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科学讲义

 bdcxrh 2023-09-08 发布于湖北



—、针术之由来
针学一科.,夫人而皆知为我中华最古之医疗学术,。《灵枢》首篇九针十二原:「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石乏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先立针经」。观乎此,可知针学肇始于轩岐。
《汉书艺文志》曰:「《黄帝内经》一十八卷。」后人即为《灵枢》九卷、《素问》 九卷,夫《内经》为黄帝与其臣属岐伯等,相互问难,辨别脏腑阴阳时序,摄生疗治之法,为中华医学最早之著作,亦为中华医学之基础。但稽乎实际,黄帝时代,文字单纯, 冶金术尚未大成,故刘向指《内经》为诸韩公子所著,程子谓出战国之末,是非无因, 黄帝岐伯为著者所假托,可以无疑,然则针术之发明,当在战国时。
考之《山海经》有云:「高氏之山,有石如玉,可以为针。」则古代之针,先为石针,石针即石乏石。《素问·异法方宜论》曰:「其治宜石乏石。」阅上文勿使被毒药,毋用石乏石,则针为石乏石之递变,由石制而改为针制。汉·服虔云:「石,石乏石也。季世无复佳石,故以针针代之。」则针制之针,至秦汉而运用,上文推想针术之发明,在战国时期'或许无误。
吾人必欲考据针学发明之时期,当先究《灵枢》《素问》之创作时代,《汉志》载《黄帝内经》十八篇,无《素问》之名,后汉·张机《伤寒论·序》,始有撰用《素问》 之语,晋·皇甫谧《甲乙经·序》,亦称《针经》九卷,皆为《内经》,与《汉志》十八篇之数合,则《素问》之名起于汉晋之间。至于《灵枢》,汉、隋、唐志皆无此书名' 至宋绍兴中锦官史松乃云:「家藏旧本《灵枢》九卷。」是此书至宋中世而始见记载。又杭世骏道古堂《集灵枢经·跋》谓:「文义浅短与《素问》不类,其十二经水篇,乃王冰时之水名,黄帝时尚无此名。」总此书乃王冰所辑而托名于古人者。观乎此,《素问》《灵枢》之著,又在战国时之后,针术或发明于战国时,必先有针灸,而后乃记其法则'列为章节,成最后之《内经》 。
总之,针学为石乏石之遗法,由石针而改进,可以无疑,针学之有文可稽,有法可循, 至千万世而不泯灭者,皆为《内经》之功也。


二、 针术之定义
针术者,以一定之法则,用金属所制之细针,于身体一定之部位,如关节之间、孙胭之处而刺入之,施一定之手法,以刺激其内部之各组识、各神经系统,整其生活机能之变调,以达疾病治愈之目的之一种医术也。


三、 针之构造
古人以石之细致而锐者为针,即高氏之山,有石如玉之石针。石,石乏石也。《说文》: 「石乏,以石刺病也。」《素问·异法方宜论》曰:「东方之民,病皆为瘫疡,其治宜石乏石。」是古昔之针以石制者。《本草纲目》中有曰:「古昔以石为针,季世以针代石。」 是石针以后,改为针制,观杨继洲《针灸大成·制针法》:「以马衔针为之,或用金针更佳。」则针针之外,在明时已有金制者。近百年来,科学昌明,百物改良,以马衔针制针易于折损,遂利用纯钢化合物制针,锐而滑利,坚韧不折,又胜马衔针制者多矣。然以其易锣,有以金银为之者,特无钢针之滑利耳。


四、 针之种类
古昔之针分为九种,名曰九针°九针之意,古人应九数。一曰镜针,取法于巾针, 去末寸半卒锐之,长一寸六分,主热在头身也。二曰圆针,取法于絮针'箒其身而卵其锋'长一寸六分'主治分肉间气。三曰锭针'取法于黍粟之锐'长三寸五分'主按脉取气令邪出。四曰锋针'取法于絮针'箒其身,锋其末'长一寸六分'主愈热出血。五曰皴针'取法于剑锋'广二分半,长四寸,主大瘫脓两热争者也。六曰圆利针'取法于厘尾,针微大其末,反小其身,令可深入也,长一寸六分5主取愈痹者也°七曰毫针'取法于毫毛'长一寸六分'主寒热痛痹在络者也°八曰长针'取法于棊针'长七寸'主取深邪远痹者也。九曰大针'取法于锋针. ,其针微圆,长四寸'主取大气不出关节者也。此古人九针大小长短法也。在近代除锋针、毫针外,甚少用之者。
《灵枢》九针十二原篇,首有「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之文,又第三篇为小针解, 是九针之外,又有小针,马元台注为微针,殆即近代用之毫针也。

xxx



五、针之制法
《针灸大成》制针法,以马衔针制,谓其无毒,锻针成丝,分长短断之,外涂蟾酥再锻之'云可止痛。然后缠以铜丝以为柄'磨其一端为针尖'再入芳香运气辛温和血之药品煮之,谓药可入于针质内,其意为施针时,借针内之药气,以取运血气也。实则针质坚致,吸收药力极微,且煮后复须以瓦屑磨擦之,使之光洁滑利,即能吸收药力,一经磨擦,亦已消失,古人之用心,亦有似是而非者矣。
近年工艺,突飞猛进,钢针皆有细丝,匀而坚韧,针家以马衔针制针,手续太烦, 且脆而易折,故多以针丝或钢丝为之,惟仍入药煮过,然后一端磨锐成为针尖,一端绕以铜丝,成为针柄,继以细砂捻摩针尖,使其利而不锐,圆而不钝。再擦针身,务宜光滑细致,于是应用于人身,自无痛涩之弊矣。
钢丝之针,坚韧适中,有弹力而不易折,较之马衔针制者,不可同日语矣。然易起氧化作用而生锣'为一大缺点,金银丝制者,虽不生锣'而柔软易屈,美中各有不足。今有一种不起氧化作用之夹金丝,弹力亦不弱钢丝,以之为针,则甚相宜也。


