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十字路口,为何袁世凯不选大佬李鸿章,而是选择去当兵?

 茂林之家 2023-09-09 发布于湖南
图片

袁保龄(后排左一)唯一存世照片

1882年,待业青年袁世凯决定去天津,找他的堂叔袁保龄。这一年,他二十三岁。

清朝做官的途径有荫袭、科举、捐纳等途径,还有就是投身行伍。可现实是,袁世凯已经亲身验证了捐缺无门,科举更别提了,哪壶不开提哪壶;而荫袭,简直等于中彩票头奖,再不就是宗室专利,袁家实在无荫可袭。看来只有参军了,叔祖袁甲三中了进士不也是带兵之后才发迹的吗?

当时有“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之说,当兵的多是一些混混和社会闲杂人员,即使以后做了官,也有别于读书人,常被人另眼看待。官场上茶余饭后的谈资便是科举功名,英雄先问出身,你哪一科的,几甲几等,作文写没写跑题,诸如此类,对出身行伍的大老粗向来不屑。直到袁世凯小站练兵时期,新建陆军才改变人们的这种看法,报名从军者开始趋之若鹜。

袁世凯还不知道自己将来会那么牛。

此时袁保龄在李鸿章手下做幕僚,同在李幕的还有张佩纶和周馥。老李干了二十五年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绝对是当朝一号人物,手下名流济济再正常不过。袁世凯到天津后,袁保龄觉得亲自推荐自己的侄子不太方便,为了避嫌,就托资历最老的头号幕府周馥给上司李鸿章写了一封推荐信,意在让侄子追随李中堂。

跟红人混有糖吃。

这是一般人的思维逻辑。

袁世凯不这样认为。自古宁为鸡首不做牛后,如果投效李鸿章,虽然父祖辈跟他关系还行,但老李那么大腕儿,身边人才又多,竞争不免激烈,自己秀才都没考上,到那里只有打酱油的份儿。选择大于努力,经一番权衡,他决定去山东登州投奔吴长庆,那个在南京常去他家串门的人。

吴长庆,字筱轩,安徽庐江人。其父吴廷香当年在庐江组织团练,太平军扬言攻城,庐江城内兵力不足,硬拼只有死路一条,战势危急,吴廷香让儿子去宿州向袁甲三请援。吴长庆日夜兼程赶到宿州,袁甲三觉得事关重大,征求军中子侄意见。在这个问题上,袁保恒认为分散兵力,遇敌则于己不利;袁保庆觉得应该出兵援助,孤城无援怕是撑不了多久,道义上也说不过去。这样一辩论,老袁举棋不定,就耽误几天。没等这边决定,那边城被攻破,吴廷香也死了。从那以后,吴长庆对袁保恒耿耿于怀,与袁保庆则成了兄弟。

图片

吴长庆(1829-1884)

淮军当时有几支不容小觑的力量:张树声的“树字营”,潘鼎新的“鼎字营”,周良才的“良字营”,刘铭传的“铭字营”,周盛波的“盛字营”,吴长庆的“庆字营”,这几个名字在淮军内部乃至整个清国,个个如雷贯耳。此时吴长庆官居浙江提督,刚被任命广东水师提督,中法战争打响,没等赴任,他就被调至山东登州负责海防工作。

袁保庆病故后,吴长庆也调离南京。这些年,他偶尔会想起一个人,就是当年秦淮河畔的那位袁家贤侄,如今也应是弱冠之年了。想到这里,老吴给天津的袁保龄去了封信,询问袁世凯的下落,得知贤侄至今待业,本有意收留,不过你这个做堂叔的既然已有打算,我的意见就暂且保留。

袁保龄安排妥当了,关键是他这位侄子不愿意干。当秘书又用不到兵法,那我去干什么?工作不能勉强,要听从内心的召唤,志不在此,即使去了也不快乐。

有主见才能成大事,袁世凯的选择是对的。

纵览关于袁氏的书籍史料,在他的探索之路上,还有一人少被提及——毛昶熙。

毛昶熙,字旭初,河南武陟人,道光年间进士。1862年随僧格林沁镇压捻军,战功颇著,擢礼部侍郎;1869年署工部尚书;1872年任吏部尚书,一干就是十年。在此期间,还兼任总理衙门大臣;1882年调任兵部尚书,主管全国军政和国防。

