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军旅书事】刘战军||​上帝掷骰子吗——阅读札记三

 昵称70808387 2023-09-10 发布于山东

 
 

上帝掷骰子吗

——阅读札记三

刘战军

    
         
家里书架上,显眼的位置摆放着一本书——《上帝掷骰子吗》。17年前我第一次阅读,在扉页上写了一句心得:“从哲学的角度去读物理,是一种很好的大脑体操,可以锻炼你的思辨。”后来,每当我看到这本书,心里就五味杂陈,一声叹息之后,就又了放回去。
         
         
1.如鲠在喉的话
         
《上帝掷骰子吗》(以下简称“骰子”),是一本介绍量子物理学的书,作者是曹天元。曹天元在“骰子”后记中说,他要写一本“极通俗的读物”,是“假定读者具有初中数学水平和一点点高中物理知识”就能读的书。
对于这本书,我与几位年轻人谈过,却始终没有引发共鸣。年轻人有的对读书不感兴趣,自嘲捧起书本就打瞌睡;有的坦陈所学是文科专业,读物理书有点儿困难;有的直言虽然是学理科的,但对“骰子”中蕴含的哲学思维比较难以理解。我不免感叹:看来在高中阶段划分文理科,对年轻人的影响太大了!这种应试教育对年轻人的成长,到底是有利还是有弊呢?
更要命的是,我所知道的重量级专家学者,几乎一致认为:量子力学是不可普及的,也是难以言说的,如果有谁说他“懂”了量子力学,那正说明他没“懂”。这些权威言论起点很高,让人望而生畏。由此可见量子力学肯定属于高深学术范畴,一般人用一般的思维肯定不容易理解。
但是,客观现实告诉我们,对关乎人类发展进步的量子力学,不能无动于衷,不能束手无策。
新华社消息:2016年8月16日1时40分,中国成功将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发射升空,进入预定轨道。
新华社消息:2022年5月,中国墨子号卫星,实现1200千米地表量子态传输新纪录。
这两条消息,在国内外引起震动,人们惊呼:“量子时代就要到来了!”
在时不我待的大背景下,堪称知识分子的大学毕业生,仍然心安理得地囿于文科生、理科生区划,不去读或者读不懂只需要具备初中数学、高中物理知识便可以融会贯通的书,岂非咄咄怪事?
         
2.爱读书的牛顿
         
“骰子”是一本关于量子史话的书。凡是解读历史书籍,就必须了解书中节点人物。节点人物是标杆、灯塔,能有效缩短历史与现实的距离。牛顿,就是这样的人。
艾萨克·牛顿,出生于1643年,故于1727年,是英国皇家学会会长,著名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堪称“百科全书”。
恩格斯说:“牛顿由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而创立了天文学,由于进行光的分解而创立了科学的光学,由于创立了二项式定理和无限理论而创立了科学的数学,由于认识了力学的本质而创立了科学的力学。”
牛顿对人类科学的贡献,无论怎么评价都不过分。有人说,如果要选出对人类历史进程影响最大的100位名人,那么牛顿是排在第二的人。
但是,牛顿生来并不是神童。他出生前三个月,父亲去世了。早产儿牛顿依靠单亲母亲抚养,生境十分艰辛。牛顿三岁时被寄养在外婆家,只读了两年书就辍学务农。他经常在田地里读书而忘了农活,舅舅得知后决心供他读书。牛顿除了喜欢读书外,还喜欢动手做一些小玩意儿,用心搞一些小发明。夜间放风筝时,他悄悄在风筝上放置一盏小灯,观看的人误以为是彗星。弄懂了风车的原理之后,他制作了一个风车模型,把一只老鼠固定其中,在老鼠嘴前安全距离放上一粒玉米,老鼠为了吃到玉米粒,就不停地往前跑,风车就不停地转动。牛顿在城里读书时,寄住在一个药剂师家里,学会了精准化学实验操作,提高了动手能力。
         