六、 针之长短大小与应用
人之肌肉有肥瘦,部位有厚薄,下针亦有深浅,刺激有强弱。为适应其刺针之深浅, 则针之长短,不可不分也。为适应刺激之强弱,则针之大小,不可不分也。就历来经验以定之,长者须三寸五分,短者为七分,从七分与三寸五分之间,为分配一寸、寸五、 二寸、二寸五、三寸,共计七类。于临症应用,深处如髀枢,浅处如指端,四肢腹背, 厚薄深浅'无往而非宜矣。惟是针之长者'针丝宜稍大'便于刺也。且刺深者'大都刺激神经干,针小则力不足而效不充也。短者宜小,利于皮下之轻刺。如以镇静制止为目的,则非大者不宜矣。


七、 针尖之形状
用针之目的,在刺激其神经,发挥其行气行血之机能也,神经机能之活力,固在神经细胞,而传导之功,乃在神经纤维,纤维细胞之柔嫩,不能受重大损伤,故针刺只可刺激神经,不能刺伤神经。针与神经之接触,厥为针尖,欲尽激拨之功,而无刺伤之弊, 则针锋不宜锐而宜圆。前人谓针头圆者'血管遇之可以避'盖亦经验之谈。然针头太圆者'其面积较大'肌肤之抗力亦强'下针较为困难,病者感到痛苦亦重'故针锋尖锐固不可,太圆亦非宜'当于尖锐之中'带有圆形,于圆形之中,须存尖锐,总之能利而不锐,圆而不钝,斯为上品。


八、 针之选择、修理与保存
我国针医用针,大都为钢针所制,间有以金银为之。钢针富于弹力,制针最宜,惟易生锣,因锣而发生斑痕,苟不注意,小之筋纤维缠绕针身,发生刺痛,不易脱出,大则为之断折,故针身之有无斑痕,为选择上应注意之一。金银虽不生锣,无蚀痕之可虑, 惟质柔软,针锋易毛,且易成钩形(钢针亦时有之),其弊同于钢针。故针之良否,亦为选择上应注意之一。不论金银钢针针,愈用愈熟,熟则滑利而少痛苦。若一旦临症应用,病家因体位移动,致针身屈曲,或针锋成钩,弃之似什可惜,再用有所不能,如能善为修理,屈者直之,钩者正之,则仍不失为一枝良针也。
钢针易锣'宜每日拭擦,若贮而不用,则涂以油质,可久藏不变。金银虽不生锣' 用时亦必拭擦。贮藏之器,普通都用针管,但针锋易受损伤,最宜用针包,使针固定不移,则针锋针身,可无受损之虑矣。


九、刺针之练习
以如线如发之针,运于二指之间,欲使之透肤入肌,直捣目的,非有充实之指力不可。指力之成也,则非熟练不成°善用针者,微捻即透入内层'患者似无感觉。其初学者,如切如钻'令人难忍'每使患者视为畏途'裹足不前。不特此也'同一病而同一治' 一收宏效,一无进退'何也?亦指力之有无,捻运之纯熟否耳。故欲谋斯道之进展'受病者之乐就,指力上捻运之练习'未可忽视也。
练习法'其法亦有二:一用棉线球练习法,以棉花三四两搓成球形,每晨用棉纱线紧绕十二转,暇时以三、四寸长之毫针'用右手大指食指及中指,时时捻进捻出,日复一日'而线日增一层,经年屡月,线球大而结实,捻针乃施展自如,功力已至。用诸人身,不复感痛苦矣。
又法:以书一册,悬于壁间,高与肩齐,初取一页,依次而捻刺之,日加一页,五、
次述捻运之练习,捻运之主要技术'在乎提插捻拨,左旋右转,进退疾徐'各有法度。彼手技蜩熟者'与未经训练者'于病之疗治'其功效相去倍蔬°故初学者'应有相当之练习。练习之法,先以针插入棉被中,为提插捻习运动之练习,继为左旋右转之捻拨,再进为进退疾徐之练习,能心有欲而手应之,圆转自如,然后以之临症,可谓得心应手,庶无往不利矣。


十、刺针之方式
刺针之方式,专言进针时应用之手法,就所知所见者有三法:一为打入之法,二为插入法,三为捻入法。打入法今已不行,插入法兼有行之者,最流行而最普遍者,为捻入法。
打入法:其针短而粗'针尖挟于左手拇指食指之间,按于穴上,尖着皮肤'二指保持其针尖与针体之角度,然后以右手食指扣打而入,入穴约二三分深,然后以左手之拇食中三指'扶持针柄'而捻运之。此法今已不行,闻陕北尚有行之者,日人亦有打针法, 惟不用指打而用槌打,其技不及我国多矣。
插入法:今日有所谓达摩针法者,其针亦粗,类似九针中之圆利针,进针皆用插入法。先以左手拇食两指,固定穴位,右手持针'拇食二指挟持针尖,露出尖端约一二分, 针柄则支于虎口,然后以针尖密接于穴上,准定入针角度,二指略行宽松,借虎口掌腕之力'直插入穴一二分或三四分'针稍停'乃行爪括指循提插等法。
捻入法:为普通之针法'亦为下针法中之简便法。手技分长针、短针下法二种:先言短针下法,凡用短针之处,大都属头部支末,筋肉浅薄,知觉神经末梢分布最密之部。针捻入之时,先以左手姆指,爪切穴上,右手拇指中指,挟持针柄,无名指傍挟针身, 针尖着穴,于是手持针柄之指,捻转送下,至应入之目的而止。长针之挟持法,同于短
又有管针法者,盛行于日本,以圆形或六角形之细针管,较针稍短二分。应用时, 以针插入管内,针尖一端,按于穴上,左手拇食二指挟持之,右手之食指,扣打针柄, 针即入穴,然后将针管上提,挟管之二指则移挟针身,保持原有之角度,针管既去,乃以右手捻动针柄而下。此法虽手术较烦'如术者指力不足'与妇女、胆怯者用之'亦免痛之一法也。

