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政治家与诗人的不同视界:经典诗词300首之020:王安石登飞来峰

 兰亭书道 2023-09-09

《登飞来峰》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作者登上飞来峰的塔顶,俯瞰周围景色之际,以高屋建瓴的视角,巧妙地描绘了旭日东升的景象,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鸣见日升。飞来峰顶,有一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作者虚拟出一幅于高塔之巅,看朝阳冉冉升起的画面,隐喻了诗人的朝气蓬勃,以及对前途充满信心,对未来寄予厚望的踌躇满志。这一句,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如果说前两句是叙事,是铺垫,那么这后两句就是议论,是对主题的升华。”不畏“,无惧的意思;”浮云蔽日“,表面上是说云层遮住了阳光,这里其实是演用了”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的典故,暗指政治斗争中的敌对势力。

行文至此,我们不禁想起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或者是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没错,这三位诗家的名句,都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以不同形式来表达“站得高看得远”的哲理。但是如果从情境、逻辑上来分析,王安石的句子,语序应该是“只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才会不畏浮云遮望眼”才对,这里其实是一种“倒装”。大概类似于“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之类,本来应该是“浣女归”、“渔舟下”的顺序才合符常理。倒装在古诗文中并不少见,一般都是为了兼顾韵脚和平仄,从而刻意改变语序的一种手法。如果说王之涣和苏轼表现更多的是诗人情怀,而王安石,则更侧重于政治家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的视野:只有你的认知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才不会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

政治家与诗人的不同视界:经典诗词300首之020:王安石登飞来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