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阶段特征】李小琴:高中历史阶段中国古代史特征归纳

 六浑书斋 2023-09-09 发布于浙江

高中历史阶段特征归纳

高三历史组

提示:掌握历史阶段特征很重要。阶段特征指某一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大方面的与众不同。掌握方法:明确知道这一阶段政经思文的重大事件。

1.从传说时代到夏商周

政治

从公天下到家天下;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贵族政治);

王权与神权相结合;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等级色彩浓厚。

经济

农业上夏、商、周时期已种植五谷,火耕、耜耕;集体耕作的井田制度盛 行;青铜铸造发达;商朝出现职业商人,以贝为币,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思想文化

礼乐制度规范人们的思想;甲骨文是成熟的文字;从神本走向人本

总体特征

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政治制度、经济形态、思想文化奠定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基础。

本阶段重大历史事件或现象:

政治:禹建夏朝;启王位世装制(家天下);汤建商;武王伐纣;方国联盟、天下共主模式

国家机器不断完善,分封制、宗法制、世卿世禄制、礼乐制度 ;形成家国同构、天下一家理念;

经济:南稻北粟经济格局形成(新石器时代)、耜耕;井田制(奴隶制土地国有)、五谷;青铜制造业发达;职业商人和铜贝;工商食官制度(工商业者服务于官府);

思想文化:《易经》 《诗经》;甲骨文是成熟的文字;青铜文化中的历史元素(记事、字体等)

2.春秋战国时期

政治

①从国家分裂到局部统一,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②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瓦解。礼崩乐坏;③诸侯国变法活跃;④郡县制逐渐形成,出现中央集权的雏形,封建制度(官僚政治)逐步建立。华夏认同观念产生

经济

铁器牛耕的使用,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确立;小农经济初步确立,手工业三种类型出现,商业打破“工商食官”的格局;中原市场形成。

思想文化

思想百家争鸣;文艺百花竞艳(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传统科技领先世界。

总体特征

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由分裂走向统一;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本阶段重大历史事件或现象:

经济: ①农业: 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出现与确立(生产关系变革);小农经济形成(个体、男耕女织);兴建水利工程,兴修水利都江堰(四川地区)和郑国渠(关中地区);土地兼并和租佃关系兴起;

②工商业:手工业分工细密;商业领域货币流通广泛,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私营工商业兴起;诸侯国都城商品经济发展;中原市场形成;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工商食官”的格局被打破;实物借贷形式已经比较普遍,出现货币信贷。

政治:分裂割据、争霸兼并、变法活跃;军功爵制;郡县制出现;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贵族政治趋于瓦解;兼并战争孕育着统一趋向

思想文化:诸子百家争鸣,思想异常活跃;现实主义的《诗经》和浪漫主义的《楚辞》;编钟、司南、墨经八条和物理学;天文学《甘石星经》

3.秦汉时期

政治

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和巩固 大一统政治

经济

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手工业技术进步,商业严格限制(重农抑商、盐铁官营)

思想文化

思想统一,儒学逐渐成为封建统治思想 ;科技领先,文化气度恢宏

对外关系

对外交往初步发展(丝绸之路开通,与亚洲邻国交往为主)

总体特征

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

本阶段重大历史事件或现象:

政治:秦朝:中央:皇帝制度(君主专制);三公九卿制(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朝议制度(公卿廷议,皇帝决策);地方:郡县制推广,官僚政治逐渐取待贵族政治;县下设乡、里和亭分别管理民众和治安;修驰道和直道;颁行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建立文书制度(各级官员以文书行政,建立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中央集权制);西南地区纳入中央管辖版图;汉代:察举制(选官、孝廉);内外朝制度(削弱相权);刺史制度(地方监察);郡国并行制和七国之乱;推恩令;附益之法;律令开始儒家化(西汉春秋决狱);治国思想变化(秦朝尚法--汉初奉行黄老无为--汉武帝后独尊儒术);张骞出使西域;设河西四郡;设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文景之治;光武中兴;汉代末年出现军阀割据混战

经济: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汉代铁犁牛耕推广;赵过发明播种工具耧车;豪强地主与田庄经济;编户齐民制度;盐铁官营;实行重农抑商;发明水排(鼓风冶铁工具);丝绸之路开通;民族交流与对外关系发展

