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龙 | 心灵的风景:水彩创作自述(下)

 归一guiyi 2023-09-09

图片


媒材、心灵体验、人文价值,构成我水彩创作三个必不可缺的元素。媒材是我心灵体验得以呈现的物质载体,心灵体验是对物像人文价值的思考,而人文价值又被媒材赋予图像新貌。未来我努力的方向,是将三者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创作出更多媒材与视觉融合化的水彩空间。
封面图:画家赵龙 陕北写生现场
 

心灵的风景:水彩创作自述(上)

心灵的风景:水彩创作自述(下)

文/赵龙 哈尔滨师范大学 教授


历史感的重塑

如果说以上关于人文、生命景象的思考是一种心灵的慰藉与寄托,那么另一种历史自然景观则是一种心灵的震撼。特别是当你知道这里曾经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集体记忆,这更会长久冲击你的内在感知。这个给我震撼的地方便是陕西麻黄梁镇。2020年8月,我带领几名研究生,来到了黄土文化的发源地——陕西省榆林市东北部的麻黄梁镇。尽管对陕北浑厚粗犷的风景早有耳闻,但在亲身走进麻黄梁,看到千沟万壑、纵横交错的黄土地貌,还是被这里独特的历史风情以及雄浑苍茫的山川地貌所震惊。如果你在城市待久了,会失去对“荒凉”的准确认知。当黄土梁、黄土峁、黄土桥、黄土柱等黄土高原地貌十分具体地闯入你的眼帘,这种沟壑地质奇观带来的只能是“荒凉”。然而,当你将它与人类几千年的生居史联系在一起的时候,这种“荒凉”便带有了温度,使人久久难以释怀。这里雨水冲刷与风化造成地表的千沟万壑,不是仅仅用自然界的千姿百态的审美形式所能概括的。它像极了一位老人满脸的皱纹,这是时间的流淌,也是历史的遗留。你可以去欢呼泰山日出的雄浑壮丽,也可以赞叹桂林山水的温润秀美。但在这里,你心灵感受到的是一种静谧的历史厚重之美。这种感觉穿越层层迷雾而来,它告诉你在这片黄土生活的人,他们在这种环境劳作、生养。他们朴实真挚的品格深深的感动了我。正是在这种心灵感知下,我创作了“陕西系列”。它不仅是我创作生涯中的一次契机,更是我生命体验的一次升华。


图片
《陕北-67》,150x400cm,纸上水彩,2023年

图片
《麻黄梁记忆-3》,75x204cm,纸上水彩,2021年

图片
《麻黄梁记忆-11》,75x204cm,纸上水彩,2021年

图片
《麻黄梁记忆-7》,75x204cm,纸上水彩,2021年


“陕北系列”说是对我的精神的锤炼也不过分。我先后四次来到陕北写生,我喜欢住窑洞,白天画画,傍晚就在院子里喝茶、聊天,体验着“原生态”的生活方式。陕北地区昼夜温差大,入夜的麻黄梁温度很低。荒凉的黄土高原,真是“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站在这片黑黢黢、寂静无声的黄土上,仰望星空,那个时候最想听的就是正宗的陕北“信天游”了。麻黄梁的白天不同于夜晚的慷慨悲凉,它的蓬勃生机根植于陕北这片历史积淀丰厚的土地。平缓辽阔、一目十里,漫天的黄沙土塬。山梁上生长着稀稀疏疏的树木,在阳光的晖映下,植被变得黝黑、肃穆。陕北大地独有的山岭纵横、沟壑交错的地貌,蕴含着丰富的绘画元素,正是这种“如画性”,激发着我们对这片土地的创作热情。“陕北系列”着重表现黄土塬的奇崛与厚重,包括《麻黄梁记忆》《陕北》和《陕北记忆》三个部分。其中《麻黄梁记忆》表现了麻黄梁全景式的概貌,我把它置于一种恢弘的宇宙氛围中,通过相近色相的堆叠,展现时间深处的黄土高原。而《陕北》更为关注陕西地貌的细节,以一种拉近的镜头感,表现陕北高原的凝固感。为此,我选择了黑、褐为主的色调,将陕北因长时间雨、风侵蚀却被草木、人不断塑造的地表,以铸铁般的沟壑、灰黑的树木以及褐黄的大地描绘出来。《陕北记忆》则更趋向于抽象形态的描写,它在色彩上不再局限于黑、褐,而是对黑、褐的借用与发挥,相较于《陕北》部分的斑驳陆离,更为追求一体感与装饰性,凸显风景的时间脉动。


图片
《陕北-65》,74x57cm,纸上水彩,2023年

图片
《陕北-60》,55x75cm,纸上水彩,2021年

图片
《陕北-48》,75x105cm,纸上水彩,2021年


不管是《麻黄梁记忆》还是《陕北》和《陕北记忆》,“陕北系列”都是一种被简化与重塑的风景。它意在表达时间深处的历史记忆,突出风景背后的时间厚度以及这种厚度对个体心灵造成的冲击。陕北,这里既掩藏着历史的烟尘,又连接着现实的世界。正是这片沟沟壑壑的黄土地,沁浸着祖祖辈辈的安抚与惆怅,承载着他们对生活的期许,这方厚土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如今的麻黄梁,不再困守于苦难的黄土高原,如今的陕北也正焕发着新的生机与希望。


图片
《陕北-25》,74x57cm,纸上水彩,2020年

图片
《陕北-20》,75x102cm,纸上水彩,2021年


从人文系列到历史系列,我的水彩创作一直注重“现场感”的表达,重视写生,侧重个体生命体验,尤其是当心灵与风景产生了情感共鸣和时空交接,我会在无意识地去重构关于风景的形态与面貌。在我看来,风景的纯粹审美属性只是短暂的,而隐藏在风景背后的精神价值则更具表现力。现当代的艺术生态中,一直在强调表现自我,而只有将自我置于人文与历史价值之中,才能对抗创作的平庸与无聊。同时,艺术家应该勇于面对图像化越演愈烈的现状,图像的同质化也会带来视觉上的麻木,而艺术材料恰能弥补这种图像呈现的不足,给视觉带来“新奇”,因此创作者最不应被轻视的艺术的“物质性”。媒材、心灵体验、人文价值,构成我水彩创作三个必不可缺的元素。媒材是我心灵体验得以呈现的物质载体,心灵体验是对物像人文价值的思考,而人文价值又被媒材赋予图像新貌。未来我努力的方向,是将三者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创作出更多媒材与视觉融合化的水彩空间。


图片

赵龙,博士研究生导师 、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术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