十一、刺针之方向
刺针之方向者,言刺针入穴时所向对之角度也。约分之可列为直、横、斜三种:
直针者,不论直下或平进,皆保持其九十度之直角。所谓直角,系皮肤面与针尖相接合,其两方作成各个的直角是也。人体经穴大部分,皆从直角下针。
横针者,即沿皮下针,不入筋肉,针从锐角刺入之谓也。所谓锐角者,针尖与皮肤面相会,大约为二十五度角是也。横针之穴甚少,仅头部与胸部数处。
斜针亦曰斜刺'针从斜角刺入之谓也。斜角者'针尖与皮肤成四十五度以上之角度也,如针风池、太溪、昆仑诸穴,应用亦甚少。


十二、刺针之目的
《内经》有曰:「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又曰:「虚则实之,满则泄之, 苑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此古人用针之目的也。从今日科学目光观察之,通经脉, 调气血,即为刺激其神经与血管,使血行流畅也。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即近代针医, 谓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是也。所谓虚,乃某组织机能之减退也。所谓实,乃某组织机能之亢奋也。莞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无非散其郁血充血而已。
再言之'兴奋、制止、诱导三种之方法而已。
兴奋法者,专应用于生活机能减弱之疾病,如肺萎、肝虚、脾弱、肾衰、筋骨麻木等'所谓虚则补之者。对于此类之疾病'与以轻微之刺激'兴奋其各组织之神经'鼓动其生活之机能,以达疗治之法也。
制止法者,与兴奋法绝然反对,对应用于生活机能之亢进所发生之疾病,如知觉神经过敏,发生疼痛。运动神经过兴奋'发生痉挛。内脏神经太旺盛'发生某种分泌过多。宜与强力之刺激,以制止之、镇静之、缓解之之法也,即《内经》所谓:「实则泻之, 邪胜则虚之」之法也。
诱导法者,即头有疾,取之足,于距离患部之处,与以刺激,使其部血管扩张,导去其患部之充血郁血5或病之渗出物5以达疗治之目的,所谓微者随之之法也。
其他如暴者夺之,苑陈则除之,即今之放血法、刺血法也。


十三、直接的刺激与间接的刺激
上节述针治之目的,吾人已知不外施制止、诱导、兴奋三种作用。但刺激点,须直接刺其患部之深层神经干或血管,使之发起作用,以达到其目的,然而在皮肤浅层,知觉神经之末端,利用反射作用,与以浅刺,亦能达到其目的,较之深刺激,有时反觉为优。良以末梢之反射'范围较广,惟此类之皮肤刺激'借其反射力而发挥作用'可名之曰间接刺激。其直接刺激与患部有关之神经、筋肉或血管'可名之曰直接刺激。


十四、针刺之感通作用
当针刺人身体之时,恰如电气之感传,而发生一种如麻痹样之刺激,亦有始终感如瘦如痛者'皆名之曰针之感通'针医名之曰得气、行气。其感通之范围不一'有在一部者,有沿其神经所经过之区域而发感通者,如针腰部,能感传至下肢与足趾,如针指部, 能波及上膊与肩胛。亦有不循神经之径路感传者,如针足部,而感传至头,针胸部,而感传至足,良由神经交综错节,无处不通。自某部之刺激,神经发生兴奋,传至中枢, 起反射之兴奋作用,使间接之神经细胞,亦起兴奋,从而波及其他之知觉神经,发生感通'亦未可知。
从麻痹瘦痛之感通'亦能推知其病之轻重。下针即发感通者其病轻'久而始发者其病重。感传远者其病轻,限于一部者其病重。
术者指觉之敏锐者'亦能知其感通之有无与轻重。针书有曰:「针下得气'如鱼吞钩饵之状。邪气之来也'紧而急。谷气之至也,和而缓。」是皆术者之指觉也。指觉非 人人所能,非熟练不可,亦非细心体会不可,断非笔墨可以形容者也。


十五、刺针时之准备
吾人临床施术之时,宜如何作准备?曰:「第一步清洁术者之手掌手指,与其诊察上之用具,然后诊察病人,审明症状,以定治疗之方针,确定应取之经穴,乃出其耀目之针,检取适于经穴深浅之长度,即以净纸勒擦之,如用棉花醮酒精拭之亦佳,针既检定,乃使被术者整其体位,安其心志,毋移动胆馁。针穴部位,为之充分消毒,于是徐徐为之下针'行种种之手技焉。」


十六、刺针时之注意要项
临床施术'不特述如上节之先与消毒而已也。于针身针锋之是否无损,应有详细之审察,苟发现疑点,宜以薄纸试之,全针刺过,绝无声息,则针身不损,退出无音,悉无阻碍,则针锋亦良,以之应用,可以无忧。
针既良矣,而患者面无血色,目暗少神,仍未可以猝然下针也,必询其有无受针之经验,如其未也,宜缓辞之,必欲针治,必先告其晕针之状,与不可胆馁,然后徐徐下针,微运即退,长时之强刺激,则绝对禁忌之。当下针捻运之时,必十分注意其面部之颜色'微有变动'立即停针°且也二三穴外'虽不发生晕针'亦宜停止'使其翌日再针' 万不可以其不妨而多针之,惹起极度之脑贫血,则悔已晚矣。
于普通病者,虽不虑晕针之发生,然于下针之时,若发生筋肉痉挛,切不可强力刺下,宜立即停止,切之循之,待其挛急缓解,然后徐徐下针,否则未有不发生屈针者也°
皮肤过于紧张者,刺下每感剧烈疼痛;皮肤十分弛缓者,易于移动,且以坚韧而不易刺入,故痛感每较常人为重。凡遇此等患者,如紧张者,必先施强烈之按摩;弛缓者, 以左手拇食二指,紧张其肌肤,然后为之进针,可免若干之痛苦矣。皮肤之不易移动, 亦端赖乎此。
其他关于小儿妇女之针刺,尤宜注意其移动,下针宜浅而速,不能久留,否则折针屈针'未有不演出者也。
至若病势衰弱已极,脉微神散,气短欲绝,当此之时,万不能轻易下针,妄思救治。《灵枢经》亦曰:「用针者,观察病人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在得失之意,五者已伤' 针不可以治之也。」盖精气已衰弱者,根本已败,油干灯熄,针虽万能,亦难挽救,以立再造之功也。
虽然,急性病症,而形似虚脱,若与以强刺激之反射'每有因此而庆更生者,是又不能恐受诽谤之嫌而袖手旁观也。


