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云华 | 红帮熨斗与中国传统熨斗之比较研究

 恶猪王520 2023-09-10

红帮熨斗即“红帮裁缝”所用熨斗,“红帮”为“西帮”、“番帮”之意,红帮裁缝是缝制西式服装的裁缝群体,红帮熨斗实指西式熨斗,为中国近代西风东渐的典型舶来物,它的形制与设计原理与中国传统熨斗存在本质区别,由此反映出截然不同的中西方文化特征。熨斗是容易被忽视的小器物,从中西方文化的角度进行比较研究,较为鲜见。本文应用比较的研究方法,图式分析结合历史文献,从红帮熨斗与中国传统熨斗的造型结构、使用功能两个方面进行深入挖掘,得出相关研究结论,以为学术研究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借鉴。

一、造型结构比较

    红帮熨斗与中国传统熨斗差异甚远,若仅从外观造型比较,难以判断两者同为“熨斗”。究其原因,主要由于中西方传统服饰的衣物材质、熨烫方法等存在巨大差异,导致熨烫工具在造型结构方面完全不同。论文抓住斗柄、斗身主要造型特点,对熨斗结构进行逐一解构分析。

1、斗柄造型

斗柄是熨斗与人手发生作用力的直接接触部位,红帮熨斗与中国传统熨斗的手柄一个在上、一个于侧,这就决定了人手作用于工具不同的力度大小与方向。

(1)红帮斗柄——向下按压设计方式

红帮熨斗的斗柄位于斗身的正上方,手作用于斗柄的力可以直接向下按压,并由此推动熨斗前行;在熨斗静止时,手臂可以通过斗柄将整个上半身的力量全部作用于熨斗与面料的接触面,由此对熨烫面料产生较大压力。根据红帮老裁缝口述,红帮熨斗的斗柄可以向下产生近10公斤的压力,这样的压力需要与之相匹配的受力物,西方厚重的羊毛织物正是熨斗手柄设计于上方的的重要因素。

红帮裁缝制作西服所用的材料,如哔叽呢、华达呢等,都是用羊毛织成,具有耐温耐压的性能,“还有一种厚呢,质地厚而硬,需要很重的烙铁,用力向下按压,并且要保持一定的按压时间,这样才能把衣服的边角压平,这就是压烫法。”由红帮老裁缝的这段话可知,在西服的制作过程中,不但需要熨斗前行,还要向下施压,压烫是一道必不可少的熨烫程序,斗柄位于斗身上方乃是最佳设计方案。

红帮熨斗斗柄与斗身的衔接方式及其造型特征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类:一是与斗身直接相连的简单圆弧造型,如图1。这类造型主要用于简易的实心烙铁上面,其弧度与拳头的弧线基本一致,由于弧形向下弯曲的需求,斗柄弧线比拳头略长,平均16厘米左右,斗柄与斗身的距离大概略宽于半个拳头宽度,平均7厘米左右;二是以两个支点与斗身相连的方形造型,如图2。这类造型主要用于带烟道的空心熨斗上,把柄前端与高耸的烟道相连,而烟道又与斗身连接。粗烟道与尾部竖起的细铁棍作用相同,对斗柄起到支撑作用,具有排烟与支撑的双重功能,设计巧妙。斗柄采用梭形木头材质,起到舒适与隔热的效果,长度与一个拳头长度基本一致,大约13厘米,高度与圆弧造型基本相同,7厘米左右,即手握斗柄后,手指与熨斗相距2—3厘米左右。三是以一个支面与斗身相连的半月造型,如图3。这类造型主要用于不带烟道的空心熨斗上,由于没有高耸烟道的支撑结构,斗柄成为独立的半月造型,手握处为13厘米左右的横柄,有木质或铁质,并以凹槽增加摩擦力,下面半弧与斗身有一个切面,同样遵循人体工程学原理,切面距离斗柄也是7厘米左右。由于斗柄与斗身为两个独立结构,因此两者不是一体铸造,而是借助铆钉固定。铆钉的连接方式通常两种,一种是半月形切点下再连接一个小切面,小切面与斗身以左右两颗铆钉固定,如图4;另一种是将半月形的切点延伸为一个切面,直接安装铆钉与斗身相连,如图5。相比之下,第一种造型更显精巧,第二种工艺相对简单,可以按照设计风格和材料成本选择其一。

