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歌鉴赏修辞专练一

 阅读美丽星空 2023-09-10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得卢衡州书因以诗寄
柳宗元
临蒸①且莫叹炎方,为报秋来雁几行。
林邑②东回山似戟,牂牁③南下水如汤。
蒹葭浙沥含秋雾,橘柚玲珑透夕阳。
非是白蘋洲畔客④,还将远意问潇湘。
注:①临蒸:衡阳旧名。②林邑:古地名,在今越南境内。③牂牁(zāngkē):即牂牁江,流经广西,至广州入海。④白蘋洲畔客:指南朝诗人柳恽,贬吴兴太守后,作《江南曲》云:“汀洲采白蘋,日暖江南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句点出卢衡州在来信中表示衡阳气候过于炎热,他对这个地方难以忍受。
B.颔联使用比喻的修辞写出林邑山势的曲折、高耸,牂牁水的滚烫,突出了环境的恶劣。
C.淅沥芦苇含着秋雾,玲珑橘柚透着夕阳的色泽,形象地描绘了作者所在地的美好景色。
D.全诗用一“报”-“问”绾合起来,体现了作者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上的技巧。
16.这是一首劝慰诗。请结合全诗,简析诗人是从哪些方面劝慰友人的。(6分)
答案】15.C(“作者所在地”错误,应是“衡阳”)
16.①衡阳是秋来雁至的地方,可借雁寄语传递友情;②拿柳州与衡阳对比,柳州环境更恶劣,衡阳尚有美好的景色;③借用典故,以被贬的刘恽来宽慰劝勉友人。(每点2分,共6分)
二、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红梅花得“红”字
·曹雪芹
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喜笑东风。
魂飞庾岭春难辨,霞隔罗浮梦未通。
绿萼添妆融宝炬,缟仙扶醉跨残虹。
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他冰雪中。
早梅
·李公明
东风才有又西风,群木山中叶叶空。
只有梅花吹不尽,依然新白抱新红。
14.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曹诗颈联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出了梅花的美好姿态。
B. 李诗“东风”“西风”包含了气温变化,以“才”“又”表现变化之快。
C. 李诗以山中群木的叶落衬托梅花“吹不尽”,表现了梅花的美好姿态。
D. 曹诗和李诗均写梅花,两首诗都赞美了梅花在寒冬腊月凛然绽放的形象。
15. 这两首诗中,作者借梅花抒发的情感有相同之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4. D 15. 相同点:两诗中都抒发了作者对梅花坚守高洁、顽强坚韧的品格的赞美之情。曹诗以“桃末芳菲香来红”“冲寒”体现挫折的处境,以“笑东风”“春难辨”“由他冰雪中”抒发顽强坚韧,高风劲节的情感;李诗以“群木”的“叶叶空”来体现凄寒的环境,以梅花“吹本尽”“新白抱新红”来抒发诗人对梅花坚守自我、高洁坚韧的品质的赞美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两首诗赞美了梅花在寒冬腊月凛然绽放的形象”错误,由“冲寒”“由他冰雪中”可以看出曹诗写梅花在寒冬腊月绽放,但由“早梅”“西风”“群木山中叶叶空”等可以看出李诗写的是梅花在秋末冬初绽放。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1)曹诗,首联写桃李还没有开花,没有芳香,红梅却冲寒迎东风而笑。用“桃末芳菲香来红”“冲寒”体现红梅处境艰难,但依然具有卓尔不群、顽强坚韧的高贵品格。
颔联,前句写红梅若移向庾岭,其景色就与春天很难区别了;后句化用隋代赵师雄游罗浮山梦见梅花化为“淡妆素服”的美人与之欢宴歌舞的故事。用“霞”喻花红,用“隔”“未通”表明所咏的红梅与之不同,抒发了对红梅高洁品行的赞美。
颈联,描写红梅似燃着红烛、添加了红妆的萼绿仙子,又如喝醉了酒在跨过赤虹的白衣仙女。表现了红梅的美丽妖娆。
尾联,写红梅花色美丽,不同寻常的,任由它在冰雪中浓浓淡淡地绽放。
总之,作者以“笑东风”“春难辨”“由他冰雪中”抒发顽强坚韧,高风劲节的情感;
2)李诗一二句,写春天刚过又到了秋天,山中的树木都落光了叶子。诗人以“群木”的“叶叶空”来体现梅花所处环境的凄寒。
三四句,写在秋末冬初的凄寒季节,只有梅花不被秋风吹落,红梅白梅依然绽放着。诗人以梅花“吹不尽”“新白抱新红”来抒发对梅花坚守自我、高洁坚韧的赞美之情。
综上分析,这两首咏梅诗都抒发了对梅花坚守高洁、顽强坚韧的品性的赞美之情。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得卢衡州书因以诗寄
柳宗元
临蒸①且莫叹炎方,为报秋来雁几行。
林邑②东回山似戟,牂牁③南下水如汤。
蒹葭浙沥含秋雾,橘柚玲珑透夕阳。
非是白蘋洲畔客④,还将远意问潇湘。
注:①临蒸:衡阳旧名。②林邑:古地名,在今越南境内。③牂牁(zāngkē):即牂牁江,流经广西,至广州入海。④白蘋洲畔客:指南朝诗人柳恽,贬吴兴太守后,作《江南曲》云:“汀洲采白蘋,日暖江南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句点出卢衡州在来信中表示衡阳气候过于炎热,他对这个地方难以忍受。
B.颔联使用比喻的修辞写出林邑山势的曲折、高耸,牂牁水的滚烫,突出了环境的恶劣。
C.淅沥芦苇含着秋雾,玲珑橘柚透着夕阳的色泽,形象地描绘了作者所在地的美好景色。
D.全诗用一“报”-“问”绾合起来,体现了作者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上的技巧。
16.这是一首劝慰诗。请结合全诗,简析诗人是从哪些方面劝慰友人的。(6分)
答案】15.C(“作者所在地”错误,应是“衡阳”)
