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春期的孩子怎么管

 和谐世界 2022-11-19 发布于福建

邱昌建 郑耀宗

虽然大家都知道,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但孩子青春期的变化,还是让众多父母措手不及。

之前还天天喊着“男生讨厌!”“不跟女生玩!”的孩子,怎么就悄悄地早恋了呢?

之前还追奥特曼、超级飞侠、爱莎公主的小屁孩,怎么突然就开始疯狂地追男团、女团、各路明星了呢?

之前看到妈妈就凑上来又抱又亲的黏人怪,怎么突然碰都不让碰,多说两句就发脾气、甩脸色?

还有最让家长们无法接受的是,孩子突然严肃地说:“我认真思考过了,真的不想上学了!”

这就是到青春期了。早恋、厌学、追星、脾气怪,这些都是青春期的孩子的正常表现,需要家长正确的引导和应对。为什么青春期孩子容易出现这四大问题?该如何正确引导和帮助孩子处理呢?

2020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青春之心灵,青春之少年”,其宗旨是呼吁大家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青少年群体精神心理障碍罹患率逐步上升,甚至出现一些极端的自殺等恶性事件。就以最近三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接收的住院患者来看,儿童青少年的比例在逐年攀升,由2018年的8.94%上升至2020年的16.99%,也就是说,在华西心理卫生中心,每100个住院患者中,就有17个是儿童或青少年。

现在孩子营养好,家长们不要看他们都长得人高马大就觉得是大人了,他们毕竟还是未成年人,对于身心都还没发育成熟的他们来说,在面对学习压力、人际关系、亲子关系时依然有可能会不知所措,爆发出一些问题,甚至陷入抑郁、焦虑的情绪中,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疏导,就可能发展成为心理疾病。

家长应该正视孩子在青春期出现的问题,正确理解他们的情绪出发点,才能更好地处理和应对难搞的青春期。

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有这样一个案例。

这名女生从小到大一直是“别人家的孩子”,成绩好、听话、乖巧,但高中以后,整个人发生了变化———与同学频繁发生冲突、多次考试成绩下滑、被老师批评,父母认为这一切都是她与同桌男生偷偷早恋带来的不良影响。

父母施压阻止早恋,老师也在学校里当众委婉地提醒了两人,同学们的议论让这名女生更加难以接受,失眠、神情恍惚、逃课、拒绝去学校、被父母责骂……这样的恶性循环让她不堪重负,发展成拒绝出门、拒绝沟通、拒绝进食、时哭时笑、紧张发抖等神志恍惚的状态。

这时父母才意识到,女儿可能真的病了,带到华西医院就诊后确诊为精神障碍。

在早恋这个问题上,大部分家长的反应都有些过激,事实上,我们和孩子都应该承认:爱情是美好的,它不是一种不好的东西,不该偷偷摸摸。作为家长应对的原则是要管,但管的方式方法要讲究。

家长应该这样做

首先,确定孩子早恋了,家长不要立马否定孩子的感情或是武断地制止,而是要尊重他们。孩子进入青春期,开始注意异性,这是人正常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

其次,试着跟孩子谈心,肯定爱情的美好,引导孩子说出心里话,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一旦家长走进孩子的内心,了解了他们的真实想法,就有机会让孩子们学会理性思考,在不否认恋爱的正当性与合理性的同时,给孩子分析早恋带来的弊端。要让他们知道,人生的道路取决于无数个微小岔口的抉择,要让他们大胆思考、大胆探索真正的心之所向,而不要为了一时快乐放弃真正的风景。必要时,家长也可以搜集一些青春期早恋的案例,让孩子对这件事有尽量全面的认知。

然后,分析孩子早恋的原因,是喜欢的同学很优秀,还是同学之间早恋成风的攀比和好奇,或者是因为家庭(如单亲家庭、父母关系不好)等原因,根据不同的原因寻找切入点。

最后,对于双方已经产生互动的早恋,坚持要疏不要堵原则,过度阻止极有可能给孩子带来心理问题。家长可以在征得孩子的同意后,找到早恋的同学谈一谈,采用同样的方式,引导对方发现早恋的问题,并告诉孩子们要学会对彼此负责,不做伤害对方的事情,甚至可以鼓励相互学习、共同上进。

心理咨询门诊中,家长们来咨询关于孩子厌学该咋办的也不少。有的家长发现孩子给自己留纸条,写着“我太累了,不想学了”,有的孩子找各种理由请假不去上课,更严重的是家长软硬兼施,孩子却连房门都不愿意出。

厌学,很多家长认为是问题,但从心理医生的角度来看,不仅是问题,更是个信号。对于有情绪问题的孩子,不去学校可能是他/她的一种自我保护,家长应该及时抓住这种信号,思考孩子为什么厌学。

青春期孩子厌学,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内在动力缺失,把学习当成苦差事,受长期负面情绪的影响,产生厌学的心理。

●学习目标过高,因完不成而产生厌学情绪。

●对学习的内容不感兴趣。

●家长的压力,导致孩子对学习产生恐惧。

●学校、老师教学方式的单一,可能导致孩子厌学。

●老师不当的惩罚,特别是当众惩罚,伤及孩子自尊心,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成绩好的孩子往往很要强,自尊心强,有时因为一次成绩的下滑或者考试的失误,心理承受不了,导致不愿意学习,如在这时家长不是安慰孩子,而是横加指责,就会加重孩子的厌学情绪。

家长应该这样做:

肯定孩子的苦恼,跟孩子充分沟通,让孩子的情绪得到释放,之后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学校和老师的问题。