图片

图片

(2)传统斗柄——平行移动设计方式

中国传统熨斗的斗柄设计在斗身的侧旁,侧边手柄位置使力的方向难以形成直接向下的压力,而是形成顺手柄方向的推力。手柄推力的作用主要为产生熨斗运动与位移,并非借助力的大小实现织物平整,织物需要依靠斗身内的热量达到平整效果。

东汉许慎《说文》曰:“熨,持火申缯也。一曰火斗。”由“熨”字的造字结构与内涵可知,它与火密切相关,熨字可以理解为持“火”将丝织物展平,还可以用“火斗”代之,可见中国传统熨斗熨烫织物主要是借助火的温度,力度的作用微乎其微。中西方织物材质的性能存在巨大差异,中国传统高档纺织品丝绸,质地轻薄,同为动物纤维的西方传统面料羊毛,其纤维直径是蚕丝直径的3—6倍,所纺织的出的面料厚重,耐压与耐磨性远超过的丝绸,熨斗自然不能在娇贵丝绸面料上施加较大压力。但丝绸的耐热性能较好,可以达到150的热熔点,因此中国传统熨斗手柄的功能是推动熨斗移动迅速传递热量,手柄设计在侧边位置不但有利于熨斗运动,还有效控制手的压力作用,防止丝绸面料的损伤。再从熨烫方式分析,古人熨烫丝绸面料的方式与今人不同,他们不是将面料放置在桌子等实物上进行熨烫,而是两人各持面料两端,另一人手持熨斗熨烫悬空的面料,见图6,这是当时熨烫轻薄、易皱的大面积蚕丝材质的最佳方式,而这种悬空式的熨烫方式更无法承受较大压力作用,熨斗手柄设计在斗身侧边乃是最佳设计方案。

图片

图6

中国传统熨斗的手柄整体造型较简单,基本呈易于手握的长条状, 在不同时期其造型特点略有不同。熨斗在汉朝时期才真正成为熨烫衣物的工具,据《古器评·汉熨斗》记载:“或曰刁斗,非也。刁斗受一斗,昼炊饮食,夜持以行,如鋗锅而无缘,此器颇与今之所谓熨斗者无异,盖伸帛之器耳,故以熨斗名之。”根据宋人张抡的这段记载,汉代的这件铜器应该不是古代军中煮饭用的“刁斗”,而是与宋时的熨斗一样,因此断定它为熨烫绢帛的器物,说明熨斗在汉朝已成为宫廷或贵族的日常用品。汉代熨斗的手柄是实心,多为半圆形或三角形横截面的棱柱,整体造型细而长,长度一般比一个拳头略长,长度20厘米。对于细长的实心手柄,棱柱可以加大手指与手柄的接触面,并增加手握的摩擦力,比圆柱手柄更为科学合理。汉代熨斗手柄与斗身多为水平的连接方式,呈180度,斗柄与斗身浑然一体,铸造工艺相对简易。到了东汉后期,装饰逐渐丰富,有的熨斗还配有一个座架,熨斗架起的方式就是通过斗柄穿于座架孔中,以彰显主人的显赫家世和尊贵的身份地位,如图7;有的熨斗在斗柄尾端铸造龙头,图8中的斗柄尾部设计为龙头形状,采用镂空手法,上面牙齿及鼻孔清晰可见,长柄中央刻有铭文,4字阳文篆书“长宜子孙”,清晰可辨,斗柄与斗身的连接处,为一猛兽张口咬住斗身,设计巧妙,浑然天成,如图9。

图片

相对于汉代,唐代熨斗手柄有两大改进,一是手柄造型变化,由细棱柱变为扁平的宽长条,这个造型加大手指与手柄的接触面,更易于手握,且工艺简单,重量也相对减轻;二是手柄与斗身连接的角度变化,由水平的180°变为向上倾斜的30°~45°左右,这个倾斜度的变化更符合人体工学原理,手柄与人手臂形成的角度更舒适合理,如图10。宋朝出现的空心短柄熨斗,相对于之前的手柄结构发生了重大改进,如图11。空心手柄的分体式结构,可以嵌入木制手柄,不但起到隔热效果,而且减轻自身重量。由于青铜或铁材质的手柄无法加工太粗,否则会沉重笨拙,而空心结构实现了手柄加粗的设计,大大提升了手柄的舒适度,因此这个结构设计对于中国传统熨斗的形制变化具有里程碑意义。由于木制手柄良好的隔热效果,手柄的长度也随之变短,基本满足一个拳头的长度即可。明清时期的熨斗基本沿袭这个造型结构,有些熨斗的斗柄与斗身衔接处增加龙纹等装饰纹样,整个斗柄造型也更加粗实有力,但在结构上没有本质变化,说明传统熨斗的形制发展已进入成熟阶段,如图12。

