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巧用反复手法表情达意 |《梧桐》王紫溪

 赛作文 2023-09-08 发布于山东


2023年7月

社团星辉
梧 桐
湖南省临湘市第六中学(2116)班 王紫溪

老家的后山上有一棵梧桐树,树叶宽大,夏天很适合乘凉,那叶子像手掌一样,风一吹像在招手,摇啊摇,摇啊摇【运用反复手法,强化形象】摇出了整个夏天的蝉鸣,摇出了整个盛夏,也摇出了我的整个童年。

【开篇扣题,描绘梧桐树形象,引起童年回忆】

夏天的时候酷暑难耐,奶奶便拿着摇椅带我们上了后山,那后山上的梧桐树啊,像上天在酷暑中赏赐的恩惠,撒下一大片的阴影。奶奶的摇椅摇啊摇,仿佛跟着那梧桐树的节奏一般,摇啊摇,摇啊摇……【照应上文,引出本文主人公】

【梧桐树下乘凉】

夏夜固然是炎热的,在城市中我虽能伴着蝉鸣和晚风入睡,却还是会被热醒。但在老家的夏夜,我们便会拿着凉席和薄毯,与奶奶一同去后山的梧桐树下睡觉。【对比手法,突出老家梧桐树的下的凉爽】老家的夏天似乎是没有蚊子的,就这样躺在地上,夜色静谧,伴着月光蝉鸣和奶奶的童谣,悠然入眠。奶奶的蒲扇摇啊摇,带着我们走进清凉的夏梦。【描述生动,富有诗情画意】

【夏日梧桐树下纳凉、消夜)

秋天的梧桐叶飘落一地,那黑乎乎的梧桐籽就挂在了树上,晃晃悠悠,摇摇欲坠。每到这时,奶奶便会从后山打下许多。梧桐籽可用来榨油。秋天的晚上,寂寥无人,那由桐油点起来的小烛光啊,就随着那秋天的晚风,摇啊摇,摇啊摇,照亮奶奶那布满皱纹的脸庞。

【秋日晚上的桐油烛光】

每到春节,那喜鹊啊,就叽叽喳喳地在那梧桐树枝头上唱了起来,唱出了那太阳东升,唱出了那外出的游子归乡,唱出了奶奶脸上的笑容。【排比手法强化心中的喜悦】

【春节喜鹊梧桐树枝头的欢唱】

自上初中以后,我就很少回老家看奶奶,只有每年春节和暑假的时候才回去。奶奶老了,脸上皱纹多了,白头发也多了,但还是记忆中那慈祥的样子。见到我,她脸上的笑容也更多了,果然,喜鹊叽叽喳喳报的啊,是喜。

不知为什么,那年春节,梧桐树渐渐老了,叶子掉的越来越多,奶奶的身体越来越差了,白头发也越来越多,一切似乎很突然。梧桐树上的喜鹊,虽然还站在那树梢上,却不报喜了。

【借助梧桐树上的喜鹊表达“我”对奶奶的牵挂】

到了秋天,梧桐树也不结果了,去年结的种子掉在地上,烂了一地。也是在这个秋天,奶奶撑不住了,她倒下了,和那梧桐树一样。

那天下午梧桐的叶子落了一地,成了一番秋色,只是不再长新叶了,只有掉了叶的秃枝在秋风里摇啊摇,摇啊摇,没有了生机,和奶奶一样。

梧桐最终还是在那个秋天死了,树根也被虫子啃食了,再也长不出新芽,带着记忆中奶奶带着我一同玩耍的童年,一去不复返了。

【借树写人,托物言情,表达对“奶奶”的疼爱与惋惜】

(指导教师:冯含琪)


赛作文点评
这是一篇精心构思的记叙性散文。文章以“梧桐”为线索组织、安排材料,通过记述“我”在老家和“奶奶”梧桐树下的童年生活,表达了“我”对“奶奶”的感恩、赞美和牵挂,以及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缅怀之情。小作者借树记事,借树写人,托树言情,用梧桐树给人们奉献的清凉,暗喻“奶奶”的一片慈爱之心,令人回味。
写法借鉴:巧用反复手法表情达意。反复,是一种修辞手法,它的明显特征,就是借助某些词语或语句的重复出现,从而起到强调作用。本文将“摇啊摇”这个动态形象贯穿于文章之中,在写人记事、表情达意方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文章开头描写梧桐树,“那叶子像手掌一样,风一吹像在招手,摇啊摇,摇啊摇,摇出了整个夏天的蝉鸣……”,描述梧桐树叶的摇动状态,彰显了梧桐树形象的可爱,同时也引出下文童年生活的回忆。
“我们”和“奶奶”在梧桐树下乘凉,“奶奶的摇椅摇啊摇,仿佛跟着那梧桐树的节奏一般,摇啊摇,摇啊摇……”,“摇椅”在有节奏的摇动里,有“奶奶”的满足,“我”感受着“奶奶”在“摇椅”上的幸福,也是一童年乐事。
在梧桐树下纳凉、消夜,“夜色静谧,伴着月光蝉鸣和奶奶的童谣,悠然入眠。奶奶的蒲扇摇啊摇,带着我们走进清凉的夏梦”,“奶奶”“蒲扇”的摇动,给了“我”“清凉的夏梦”,这“摇啊摇”中,充满了“奶奶”的慈爱,当然,也有“我”的感恩。
“秋天的晚上,寂寥无人,那由桐油点起来的小烛光啊,就随着那秋天的晚风,摇啊摇,摇啊摇,照亮奶奶那布满皱纹的脸庞”,“小烛光”的摇曳中,有一份对梧桐树奉献精神的赞美,暗示“奶奶”的高尚品性,同时也表达了“我”对“奶奶”变老的的疼爱。
文中最后,“不再长新叶了,只有掉了叶的秃枝在秋风里摇啊摇,摇啊摇,没有了生机,和奶奶一样”,没有活力的“秃枝”摇动,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氛围,烘托了“我”眼见“奶奶”走向生命终点的凄苦。
小作者用“摇啊摇”作为反复的内容很巧妙,两个动词之间,加上一个语气词“啊”,既舒缓了语气,也增强了动作的形象性,符合儿童的心理和语言表达习惯。同时也容易使人联想到《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挖呀挖呀挖》等儿童歌曲,增添了文章的童趣。
文章提升建议:
其一,题目“梧桐”有些宽泛,可用“梧桐树下的童年”等命题。
其二,文章后半部分增加了“喜鹊”形象,从一定意义上冲淡了“梧桐树”的形象,可以压缩一下,强化“梧桐树”的形象,增加对题意的阐释。
(点评:徐东祥)

END

《天天读写》文章精选

朱思妮:现实与回忆的巧妙转换

《天天读写》文章精选

闾心妍:清晰、生动地描述活动过程

《天天读写》约稿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