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世襄 | 谈几种明代家具的形成

 灯下悦读 2023-09-10

  研习君按:

  1990年秋王老应邀赴香港及美国几个大城市参加《明式家具研究》英文本首发式,曾以此文用英语作报告,在香港英文杂志《东方美术(Orientations)1991年1月号上刊载,后收录于王世襄先生的著作《锦灰堆》中。

  

 

英文版发布会现场

 

  1990年,王世襄在《明式家具研究》英文版发布会现场

  

 

锦灰堆

 

  谈几种明代家具的形成

  文 / 王世襄

  任何一门艺术,到了某一时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灿烂光辉,因而被称为黄金时代,都是从它的前一时期的成就继承、发展而来的。

  被推崇为中国古代家具顶峰的明至清前期家具当然也不例外。它所继承的主要是宋代家具(包括辽、金、元),并且又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

  

 

椅子

 

  下面将举一些画例和实物来说明几种家具是如何形成于明代的。

  1、 开光坐墩

  明代有制作得十分精美的开光式坐墩,开光或四或五,实例如紫檀制四开光的一具。它的造型渊源于宋代流行的藤墩。

  

 

开光坐墩

 

  宋代藤墩的做法是先把藤条弯成五个椭圆形的圈,用藤蔑(miè)把它们连缀在一起,再和上下的墩面及底圈缠扎成器。

  

 

宋 刘松年《唐五学士图》中的藤墩

 

  宋代已有仿藤墩的漆木制坐墩,如苏汉臣《秋庭婴戏图》中所见。

  

 

宋 苏汉臣《秋庭婴戏图》中的漆木制坐墩

 

  不过前者因木胎不外露,故可以用栽榫或铁钉来连结,贴麻糊布来加固,故对榫卯工艺的要求不高。后者制作粗陋,看不到有谨严、精密的桦卯结构,故只有用珍贵的硬木来制作,匠师才能发挥他们的智慧才能。

  明紫檀坐墩足以使人赞叹,它四根立材两端用近似插榫的做法和上下的牙子相交,并留出榫子和墩面及墩底的边框构合。严密整洁,予人天衣无缝的感觉。

  

 

明紫檀坐墩

 

  如果我们意识到以木仿藤的成功设计需要有一个较长时期的研究、实践的过程的话,那么即使类似的硬木坐墩也曾在宋代出现,恐也未必能达到如此成熟的境地。

  这具坐墩可视为明代木工用高度的硬木工艺成就,成功地摹拟了藤制家具的范例。

  2、玫瑰椅

  玫瑰椅是明代扶手椅中常见的形式,其特点是靠背与扶手和椅面垂直相交,尺寸不大,用材较细,故予人一种轻便灵巧的感觉。

  

 

玫瑰椅

 

  追溯其源,是吸取了宋代流行的一种扶手与靠背平齐的扶手椅并加以改进而成的。扶手与靠背平齐的椅子在宋画中一再出现。

  

 

《西园雅集图》

 

 

  《西园雅集图》中苏轼等四人三面围着一具壶门大案坐的都是此种椅子,无脚踏,结构简练,可视为此种宋椅的基本形式。

  

 

南宋张训礼《围炉博古图》

 

 

  南宋张训礼《围炉博古图》中一具有脚踏,可从背面看到此椅的形象。

  

 

《十八学士图》两轴

 

  描绘得最为精细的是《十八学士图》两轴中所见,而尤以第二轴的一具造型最为复杂。不仅有脚踏,而且扶手向前延伸,尽端有立材与脚踏相连。不难想象,这样的椅子搬动起来是很不方便的。

  只须把两侧的扶手降低一些,其大貌就很像明代广泛流行的玫瑰椅。

  为了轻便适用,小型的椅子不需要有脚踏,而扶手的下降,更是合理的改进,免得把坐者的两肘架得过高以致感到不舒适。

  3、炕桌

  炕桌是明代家具中最常见的品种之一,到今天还有较多的实物传世,用南方珍贵木材制成的为数不少,形式雕饰,亦多变化。

  

