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针之方向者,言刺针入穴时所向对之角度也。约分之可列为直、横、斜三种: 直针者,不论直下或平进,皆保持其九十度之直角。所谓直角,系皮肤面与针尖相接合,其两方作成各个的直角是也。人体经穴大部分,皆从直角下针。 横针者,即沿皮下针,不入筋肉,针从锐角刺入之谓也。所谓锐角者,针尖与皮肤面相会,大约为二十五度角是也。横针之穴甚少,仅头部与胸部数处。 斜针亦曰斜刺'针从斜角刺入之谓也。斜角者'针尖与皮肤成四十五度以上之角度也,如针风池、太溪、昆仑诸穴,应用亦甚少。 十二、刺针之目的 《内经》有曰:「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又曰:「虚则实之,满则泄之, 苑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此古人用针之目的也。从今日科学目光观察之,通经脉, 调气血,即为刺激其神经与血管,使血行流畅也。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即近代针医, 谓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是也。所谓虚,乃某组织机能之减退也。所谓实,乃某组织机能之亢奋也。莞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无非散其郁血充血而已。 再言之'兴奋、制止、诱导三种之方法而已。 兴奋法者,专应用于生活机能减弱之疾病,如肺萎、肝虚、脾弱、肾衰、筋骨麻木等'所谓虚则补之者。对于此类之疾病'与以轻微之刺激'兴奋其各组织之神经'鼓动其生活之机能,以达疗治之法也。 制止法者,与兴奋法绝然反对,对应用于生活机能之亢进所发生之疾病,如知觉神经过敏,发生疼痛。运动神经过兴奋'发生痉挛。内脏神经太旺盛'发生某种分泌过多。宜与强力之刺激,以制止之、镇静之、缓解之之法也,即《内经》所谓:「实则泻之, 邪胜则虚之」之法也。 诱导法者,即头有疾,取之足,于距离患部之处,与以刺激,使其部血管扩张,导去其患部之充血郁血5或病之渗出物5以达疗治之目的,所谓微者随之之法也。 其他如暴者夺之,苑陈则除之,即今之放血法、刺血法也。 十三、直接的刺激与间接的刺激 上节述针治之目的,吾人已知不外施制止、诱导、兴奋三种作用。但刺激点,须直接刺其患部之深层神经干或血管,使之发起作用,以达到其目的,然而在皮肤浅层,知觉神经之末端,利用反射作用,与以浅刺,亦能达到其目的,较之深刺激,有时反觉为优。良以末梢之反射'范围较广,惟此类之皮肤刺激'借其反射力而发挥作用'可名之曰间接刺激。其直接刺激与患部有关之神经、筋肉或血管'可名之曰直接刺激。 十四、针刺之感通作用 当针刺人身体之时,恰如电气之感传,而发生一种如麻痹样之刺激,亦有始终感如瘦如痛者'皆名之曰针之感通'针医名之曰得气、行气。其感通之范围不一'有在一部者,有沿其神经所经过之区域而发感通者,如针腰部,能感传至下肢与足趾,如针指部, 能波及上膊与肩胛。亦有不循神经之径路感传者,如针足部,而感传至头,针胸部,而感传至足,良由神经交综错节,无处不通。自某部之刺激,神经发生兴奋,传至中枢, 起反射之兴奋作用,使间接之神经细胞,亦起兴奋,从而波及其他之知觉神经,发生感通'亦未可知。 从麻痹瘦痛之感通'亦能推知其病之轻重。下针即发感通者其病轻'久而始发者其病重。感传远者其病轻,限于一部者其病重。 术者指觉之敏锐者'亦能知其感通之有无与轻重。针书有曰:「针下得气'如鱼吞钩饵之状。邪气之来也'紧而急。谷气之至也,和而缓。」是皆术者之指觉也。指觉非 人人所能,非熟练不可,亦非细心体会不可,断非笔墨可以形容者也。 十五、刺针时之准备 吾人临床施术之时,宜如何作准备?