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9月23日秋分,老人说“社在秋分前,必定是灾年”,今年社在秋分前吗?

 三农小毛 2023-09-10 发布于湖南

导读:9月23日秋分,“社在秋分前,必定是灾年”,今年社在秋分前吗?

老话说“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收成”,马上就要迎来八月十五中秋节了,也就是说到了中秋佳节的时候,这一年粮食收成的好坏已经成为了定局,在大家的心中也已经有数了。

其实很多人不知道,中秋节其实是来源古代的秋分“祭月节”。只是因为在秋分节气的时候未必会有月亮出现,特别是圆月。

所以为了避免这种“尴尬”的情况出现,在后来就规定了祭月节是在农历的八月十五日,也就是后来的中秋节。这也是为什么中秋节有祭月、赏月、吃月饼团圆的习俗。

其实在中秋节前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节气,那就是秋分。今年的秋分节气是在9月23日。而农村的老辈人说:“社在秋分前,必定是灾年”,这话又是什么意思?今年的“社”是在秋分前,还是在秋分后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吧!

“社在秋分前,必定是灾年”是什么意思?

所谓“社”就是“社日节”的简称,又称为“土地诞”,它也是我国古代的重要传统节日。在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都叫"社",按照中国民间的习俗,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

在古代的时候,社日是非常重要节日。唐朝诗人王驾还创作了一首《社日》的七绝诗: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其描述的就是鹅湖山下的一个村庄社日里的欢乐景象,虽然全诗没有一字正面描写社日的情景,却表达出了社日的热闹欢快,角度巧妙,匠心独运。

据考证社日在上古时期就已经开始了,而社神就成为了祭祀系统中的祀典之神。这个习俗主要起源古人认为土生万物,而土地神自然也就成为了广为敬奉的神灵之一了。当时的人都认为土地神掌管着五谷的生长和地方的平安,而老百姓种植的农作物能不能丰收都和土地神有关。

而且在当时一年中有两个社日,分别是春社日和秋社日。也就是现在一些地方民间还流传的“春分祭日,秋分祭月”的习俗,即在春社日有祭拜太阳的习俗,而到了秋社日则有祭拜月亮的习俗。

值得一提的是在汉代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则有春、秋二社。春社主要是祈求土地神保佑农业丰收,秋社则以收获报答感谢神明。

至于春社日和秋社日是在哪一天,则是根据干支历法来确定的。其中春社日则是按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推算而来的,时间一般都是在农历二月初二前后。

同理“秋社日”则是在立秋节气后第五个戊日,大约是在新谷登场的农历八月。了解了这些,现在对于“社在秋分前,必定是灾年”这句谚语也就比较好理解了,它实际上是出自《岁时广记》中记载,这是一部包罗南宋之前岁时节日资料的民间岁时记。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秋社日在秋分节气之前,那么当年的年景就不好,粮食的产量不高,甚至会绝收。

那么问题的关键来了,到底什么是“戊日”呢?其实这和古代的干支历法有关。

它是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两两配合来纪录时间的一种古老的历法,其中十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而十二地支是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它们两两组合以后,就分别得到了甲子、甲戌、甲申、乙丑、丑亥等等。

而所谓的戊日,就是指干支历中带有戊的日子,像戊寅、戊子、戊戌、戊午、戊申等等都可以称之为“戊日”。如果你家里有万年历,就会看到每个日子上面都是有类似这样的词语。

搞清楚了这些以后,那就可以直接在万年历上找“秋社日”了。在今年的立秋节气是在8月8日,当天干支历是丁酉日。而在立秋节气后第五个戊日是9月27日(戊子日)。

而今年的秋分节气却是在9月23日,这天是干支历(甲申日)。因此今年是社日在秋分节气后,也就是“分后社”。

在民间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分后社,白米遍天;社后分,白米像锦墩”,大致的意思就是说秋分后才迎来秋社日,这是一个丰收的预兆,它和社日在秋分前是完全相反的预兆,类似的农谚还有“分在社前,则有收成而谷贱;分在社后,则无收成而谷贵。”

不过这些也都是古人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期盼而已,具体还是缺乏科学依据的。就算在当时有依据,但如今的气候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这些谚语到今天也未必适用了。大家当做是参考了解一下就行,不必太当真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