十七、刺针时医与病者之体位
凡将施术之先,医者与患者,须有一定之体位,苟患者之体位不正,则取穴不确, 且神经筋肉骨骼之位置,微有不同,欲其舒经行气,不可得矣。即医者之体位不正,而草率施术,往往亦能发生偏侧,难于进针,或屈针之弊,此体位所以要注意也。
考各经穴条下,关于取穴之法,皆有证明,如仰卧、俯伏、拱伸、蹭跪,各有定法。然病有轻重'力有盛衰'未可执而不化'坐卧侧伏'宜随机权变也。兹定二者之体位如左:
甲、患者之体位
患者之体位:以舒适与筋肉弛张之程度,成自然为标准,如是在施术之中,不致十分移动,若其姿势属于勉强,必中途转侧,发生折针屈针之弊。关于各部施术方面,如采取左之方式,则大致不误。
在头部侧面施术之时,用坐式、仰卧式、或侧卧式。如关头之后面,则取坐式、伏卧式或侧卧式。
在颜面部,取正坐式,或仰式侧卧式均可。
颈部及胸部、腹部之前面,则使之仰卧而施之。正坐亦可。
在刺侧胸部、侧腹部时,取侧卧为善。
后颈部及肩胛部、背部,则用坐式或伏卧式。
四肢及臀部'取坐式或侧卧式'患部向上方以施之。
乙、医者之体位
医者之体位无定,必随患者之体位如何,而采取适当之位置。总以易于施术,易于发挥腕力与指力为原则。


十八、进针时之程序
进针之时,其先决条件为消毒,于刺针时之准备一节,已言之矣。准备已毕,即为刺针之实施'其程序有三:一曰爪切,二曰持针'三曰进针°为分述之:爪切:《难经》有曰:「知为针
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当刺之时,必先以左手压按其所针荣脸之处。弹而努之,爪而下之。其气之来,如动脉之状,顺针而刺之」 云云。此即言进针之时,宜先弹努爪下而后进针也,弹努爪下,即按摩爪切,非惟使其皮下知觉之神经麻木,进针减少痛感已也,主要在探寻穴位,切准穴门,下针不致伤筋伤骨也。按摩爪切之法奈何?初于其应刺之部位,以左食指或拇指,微着力按摩,探寻骨隙,穴位既得,以爪切上,成十字纹,或一字纹,然后以针尖,着纹之中央而下,直达应刺之目的,可无阻碍矣。若操切从事,持针即刺,虽依其分寸而不按切,则未有能中的者'故用针者信其左也。
持针:持针之道'亦甚重要。《内经》有曰:「持针之道'坚者为实'正指直刺, 无针左右,神在秋毫'属意病者,审视血脉,刺之无殆。」又曰:「持针之道,欲端以正,安以静。」明季针家杨继洲氏曰:「持针者,手如握虎'势若擒龙,心无外慕,若待贵人。」此皆言持针必端正而心静,要聚精会神'属意于指端针端,直刺横刺斜刺, 保持其角度而后下针,期克尽持针之法也。
进针:古人于进针之时,先定补泻之要,后行进针之法。《灵枢·经水篇》曰:「凡泻者必先吸入针°凡补者'必先呼入针° J后之医者'令咳嗽一声以代呼'或曰口中收气以代吸,乘患者呼气或吸气之中而下针,其规则谨严,审慎从事,亦成一派。自今日人体生理解剖之学明,知古人之所谓营卫气血者,一为血液之流行,一为神经生理之现象。针之补虚泻实,不越乎兴奋、制止等之作用,对于补泻之手技,仅属于一种刺激法之强度,进针时对于呼吸上,实无注意之必要,而心之静,手之稳,徐徐捻拨而下,一方视其面部之表情,为进针捻拨之缓急,面色不变,口眼不皱引者,进针可速下。反之宜轻微渐进,此乃进针之要诀也。