曰:「第一步清洁术者之手掌手指,与其诊察上之用具,然后诊察病人,审明症状,以定治疗之方针,确定应取之经穴,乃出其耀目之针,检取适于经穴深浅之长度,即以净纸勒擦之,如用棉花醮酒精拭之亦佳,针既检定,乃使被术者整其体位,安其心志,毋移动胆馁。针穴部位,为之充分消毒,于是徐徐为之下针'行种种之手技焉。」 十六、刺针时之注意要项 临床施术'不特述如上节之先与消毒而已也。于针身针锋之是否无损,应有详细之审察,苟发现疑点,宜以薄纸试之,全针刺过,绝无声息,则针身不损,退出无音,悉无阻碍,则针锋亦良,以之应用,可以无忧。 针既良矣,而患者面无血色,目暗少神,仍未可以猝然下针也,必询其有无受针之经验,如其未也,宜缓辞之,必欲针治,必先告其晕针之状,与不可胆馁,然后徐徐下针,微运即退,长时之强刺激,则绝对禁忌之。当下针捻运之时,必十分注意其面部之颜色'微有变动'立即停针°且也二三穴外'虽不发生晕针'亦宜停止'使其翌日再针' 万不可以其不妨而多针之,惹起极度之脑贫血,则悔已晚矣。 于普通病者,虽不虑晕针之发生,然于下针之时,若发生筋肉痉挛,切不可强力刺下,宜立即停止,切之循之,待其挛急缓解,然后徐徐下针,否则未有不发生屈针者也° 皮肤过于紧张者,刺下每感剧烈疼痛;皮肤十分弛缓者,易于移动,且以坚韧而不易刺入,故痛感每较常人为重。凡遇此等患者,如紧张者,必先施强烈之按摩;弛缓者, 以左手拇食二指,紧张其肌肤,然后为之进针,可免若干之痛苦矣。皮肤之不易移动, 亦端赖乎此。 其他关于小儿妇女之针刺,尤宜注意其移动,下针宜浅而速,不能久留,否则折针屈针'未有不演出者也。 至若病势衰弱已极,脉微神散,气短欲绝,当此之时,万不能轻易下针,妄思救治。《灵枢经》亦曰:「用针者,观察病人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在得失之意,五者已伤' 针不可以治之也。」盖精气已衰弱者,根本已败,油干灯熄,针虽万能,亦难挽救,以立再造之功也。 虽然,急性病症,而形似虚脱,若与以强刺激之反射'每有因此而庆更生者,是又不能恐受诽谤之嫌而袖手旁观也。 十七、刺针时医与病者之体位 凡将施术之先,医者与患者,须有一定之体位,苟患者之体位不正,则取穴不确, 且神经筋肉骨骼之位置,微有不同,欲其舒经行气,不可得矣。即医者之体位不正,而草率施术,往往亦能发生偏侧,难于进针,或屈针之弊,此体位所以要注意也。 考各经穴条下,关于取穴之法,皆有证明,如仰卧、俯伏、拱伸、蹭跪,各有定法。然病有轻重'力有盛衰'未可执而不化'坐卧侧伏'宜随机权变也。兹定二者之体位如左: 甲、患者之体位 患者之体位:以舒适与筋肉弛张之程度,成自然为标准,如是在施术之中,不致十分移动,若其姿势属于勉强,必中途转侧,发生折针屈针之弊。关于各部施术方面,如采取左之方式,则大致不误。 在头部侧面施术之时,用坐式、仰卧式、或侧卧式。如关头之后面,则取坐式、伏卧式或侧卧式。 在颜面部,取正坐式,或仰式侧卧式均可。 颈部及胸部、腹部之前面,则使之仰卧而施之。正坐亦可。 在刺侧胸部、侧腹部时,取侧卧为善。 后颈部及肩胛部、背部,则用坐式或伏卧式。 四肢及臀部'取坐式或侧卧式'患部向上方以施之。 乙、医者之体位 医者之体位无定,必随患者之体位如何,而采取适当之位置。总以易于施术,易于发挥腕力与指力为原则。 十八、进针时之程序 进针之时,其先决条件为消毒,于刺针时之准备一节,已言之矣。准备已毕,即为刺针之实施'其程序有三:一曰爪切,二曰持针'三曰进针°为分述之:爪切:《难经》有曰:「知为针 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当刺之时,必先以左手压按其所针荣脸之处。弹而努之,爪而下之。其气之来,如动脉之状,顺针而刺之」 云云。此即言进针之时,宜先弹努爪下而后进针也,弹努爪下,即按摩爪切,非惟使其皮下知觉之神经麻木,进针减少痛感已也,主要在探寻穴位,切准穴门,下针不致伤筋伤骨也。按摩爪切之法奈何?初于其应刺之部位,以左食指或拇指,微着力按摩,探寻骨隙,穴位既得,以爪切上,成十字纹,或一字纹,然后以针尖,着纹之中央而下,直达应刺之目的,可无阻碍矣。