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办法总是人想出来的 禺草号汉阳

 派拉汉 2023-09-08 发布于湖北
 

在本次(第五次续谱工作)中,重新核对、录入“入户登记表”时,使我看到了时间所造成的伤害,及留下可怕的印迹(后遗症)。惝恍迷离的现象让人十分吃惊!以致相当一部分家庭和成员,像不了解民国一样,不知道自己家世,甚至对祖父也一无所知,至于高祖就更不用谈了。此现象,给以光绪廿年三修《张氏家谱》为蓝本的续谱工作的我们,带来不小的麻烦。不光是我们(续谱工作人员),就连宗亲自己也提出了这点。在给我们来信中,一位宗亲在信中,直言不讳写道:
“因本家族第三次修谱,距今日已120余年矣。我们现今所在的后人,无非七八十岁,且大部分分居在不同的城市,在各自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奔波忙绿。除对自己的父母、叔伯、兄弟姊妹和经常往来之人熟悉些外,很多也只知道近况,要保证100%的准确性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先人的生、卒、简介,以及姑表亲戚情况就更难了。至于他们的后人,现已繁衍至第三、第四代,加上现代人吧隐私看的较重,不愿将自己情况公布于众,这样一来资料不全,我们也无可奈何。

 

当年祖父一辈人在世时,我们还未出生,现他们早已去世,我们的父母、叔伯也相继仙逝,作为后人所收集的资料,会存在一定的偏差、不实或出入。我听老辈子说:'祖父辈系十兄弟’我想,其后人应该健在,我的祖父张敬夫排行第五,伯祖父张显卿排行第三......
根据宗亲提供的线索,我们加紧拜阅《张氏家谱》,经反复翻阅,多次下来,仍一头雾水,心想,不对呀,光绪年间的老者,决不会辜负先中宪公惓惓垂训之意,再说这几位前辈的年龄,也在三修《张氏家谱》的年龄段呀!反复翻阅就是找不到。费解中不知如何是好?如按老住址入谱,岂不枉费宗亲的提供的信息和那腔的热情。
静下来细想,按照传统习俗,国人是不可直呼老辈其名,而且这种习惯延续上千年。各个家庭成员在对祖先、长辈的名字称谓上,更不敢,也不可能造次;就连与长辈名字同音的字,也要有所避讳的年代,更不能叫长辈的小名...... 


  

在古代,名是名,字是字,《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孔颖达疏:“始生三月而加名……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也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比如北宋名人苏轼,“轼”是名,其字则是“子瞻”,还有一字和仲,而除了名和字外还有号,苏轼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名虽然不由自己选择,但自己可以选择字和号。即使到了近代,字和号依然存在,比如近代名人李鸿章,本名章铜,字渐甫、子黻,号少荃(一作少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另古人取名,不能和自己的亲人取相同的名字,特别是长辈,如果有相同的字(同音也不许)就一定要避讳,将这个字给改掉,不然就是对长辈的不尊敬。直系的祖先其实也算在这个范畴里面,如果名字里面有相同的字也要避讳改掉。
有此习俗为依据,更增添我与习俗不期而遇的想法,使之茅塞顿开,还增添,只要功夫深不怕找不到的信心!六百年来柏泉三甲张氏家家族,以舌耕为食者不在少数。读书人,岂有不尊孔孟之道和习俗的,哪有直呼其名之理!现看来,宗亲提供的不是名,而是字或号。根据这一线索,及时调整了思路,作重对啟字辈的字或号,逐一进行仔细查阅。经过一月来的反复翻阅查找均无功而返。哪知,就在那查阅了一天的午夜,正准备再看几页就收手时,无意中再次翻开卷之三、分之二下第32页,突然只感眼前一亮,兴奋驱赶了睡意,只见“显卿”二字豁然清晰地呈现在眼前。在啟烈公名下,清清白白写道:“啟烈 行一 字显卿 号绍武 光绪己卯八月廿四生。聘付祖珍之长女......”,不同的是,宗亲说显卿公是老三。俗话说孤证难立,我赶忙继续往后面看,当看到“啟熙公 行二字纯丞 号敬夫......",一颗悬着的心这才稳妥地落了下来。虽然谱上记载滌仁公门下只四子,并非十子,此疑虑很快被修谱时间给融化掉了,事态总是在发展的,滌仁公那时还年轻,后面几个孩子还没出生。谱中还记载了滌仁公,将三子啟鹏过继给胞弟泮仁为嗣一事,这与宗亲表格中的说法一致。看来上述几点绝非巧合,此脉系图可以肯定:显卿公就是啟烈公,啟熙公就是敬夫公,至于行六“六爹”之名,还得请宗亲进一步提供为妥。一种成就感在心中油然升起,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恨不得立马将此好消息告知宗亲。一看时间已过圆钟,好在,与这支宗亲有微信联系,明天赶早告知也不为晚。第二天一大早,就将此消息连同脉细图(包含从始迁祖伏二公至宗亲名下),一同用微信转告,宗亲看了也非常高兴,连忙回电致谢!