图片

纵观中国传统熨斗,其斗柄的变化主要是由细到粗、由长到短、由水平到倾斜、由一体到分离、由金属到木质,但这些细节结构变化并未改变斗柄直条状的基本形制;横向比较红帮熨斗,由于两者斗柄方位不同,红帮熨斗环状、半月、方形等构成的面状结构与其线型结构具有本质区别。

2、斗身造型

(1)红帮熨斗——运动方向明确、排烟系统完备的斗身设计

红帮熨斗的底部为三角形,三角形具有指引明确方向的作用。锐角比直角和钝角的方向性更强,如图为红帮熨斗的底部形状,头部的锐角为30左右,指引熨斗的运动方向;后面两个角基本呈90度,直角设计可以保证熨斗后部的较大容量。

斗身与底部自然连接,空心斗身内主要放置木炭,燃烧木炭所需的通气系统是斗身设计重点。通气系统设计可以归纳为两种方式,一种是管道设计,另一种是气孔设计。首先管道设计方式,这种熨斗在民国时期被称为为“夜壶熨斗”,管道造型形似中国的“夜壶”,所以被形象而诙谐的冠以此名。斗身的结构较复杂,有盖、打气孔、管道、通风孔几部分组成,顶盖的手柄装置可以控制它的开合,为方便在斗身内放炭、取炭灰而设,如图13;打气孔在斗身后部,孔长约3.5厘米左右,如图14,孔外有小门,若要加旺炭火,将小门打开,用鼓风箱对准小孔吹风,如图15,等炭火加旺,熨斗的热量充足后,将小门关闭,不让炭灰散出;通风孔主要为了让斗内封闭的炭火与外界通风,源源不断的氧气可以通过管道进入斗身内,保持炭火的燃烧。烟孔的方向有三种,第一种是朝天方向,第二种是朝向斗身的一侧,第三种是与熨斗的前行方向保持一致。三种烟孔方向都可实现空气的流通,但第一种烟孔朝天的方向,炭火燃烧的热气直冲向上,热气冲向面部会产生不舒适感;第二种烟孔侧向一旁,整体线条的视觉效果不够流畅;第三种与熨斗的前行方向保持一致,不但整体线条流畅,并且在熨斗前行过程中,更有利于空气进入斗身内,功能效果也最佳,因此这种造型的熨斗最为常见。

图片

气孔式熨斗没有通风管道装置,主要通过斗身的气孔,使空气进入斗身,保持木炭燃烧。通风孔的设计通常采用上、下两层,上层主要通过犬牙式的斗盖实现通风,当斗盖与斗身闭合后,盖子下面的犬牙锯齿仍可透风;下层则主要通过斗身下端的镂空气孔通气,气孔的设计方式有多种,如圆形孔或月牙形孔等,一般圆形孔小但数量多,排列紧密,如图16;月牙孔比圆孔形状大,但数量相对少,如图17,从理论而言,小而密与大而疏的孔形设计,空气的总体摄入量应该一样,但细密均匀的小孔对于内部的炭接受氧气更为均匀,也会防止炭灰从孔中散出,因此小圆孔的设计方式更为常见。上层斗盖形成的空隙与下层斗身的小孔,形成上下流动的空气。

图片

气孔式熨斗的斗身最明显特征是前端有一个动物造型,在西方有羊或鸡,传入中国成为红帮熨斗后,多见鸡的造型,却鲜见于羊的造型,分析其原因,应该是农耕民族对鸡的感情远胜于草原上的羊,鸡还与“吉”谐音,有吉祥、光明、奋斗的寓意。这个动物造型不只具有装饰审美与寓意作用,它还有重要的实用功能。它是开启斗盖的一个机关,可以通过旋转带动下面的卡扣,控制斗盖的开合,是集装饰与功能设计的佳作。

(2)传统熨斗——循环运动、碗口排烟的斗身设计

中国传统熨斗的斗底基本为圆形,与三角形不同,圆形不具有指引方向的性能,它是循环往复的运动形态。古人在熨烫较长的丝织物时,手持熨斗的运动轨迹基本为左右循环,没有明确方向性,因此圆形斗底更适合中国古人的熨烫方式。

