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扶阳也得有勇有谋,大热配大寒的套路也得玩得了! ![]() 四、附子配黄芩 ![]() 附子配黄芩最经典的就是黄土汤,吴门“直取其病,随证加减”理念就与此方很契合。黄土汤的症状有出血,所谓“血得热则行,得寒则凝”用黄芩清热,再配合伏龙肝、阿胶止血,直接针对出血。 在针对患者素体阳虚用附子温阳的同时,配上黄芩清热。若无附子,患者纯用寒凉之物止血,必伤上加伤;若无黄芩清热,单用温阳,则会出血不止,如此寒热并用,标本兼顾不可谓不妙。 ![]() 《华阳经》 正如《华阳经》所言:“甚者阳虚,宜黄土汤,不离黄芩、阿胶、生地。”附子配黄芩最大的功用便在于此。 ![]() 五、附子配大黄 ![]() 来自于《伤寒杂病论》,如大黄附子汤、附子泻心汤。还有《千金方》《千金翼方》的各种温脾汤、温脾丸。 大黄附子汤用来治疗'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胁下偏痛多发生于右侧,因为大黄附子汤治疗的病位在升结肠,升结肠需要对抗重力将糟粕输送到横结肠,因此给大黄配上附子助其升。 横结肠右边是升结肠,升发不及就是病,用附子温阳,治阳不足;横结肠左边是降结肠和乙状结肠,下降不足亦为病,故用芒硝软坚,增加肠液,治阴不足。 处于升降之间的横结肠就容易患阴阳之气不相顺结的痞证,一边用大黄、黄连、黄芩泻热,一边用附子温阳。相较于大黄附子汤,附子泻心汤的附子只有一枚,因为是寒热错杂的痞证,附子多了就会生热。 因此便秘到底是寒证还是热证,用手叩一叩或者按一按就能确定,升结肠大多有寒,降结肠大多有热,横结肠基本就是个寒热错杂,不需要那么复杂的问诊、摸脉,一不小心还会出错。 ![]() 吴述各家学说 脾胃研究 这种通过病位直接确定处方的方法叫“吴门腹诊九区法”,学者可参考《吴述各家学说·脾胃》。 再来总结一下附子配大黄,关键还是看剂量,以寒为主的时候,附子多一点,起码比大黄要多;寒热错杂的时候附子少一点,太多助热,太少不足以散寒。 这个时候学习《中医各家学说·温阳》就很有必要了,因为临床很难见到单纯阳虚的患者,在扶阳过程中,出现“上火”也是比较多见的。 出现了“上火”,不能只会用个砂仁或者加大甘草剂量,在温阳的时候就要学会根据脉证去“调平”,在既定“扶阳方针”不变的情况下,适当做出战术调整才能更加游刃有余。 比如适当调整附子的剂量,或者增加佐使药物等等,毕竟疾病是狡猾的,你怎么能那么单纯? ![]() 六、附子配石膏/知母 ![]() 附子配知母前文已经提到过,就是桂枝芍药知母汤,也来自于《伤寒杂病论》,只不过前文主要说明了附子配麻黄的温,本文主要强调在用附子温的同时,配知母清热。 知母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 《神农本草经》 知母在这里的功效是消肿,特别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关节肿痛,知母一用就灵,而单靠“术附”并走皮中水,是很难快速解决关节肿痛这个症状的。 石膏配附子来自于越婢加术附汤,可以治水肿、肉极,里面有麻黄配附子,也有白术配附子,但关键是石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