十九、进针后之手技
针既进矣,即为捻运,就古法言,目的在乎补泻,以新理论,则不越乎制止、兴奋、 诱导。三者目的不同,手技遂异,考之《内经》,征之近贤,名目繁多,心目为眩,大都标新立异,不切实际。在作者,不外示其广博,且闪烁其词,不肯明言,以显其神秘, 而后之学者,以其玄奥莫测,索解无从,遂视为畏途矣。针道之不明,实斯辈为厉阶。 毋怪有人目针家为草泽铃医之流也。编者不才,于古人手技之神秘处,未敢悉皆附从。 如《内经》针法,尚有可取之处,特录其要者,为之注释,以供同志之参考焉。从科学立场,吾人对于针法,应取之途径,殿列于后:
甲'《内经》之锄法
「九锄十二原」:「小锄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 未覩其疾,恶知其原,刺之微在迟速。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静而微,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法,不知机者,扣之不发, 知其往来,要与之期,粗之暗乎?妙哉!工独有之,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 正行无间,迎而夺之,恶得无虚,随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钝道毕矣。」
编者按曰:本节首言小针之不易施,故曰:「易陈而难入」也。继分粗工上工之所守,一徒守迹象,不谙妙机,一知守神-能覩病原,而知其虚实,故曰:「粗守形,而上守神也」,其得神之妙者,知病之在何经,如客之在门,了然其出入之道也。「不覩其疾,不知其原」言施针不可不先审其疾也。次言刺针之真谛,在乎迟速'守穴中之妙机,以适应病体之虚实,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也。夫空者,关节之空间也, 即神经出入之处也。神经因受刺激,而发生反射,与局部筋肉收缩,是即机之动也。粗工不知,仅按其关节而刺之,以为尽针之能事矣,此其所以名下工也。神经之机能微妙, 不可思议'因神经细胞之活泼与否'发生反射机能'有强弱之分。如其强也'不能使之更强'如其弱也'不能使其再弱。故曰:「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也。」欲知反射强弱之妙机,乃在指端,非可得闻而可得见也,惟有熟练之上工乃能之。乘其反射力之如何,而应以适当之手技'所谓「知机之道」也。粗工不知此妙机,即不知其往来'故曰: 「暗也。」所谓往来者,指神经反射,感应之起止也。当其起也谓之来,当其止也谓之去。粗工不知其起止,坐失时机,已止矣,而犹击之,故曰:「往者为逆。」上工能乘其起,而应用其手技,故曰:「来者为顺。」能明往来,即知顺逆,所谓因其衰而彰之, 因其实而虚之,调正其机能之盛衰'达疾病之驱除。迎而夺之,即实而虚之也。随而济之,即衰而彰之也。迎、夺、随、济,能随己意而和之,所谓得心应手,尽用针之能事矣。
凡用钝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竟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大要曰:「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言实与虚,若有若无,察后与先,若存若亡,为虚为实,若得若失。」编者按曰
:本节言用针之大纲,经曰:「凡欲用针必先按脉。」脉之虚而无力者, 气之弱也,当补之,即「虚则实之」之谓也。脉之盛者,气之盛也,当泻之,即「满则泄之」之谓也。见其青络怒张,乃郁血也,则刺而放之,即「莞陈则除之」之谓也。病痛甚而起之暴者,则解散之、制止之,即「邪胜则虚之」之谓也。「徐而疾则实」,此言手技,徐入其针而疾出也,谓之实。「疾而徐则虚」,言疾入其针而徐出也,谓之虚, 谓之泻是也。所谓实与虚者,一为使神经兴奋,谓之有气。一为使神经安静,谓之无气, 此「若有若无」之释也。「察后与先,若存若亡」者,殆初因其气虚而实之'乃谓若亡若存,初因其气实而泻之,乃谓若存若亡也。「为虚为实,若得若失」者,言泻之而虚, 若有所失,补之而实,若有所得也。本节不肯定曰有无存亡得失,而曰若有若无,若存若亡,若得若失者,愚深佩古人之卓见,而体会入微,何也?盖本节之补泻虚实,指气之虚实言也。古人之所谓气,固有多端,如本节之所指,乃神经之活力也。神经兴奋太盛'而使之安静,即古人谓实则泻之5意为泻者'泻其气也'气已泻而不曰气已无、气已亡、气已失,而曰若无若亡若失。神经因活力衰弱,而使之兴奋,即虚则补之之义也, 但不曰已有已存已得,而曰若有若存若得,此非古人之卓识,曷克臻此。
虚实之要,九锄最妙,补泻之时,以锄为之,泻曰必持内之,放而出之,排阳得锄, 邪气得泄,按而引钝,是谓内温,血不得散,气不得出也。补曰随之,随之意若妄之, 若行若按,如蚊虫止,如留而还,去如弦绝,令左属右,其气故止,外门已闭,中气乃实,必无留血,急取诛之。
编者按曰:本节首言补虚泻实,以九针为最妙,继言补虚泻实之法。「泻曰必持内之」,言必持针以入之也。「放而出之」,言提针以放邪气也。「排阳得针」者,得以针摇大其孔,排散卫阳,使邪气可得泄也。「按而引针是谓内温」,此言补之法也,按而引针者,亦即引针而按入之,名曰内温。内温者,和其内部之气血也,故曰:「血不得散,气不得出也。」自「补曰随之」以下,专言补之手技。「随者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虫止,如留而还,去如弦绝」,诚形容补法之绝妙好词,吾今为之分解之,一语道破'不如其含意深长,耐人寻味矣。随之意若妄之者'随顺也,妄无也'言针之捻拨,顺手所至'若有意若无意也。若行若按'行动也5按下也'言针似动而似按也。如蚊虫止,如留而还者,以蚊虫之吸血情状为譬也。去如弦绝者,言缓缓出针,以弦绝情状为譬也。自「令左属右」而下,乃言出针后之手技。令左属右者,属,从也,随也, 言令左手从右手,于出针之时,按其孔穴,则内之气止,外门闭而气不泄,于是中气实矣。如有留血,急除去之,是即「必无留血,急取诛之」之意也。
编者复不嫌词费而重申其义。补者,使神经活泼兴奋也。泻者,排除神经障碍,或制止其兴奋'使之安静之谓也。
编者屡言之,使神经兴奋之手技,必须用轻微之刺激。欲制止而使之安静,必用强之刺激。学者试一思之,本节言补泻之技,虽寥寥数字,深合今之新理,已无遗义,谁谓古人之学识,不科学也耶?
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锄。
编者按:本节示人以针贵得气,气至即已,不至则捻之运之,不问其数,诚开宗明义,如何明且尽也,不知后人,为何复演出六阴、九阳、子午捣臼等种种眩人名目,殆未观《内经》针法之真义也欤!
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是非有余不足也,乱气之相逆也。
编者按:本节之针法,不分补泻手技,但徐入徐出,以鼓动其气,所谓:「不虚不实'以经取之之法也。」补泻无形者'不分补泻之手技、形式,但徐入徐出以和其气血' 故谓之同精。精指荣卫气血也,荣卫同生于水谷之精气,故本节简称为之精。清者为荣, 浊者为卫,清浊相干'乃生乱气而为病,非气血之有余或不足也'故以针徐出徐入以导之也。
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
编者按:本节言刺法之因病制宜也。病之始起也轻而微,刺入即可出针,故曰:「可刺而已。」病之盛者'宜久留其针,以待其病势衰而后出针也,故曰:「其盛可待衰而已。」因其轻而扬之三句,乃言因病施技之法也。病之轻者,所谓徐出徐入,扬其气而已,盖轻刺法也。病之重而属实者,所谓用实则泻之之法而减之也,即重刺激法也。因其衰而彰之者'补法也'亦即轻刺法也。
刺虚者,须其实。刺实者,须其虚。经气已至,慎守弗失。深浅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
编者按:本节言刺虚刺实之必要条件。刺虚者,须实而后已,所谓:「必待其阳气隆至,针下觉热,而后去针也。」刺实者,所谓:「阴气隆至,针下觉寒,而后去针也。」 经气已至以下,言运针之宜专心一意,始终不懈,即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也。「深浅在志'远近若一」者'乃言运针浅深,气行远近'一如其志也。
泻必用方,方者,以气方盛也,以月方满也,以日方温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而纳锄,乃复其方吸而转钝,乃复候其方呼而徐引钝'故曰泻必用方,其气而至焉。补必用员,员者行也,行者移也,刺必中其荣,复以吸排锄也,故员与方非钝也。
编者按:本节言补泻之贵乎适中其度也。泻必用方,方者,适当也,以气方盛者, 所谓适当其气盛而泻之。「以月方满,以日方温」者,古人用针'每择日择时择人之精神充满之时也。「以身方定」者,择其气血和平之时也。以息方吸而纳针以下,至其气而行焉,则言针之出入,必当其吸或呼之时而为之,于是其邪气出,而正气行也。补必用员。员者,行也。行者'移也°其意颇费解'吾推其大意'补者?补虚也'古人之所谓虚'每指气虚言'气虚者气不行也5今之所谓神经不活泼而无力以动也。补之使其气行'使其移动,故曰:「员者,行也。行者'移也。」则补必用员者,即补必须使气圆转活动而流行也。「刺必中其荣」者,针必达于内也。张隐庵曰:「必中荣者。」刺血脉则出血,出血之针属泻针,补而出其血,理不可通。古人以卫主乎外,荣主乎内,此刺必中荣者,殆刺必达于荣之部分也。「复以吸排针」者,随其吸气而出针也。故员与方非针也,乃取其意也。
吸则纳锄,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钝.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钝, 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名曰泻。
编者按:本节专言泻针之手技。下针必乘其吸气之时,不与其气逆,下针之后,仍乘其吸而转针'静留若干时'待其气至'于是乘其呼而出针,邪气皆出'故名曰泻。夫所谓静以久留者,有二解,熟是熟非,不能起古人而问之,但求理之可通,验之有征耳。所谓二解者,一针入穴中,留置不动,以压制其神经之兴奋,可收止痛止痉之效果。一为静其心意'针留穴中,而捻拨运之,对于因充血郁血而发之疼痛、痉挛,有绝大之效果。张马二家,依其字义而解,仅知其一耳。
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努之,爪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门, 以闭其神,呼尽内钝. 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自至,适而自护。候吸引钝,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暗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
编者按:本节专言补针之手技。马玄台之注疏,随文解释颇明,摘录如左:
此言补虚之法也。言未用针之时,「必先扪而循之」'谓以指扪循其穴,使气以舒缓也。「切而散之」,谓以指切按其穴,使气之布散也。「推而按之」,谓以指推其穴, 即排蹙其穴也。「弹而努之」,谓以指屡屡弹之,使病者觉有经脉怒张之意,使之脉气填满也。「爪而下之」,谓以左手之爪甲,掐其正穴,而右手方下针也。斯时也,针始入矣,必通而取之,以取其气。候气已至,外引其针,以至于门。门者,穴也。即推合以闭其神。此乃始终用针之法,而其间尤有节要,不可不知也。方以爪切下针之时,使病人呼以出气'而吾纳其针'必静以久留,候正气已至'为复其旧'无慢心如待所贵' 无躁心不知日暮,其气已至,又必调提而护守之。又候病人,吸入其气,而吾方引针, 正气不得与针皆出'正气在内而针在外'各在其处'遂推阖穴门'令神气内存'正气之大者,为之留止,故名曰补。
编者再按:本节之静以久留'与泻之静以久留'有不同焉。以编者之推测'上节静以久留,可为二解。一为留针法,一为刺激法,就其收效言,甚合泻之本义。今移之于补之手技中'则似有不合,以其效用言'不合补之本义也。故本节之静以久留'当另有一种手技'所谓法于往古,验于来今'从补字之义推之。必属徐徐捻运之一种轻微刺激' 是耶!非耶!尚待考征。
乙'科学瞿见黑占之铜^去(本书指导修习针灸治病术者,悉照此条各法应用)
1单刺术
单刺术者'针之目的,刺达筋层间,立即以针拔去之法,属于极轻微之刺激。此法应用于小儿或妇女之无受针经验者,或身体衰弱极度之症候。
2旋捻术