         
参观牛顿的故居会发现一棵苹果树,据说当年牛顿在树下读书,被掉下来的苹果砸了一下,想到了万有引力。这个杜撰出来的故事,反映了人们教育子女的良苦用心,因此被流传下来。牛顿除了在经典力学提出的定律外,还对光进行了实验分析,得出了光是由一些“粒子”组成的,这就是“光的粒子性”学说由来。牛顿对光下的结论,可谓一锤定音。
但是,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几乎与牛顿通过实验得出光是“粒子”的结论同时,其他专业人士也在做实验研究,得出光是一种“波”的实验结果,极大地挑战了牛顿的学术权威地位。此后,光的“粒子说”与“波动说”争论了二三百年。
“波动说”代表人物之一的托马斯·杨,也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虽然职业是医生,却在其他学科的学术研究中成果颇丰。托马斯·杨在实验中发现:通常一滴水加一滴水,等于两滴水。可是大小相等、波形相反的两个波相加,波却消失了、没有了。他想用实验结果向牛顿的“粒子说”挑战,学术会议上却不让他发言。他把自己的理论学说印制成小册子发行,也只卖出一本。但是,以托马斯·杨为代表的“波动说”科学家们不屈不挠,向权威挑战了一百多年,终于使科学界接受了笛卡尔的表述——光具有粒子性和波动性这两重属性。这个结果促成学术界思维导向的重要突破,对人类基因发展研究居功至伟。
在此之前,人类基因研究始终疑点重重,含糊不清。直到1920年英国生物学家罗莎琳德·富兰克林女士,提出人类基因是由两条并行的螺旋曲线组成,引导着很多问题迎刃而解。
由此可见,科学研究需要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也不能一条道走到黑。变换角度看问题,有可能柳暗花明又一村。
         
         
3.靠假设成名的普朗克
         
曾经拜访过德国基尔大学,在校园徜徉很久,跨越时空与伟大的马克斯·普朗克邂逅。也曾在基尔市北面的海边坐了一下午,穿越波罗的海与哥本哈根相遇。哥本哈根不仅有美人鱼雕像,更有一个量子物理学绕不过去的卓越群体——哥本哈根学派。我敬慕群贤,思绪翻江倒海……
在光的“粒子说”与“波动说”百年论战中,核物理、波物理、电磁学、物质的分子、原子、基本粒子等等领域里的研究,如火如荼,捷报频传。1900年,马克斯·普朗克提出“量子”概念,假设黑体辐射中的辐射能量是不连续的,只能取能量基本单位的整数倍。这个假设在物理界引爆“第一枚核弹”,颠覆了人们有史以来的认知。不久,他按照这个思路,在实验当中发现了第一个量子。他发现量子,已经让人震惊。这个发现是来源于一个假设,更是让人目瞪口呆。当今科学研究首先提出一个假设,继而围绕假设进行实验研究,已经成为普遍使用的科研方法。马克斯·普朗克为全世界科研人员,推开了一扇通向成功的大门。
马克斯·普朗克假设的“黑体辐射”,本身不是研究物质,而是对热力学的研究。我们大部分人知道,凡是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都有热辐射,只不过这种辐射能量很低时,我们感觉不到。比如,当我们靠近火炉时,才能感到热;当温度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发出可见光等等。绝对零度就是K氏零度,对应摄氏是负273.15度。马克斯·普朗克假定一个有足够腔体的空间是黑色的球,球上有一个很小的孔,让光线从这个小孔射入,光线在球的腔体内不断反射,因反射角度不断变化,再也不能从射入时的小孔出来,成为“黑体”。当射入的光线积累多了,这个腔体的温度就会升高,进而产生辐射。辐射出来的粒子,只能是最小单位的整数倍。这说明,量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东西。马克斯·普朗克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现代物理研究以及物理理论在实践上的应用,都离不开量子物理。
马克斯·普朗克从一个假设出发,得出了一个惊人的发现,进而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他的突发奇想是天才的表现吗?从他发表的论文来看,他思维缜密、逻辑思维很强。但是,他所使用的方法别人也用过。他成功的秘诀,只是他能够及时变换角度和思路而已。及时、适当地变换角度和思路,大概是成功的首要因素吧?比如,欧洲著名的大侦探福尔摩斯,他在《新探案·皮肤变白的军人》中说:“我的方法,就是建立在这样一种假设上面。当你把一切不可能的结论都排除之后,那剩下的不管多么离奇,也必然是事实。”
马克斯·普朗克用一个假设得出量子,无数个量子构成了我们的大千世界,真是十分奇妙。他的这个思维模式对华夏人来说,其实并不陌生。早在远古时期,我们的先贤就提出了“道”概念。老子在此基础上明确阐释:道生一,一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万物。中国古人的哲思,与马克斯·普朗克的思维异曲同工,非常深刻,非常卓越,只是我们没有理解到罢了。光的波动性小孔成像现象,春秋时期的墨子也曾发现过,只是后人没有继续对它进行研究罢了。
         