若操切从事,持针即刺,虽依其分寸而不按切,则未有能中的者'故用针者信其左也。 持针:持针之道'亦甚重要。《内经》有曰:「持针之道'坚者为实'正指直刺, 无针左右,神在秋毫'属意病者,审视血脉,刺之无殆。」又曰:「持针之道,欲端以正,安以静。」明季针家杨继洲氏曰:「持针者,手如握虎'势若擒龙,心无外慕,若待贵人。」此皆言持针必端正而心静,要聚精会神'属意于指端针端,直刺横刺斜刺, 保持其角度而后下针,期克尽持针之法也。 进针:古人于进针之时,先定补泻之要,后行进针之法。《灵枢·经水篇》曰:「凡泻者必先吸入针°凡补者'必先呼入针° J后之医者'令咳嗽一声以代呼'或曰口中收气以代吸,乘患者呼气或吸气之中而下针,其规则谨严,审慎从事,亦成一派。自今日人体生理解剖之学明,知古人之所谓营卫气血者,一为血液之流行,一为神经生理之现象。针之补虚泻实,不越乎兴奋、制止等之作用,对于补泻之手技,仅属于一种刺激法之强度,进针时对于呼吸上,实无注意之必要,而心之静,手之稳,徐徐捻拨而下,一方视其面部之表情,为进针捻拨之缓急,面色不变,口眼不皱引者,进针可速下。反之宜轻微渐进,此乃进针之要诀也。 十九、进针后之手技 针既进矣,即为捻运,就古法言,目的在乎补泻,以新理论,则不越乎制止、兴奋、 诱导。三者目的不同,手技遂异,考之《内经》,征之近贤,名目繁多,心目为眩,大都标新立异,不切实际。在作者,不外示其广博,且闪烁其词,不肯明言,以显其神秘, 而后之学者,以其玄奥莫测,索解无从,遂视为畏途矣。针道之不明,实斯辈为厉阶。 毋怪有人目针家为草泽铃医之流也。编者不才,于古人手技之神秘处,未敢悉皆附从。 如《内经》针法,尚有可取之处,特录其要者,为之注释,以供同志之参考焉。从科学立场,吾人对于针法,应取之途径,殿列于后: 甲'《内经》之锄法 「九锄十二原」:「小锄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 未覩其疾,恶知其原,刺之微在迟速。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静而微,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法,不知机者,扣之不发, 知其往来,要与之期,粗之暗乎?妙哉!工独有之,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 正行无间,迎而夺之,恶得无虚,随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钝道毕矣。」 编者按曰:本节首言小针之不易施,故曰:「易陈而难入」也。继分粗工上工之所守,一徒守迹象,不谙妙机,一知守神-能覩病原,而知其虚实,故曰:「粗守形,而上守神也」,其得神之妙者,知病之在何经,如客之在门,了然其出入之道也。「不覩其疾,不知其原」言施针不可不先审其疾也。次言刺针之真谛,在乎迟速'守穴中之妙机,以适应病体之虚实,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也。夫空者,关节之空间也, 即神经出入之处也。神经因受刺激,而发生反射,与局部筋肉收缩,是即机之动也。粗工不知,仅按其关节而刺之,以为尽针之能事矣,此其所以名下工也。神经之机能微妙, 不可思议'因神经细胞之活泼与否'发生反射机能'有强弱之分。如其强也'不能使之更强'如其弱也'不能使其再弱。故曰:「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也。」欲知反射强弱之妙机,乃在指端,非可得闻而可得见也,惟有熟练之上工乃能之。乘其反射力之如何,而应以适当之手技'所谓「知机之道」也。粗工不知此妙机,即不知其往来'故曰: 「暗也。」所谓往来者,指神经反射,感应之起止也。