思想文化:秦朝:焚书坑儒、统一文字、字体演变(篆书-隶书)、文化成为政治的附庸;汉朝:文化大一统:独尊儒术(外儒内法、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三纲五常、更化);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医学(《黄帝内经》奠定中医理论的基础、东汉张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被称为医圣、东汉《神农本草经》是古代第一部药物学著作)、汉代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体系(中央太学和地方官学);张衡撰写天文学专著《灵宪》;数学《九章算术》;文学上汉赋和乐府诗;佛教传入,道教兴起_;史学《史记》《汉书》;修建秦长城;兵马俑

4.魏晋南北朝时期

政治

大分裂、大动荡、大融合;九品中正制维护了门阀士族利益;三省制雏

形,政权更迭频繁,民族交融

经济

北方经济遭战乱破坏;南方经济得到开发;寺院、庄园经济发展

思想文化

佛教道教兴起,儒学受冲击;民族文化交流融合;文学形式多样,各具特色

总体特征

是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时期

本阶段重大历史事件或现象:

政治:三省制雏形;门阀士族;九品中正制;中央集权遭到破坏;南北对峙和东西分裂;少数民族南下中原;中原人口南迁;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融合加快;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形成

经济:北方经济遭到破坏与恢复;江南经济得到开发,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寺院经济和庄园经济比较发达;曹魏马钧发明灌溉工具翻车;手工业发达,白瓷、灌钢法;出现自发形成的草市;

思想文化:佛教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道教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儒学吸收佛道精神,自身有了新发展;出现魏晋玄学;哲学(范缜《神灭论》);书法走向自觉阶段,追求书法的审美功能(楷书、行书、草书);  文学: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的民歌等。绘画:东晋顾恺之提出“以行写神”,代表作《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科技:南朝祖冲之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总结黄河中下游农牧业生产经验)。西晋裴秀绘制《禹贡地域图》

5.隋唐时期

政治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局面;实行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日趋完善;唐后期藩镇割据局面削弱了中央集权。

经济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出现全面兴盛的局面;重要工商业城市遍布南北,长安和洛阳成为国际性大都市,市坊制度盛行;安史之乱后,全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对外贸易海陆并举,瓷器开始大量出口。

思想文化

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

民族对外关系

中央王朝统治者推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以及内陆同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边疆的开发,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

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政府对外政策开明,中外人员外来、经贸交往和文化交流频繁,推动了“中华文化圈”总体格局的形成。

总体特征

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本阶段重大历史事件或现象:

政治:隋朝统一;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创立并完善;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封建治世局面出现;御史台为监察机构;边疆推行郡县制,由豪酋大姓担任郡守、县令;唐朝实行道、州、县三级制,太宗划分十道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巡回监察;《唐律疏议》礼法结合,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出现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但藩镇也维持唐朝百余年统治);朋党之争;宦官专权;黄巢起义;

经济: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沟通南北;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江南土地开发;曲辕犁;筒车;唐前期,推行均田制、租庸调;后期(780年)实行以土地为主的两税法;私营作坊兴起;南青北白的瓷器生产格局;长安洛阳扬州益州(成都)商业繁荣;坊市制度下对商业的管理;草市成为地方商业中心,夜市发达;柜坊和飞钱问世-最早的银行和汇兑制度;开元通宝;丝绸之路海陆并举;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

思想文化:佛、道盛行,“三教合一”;儒学复兴运动兴起;唐代造纸术西传;雕版印刷术;文人画鼻祖王维;草书和楷书的发展;唐诗和传奇小说;火药应用于军事;僧一行实测子午线长度;药王孙思邈《千金方》;石窟艺术的繁荣;基层教育主要为学塾、村学和蒙学;

民族对外关系上:唐朝对周边民族采用羁縻政;各民族呈现大交融局面;玄奘西行取经、佛教东来;中华文化影响周边国家;长安汇集诸多外国使节、商人、侨民等;遣唐使等;对外交通发达,与域外文化联系频繁(丝绸之路)。

6.宋元时期

政治

国家由分裂到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北方少数民族活跃,北宋与辽、西夏对峙,南宋与金、西夏对峙,元朝完成全国统一。宋代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宰相权力,加强皇权,但也导致三冗两积。元代创立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

经济

封建经济高度繁荣。耕作制度变革,租佃契约关系盛行;商品经济空前发展,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思想文化

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成为官方哲学;宋词、元曲、文人画和风俗画发展,市民文学出现;书院教育发达;文化全面繁荣并呈现平民化(市民文化)、世俗化发展趋势;四大发明应用广泛并外传。