●加强孩子对自我身份的认同

在步入青春期后,孩子不再是纯粹的“小朋友”,他们也意识到自己在长大,并在学习、生活中去思考“我是谁”,在意同学眼中自己是什么形象。但由于学业繁忙和身份定位的迷茫,加上接触到与之身心发育不匹配的诸多网络信息,使青春期的孩子们因为无法完成自我身份的认同而焦虑不安,进而用厌学的方式回避。所以,家长要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优点,真诚地鼓励和赞许,对不足之处表示理解和支持,帮助孩子完善自我身份的认同。

●学会给孩子减压

初高中阶段,学业的强度大,家长应提早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使他们能自主地区分轻重缓急,主次分明地安排自己的学习任务。家长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在有限的休息时间,帮助孩子减压。

●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家长要肯定孩子的学习能力,让孩子感到自己可以战胜学习上的一切困难,同时引导孩子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善于思考,而非被动接受知识,以此提升学习的效率。孩子在学习中有了成就感,就会有学下去的兴趣。

青春期的孩子们疯狂追星,也是令家长们困扰的问题之一。不少學生墙壁上、手机里头全是明星的海报、照片。每天还要浪费大量时间上微博打卡、发超话,耽误学习。

青少年时期追星是期待获得自我认同、寻求归属感,甚至是缓解学业压力的一种方式。当然,那种茶饭不思、学也不想上、六亲不认的盲目过度追星肯定要不得,但那毕竟是极少数的个例,这里我们就说说面对青少年最普遍的追星的行为家长该如何应对。

家长应该这样做:

●不要一味打压

家长要尊重孩子,要明白孩子崇拜偶像的核心是价值认同,是成长的必然,也是心理成长的必经之路。不要一味打压孩子的爱好,当父母试图打压孩子的“狂热”,孩子会对父母产生逆反和自我保护心理,而这种逆反和自我保护心理又会极度加强他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定位,反而会加重他的“狂热”。最好的做法是理解他们,以认同为基础,以疏导为方式。比如家长可以制定明确的规范,并和孩子达成共识,正常、合理范围内的,可以允许孩子做,超出正常范围外的则不可以做,并有理有据地告诉孩子不可以做的原因。

●适当引导和建议

家长也可以通过表达自己对追星的认可,来增强孩子对家长的信任,引导他们和父母分享自己的内心活动,以此来了解孩子崇拜偶像的内心需求。在与孩子充分交流、形成共情之后,家长再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孩子不要把爱好当成生活的全部,让孩子除保持相应爱好之外,还要有自己的学习、娱乐、社交生活。同时针对孩子的心理需求提供相应建议。

●多元化培养

针对孩子的心理需求,家长可以鼓励孩子选择合适的偶像,拓宽崇拜的范围,避免单一迷恋,比如选择科学家、运动健将、企业家等作为自己的精神偶像,同时鼓励孩子增加兴趣爱好,树立健全的人格。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如果遇到孩子追的明星“人设”倒了,应该正确地给孩子分析此类事件,树立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在生活中加强亲子关系,多沟通,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防止孩子走向歧途。

孩子进入叛逆期,突然像变了个人,一言不合就摔门扔东西,这种情况家长们需要重视。愤怒是攻击行为的一种情绪准备状态,青春期的孩子易激惹,有可能是长期精神或神经的紧绷,也有可能是遭遇了挫折、伤害等厌恶事件。

青春期的孩子出现容易激怒、脾气怪,主要有这几个原因: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情绪上通常表现为强烈的冲动性,情绪调节能力弱,自控力差,再加上身体发育导致的激素水平的变化,更易情绪化,另外,睾丸激素水平上升和5-羟色胺的缺乏,也会增强个体不良情绪的体验。

●气候、季节变化也会成为愤怒情绪的诱发因素,香烟味、空气污染、炎热等环境因素,也会导致短时的情绪变化。

●孩子遭遇了外界的攻击,引发了疼痛、受辱等不良体验,这些体验触发了孩子的愤怒情绪。

●网络、影视、媒体的影响。观看一些暴力的视频可能会让孩子释放敌意,如在观看一则有关儿童受害者的社会新闻后,孩子可能会对他人的行为做出更富有敌意的解释。

家长应该这样做:

●梳理刺激源

找到孩子情绪变化的原因,逐个解决孩子可能面临的困境,如果是外界伤害,家长要尽己所能地支持孩子,协助孩子应对可能遇到的问题。

●态度探讨法

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去推理他们接收到的信息,让孩子学会用批判性思维思考问题,遇到问题不要情绪化,要分析因果,观察利弊,控制偏执倾向。在这个过程里,家长要避免挑起亲子间的战火,更不要惩罚、质疑孩子,而是尊重他们,引导他们去思考客观现实。

●制止攻击行为

愤怒往往会引发一系列攻击行为,攻击行为包括外向攻击和内向攻击,家长可以多带孩子外出游玩,避免他反复体验愤怒情绪,杜绝刺激源,让孩子的身心都忙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自己也要做好表率,给孩子做一个情绪平稳的榜样。需要注意的是,有时孩子青春期这个年龄段,妈妈们可能刚好进入更年期,常常也会情绪失控,所以这个时候需要情绪更稳定的家长,比如爸爸更多地参与孩子的教育。

●教会孩子自控

家长要有策略地培养孩子的法律意识,让孩子知道公民在年满14周岁后,在民事法律方面虽没有特别的法律意义,但在刑事法律方面具有标志性意义。已满14周岁但不满16周岁的孩子处于“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如果因为情绪管理问题做出过激行为,需要负刑事责任。

编辑/孙蓓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