中国传统熨斗的斗身基本保持碗状造型,与红帮熨斗相比,它的结构相对比较简单,木炭和空气的接触方式,直接通过向上敞开的碗口。虽然碗状造型的基本形制没有变化,但随朝代变更,其造型也略有不同。汉代时的熨斗,口沿外折,一般装饰有几何纹样,斗身腹部较浅,腹部与底部的连线弧度较大;到了唐朝,熨斗造型变化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斗腹加深,木炭的容纳量加大;二是腹部与底部的连线弧度变小,趋于平底,熨斗熨烫面积更大,效率更高;三是手柄上方的斗身处增加宝相花装饰造型,这个装饰不仅使斗身整体造型更加精美,还起到重要的护挡作用,以防燃烧的炭火溅出烫伤手。唐朝宝相花装饰具有深远影响意义,宋元时期护挡延伸出各种造型,并与斗身融为一体,采用一体化铸造方法;明清时期,斗身固定为手柄一端上沿稍高的基本造型,由此演化为一体成形的各种造型,装饰的意义逐步退化,主要保留其实用功能,见图18。

图片

中国传统熨斗的斗身变化趋势是,斗深逐渐加深,斗底逐步加大,曲线由弧变直,口沿由平到斜,护裆实用功能加大,由于护裆造型的出现,口沿的外折结构消失。斗身的的装饰纹样日趋世俗化,内容题材也更加丰富,由以宫廷为主的龙纹到民间灵动的花草鱼虫、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色和社会市俗生活情景。

二、使用功能比较

1、红帮熨斗——功能深度的挖掘

红帮熨斗主要用于衣物熨烫,它的造型特点易于手握斗柄,可做出不同手法与力度的熨烫,因此它的功能不会向横向广度扩展,主要是深度方面的挖掘。熨烫方法可分为分烫法、归拔法等等。

(1)分烫法

分烫”又称“分缝”,是将缉合的平缝缝头分开的熨烫手法,它可使衣服表面的缝线顺直。根据衣服不同部位的缝线要求,可分为平分烫、伸分烫和缩分烫,如西服的背缝、摆缝一般要求缝线分烫的平整即可,用平分烫;袖底缝要求缝线分烫的伸展些,使之符合胳膊的弯势,用伸分烫;肩缝要求缝线烫的收缩些,以免肩线拉长,不符合肩部造型,用缩分烫。

分烫时,右手持熨斗,稍提熨斗尖,以利于熨斗前行,左手拇指、食指、中指配合将缝份拨开,熨斗尖逐渐跟进左手;伸分烫时,左手捏住缝头外端一侧,向外拉紧衣缝,熨斗边压住缝线边向前移动;缩分烫时,先用左手食指、拇指将缝份分开,当熨斗尖前行时,左手食指稍向熨斗尖处推送面料,使缝线缩拢。

西服上还有些部位要同时运用伸分烫和缩分烫,如胸省的熨烫。胸省的熨烫要分为三个部分:中间部分、前端和后端部分。胸省中段要与腰部的凹面相服帖,因此要拔开,用伸分烫法,分烫时左手的食指与中指将省道缝拉伸,参见图19;省道中段被拉伸后,又要保持省道的总长不能变长,因此省道两端又要归缩,用缩分烫法,左手的食指与中指做向前推送的动作,参见图20。红帮裁缝将这种处理同一条缝线而运用不同方法的熨烫方式称为“三紧三宽”,意思就是即使是同一条线也不能用同样的熨烫方式对待,要将之分段分别处理,有些地方“拉紧”,有些地方“宽松”,这样才能与人体相符。分烫胸省时还要注意熨斗底部的用力部位不能过于集中在熨斗尖部,而是整个熨斗的前小半部分,因为熨烫省道的力面较大,省尖才能熨烫平服,不发生翘起现象。

图片

(2)归拔法

推、归、拔是通过适当改变织物纤维的伸缩度、经纬组织的密度和丝缕的排列方向,对衣料进行热塑变型,使之适合人体形态特点及人体活动要求的熨烫工艺,它的熟练运用最能体现“烫功”的功底。

  “归”就是归拢,是把织物的丝缕按预定要求挤拢归缩在一起并加以定型的手法,用于人体凸起曲面所对应的衣片部分,如胸部、臀部。“拔”就是拔开,正好与“归”相反,是把织物丝缕按预定要求伸烫拔开加以定型的手法,用于人体凹面所对应的衣片部分,如腰部和里袖缝。而“推”是实现面料归、拔变形目的的辅助动作,因此推、归、拔又简称“归、拔”工艺。