民族对外关系

存在民族矛盾,但民族交融加强,各少数民族先后完成封建化。对外关系空前发展,经济、文化交流活跃

总体特征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继续发展时期;中国由民族政权并立到国家统一,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和古代中华文化的成熟和辉煌时期。

本阶段重大历史事件或现象:

政治:宋朝结束五代十国局面;二府(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盐铁、户部、度支);军事上强干弱枝;更戍法;重文轻武,文臣任知州;分化事权导致冗官;糊名法与誊录法完善科举制: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与和;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民族间战争促使人口南移;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接受汉文化制度;元朝实现大一统:中央机构(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宣政院):丞相制度反弹;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权力大而不专)。

经济:农业:稻麦复种制度,南方一年两熟,甚至一年三熟;经济结构出现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的突破;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内陆开始种植棉花;元朝南方种棉普遍。宋代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农桑辑要》;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手工业:黄道婆改进纺织技术,棉纺织业发展成为新兴手工业部门:五大名窑,宋元时期瓷器成为中华文明的新的物质象征;煤炭的开采量大,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提高;印刷业,造纸业的发展;

商业:商品经济繁荣(城市商业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打破、纸币交子、草市功能完备、政府对商业活动监管放松、重视海外贸易,管理机构是市舶司,外贸税收成为政府重要收入来源,主要外贸港口广州、泉州、明州);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贸易。城市繁荣,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

思想文化:三教合流,理学建构(程朱理学与陆九渊心学)和重建儒家信仰体系任务完成;宋词元曲的繁荣(市民文学)、风俗画;三大发明完成并西传;书法更加追求个性,不拘法度;绘画以山水画最为突出,不强调写实,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科技农学发展,沈括《梦溪笔谈》元朝《授时历》王祯编写的《农书》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农业工具的记载尤为丰富。

本阶段重大历史事件和现象:

政治:太祖废丞相;迁都北京、成组设内阁(票拟权,不是法定机构);批红;厂卫制;郑和下西洋;海禁政策;隆庆开关;奴尔干都司;张居正一条鞭法;康乾盛世;奏折制度;军机处;文字狱;八股取士;郑成功收复台湾;中俄《尼布楚条约》;伊犁将军;驻藏大臣;理藩院;改土归流;巡抚,总督;闭关锁国;摊丁入亩人口增长

经济:高产作物传播;经济作物种植;农业多种经营;生产的区域化与专业分工;资本主义萌芽;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白银大量流入;白银货币化;长途贸易发展;商帮;会馆;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商业市镇

文化:陆王心学;儒学批判继承(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四大名著;京剧;传统科技的集大成(《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西学东渐

7.明清时期

政治

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经济

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民营手工业开始占主导;商品经济空前繁荣,资

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生产的区域分工和专业化;长途贩运与商帮

思想文化

承古萌新:理学的藩篱下产生了早期反封建民主思想;传统科技向总

结性发展,出现西学东渐;文艺具有反封建色彩

对外关系

由开放走向闭关,朝贡体制;中外差距拉大,中国人民开始反殖民反

系 侵略斗争

总体特征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

本阶段重大历史事件和现象:

政治:1.明初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强化皇权;明成祖设内阁(票拟权,不是法定机构),实行特务统治、八股取士;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加强管辖。厂卫制;郑和下西洋;海禁政策;隆庆开关;奴尔干都司;张居正一条鞭法;2.清初实行议政王大臣会议,康熙帝时设南书房,雍正帝时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等,将决策权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康乾盛世;奏折制度;军机处;文字狱;八股取士;郑成功收复台湾;中俄《尼布楚条约》;伊犁将军;驻藏大臣;理藩院;改土归流;巡抚,总督;闭关锁国;摊丁入亩人口增长

经济:高产作物传播;经济作物种植;农业多种经营;生产的区域化与专业分工;资本主义萌芽;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白银大量流入;白银货币化;长途贸易发展;商帮;会馆;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商业市镇

文化:陆王心学;儒学批判继承(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君主专制);四大名著;传统科技的集大成(《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西学东渐(艺术、宗教、水利、科技等受西方的影响)明清时期的主要文学形式是小说,四大名著等作品适应市民生活需要。书法、绘画艺术出现平民化、世俗化倾向;戏剧繁荣,“国粹”京剧出现并成为流行全国的剧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