 

炕桌

 

  不过我们查阅宋元绘画,在描写中原或南方景物的作品中竟难看到它的形象。有几分像炕桌,似是而非的有宋人《宫沼纳凉图》妇人背倚的一具。

  

 

宋人《宫沼纳凉图》

 

  宋人《宫沼纳凉图》中桌子尺寸高,用料细,与其说它是炕桌,不如说酒桌(如《韩熙载夜宴图》中所见)被搬上了壸门床。

  我们如转向描绘游牧民族生活的绘画及辽代壁画,都时常有矮桌出现。它们制作简单,多放在地下,有的显然在户外。用途则颇为一致,陈置食具及饮食。

  

 

辽墓的《侍奉图》

 

  名迹如胡瓌《卓歇图》及宋人《文姬归汉图》(美国波斯顿美术馆藏)中所见。壁画如辽宁昭乌达敖汉旗康营子辽墓的《侍奉图》,跽坐一人前有矮桌,上置壶、碗等器。

  自古以来,北方家庭卧具以炕为主。名曰“炕桌”,已经说明了它的用途。不过将它移到地下,围坐就食,也是北方家庭的习惯。

  正因如此,炕桌又有“饭桌”之称。炕桌既是北方家具,又常用于饮膳,其前身应当就是北方游牧民族的矮桌。

  或许有人问,设如所云,何以明式炕桌的精美多姿,和古代矮桌的简单原始相去如此悬殊,且数百年间又看不到其演变的过程?

  

 

束腰鼓腿彭牙桌

 

  个人的体会是炕桌虽多用于北方,考究的却生产于江南地区,大量硬木制品可以为证。因此,其工艺是随着其他家具品种的发展而发展的。

  尤其是炕桌的体形和榻及床的下部基本相同,只有大小之异。因此它们的形式制作是相通的,几乎有什么样的床榻下部就有什么样的炕桌,故其日趋成熟的时代也和其他明式家具一样约在明代中叶。

  4 、闷户橱

  闷户厨兼有承置、储藏两种功能,以抽屉下设有“闷仓”而得名,一具、两具、三具抽屉的都属常见形式。

  

 

闷户橱

 

  明代闷户厨曾有大量流传在北方,多为黄花梨制。在苏州地区曾见到木制的闷户厨,多数只有一具抽屉。有的虽具闷户厨外形,但抽屉下并无闷仓。

  在宋、元的家具形象资料中尚未发现闷户厨而只看到和它有几分相似的家具。

  

 

文水北峪口元墓壁画

 

  山西文水北峪口元墓壁画中的一例,两具抽屉下虽无闷仓,但正、侧面都设帐子。如果在这帐子上加立墙,并打槽装板.就和明代闷户厨无异了。

  

 

宋龚开作的《钟进士移居图》

 

  另一画例见于传为宋龚开作的《钟进士移居图》。两鬼穿杠,肩荷而行,抽屉下虽无闷仓,但设长权多条,与四足及足间的横枨结合。它比上例更接近了闷户厨一步。

  明代流行的闷户厨应从上述几种家具发展而来,它比高桌凳椅等北宋时已基本定型的家具显然更晚得多。

  5 、官皮箱

  官皮箱是明代家具又一常见品种,其基本形式是顶上开盖,下有平屉,两扇门,门后有抽屉,分列三层,底有台座。

  

 

红色官皮箱

 

  由于“官皮”二字费解,前人对它的用途说法不一。再加上明代宫廷有漆木制者,采用考究的髹饰做法,如剔红、雕填、百宝嵌等,造型大同小异,有的只有抽屉,不设平屉,似乎只宜存放小件文玩及图章等,故使人困惑,未能断定其用途。

  

 

黑色官皮箱

 

  不过传世实物既如此之多,只能是家庭用具而不像是官方衙署中物。其花纹雕饰又多为吉祥图案,且往往与婚嫁有关,如喜上梅梢,麒麟送子等,故可信为陪嫁妆奁,乃妇女用具。盖下平屉适宜存放铜镜、油缸、粉盒等,下面抽屉可放梳蓖、簪、钗等。

