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家长们往往会遇到很多问题,而最艰难的一段时刻,莫过于青春期。 提起青春期,很多家长的反应都是叛逆、不好管了,各种问题接踵而至:厌学、逃学、不听话、早恋、沉迷游戏等等。 而这些问题最核心的影响,就是孩子的学习成绩。 我曾以为,作为一名还算开明的家长,完全有能力去应对所谓的青春期,但是我忽略了,孩子进入青春期的年龄和所显现的问题都是有所差别的。 而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的发现并有所应对,这些问题就会积累,并且很容易在青春期的某一阶段彻底的爆发出来。 我承认,我还没有做好准备,也低估了青春期的“杀伤力”,所以,我经历了一段很艰难的时光。 01 我的孩子是在初二出现的一些厌学的症状。 问题无非是喜欢玩游戏、看小说,因为这些分散了孩子学习的精力。 孩子回家不写作业,晚上也经常偷偷的熬夜玩,长期这样的状态,学习成绩自然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孩子之前的学习成绩不错,一直能保持在年级的前五十,和老师同学的相处也很融洽。 我不清楚,为什么孩子突然就喜欢上了游戏,对于学习好像一下子就丧失了动力和兴趣。 起初,孩子的学习成绩只是小幅度下滑,我还在安慰自己,也许孩子只是压力太大了,给他一段时间,他调整好了就能追赶上来。 但是很快,孩子从年级前一百名掉到了年级的中游。 我终于沉不住气了,企图用强硬的态度给孩子试压,但没想到,青春期孩子的反抗和能量,已经不是我能控制的住的了。 他开始跟我对抗、跟我吼、开始一回家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 孩子的爸爸看见孩子这样,也经常责怪我,说我不会管孩子,家里的氛围好像一夕之间变了样。 夜晚,听着隔壁孩子打游戏敲击键盘的声音,我难以入睡,心里的焦虑一波接一波的涌上来。 我不知道该怎么管孩子,尝试了多次的劝说都以失败告终,我有些害怕,害怕争吵,也害怕孩子一激动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 那个时候关于青少年极端行为的新闻看的太多了,让本就处在焦虑中的我变得更加的小心翼翼,当然也变得更卑微。 也就在那个时候,我无意中接触到了默薇老师的课程,也就在那一刻,变化开始发生。 02 先放下期待,看见孩子的需求 不得不承认,即便孩子到了这个程度,我仍然放不下对孩子的期待。 我期待孩子第二天就能给恢复状态去学习; 期待孩子考试能回到年级前五十; 期待孩子能重新变回那个听话、懂事的“别人家的孩子。” 而在听完默薇老师的课程后,我开始放下期待。 在课程中,我知道了孩子现在的状态,是“心”生病了,就像身体的感冒发烧一样,是需要休息和治疗的。 而家长一心将心思放在孩子的学习上,完全是忽视了孩子作为一个人的感受和需求。 这样一个孩子生病了,还一门心思只想着孩子考高分考名校的家长,你让孩子用什么心态去对学习抱有热情和动力呢? 接受了这一点,我的焦虑有所下降。 就像身体生病需要医生治疗一样,孩子的心生病了也同样需要治疗,不同的是,在这个过程中,父母是孩子最好的疗愈师。 而这对父母的要求,首先是要保持自身能量的充足,和一些基本的知识,这样才能分析和应对孩子问题的源头,也才能做到“对症下药”。 通过学习,我慢慢感受到了孩子的压力和无助。 默薇老师在一次直播中讲过,每个人都有4个内驱力,孩子学习动力缺失,很大一部分是这几个部分出了问题。 1、力比多,即性能力。 这里的力比多,不是单纯的我们所知道的性的概念,而是泛指一切身体器官的快感,力比多是一种本能,也是一种力量,是人的心理现象发生的驱动力。 