“归、拔”工艺能达到预期的熨烫效果,主要靠左右手的熨烫手法。首先要确定归拔的弯曲聚点,如衣料底边O 1为归烫的弯曲聚点,箭头表示熨烫方向,熨斗从远离底边处逐渐向O 1归烫,参见图23。手法由轻而重,同时注意右手对熨斗底部用力位置的控制,熨斗底要在外侧偏后部分用力,因为外侧用力有利于熨斗将布料向上推移,把底边的布料归向O 1对应的上方部分,而用力偏向后主要是为了避免熨斗尖滞住布料,影响熨斗前行。在熨烫过程中,左手要为实现熨烫效果做辅助配合动作,左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同时在O 1处向上轻推,将布量推向上方,参见图21。经过归烫后,面料的形状发生了变形,底边向外凸的弧线归缩、变平,外弧的归缩量转移到上方,上方的面料拉伸、隆起,与外凸的立体曲面相符。

图片

O 2为拔烫的弯曲聚点,箭头表示熨烫方向,熨斗从靠近底边O 2处逐渐向上拔烫,参见图23。手法由重而轻,熨斗底部的用力位置是内侧偏后,因为内侧用力有利于熨斗将布料向下拉开。左手与之配合的动作是,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同时向下轻拉O 2处的底边,参见图22。经过拔烫后,面料底边向内凹的弧线拉伸、变平,底边上方面料归缩、凹陷,与内凹的立体曲面相符。

图片

归拔熨烫法是塑型面料立体曲面的重要手段,也是红帮工艺中的关键环节。运用红帮熨斗底部的各个着力面,配合不同熨烫手势,能够产生不同大小的力度,从而改变面料造型,而中国传统熨斗却不具备红帮熨斗的这些熨烫功能,无法实现面料熨烫的多种效果。

2、中国传统熨斗——功能广度的扩展

中国传统熨斗不像红帮熨斗是专用的熨烫衣物工具,它的造型比较简单,这个结构特点使得传统熨斗在熨烫衣物方面的功能有限,但可在功能的广度方面得以充分扩展。在中国传统社会,熨斗有许多令今人意想不到的使用方式,反映了中国古人的生活方式。

(1)平整工具

熨斗最基础的功能就是通过熨烫来平整材料,与红帮熨斗不同的是,中国传统熨斗所熨烫的材质种类更为丰富,除了烫衣服,还可以用来平帛、烫书。

唐诗人王建的《宫调》诗,描写了唐代宫女彻夜不眠,为皇帝熨烫御衣的情形,“每夜停灯熨御衣,银薰龙里火霏霏。遥听帐里君王觉,上直钟声始得归。”御衣是君王之服,每天晚上宫女都要将其熨烫平整,保证第二天皇帝上朝议政时,衣着挺贴。在唐朝张宣的《捣练图》中描绘贵族女子熨烫绢帛的情景,两人各持绢帛两端,将长帛撑开,另一人持斗悬空熨烫,旁边还有一人生炭火,保证熨斗中炭火的温度。熨衣、平帛常用于当时的宫廷、贵族阶层,到了宋朝时,也成为百姓普遍使用的生活用品。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诸色杂货》中记载宋代日常使用的铜铁器制品可谓丰富多彩:“如铜铫、汤饼、铜罐、熨斗……”熨斗名列入其中,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小经纪》中还记有:“提茶瓶、鼓炉钉铰、钉看窗、札熨斗。”札熨斗也成为宋代的一个行业。

唐朝时熨斗功能的一个重要扩展是出现在文人墨客的文房之中,用来熨烫宣纸等折痕,以便作画、写字,于是出现了精致的小号熨斗。

如唐代玄纹宝相花折叠文房熨斗,碗口直径只有7.8厘米,比正常熨斗直径小一半多。为了更加便于案头摆放,熨斗的手柄竟然设计为折叠式,其巧妙构思令人叹服。

(2)加热容器

传统熨斗作为一个加热的容器,还具有熏香、煎茶等功能。将香料放入斗中,香料受热后可散发出香气,在熨烫过程中,香气随之附着在衣物或书籍上,可谓香气怡人、情趣盎然。

宋朝很多文人描写过美妙的沉香熨,苏籀有诗曰:“藕丝帖体沉香熨。”尹济翁词曰:“朝衣熨贴天香在。”王齐愈诗曰:“水沉香熨窄衫轻。”秦观有词曰:“玉笼金斗,时熨沉香”、“睡起熨沉香,玉腕不胜金斗。”吕渭老有词曰:“夜凉窗外闻裁剪,应熨沈香制舞衣。”不但熨烫衣物,古人在整烫书籍时,也常在熨斗中添加香料。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北宋宰相晏殊亲自用熨斗添香熨平书纸的情形,“晏元献平居书简及公家文牒,未尝弃一纸,皆积以传书。虽封皮亦十百为沓,暇时手自持熨斗,贮火于旁,炙香匙亲熨之。”据推测,这种香料应该有防腐、防霉的作用,更有利于宣纸的储藏。