4.咖啡馆里的爱因斯坦
         
那年到瑞士的伯尔尼,迫切想要参观爱因斯坦故居。爱因斯坦故居在一个地下室,地下室有一个门通上大街。可惜门锁着,我们只能在门外看一看。后来,我们到捷克布拉格,前往爱因斯坦经常光顾的老咖啡馆,在他经常坐的地方坐下来,喝了一杯英式下午茶,体验、回味一下他当年的感受。
         
         
我知道,作为一名军人,有个基本要求,就是如何不使用指北针或者使用指北针找北。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并不简单。因为在军事应用上,存在着地磁北、地北、地图坐标北的不同概念。而这三个北,并不在一个点上。在地球上找北已经不容易,那么,把人造卫星发射到地球外的太空,如何找“北”呢?这是“定位”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外星探索计划根本无从谈起。
在光的粒子性、波动性大论战中,对于光在大尺度条件下的种种特性,引发了一个人的奇思妙想,那个人就是艾伯特·爱因斯坦。艾伯特·爱因斯坦在1905年提出“相对论”,让世人目瞪口呆。
这是绝对意义上的目瞪口呆——没有反对的声音,没有质疑的声音,没有赞叹的声音。因为,没有人知道他说的是什么。据说当时全世界只有三个人懂得相对论,小众得可以忽略不计。
当时,艾伯特·爱因斯坦生活拮据,急需一笔奖金解决困顿生境。虽然他声名显赫,成果累累,却无法获得诺贝尔奖。想要获得诺贝尔奖必须有评委推荐,而评委当中没有人懂得相对论。摸不着头脑的研究学说,诺奖评委们谁敢、谁愿意推荐?很多年以后,艾伯特·爱因斯坦获得诺贝尔奖项,是以研发光电效应学术成果。
相对论是什么理论呢?打个比方说,当你坐在高速行驶的火车上,火车一鸣笛,你会听到一个中调的“呜”声。这时候有一个人站在火车前方,他会听到尖厉的“呜”啸声;有一个人站在火车后面,他会听到低沉的“呜”鸣声。而坐在火车上的人,听到的只是正常火车鸣笛。“呜”声只有一个,坐在火车上、站在火车前和火车后,位置不同感觉就不同。坐在火车上的人与“呜”声同步运动,等于没有移位,声波波长没有变化。站在火车前面的人,等于“呜”声向你逼近,声波被压缩,波长变短,声音尖啸。站在火车后面的人,“呜”声渐远,声波被拉长,声音变低沉。这个事例并不能完全、准确、科学地阐述相对论原理,它只是我们在中观世界的一种比喻。
相对论,是关于时间、空间和万有引力的理论。看看墙角,大家会明白空间是三维的,那么加上时间,我们这个世界起码由四维构成。一维的世界是一条线,二维的世界是一个平面,三维的世界是立体的,再加上时间,便形成世界的基本形态。物质,正是存在于时间和空间当中。换句话说,空间和时间,只是物质存在的形式。
         