3雀啄术
雀啄术者,针尖到达其一定目的后,针体恰如雀之啄食'频频急速上下运动之,专用于以刺激为目的之一种手技。然而其缓急强弱,不仅为制止作用,亦能应用于以兴奋为目的之一种针法。
4屋漏术
屋漏术者,与雀啄术之运用,少有些微不同,即针体之三分之一,刺入后行雀啄术。再行三分之一,仍行雀啄术。更以所剩之三分之一进之,仍行雀啄术。在退针之际,亦如刺入时,每回行雀啄术而出针,此为专用于一种强刺激为目的之手技,适用于制止、 诱导二种目的。
5置锄术
置针术者,为以一针乃至数针,刺入身体各穴,静留不动,放置五分钟,乃至十分钟,然后拔针之一种手技,适用于制止或镇静为目的之针法。
6间歇术
间歇术者,为针刺入一定度数之后,于此中间,任意引拔放置,更数回反复,行同一之手术,应用于血管扩张,或筋肉弛缓时'为兴奋目的之针法。
7振颤术
振颤术者,针刺之后,行一种轻微上下振颤手技,或于针柄上以爪搔数回,或以食指伏于针柄之上端,频频轻打之,摇撼之,专应用于血管筋肉神经之弛缓不振者,即所谓之兴奋法、补法者是也。
8乱钝术
乱针术者,针刺入一定之深度,立即拔至皮部,再行刺入,或快或迟,或向前向后, 向左向右而运用之。此乱针法,专应用于强刺激,适用于诱导、解散充血郁血之针法。

上述八法,为手技中之简单明了而易于实施之手法,无《内经》针法之繁复而有功效。凡百病症'悉可以此八法应付之。凡修习针术者,当以此为准绳,希今之修习针术疗病,三注意之。