简单来说,是一个人,对于所有美好事物的追求、创造和向往的动力。 当孩子的力比多能够被看见,孩子也就能拥有动力。 2、攻击性 每个孩子从小玩游戏的时候,就都会想要赢,这其实就是攻击性带来的竞争的欲望。 当孩子在赢的过程中感到了满足和成就感的时候,孩子面对学习和工作时才能抱有热情。 3、关系的需要 这里的关系涵盖面比较广,包括和父母的关系、和同伴的关系、和老师的关系等一切和自己生活有联系的人。 当某一段关系出现问题时,与之有关的生活也会产生影响。 比如当孩子和老师产生矛盾时,一定会影响孩子在学校学习的状态。 4、自恋 每个人都是会有自恋心理,这并不是贬义词,而是作为一个个体的心理需求。 而自恋得以满足的基本就是被看见,尤其是被父母看见。 默薇老师在直播课程中讲过,满足这4个驱力的最直接的客体,就是父母。 父母作为孩子最亲密的人,如果不能够满足孩子的这几个驱力,那么孩子很有可能带着童年的匮乏和创伤进入下一个阶段的人生。 了解到这些,我才认识到在无形中,给孩子带来了怎样的伤害。 我想,孩子是不曾感受到被看见的感觉的。 当孩子兴高采烈的跟我说他考了高分的时候,我要不在忙工作,要不就是敷衍的表扬,本质还是希望他继续努力。 当孩子说想要去外面玩,或者表现出对一些事物的新奇和向往时,我也会因为工作忙,没时间而跟孩子说,让孩子把心思都放到学习上。 孩子虽然成绩好,可是每次我都会跟孩子说,要向前看,争取考到多少名。 类似的回应太多,孩子的内驱力也在一点点受损。 好在,青春期这个阶段出现的问题,并不是孩子的自暴自弃,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些问题是他自我修复的方式,同时也是留给我们父母的,用来发现和疗愈孩子创伤的最后机会。 03 每一点的改变,都是进步. 放下了焦虑,也了解了一些孩子出现问题的原因,我开始了主动的出击。 首先第一步,便是修复我们之间的关系。 虽然我们没有过太激烈的争吵,但是我也清楚,孩子是缺乏安全感的,因为他并无法感知到我们对他的爱。 他或许一直认为,我们的爱是建立在学习成绩上的,我们注重的是学习成绩,而非他本人。 这一切与我们之前的教育重点有关系,也与我们的沟通方式有关。 所以我开始尝试着无条件的接纳、满足孩子,并且适当的予以肯定、认可和分享。 这是看见孩子的几个基本的步骤。 说起来很简单,可是实践上还是问题重重。我不去评判孩子、每天也不再把学习放在嘴边,我也会问他玩的什么游戏,为什么会这么入迷。 起初,孩子还是很抵触,我知道他的防备心理还没有完全放下,只能慢慢的等。 但是渐渐的,孩子对我的态度转变了,也愿意跟我们沟通了。 孩子的爸爸总说,孩子还是这样,一点变化都没有。 但是我跟他说: 之前孩子一回家就锁门,现在会在客厅跟他聊天了; 之前孩子会玩游戏到很晚,经常耽误第二天上学,现在至少能按时睡觉; 之前孩子什么都不跟我们说,但是现在他会跟我们说出他的感受:累、压力大、没意思。 变化不是看孩子的现状和你期望之间的变化,而是在一段时间内,去看孩子现在和最初起点的变化。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感觉家里的氛围已经好了很多。 也许我还是无法改变孩子,但是我可以改变自己,让自己的接纳、包容多一些。 就像默薇老师说的,我们和孩子的关系就像双人舞,一个人的舞步变化了,一定是可以带动另一个人的变化的。 关键就在于作为父母,你是否有足够的信心和力量,去带动孩子。 现在,孩子沉迷游戏的程度已经减少了很多,我是看到了孩子身上的变化的。 下一步,希望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去补足孩子缺失的心理营养,彻底恢复孩子的学习动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