当其起也谓之来,当其止也谓之去。粗工不知其起止,坐失时机,已止矣,而犹击之,故曰:「往者为逆。」上工能乘其起,而应用其手技,故曰:「来者为顺。」能明往来,即知顺逆,所谓因其衰而彰之, 因其实而虚之,调正其机能之盛衰'达疾病之驱除。迎而夺之,即实而虚之也。随而济之,即衰而彰之也。迎、夺、随、济,能随己意而和之,所谓得心应手,尽用针之能事矣。 凡用钝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竟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大要曰:「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言实与虚,若有若无,察后与先,若存若亡,为虚为实,若得若失。」编者按曰 :本节言用针之大纲,经曰:「凡欲用针必先按脉。」脉之虚而无力者, 气之弱也,当补之,即「虚则实之」之谓也。脉之盛者,气之盛也,当泻之,即「满则泄之」之谓也。见其青络怒张,乃郁血也,则刺而放之,即「莞陈则除之」之谓也。病痛甚而起之暴者,则解散之、制止之,即「邪胜则虚之」之谓也。「徐而疾则实」,此言手技,徐入其针而疾出也,谓之实。「疾而徐则虚」,言疾入其针而徐出也,谓之虚, 谓之泻是也。所谓实与虚者,一为使神经兴奋,谓之有气。一为使神经安静,谓之无气, 此「若有若无」之释也。「察后与先,若存若亡」者,殆初因其气虚而实之'乃谓若亡若存,初因其气实而泻之,乃谓若存若亡也。「为虚为实,若得若失」者,言泻之而虚, 若有所失,补之而实,若有所得也。本节不肯定曰有无存亡得失,而曰若有若无,若存若亡,若得若失者,愚深佩古人之卓见,而体会入微,何也?盖本节之补泻虚实,指气之虚实言也。古人之所谓气,固有多端,如本节之所指,乃神经之活力也。神经兴奋太盛'而使之安静,即古人谓实则泻之5意为泻者'泻其气也'气已泻而不曰气已无、气已亡、气已失,而曰若无若亡若失。神经因活力衰弱,而使之兴奋,即虚则补之之义也, 但不曰已有已存已得,而曰若有若存若得,此非古人之卓识,曷克臻此。 虚实之要,九锄最妙,补泻之时,以锄为之,泻曰必持内之,放而出之,排阳得锄, 邪气得泄,按而引钝,是谓内温,血不得散,气不得出也。补曰随之,随之意若妄之, 若行若按,如蚊虫止,如留而还,去如弦绝,令左属右,其气故止,外门已闭,中气乃实,必无留血,急取诛之。 编者按曰:本节首言补虚泻实,以九针为最妙,继言补虚泻实之法。「泻曰必持内之」,言必持针以入之也。「放而出之」,言提针以放邪气也。「排阳得针」者,得以针摇大其孔,排散卫阳,使邪气可得泄也。「按而引针是谓内温」,此言补之法也,按而引针者,亦即引针而按入之,名曰内温。内温者,和其内部之气血也,故曰:「血不得散,气不得出也。」自「补曰随之」以下,专言补之手技。「随者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虫止,如留而还,去如弦绝」,诚形容补法之绝妙好词,吾今为之分解之,一语道破'不如其含意深长,耐人寻味矣。随之意若妄之者'随顺也,妄无也'言针之捻拨,顺手所至'若有意若无意也。若行若按'行动也5按下也'言针似动而似按也。如蚊虫止,如留而还者,以蚊虫之吸血情状为譬也。去如弦绝者,言缓缓出针,以弦绝情状为譬也。自「令左属右」而下,乃言出针后之手技。令左属右者,属,从也,随也, 言令左手从右手,于出针之时,按其孔穴,则内之气止,外门闭而气不泄,于是中气实矣。如有留血,急除去之,是即「必无留血,急取诛之」之意也。 编者复不嫌词费而重申其义。补者,使神经活泼兴奋也。泻者,排除神经障碍,或制止其兴奋'使之安静之谓也。 编者屡言之,使神经兴奋之手技,必须用轻微之刺激。欲制止而使之安静,必用强之刺激。学者试一思之,本节言补泻之技,虽寥寥数字,深合今之新理,已无遗义,谁谓古人之学识,不科学也耶? 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锄。 