传统熨斗还具有煎茶的功能,释了朴写诗道:“熨斗煎茶不同铫。”铫是古代煮开水熬东西用的器具,宋代的茶铫是专门煎茶的茶具,形状类似单手柄的煎药锅。从外形来看,熨斗与茶铫基本造型比较相似,只是茶铫的边沿多了利于倒水的壶嘴,因此用熨斗煎茶也在情理之中。但从释了朴的诗中可以了解到,熨斗和铫煎茶还是有所不同,有关两者的使用情境与操作方式的区别,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3)衡量尺度

传统熨斗功能的拓展,除了以上丰富多彩的斗身部分,斗柄的功能也得以开发。汉代熨斗的斗柄较长,大概有一尺左右的长度,有些上面还刻有刻度。据推测,斗柄可以充当裁衣过程中的尺子工具。

在咸阳博物馆收藏有一件汉代带尺铜熨斗,“柄正面等分为9寸,以圈点连线为刻度。其中柄端第一寸之内又被五等分,第五寸内装饰交叉的圈点连线。第九寸边缘位于口沿上,有圈点组成的十字形图案。从柄首端至十字形图案的纵线,全长 22.3厘米。”这个斗柄的长度正好与新莽政权改元后颁发的标准器尺度一直,“其铭文中的'深五分’今测定为1.119厘米,一尺合今 22.38 厘米。”证明当时一尺的标准和斗柄长度基本一致,可作为标准测量工具。然而随着斗柄朝向舒适方便的方向发展,形状变得越来越粗而短,斗柄作为尺子的功能逐渐消失,但古人曾经将斗柄与尺子功能合二为一的巧妙构思,令人赞叹。

图片

图24斗柄刻有尺度的汉代熨斗正侧图(咸阳博物馆藏)

三、总结

经过以上比较,红帮熨斗与中国传统熨斗存在以下区别:首先在造型方面,一是两者手柄方位不同,红帮熨斗在斗身上方,中国传统熨斗在斗身侧边,从而形成完全不同的受力方向与造型特征;红帮熨斗的斗柄呈环形、半月等线条构成的面状支撑结构,中国传统熨斗的斗柄则为直线型结构,从汉朝到清朝历经千年,直线结构发生了由细到粗、由长到短、由水平到倾斜等微妙变化,但大的造型特征并未改变;二是斗身的结构造型各异,红帮熨斗为三角封闭式结构,并设有烟道、小孔等排烟系统;中国传统熨斗为圆形敞开式结构,从汉朝到清朝,斗身容量不断加大,曲线造型趋向直线造型,装饰纹样随不同朝代审美发生变化,但一直保持碗状的基本造型特征。其次是功能方面,红帮熨斗具有熨烫衣物的多种熨烫方式,如分烫、归拔等,在熨烫功能的深度挖掘方面有一定优势;而中国传统熨斗的熨烫方式较为单一,但对于熨斗其他方面的功能拓展却较为广泛,如煎茶、熏香,甚至尺度,具有功能广度拓展的发散性思维特征。

 红帮熨斗对中国传统熨斗的影响表现为以下两方面:一是在造型结构方面,近代中国传统熨斗出现盖子结构,几千年来的圆形底部出现三角形状,这种封闭式、三角形的造型结构都是受红帮熨斗的影响;二是红帮熨斗在熨烫衣物方面的优势明显,中国传统熨斗经过自身结构的改造过渡后,逐渐消失,被红帮熨斗所取代,民国时期本帮裁缝也多采用红帮熨斗制作中国传统服饰。红帮熨斗在中国大地逐渐普及,并成为现代电熨斗、蒸汽熨斗的原形。

红帮熨斗与中国传统熨斗造型与功能的差异,反映出中西方服饰材质与缝制方式的不同,体现了中西方设计思维与文化的巨大差异。红帮熨斗在近代对中国传统熨斗的影响,折射出中西文化相互融合的历史发展趋势。历史器物是人类文化的结晶,望相关理论比较与总结为现代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