清朝的吏部尚书,官秩从一品,相当于今天的组织部长,主管人事任免,日常任务是考核和任免全国四品以下官员。兵部尚书就更牛了,军委主席和国防部长一肩挑,理论上讲,连吴长庆的海防工作都在其职责范围之内。同时,毛部长还一度掌管翰林院,批阅殿试考卷二十余次,和慈禧、光绪、宗室等高层多有往来。

毛昶熙再牛跟袁世凯有什么关系呢?

有点关系。袁世凯经常往家里写信的那位二姐,正是毛昶熙的儿媳。

图片

毛昶熙(1817-1882)

袁甲三和毛昶熙是河南老乡,又同为团练大臣,是豫皖一带的剿捻主力。袁甲三在皖北剿捻及督办安徽军务期间,袁保庆也曾跟随毛昶熙,两家交往颇密。那个年代很少有自由恋爱,也不同于现在的相亲,相亲不出意外的话,至少能见着活人,袁世凯的那位二姐却连这个机会都没有。

由于袁、毛两家关系走得近,袁保庆很早就让他的二女儿和毛家公子定了亲,毛公子也便成了袁家的准女婿。亲是定下了,两人却有缘无分,等到袁家二小姐和毛家公子到了结婚年龄,毛昶熙的这个儿子已经病故。袁家守信,婚礼当天,袁二姐就抱着未婚夫的灵位拜了天地。袁氏进门后,毛家自觉歉疚,待这个儿媳自是无可挑剔,这也让毛昶熙对袁家有着特殊的情感。《清史稿》中,毛昶熙的传记与袁甲三父子被放在一起,多是出于这层关系。

袁氏成婚时只有十七岁,后来回到娘家生活,终生未嫁,和曾祖母郭氏一样吃斋念佛,别无他念。当时还是个讲究节操的年代,哪个村子里若是出现有违人伦或伤风败俗的事件,整个县的科举都要停考三年。反之,道德模范也会得到政府表彰。在当时,袁二小姐就是模范中的模范,其事迹不但轰动当地,连慈禧和皇帝知道后都大为感动,特赐毛家在武陟为袁氏大建牌坊。袁世凯最尊敬他这位姐姐,后来在信中说“吾姊大人芳名彰于天家,懿范垂于后世,义勇副乎英豪,诚弟所可望而不可即者也”,讲的就是这位袁二小姐。

图片

晚清的牌坊

史料记载,袁家这位奇女子名叫袁让,袁世凯每次写信,总会叮嘱“吾姐大人仍须时常服药,凡事看开”“不必徒烦闷,至损身受病”“惟祝格外保重”,可见姐弟二人的深厚感情。后来老袁升任直隶总督,将其二姐接到天津,为她过五十大寿。老袁做民国大总统那年,袁让在洹上村安详离世。

既如此,袁世凯为何没有劳烦毛昶熙呢?

时人称“同光年间,各省大吏,尽属湘军人物”;清史大家萧一山也说:“咸同以后,各省督抚权大,六部成为审核机关,本身几全不举办事务。”到淮军支配全局时,情况也是一样,什么六部不六部的,李鸿章才是老大。再者,此时毛昶熙还在人事部,军事上没他什么事儿。况且,袁世凯也根本没找毛部长,他不愿意当一个天天喝茶看报的公务员,他的志向是“效命疆场”,从戎建勋,不然后来从朝鲜回国,他也不会放着浙江温处道不做,而选择二次创业了。等到老毛做了兵部尚书,袁氏已经从军不说,毛昶熙也在这一年挂了。

袁世凯这才北上天津,让堂叔指点迷津。袁保龄迷津指了,路也铺好,他却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得知侄子有意从军,袁保龄给吴长庆写了封推荐信,让他带在身上。

从结果看,选择吴长庆,自然是押对了宝。

这是袁世凯人生中第一道选择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