编者按:本节示人以针贵得气,气至即已,不至则捻之运之,不问其数,诚开宗明义,如何明且尽也,不知后人,为何复演出六阴、九阳、子午捣臼等种种眩人名目,殆未观《内经》针法之真义也欤! 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是非有余不足也,乱气之相逆也。 编者按:本节之针法,不分补泻手技,但徐入徐出,以鼓动其气,所谓:「不虚不实'以经取之之法也。」补泻无形者'不分补泻之手技、形式,但徐入徐出以和其气血' 故谓之同精。精指荣卫气血也,荣卫同生于水谷之精气,故本节简称为之精。清者为荣, 浊者为卫,清浊相干'乃生乱气而为病,非气血之有余或不足也'故以针徐出徐入以导之也。 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 编者按:本节言刺法之因病制宜也。病之始起也轻而微,刺入即可出针,故曰:「可刺而已。」病之盛者'宜久留其针,以待其病势衰而后出针也,故曰:「其盛可待衰而已。」因其轻而扬之三句,乃言因病施技之法也。病之轻者,所谓徐出徐入,扬其气而已,盖轻刺法也。病之重而属实者,所谓用实则泻之之法而减之也,即重刺激法也。因其衰而彰之者'补法也'亦即轻刺法也。 刺虚者,须其实。刺实者,须其虚。经气已至,慎守弗失。深浅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 编者按:本节言刺虚刺实之必要条件。刺虚者,须实而后已,所谓:「必待其阳气隆至,针下觉热,而后去针也。」刺实者,所谓:「阴气隆至,针下觉寒,而后去针也。」 经气已至以下,言运针之宜专心一意,始终不懈,即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也。「深浅在志'远近若一」者'乃言运针浅深,气行远近'一如其志也。 泻必用方,方者,以气方盛也,以月方满也,以日方温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而纳锄,乃复其方吸而转钝,乃复候其方呼而徐引钝'故曰泻必用方,其气而至焉。补必用员,员者行也,行者移也,刺必中其荣,复以吸排锄也,故员与方非钝也。 编者按:本节言补泻之贵乎适中其度也。泻必用方,方者,适当也,以气方盛者, 所谓适当其气盛而泻之。「以月方满,以日方温」者,古人用针'每择日择时择人之精神充满之时也。「以身方定」者,择其气血和平之时也。以息方吸而纳针以下,至其气而行焉,则言针之出入,必当其吸或呼之时而为之,于是其邪气出,而正气行也。补必用员。员者,行也。行者'移也°其意颇费解'吾推其大意'补者?补虚也'古人之所谓虚'每指气虚言'气虚者气不行也5今之所谓神经不活泼而无力以动也。补之使其气行'使其移动,故曰:「员者,行也。行者'移也。」则补必用员者,即补必须使气圆转活动而流行也。「刺必中其荣」者,针必达于内也。张隐庵曰:「必中荣者。」刺血脉则出血,出血之针属泻针,补而出其血,理不可通。古人以卫主乎外,荣主乎内,此刺必中荣者,殆刺必达于荣之部分也。「复以吸排针」者,随其吸气而出针也。故员与方非针也,乃取其意也。 吸则纳锄,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钝.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钝, 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名曰泻。 编者按:本节专言泻针之手技。下针必乘其吸气之时,不与其气逆,下针之后,仍乘其吸而转针'静留若干时'待其气至'于是乘其呼而出针,邪气皆出'故名曰泻。夫所谓静以久留者,有二解,熟是熟非,不能起古人而问之,但求理之可通,验之有征耳。所谓二解者,一针入穴中,留置不动,以压制其神经之兴奋,可收止痛止痉之效果。