  近年在江苏武进县村南公社南宋墓中发现镜箱,为上面的看法提供了证据。

  

 

武进岀土官皮箱

 

  它也是顶上开盖,下有平屉,屉内有可以支起并放下的铜镜支架,证明了它的用途。平屉下设抽屉两具。和官皮箱相比,主要只缺少两扇门而已。

  官皮箱门上的子口,与盖扣合后可以加锁,对抽屉内存放的细软起防盗作用。这一增设,当然是合理的。

  南宋镜箱的发现说明官皮箱的确切用途,并使我们看到了如何从宋代比较简单的奁具发展到明代的更为完善适用的官皮箱。

  6、高面盆架

  在明代家具中,面盆架有高、矮两种。高者多为六足,前四足短,后两足向上延伸。稍上两足间设横板以备放胰子,再上为有雕饰的“中牌子”,最上横材为“搭脑”,可以搭手巾,实际上就是手巾架。

  

 

高面盆架

 

  据宋代家具形象资料,面盆架和手巾架是分开的两件家具。

  

 

河南白沙一号壁画

 

  年代为元符二年( 1099年)的河南白沙一号宋墓,后室西南壁壁画,绘一具三弯腿的矮面盆架,架上置蓝色白边的面盆。此后又有褚色巾架,上搭蓝色巾,巾面织方胜纹。

  明代依然保留着矮面盆架这一品种,而高面盆架则把巾架合并到一起而成为一件家具。

  

 

黄花梨矮盆架

 

 

黄花梨巾架

 

  这当然是一个合理的发展。看来正是由于高面盆架的日益流行而巾架的使用价值越来越小,即使不致于绝迹,也会大量减小。

  7、矮老与卡子花

  在明代家具中有两个不断出现的构件——矮老与卡子花。

  矮老就是短柱,卡子花就是装饰化了的矮老,镂刻成圆、方、双套环、方胜、卷草、云头等多种式样。它们多用在家具边框与枨子之间,起着承重和装饰双重作用。

  

 

矮老方凳

 

  

 

 

卡子花方凳

 

  矮老的形象在宋画中未能发现,而只在山西大同卧虎湾一号辽墓(约1110 年)及辽宁朝阳金墓(1184 年)两处壁画的桌子上看到。

  

 

山西大同卧虎湾辽墓壁画中的矮老桌

  

 

辽宁朝阳金墓壁画中的矮老桌

 

  1990年7月经北京市文物工作队清理完毕,从辽乾统十年(1110年)建造的房山岳各庄塔塔基地宫中取出的一张供桌。

  

 

岳各庄塔塔基地宫供桌

 

  它在正面的桌面下,枨子上,用两组双矮老将空间分隔成三个空当,每个空当内安一个圆形的透雕四瓣花纹的卡子花。每组矮老之间的窄长空隙还安一个花瓶式的装饰。

  据古代有关矮老和卡子花的形象资料,我们有以下的认识:如果说达到最高水平的明代硬木家具其生产中心在苏州地区,所以理所当然的会汲取很多南宋的木工手法。

  但就矮老和卡子花而言,却是汲取了北方的制作。明代家具从全国各地吸取营养来丰富自己,应当是它能高跻传统家具顶峰的重要原因之一。

  8、罗汉床

  北京匠师称三面有围子的床曰“罗汉床”。

  围子据其扇数有三屏风、五屏风、七屏风等称。做法有独板、装板、浮雕、透雕等多种。床身有直足、马蹄足,胶腿彭牙、三弯腿等多样,但几乎全部都是四足,有托泥的极为罕见。

  

 

罗汉床

 

  从研究家具制作及演变的角度来看,宋人《维摩诘图》是一幅很重要的绘画。古代画家很少将家具的细部刻划得如此仔细精到。

  

 

宋人《维摩诘图》中的床

 