16.①衡阳是秋来雁至的地方,可借雁寄语传递友情;②拿柳州与衡阳对比,柳州环境更恶劣,衡阳尚有美好的景色;③借用典故,以被贬的刘恽来宽慰劝勉友人。(每点2分,共6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水调歌头·和庞佑父
张孝祥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剩喜燃犀处②,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③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淝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注】①张孝祥:南宋著名词人。当时作者知抚州(旧属楚国),不能亲自参战。喜闻好友虞允文在采石矶大败金兵,即赋此词。②燃犀处:晋温峤平乱还,至采石矶,传说其下多怪物,燃犀照之。怪物指金兵。相传犀角燃之可照妖。③香囊:谢玄,东晋淝水之战打败苻坚的大将之一,年少时爱戴紫色香囊。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风约楚云留”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交代了词人当时不能参加抗金战斗的原因。
B.“关塞如今风景”,如今边塞的情况和原来大不一样了,侵略的战尘被雪洗殆尽。
C.“剪烛看吴钩”与辛弃疾“把吴钩看了”都表达了词人报国无路的愤激与不满。
D.本词内容非常丰富,舒卷自如,构成统一的意境,表达了词人高昂的爱国激情。
16.借用典故是本词的特色。下列对词中典故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剩喜燃犀处,骇浪与天浮”,指晋军在采石矶燃起犀角,江水掀起冲天波浪。
B.“周与谢,富春秋”,词人想起周瑜、谢玄两位英雄,他们年纪虽大却战功卓著。
C.“勋业故优游”与苏轼赞周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一句意味是相同的。
D.“赤壁矶头落照,淝水桥边衰草”,用衰败惨淡的景物含蓄地表达了今昔对比。
答案】15.C16.B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都表达了……”错。词人通过“剪烛看吴钩”这一典型的细节描写,抒发了自己杀敌建功的迫切愿望和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把吴钩看了”表达了作者渴望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也抒发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激与不满,及一片赤诚无人理解的悲哀。所以,“剪烛看吴钩”与辛弃疾“把吴钩看了”表达的感情不同。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的能力。
B.“年纪虽大”错,应为“年轻”。“周与谢,富春秋”意思是,三国的周瑜和东晋的小谢,年轻力壮谱写春秋。
故选B。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寒食假中作
宋祁
九门烟树蔽春廛①,小雨初睛泼火前②。
草色引开盘马地,箫声催暖卖饧③天。
萦丝早絮轻无著,弄袖和风细可怜。
鳌署④侍臣贪出沐⑤,珉麋珠馅愧颁宣。
[注]①廛:房屋。②火前:谓寒食节禁火之前。③饧:用麦芽之类熬成的糖稀。④鳌署:翰林院。宋祁当时为翰林学士。⑤出沐:官吏归家休息。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天子所居之地有九门,九门常指京城,首句写寨食节京城中云烟缭绕着树木,笼罩着千家万户。
B.次句一反寒食诗中凄风苦雨的传统意境,写雨后初晴的特定环境,为下文描绘春景作了铺垫。
C.颈联写春日的柳絮在空中轻扬,拂袖的和风细微温存,诗人不禁产生伤春悼时之感。
D.尾联照应诗歌题目,写寒食休假,自己接受皇帝颁赐的美食,深受皇恩,又感觉受之有愧。
2.“草色引开盘马地,箫声催暖卖饧天”两句被历代诗家称赞,请从表达技巧角度简要赏析。
【答案】
1.C
2.①视听结合。盘马地上的野草在春雨之后茁壮生长,一片绿色,此为视觉景象;卖饧糖的人以箫声招揽顾客,此为听觉景象。视听结合写出寒食假期户外热闹的场景。②比拟。“引开”赋予静景以动态,写春草向远方蔓生,似乎带领马儿扩展地盘;“催暖”生动地写出了箫声催使暖春到来,人们心中充满融融暖意。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C项,“伤春悼时之感”错误,应是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
故选C。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具体考查诗歌的炼句能力。
颔联“草色引开盘马地,箫声催暖卖饧天”意思是春日的小草在一场春雨之后茁壮的生长,似乎在引导马儿向远方驰骋;春日和暖,似乎是卖饧糖人的箫声催使暖春的到来。
本联,“草色”是诗人视线所及,“箫声”是诗人耳力所闻,诗人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描绘出了一幅绿草成荫、和风送暖的大好春光以及寒食假期户外热闹的场景。
同时,本联还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引开”与“催暖”两句均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小草以及箫声以生命力,春草茂盛,似乎是为了带领马儿奔腾;而和暖融融的春季感受似乎是由箫声带来。本联赋予静景以动态,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春光的美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