二十、晕针之处置

神经质之患者,或身体衰弱者,下针之后,往往神经因受刺激,起剧烈反射,发生急性脑贫血症(名曰晕钝),危险殊甚,故下针前后'应有深切之注意,于十六节刺针时之注意要项中已述之,如不慎而发生晕针,则宜急速与之救治,万不可惊惶失措,忽于处置也。
于言处置法前,略述晕针之病理与情状,即可知处置挽救之途径矣。
先言病理,神经衰弱者,与贫血者,下针捻拨,神经猝受刺激,直射脑部,全身微血管猝缩,尤以头部为什,血压急速下降,脑部遂形成急性贫血,于是脑之机能猝退, 甚至全失,心脏机能,亦急速减退,或竟停止搏动矣。
言其晕针之情状'轻者头晕眼花,恶心欲呕,心悸亢进。重者面色陡白,四肢厥冷' 汗出淋漓'甚至脉伏心停,知觉全失'是惊人之危状。
以言救治,则不外重复刺激其知觉神经,唤醒脑神经而复其机能,总枢一开,百机皆动矣。其法为何?即发觉患者已呈晕针状态,立即停针退出,如坐者,将其卧倒,一方掐其中冲或人中不释,使其感受剧痛,一手按其脉搏,如脉搏尚有者,但掐中冲,并饮以热水或葡萄酒。若脉搏已伏,心脏欲停者,则以针刺人中、中冲,并行人工呼吸法, 至脉出而止,静卧片时,频饮热汤,不久即可恢复常态矣,或以中艾炷灸百会,亦能恢复。


二十一、出针困难之处置
施术中,时有发生出针困难之事,其理由不外三点:一为体位移动,致针丝屈曲。二为针身有伤痕,筋纤维缠绕不脱。三为内部运动神经,俄然兴奋,起筋肉挛急,吸住针身。吾人欲解决出针困难,必先识别其属何种原因而致,于是与以适宜之处置,苟不问其因'而欲强力拔出'徒使病者感受剧痛,非惟针不能出'且有折针之虑°
识别及处置之法如何?曰针难捻动'深进不能,退出亦不能,属第一之针身屈曲, 急娇正其体位,再探求其曲度与方向,如针柄角度未变,乃为小屈,以左手拇食二指, 重按针下肌肉'右手持针柄'轻微用力提出之。若针柄偏侧者'则屈度较甚'左手二指不可重按'右手起针'须顺其偏侧之方向'轻提轻按'一起一伏'两手相互呼应'则针可得而出矣,用力强拔,是乃大忌。
针身可以捻转,而提起或深下觉痛者,属第二点之针有伤痕,宜反其方向而捻动之, 于捻转之中,上提下插,反复行之,觉针下疏松,即可出针'若较前仅可多退,犹不能全部提出者,再依前法施之,如引出时,痛感较前大减者,可如第一点法,微用力提出之°
如觉针下沉紧,捻动困难,按其肌肉结硬者,属第三点之筋肉痉挛所致。当将针再深入二三分,行强雀啄术,如仍挛急不散者,则另以一针或数针,于其附近下之,行中等度之刺激,则出针之困难,可立即解决矣。如病者不愿从旁再下针者,则以爪切其四围或揉捻之,使异常兴奋之运动神经镇静,缓解其强直之筋肉,其针自易出矣。


二十二、折针之处置
折针之事不常有,以其针丝坚韧不易折也。偶或有之,必针丝已有伤痕,医者疏忽未检出,病者复不守医戒而移动体位,或医者用强刺激时,病者之筋肉,突起痉挛强直, 遂致针折于中。此际医者之态度宜镇静,并告病家不必心慌,坚守其体位不稍移,医者左手'重压针孔之周围'使折针外透,如见折针于皮肤面发现时'以钳或爪摘出之。如在皮下'可按得而不外露者'以指按准针端,以刀消毒,微剖开其皮,检视针端,以钳摄出之。若折在深层者,则任其自消,不必摄取,虽有在一二日中发生疼痛,大约经过三四日即平安无事矣,就日人之实地研究,谓针在筋肉中,经过相当时日,自然消灭,

二、 移动说:折针由筋肉之运动而避走'其比较运动稍钝之部'则久久停留'而后消灭。
又三浦博士与大久保医学士,曾以动物试验之,得结果如左:
三浦博士,在洋鼠之腹腔内,以六号针刺三分深而切断之。另以一枝刺入臀筋而切断之,经三周间,其部是紫色,虽炎症之征象显著,细胞浸润,俱无化脓之倾向,于饮食运动,交尾不见障碍。八阅月之后,解剖检视,刺针部之针已不能得。从各脏器及筋肉,以精密之检查,亦始终不得发现,此由肌之蠕动而脱出体之外耶?抑由酸化而消耶?不能下确切之评定。
大久保医学士,以七个月之雌兔,在左侧胸末之横突起与第一腰惟横突起之中间, 用大号针刺入八分左右,折断之,其第一日运动仍活泼,奔走跳跃如前,第二日渐觉举动静肃'刺处若触动之则跳跃'第三日触其刺处'如无事然'重压之'稍呈惊惕之状。第四日亦然,第五日后,虽重压之,似无异感。后仍壮健,交尾,且受胎分娩,初生小兔亦健全,此后经六个月解剖之,在针入之处,真皮里面及皮下结缔组织,呈长三分阔三厘之青蓝色素,其下层之筋鞘亦然,在鞘内之筋质及腹腔壁面之浆液膜处,不见刺点之踪迹,在筋层间,亦不见折针通过之踪迹,因此在内脏,各各精密检查,又折断筋肉检之,亦不见折针之踪迹。
又别在雌兔之左侧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之横突起间,以六分余长之针折入之,经八个月后之剖验,亦不见折针之踪迹,因此假想针端锐利,在运动之际,因筋肉之移转而脱出。于是以钝之针丝,在雄兔之右侧第一腰椎与第二腰椎横突起间,刺入而切断之, 经十四月后剖验之,在刺入局部,不见异状,折针转入至肝脏之左叶,从后方转入前方, 平而潜在'而其周围亦无见存之炎症5其折针现存之状'如新刺入之状相同'惟针体已呈酸化为黑色矣。针之重量'初为O·O三五克'已减轻O·O二克'因思所减之量' 不外为酸化溶解。更且,恐为针体之容易移转,因此以针为二屈曲,在皮下结缔组织与筋鞘之间,平刺入而切断之,至第八日检剖之,针之周围微呈炎症状,即毛细管怒张, 静脉郁血,浆液发生渗漏,由第一屈曲,至第二屈曲之中间,与结缔组织紧密缠绕,不易拔出。
由上试验结果,针尖之锐钝,与运动之紧闲,似有异趣。针尖锐利,刺入局部运动之剧烈部位,则移转迅速,不留踪迹,其针尖钝,而所刺之部位,在运动迟缓之处,则经年之久,因酸化而溶解消灭。又不移动,不消灭者,则新生结缔组织以包裹之,而无损于身体之健全与运动。
虽然,折针固无害于健全,但在有理智及多疑之人身,患者终不能释然于怀,每因疑虑而发生精神病症5学者毋因无碍而忽视可也。