  他使我们看到床围子的制作是攒框装板做。边框素混面起双阳线,边框内子框起脊纹和边框的一条阳线交圈。边框转角处委角。子框和边框用大格肩榫相交。框内的装板一律用浅色的瘿木,取得不同木材色泽对比和天然活泼纹理与谨严精密的木工对比的脱俗、耐看的效果。

  这些做法我们都可以在明代家具中看到,故感到亲切而熟悉,足以说明明代家具如何继承了宋代家具的造型、结构和线脚,包括选料和配料。

  9、夹头榫案

  夹头榫是案形结体最常用的一种结构,也是非常合理的一种结构。它的做法是四足上端开口,嵌夹一条横木,即所谓“牙条”。在嵌夹的地方,牙条上边做出牙头,藉以加长腿足与牙条的嵌夹面,使腿足更加稳定,不易摇晃。

  

 

夹头榫

 

  为了便于就案工作,案面下要留有足够的空间。故正面牙条下不设枨子,只侧面设枨子一根或两根。这是明代夹头榫案最常见的做法,很少有例外。

  如果我们看一看宋画中的案,会发现很多不是按上述的做法制成的,而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存在着不同的做法,至明代才统一定型,合理、先进的做法取代了各种不合理、原始的做法。

  宋代夹头榫案的做法大概有四种:

  · 第一种是四足上端只能看到有小小的牙头,案正面无枨子,侧面有单枨或双枨。由于牙头小,案足只有侧面安枨子连结,故此种做法肯定会摇晃不稳。

  

 

南宋陆信忠《罗汉像》

 

  

 

宋人《瑶台步月图》

 

  · 第二种是四足上端嵌夹牙头,案正面有单枨,侧面有单怅或双枨。

  

 

宋人《槐阴销夏图》

 

  

 

河北巨鹿北宋故城出土的木案

 

  正面安枨子主要在矫正第一种做法摇晃不稳的缺憾,但又出现了新的缺憾,那就是正面枨子妨碍使用者就案子进行工作。

  · 第三种是四面设枨子有如第二种,故妨碍就案工作的缺憾依然存在。但腿足上端的两个牙头已经连接成一根通长的牙条。

  这是一个重要的改进。因为通长的牙条能把两足从正面有机地连结起来,增加了案子的稳定性。同时也只有有了通长的牙条才有可能去掉迎面的枨子,解决妨碍就案子进行工作的问题。

  

 

李嵩《观灯图》

 

  

 

宋人《蕉阴击球图》

 

  · 第四种是正面通长牙条,无枨子,侧面权枨。

  这种做法既能防止摇晃不稳,又不妨碍使用者就案工作,因此比以上三种都来得合理、先进,也正是明代夹头榫案普遍采用的做法。

  

 

《村童闹学图》

 

  宋代的通长牙条都很窄,牙头也很小,到明代牙条用料加宽,牙头中部下垂,目的就在增加和腿足的嵌夹面,使桌案更加稳定坚固,夹头榫结构也日趋完善合理,终于定型。

  (文章有删节)

  作者名片

  

 

王世襄

 

  王世襄,字畅安,原籍福建福州,生于北京。著名文物专家、学者、文物鉴赏家、收藏家、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938年获燕京大学文学院国文系学士学位。1941年获燕京大学文学院硕士。1947年3月任故宫博物院古物馆科长及编纂。1962年10月任文物博物馆研究所、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1980年11月任文化部文物局中国文物研究所研究员。

 

  著有《明式家具珍赏》、《中国古代漆器》、《中国美术全集·竹木牙角器》、《中国美术全集·漆器》、《明式家具研究》、《北京鸽哨》、《竹刻》 、《蟋蟀谱集成》、《说葫芦》、《清代匠作则例汇编·佛作·门神作》、《竹刻艺术》、《竹刻鉴赏》、《髹饰录解说》、《锦灰堆--王世襄自选集》、《明代鸽经清宫鸽谱》、《明式家具萃珍》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