一为静其心意'针留穴中,而捻拨运之,对于因充血郁血而发之疼痛、痉挛,有绝大之效果。张马二家,依其字义而解,仅知其一耳。 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努之,爪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门, 以闭其神,呼尽内钝. 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自至,适而自护。候吸引钝,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暗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 编者按:本节专言补针之手技。马玄台之注疏,随文解释颇明,摘录如左: 此言补虚之法也。言未用针之时,「必先扪而循之」'谓以指扪循其穴,使气以舒缓也。「切而散之」,谓以指切按其穴,使气之布散也。「推而按之」,谓以指推其穴, 即排蹙其穴也。「弹而努之」,谓以指屡屡弹之,使病者觉有经脉怒张之意,使之脉气填满也。「爪而下之」,谓以左手之爪甲,掐其正穴,而右手方下针也。斯时也,针始入矣,必通而取之,以取其气。候气已至,外引其针,以至于门。门者,穴也。即推合以闭其神。此乃始终用针之法,而其间尤有节要,不可不知也。方以爪切下针之时,使病人呼以出气'而吾纳其针'必静以久留,候正气已至'为复其旧'无慢心如待所贵' 无躁心不知日暮,其气已至,又必调提而护守之。又候病人,吸入其气,而吾方引针, 正气不得与针皆出'正气在内而针在外'各在其处'遂推阖穴门'令神气内存'正气之大者,为之留止,故名曰补。 编者再按:本节之静以久留'与泻之静以久留'有不同焉。以编者之推测'上节静以久留,可为二解。一为留针法,一为刺激法,就其收效言,甚合泻之本义。今移之于补之手技中'则似有不合,以其效用言'不合补之本义也。故本节之静以久留'当另有一种手技'所谓法于往古,验于来今'从补字之义推之。必属徐徐捻运之一种轻微刺激' 是耶!非耶!尚待考征。 乙'科学瞿见黑占之铜^去(本书指导修习针灸治病术者,悉照此条各法应用) 1单刺术 单刺术者'针之目的,刺达筋层间,立即以针拔去之法,属于极轻微之刺激。此法应用于小儿或妇女之无受针经验者,或身体衰弱极度之症候。 2旋捻术 3雀啄术 雀啄术者,针尖到达其一定目的后,针体恰如雀之啄食'频频急速上下运动之,专用于以刺激为目的之一种手技。然而其缓急强弱,不仅为制止作用,亦能应用于以兴奋为目的之一种针法。 4屋漏术 屋漏术者,与雀啄术之运用,少有些微不同,即针体之三分之一,刺入后行雀啄术。再行三分之一,仍行雀啄术。更以所剩之三分之一进之,仍行雀啄术。在退针之际,亦如刺入时,每回行雀啄术而出针,此为专用于一种强刺激为目的之手技,适用于制止、 诱导二种目的。 5置锄术 置针术者,为以一针乃至数针,刺入身体各穴,静留不动,放置五分钟,乃至十分钟,然后拔针之一种手技,适用于制止或镇静为目的之针法。 6间歇术 间歇术者,为针刺入一定度数之后,于此中间,任意引拔放置,更数回反复,行同一之手术,应用于血管扩张,或筋肉弛缓时'为兴奋目的之针法。 7振颤术 振颤术者,针刺之后,行一种轻微上下振颤手技,或于针柄上以爪搔数回,或以食指伏于针柄之上端,频频轻打之,摇撼之,专应用于血管筋肉神经之弛缓不振者,即所谓之兴奋法、补法者是也。 8乱钝术 乱针术者,针刺入一定之深度,立即拔至皮部,再行刺入,或快或迟,或向前向后, 向左向右而运用之。此乱针法,专应用于强刺激,适用于诱导、解散充血郁血之针法。 上述八法,为手技中之简单明了而易于实施之手法,无《内经》针法之繁复而有功效。凡百病症'悉可以此八法应付之。凡修习针术者,当以此为准绳,希今之修习针术疗病,三注意之。 二十、晕针之处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