二十三、出针后之遗感觉之处置
通常针刺之中,发生瘦痛感应,即十四节刺针之感通作用。出针后立即消失,然有时依旧瘦痛,持续一二日始失者,此谓之针之遗感觉。此由于医者手术拙劣'与以极强之刺激,或以施术中患者发生动摇,知觉神经纤维,受过度之刺激,该部神经发生异状之兴奋所致。其遗感往往经一二日后得消失,于斯场合,于施术后,在局部或附近,与以按摩轻擦,或于其相距尺许处针之,其遗感即消。


二十四、出针后皮肤变色及高肿之处置法
出针之后,时有小红赤点,在针孔部位发现,或皮肤呈青色而高肿,患者感觉瘦重不舒,此乃针伤血管之所致,在十数小时后,自然平复。但吾人欲促其速愈时,可与轻擦按揉,在数小时后,即消散无形。


二十五、针尖刺达骨节时之处置


在刺针时'觉针尖刺达骨节时'宜急速提起数分'或提至皮下处'转其方向而入之, 否则针尖踌曲,不能出针,且伤骨膜,有发生骨膜炎之虑,施针时,不可不细心注意也°二十六、针治之禁忌古针家于针治上有时日之禁忌,甲不治,乙不治喉,子踝丑腰,一脐'二心等时日之禁忌,谓有人神相值,犯之不利云。编者以其涉于迷信,未与研究,故略而不述, 经穴之禁忌,颇有合于现代解剖观点上之重要部位,故附录于后:禁止针刺者:脑户、显会、神庭、玉枕、络却、承灵、颅息、角孙、承泣、神道、 灵台、膻中、水分、神阙、会阴、横骨、气冲、箕门'承筋、手五里'三阳络、青灵等穴。
不能过深者:云门、鸠尾、客主人、肩井、血海等穴。
妊娠妇人避忌者:合谷、三阴交、石门等穴。
就临床之经验而言,今日针家所用之针,细几如发,古人之所谓禁针穴,每有行之, 反得良好之效果者,亦有不发生恶影响者。故日本有若干医家,谓今日之针丝细,不论如何之部位,皆可刺云。虽然,古人之认为禁穴,悉从经验而来,决非向壁虚造,吾人苟手技不精,经验未宏,终宜慎重,以避免为是。其他关于身体之重要器官部分,如延髓部、显门、眼珠、心脏、肺脏、睪丸、阴核、乳头等部,虽手术蜩熟者,亦宜禁针与深刺,毋冒险以蹈危机也可。
结论


本编讲义,编者凭数年之临床观察,复参酌日人针科学讲义而著手,所得共二十六节,凡关于针学方面之学识,古今之异同,今而后应趋之途径,已臆列条陈,读者能因此而锐求精进,使针道前途,日趋光明,则编者所望为不虚矣。今得日针师板本贡氏, 针刺之关于健体病体之作用一文,述针刺与神经之影响,特译出作针刺之学理研究,为本编之结论。
针者,为一种之器械刺激,行种种手术,发生制止、兴奋、诱导三种作用,即神经细胞,由一定之刺激起兴奋,或以强刺激之太过而减衰其机能,且引起神经因受刺激而发生传导于中枢,或由中枢传导于末梢之作用,故健体与病体,由针刺神经之种类,与刺激之强弱,而呈不同之作用,兹分别述之: -'健体
之刺激影响:
① 感觉神经枝:在刺针时'发生如通电之感觉'针枝拔除'其感觉立即消失。若与短时间轻刺之刺激,从求心性传至中枢,从此中枢之细胞,起兴奋活泼'因其兴奋向远心性末梢传布,于此谓之起反射运动,使其部之筋肉,起收缩或弛缓'而血管则初为收缩, 继仍扩张,俾血液循环之旺盛,然而若以长时间之刺激,神经之兴奋性反形减衰,甚至完全消灭'遂致传导机能亦消失矣。
② 运动神经枝:于此刺针之时,其部之筋发生痉挛,若即去针,痉挛立止,此种现象, 与知觉神经之发现着明之作用相同,与以短时间之轻刺,起兴奋作用,长时间之强刺, 则兴奋性完全消失,反陷于筋肉起麻痹状态。
③ 交感神经枝:刺激之时,其部神经所分布之脏器,起索引样之感觉,去针后,脏器之机能,有若干时之旺盛,故虽为健体,常行此种针刺,于体内益能使抵抗力增加,以达养生之目的。
二'病体之刺激影响:
① 知觉神经枝:知觉神经枝,起有异状之兴奋'其结果发为神经痛'或知觉过敏,如斯变态,欲使其调节时,宜以针为持续之强刺激以制止之。如对于机能减弱之疾患,与以轻而且短之刺激,使其兴奋'可回复其固有之机能。
② 运动神经枝:运动神经枝,有异状兴奋之时,其神经所分布之领域内之筋肉,致发生痉挛或强直,若与强烈之刺激,可发挥镇静缓解之作用,如运动神经,因机能减弱而发生之麻痹性疾病,若与以轻之刺激可引起其兴奋而回复常态。
③ 交感神经枝:此神经枝之异常亢进,则引起心运动之急速,呼吸促迫,胃肠蠕动增进,各脏器分泌机能亢进等。对于此类以强刺激之制止,可使之复归常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