 

在此注明:这绝非个例,相似情况也不少,只是没有这般幸运。另:先辈起名字遵照“世次四语”,沿用字派外,还十分注重汉字结构,一般兄弟名字偏旁一致,以加区分。例:五支三房世字辈均用木字旁的字(模、楷、楫、松等)。不要小看这偏旁,也是捋顺兄弟(血脉)关系的不可忽视的拐杖之一。另柏泉三甲张氏家族六百年来,生活耕作基本在一起,彼此之间是关系也很融洽,见面打招呼那是常有的事。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如:如果不知道自己脉系(即:伏二公第几世孙),可参考,沿用先中宪公所定,刊授通族永为子孙命名“世次四语”者,和这继续使用传家心法的家庭,从彼此称呼中,体现自己字派辈分。
敬亭公、佛生公等负责编修的三修《张氏家谱》,其记载清楚,脉系清晰,全族大事无不揽入其中。但凡后人报准曾祖或高祖名字(年龄在129岁以上者)谱中均可查到(遵照凡例查非常方便)。除非因罪过被逐出祠堂、清除家谱者外。几年来,已帮宗亲寻觅先祖无数。八年来,把“入户登记表”中符合的上述条件的不少家族,已与老谱进行了无缝衔接,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家族,需继续努力查找,寻觅新的途径和线索。
武汉东西湖柏泉三甲张氏第五次续谱委员会,自2015418日成立以来,委员会的世群叔、昌荣哥、树初侄哥三位老人,风雨无阻走街串巷入户登记摸底,更好地为柏泉三甲张氏宗亲服务。他们不惧艰难险阻,其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汉江两岸。沧海桑田、时代变迁、新农村建设等历史原因,本家族的居住环境、架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三位老者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感召力,将能找到的宗亲逐一串在一起,除给续谱奠定下坚实的基础外,还给家族增添凝聚力及血脉亲情。

 

柏泉三甲家族的《张氏通族祠堂》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所拆,搬走镌刻《祠堂碑记》的石碑还要早点;现已也不知躺在何方?但,鹄严公在“祠堂”落成的雍正五年(1727),所撰《柏泉张氏通祠堂·碑记》(文章)二百九十六年来一直通过书本、网络,或在宗亲口头、心中流畅;不少老者还清醒记得,儿时在祠堂内读书时,见过石碑时的情景,还为此撰纪念文章。
俗话说:“知万物有道,悟求己之理。人贵在自立之精神,求人莫若求自己。如果一旦被他人掌控,那么此人生就无意义。争取了解虚无本身就是来源,也是归宿的真谛,也就知道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追根溯源续修家谱,是当下柏泉三甲张氏家族正在努力,力争早日完成的一件大事。这也是第五次续谱委员会全体成员的追求和目标。人们爱说:“修谱牒,续春秋,敦睦族姻,延续文脉;树家风,正世范,和衷孝友,弘扬美德。”豪迈语句;还常用“功德无量”一词来形容这浩瀚工作的义举。全体工作人员觉得,我们真心的付出,为柏泉三甲张氏家族添枝散叶、为家族文化奕叶重光,所做的这份贡献是自己的本分,做了自己份内本该做的事;同时为实现老一辈人的续谱夙愿,迈出坚实稳妥的一大步,争取早日为第五次续谱工作画上一个完整的句号,了却此生之愿!传斌自告奋勇将录入的全部“入户登记”记载(资料)拿去复印,充分体现上述工作人员的奉献,同时展示柏泉三甲张氏家族成员,在为宗亲服务问题上,一种乐善好施,大公无私的主人翁精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