政治,懂文化,懂江湖。懂政治,是指在空间高度上站在全国看区域,懂江湖,是指策划方案要根据一个区域的自身特点来制定,要照顾到特殊性,要因人因时因地而不同。

懂文化,就是从时间的长度上了解这个区域市场的文化特点。到底怎样才是懂文化呢?可以读一读王志纲的《大国大民》、易中天的《读城记》、林语堂的《吾国吾民》。

对文化战略运用最好的,是耐克、可口可乐和苹果公司。

乔布斯对耐克的洞察非常准确,耐克并不宣传他们制造最好的鞋子,而是宣传伟大的运动员,和永不停歇的奋斗精神。

耐克对文化战略运用娴熟,甚至能把耐克的产品卖到仇视美国的拉美国家。

耐克的第一个在南美洲国家播放的广告,是拉丁美洲的一个小国家多米尼加。这个国家很多人偷渡到美国,从事低端的体力劳动。

耐克的策略是让多米尼加的潜在顾客看到跨越阶层的可能性,美国职业棒球联盟中有超过70名游击手来自多米尼加。

耐克的广告中呈现这样的画面:在贫穷的多米尼加,人们用自制的球棒,在临时搭建的球场打棒球,球场的背景是鸡群和毛驴充斥其间的贫民区。打棒球的男孩们认真练习这项运动,准备着有朝一日去美国打职业联赛。

耐克在广告中称赞 "伟大的多米尼加游击手",鼓励多米尼加人在绝望中看到希望。让观众发现相同的决心,在自己的生活中跨越重重障碍。

同样的套路也用在了巴西。

1996年,耐克足球鞋只占1%的份额,大部分市场被阿迪达斯、锐步、彪马占据。为了开拓足球市场,耐克签下了巴西足球国家队。

出于对耐克和美国的感情,巴西的新闻媒体都在抨击耐克,认为这是在用金钱破坏了足球的纯洁性。

耐克签约了当时最知名的足球运动员罗纳尔多,让他出现在巴西的贫民区,从破败的街道、黑帮之间相互争斗的场面、光着脚踢球的孩子们开始,一步步讲诉他如何通过艰苦的训练成为世界级的球星。

和多米尼吉的广告片的精神内核一样,耐克在巴西的广告也是强调卓越的运动员精神,不只是鼓励孩子们成为职业球员,也是鼓励观众们从体育运动中汲取精神力量。

耐克最早这样做,是在1970年代的美国本土。

当时的美国刚刚打赢了二战,全美沉浸在天堂般的富足之中,随着其他国家战后的复苏,美国的好日子就慢慢结束了。因为日本、德国和东南亚国家也在发展工业和美国竞争,另一方面国石油输出国组织抬高了油价。

美国进入经济低谷的时候,跑步这个运动突然成为最流行的运动。首先跑步和其他运动不同,是一个独自一人完成的运动,很符合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传统,其次当时的整个社会需要通过跑步,来唤醒美国人心中沉睡的奋斗精神。

他们要通过跑步来锻炼身体和精神,以应对来自其他国家的竞争。

耐克看到了这股潮流,它的创始人菲尔奈特就是一位长跑运动员,奈特本人并没有跑步的天赋,赢得比赛全靠刻苦训练。

因此奈特相信跑步这项运动中蕴含的精神——超常的决心、忍受孤独、长期自律、纯粹的个人拼搏意志(因为不需要像球类运动那样加入某个团队,跑步具备了反抗权威主义的特征)——将会成为耐克的品牌价值。

于是耐克就开始赞助一些默默无闻的跑步运动员,在广告中呈现他们单调的训练生活,让观众感受到正是这些无人关注的时刻决定了胜负。

"跑道没有终点" "赢得比赛相对是容易的,但战胜自己是一个无尽的投入" "尽管去做" 。

类似这种风格的广告片,成为了那个时代美国人直面竞争的精神财富,人们从耐克品牌中重拾勇气。耐克也恰当地把握住了时代的精神,销量超过阿迪达斯。

类似的手法,乔布斯、七喜和甲壳虫汽车都用过。

《定位》和文化战略如何兼容?

如果看过之前的文章,你会了解我们反对没有根基的情感塑造,反对空泛的广告创意,我们认为那是浪费企业资源的行为。

定位理论,尤其是定位公司的观点,常常是强调品牌的功能性价值——预防上火、没有中间商、滋补国宝、更舒适、不上头、大吸力等等——很少提到品牌的情感价值和精神价值。

那么定位理论和文化战略如何兼容呢?是不是两条路线无法汇合?

这是我在《品牌定位40讲》中提到的品牌阶梯模型,品牌的成长是像爬楼梯一样,一步步攀登到顶。

一开始,品牌是一个解决方案,比如解决上火焦虑问题、喝酒上头问题、买二手车差价问题。

第二步,品牌是一个信任保障,顾客相信王老吉比加多宝在上火问题上更有保障,瓜子二手车比人人车在买车差价上更有保障,第二步就完成了。

第三步,品牌成为社交货币。俗话说就是成为礼品。我们要强调的是,品牌要畅销之后才会成为礼品,而不是反过来。成为社交货币是一个结果,而不是原因。

脑白金完成这一步的前提,是充分灌输了睡眠焦虑和肠道清理焦虑之后。从解决方案这一步开始,成为社交货币。

同一个团队操盘的五粮液黄金酒,因为没有耐心走完前两步,直接从社交货币开始,市场表现就比较一般。

后面三步,是价值标签、身份象征和精神寄托。

《定位》中的定位理论只讲到前两步,文化战略则填补了这个理论空白。品牌在完成信任保障之后怎么前进?洞察时代精神,链接社会文化,把顾客头脑中的潜在认知转化为品牌私有的资产。

当然,不同的品类有不同的节奏。


如果是一瓶五块钱的凉茶,着重强调功能性是没有问题的。如果是一盒1000块的小罐茶,只强调功能性(真空氮气罐装、一罐一炮、集中化种植、标准化炒制)是不够的,你还要兼顾精神价值(大师制作,你懂得)。

如果你是10万一台的汽车,着重强调功能价值是没有问题的。如果是100万一台的汽车,强调功能价值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对一台百万计的车来说,那些东西是不用讲的门槛。

就汉庭强调干净,你觉得靠谱。如果香格里拉也强调干净,你就觉得太不靠谱了。

很多人会想到奢侈品,感觉他们好像没有强调功能价值。如果你翻翻他们的成长历史,会发现路易威登是从旅行箱开始的,爱马仕是从皮具开始的,巴保瑞是从防水风衣开始的。

在他们的功能性获得了上流社会的认可之后,才开始具备了精神价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