5.战场
         
大多数中国人知道《三国演义》这部书,知道书中精彩战事。其实,“骰子”也可以理解为,它给我们讲述着另一种版本的三国战事。
         
         
“骰子”细数近四百年来,人类在物理学领域发生的战事。我认为,艾萨克·牛顿以经典力学为主,在我们习惯的中观世界竖起了帅旗;马克斯·普朗克在微观世界,祭起了量子力学法宝称雄;艾伯特·爱因斯坦以相对论学说,在宏观世界展示了雄才大略。
“骰子”围绕着他们的“三个世界”,讲述了众多科学家的奇闻逸事。三位主帅在书中全都披挂上阵,各有建树。他们在苹果树下、在海边、在咖啡馆里,展开令人匪夷所思的、大胆的想象和假设,用缜密的逻辑思维归纳、推理、演绎,发现了真理;他们用大量的实验数据,验证了自己的发现并确立了自己的研究学说。他们的麾下,自觉、不自觉地聚集起大量科学技术工作者,日夜不停、长年累月、周而复始地观察、记录、统计、分析、汇总、创新。经过艰苦鏖战,有的人功成名就,而更多的人则默默无闻,一无所获。
“骰子”讲述的这个“三国”,也有唇枪舌剑,也有被封住嘴不让发声,显示出没有硝烟的战争同样惨烈。但是,“骰子”最后给我们讲述了“海森堡事件”和德国原子弹计划,让读者不禁冷汗直冒:原来这个领域的战争平时没有硝烟,一旦有了硝烟就是原子弹、氢弹的上阵,彻底毁灭人类、毁灭地球。
从“骰子”提供的资料来看,令人困顿迷惑,难以判断。我们不知道应该怎样评价“海森堡事件”——是庆幸德国科学家们本着“科学服务人类”本质,为了维护科学研究人员的尊严,破坏了希特勒的毁灭计划?还是叹息德国科学研发无意中与原子弹擦肩而过?我宁愿相信前者!
         
6.惠施的智慧
         
中国人对客观世界的哲学思考,向来都是十分深刻的。古代的《庄子·天下篇》记载,惠施曰:“一尺之棰,日取其半,永世不竭。”两千多年前的人,能有这样的认识,让人惊叹。
从尺(棰)这个长度单位来说,确实是可以无限地分下去,永世不会到尽头,这是绝对真理。但是,对于制作尺的竹片来说,当它分解到分子单位时,再往下分,它就不是竹子了,而是炭、水等分子了。所以,惠施的这个说法,只在一定范围内是真理,真理又有了相对性。
世界上所有的真理,都有相对性和绝对性两个方面。相对性和绝对性,构成了哲学中的一对范畴。
         
7.芝诺的悖论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有一个著名悖论:一位善跑的人与乌龟赛跑,乌龟在善跑者前面10米远。当善跑者跑10米时,乌龟跑1米;当善跑者跑1米时,乌龟跑0.1米,如此推算下去,因为距离可以无限小,那么善跑者就永远追不上乌龟。这显然违背常识,芝诺却讲得振振有词,这就是著名的“芝诺悖论”。
我理解的悖论,是哲学明灯下的“灯下黑”,是思辨中的小类别存在。数学中的无限小,结果是零。当善跑者达到零那一瞬间,他就超过了乌龟。
我们在认识客观世界时,要有严谨的科学思维,而不能步入误区。在古希腊论辩中,芝诺常用这种方法令对手哑口无言,这种方法在哲学中叫“归谬法”。
         
8.薛定谔的猫
         
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时任吉林大学副校长的唐敖庆教授,给我们讲解自然辩证法。
         
         
唐敖庆教授是国际著名量子化学家,他用形象思维的语言、逻辑思维的推理,深入浅出地给我们讲述了看不见、摸不着的量子,听得我们如醉如痴,引导我们充分发挥想象力,遨游在另一个世界。
唐敖庆教授使我们懂得,要想理解量子,必须得有想象力。因为,量子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也不能胡思乱想,要以实验结果为依据,用逻辑思维科学地去想象。
量子力学中的“薛定谔的猫”,说起来很简单,可理解起来却很烧脑:有人收到一个密闭的盒子,里面是一只猫。那么,这只猫现在是活的还是死的?标准的正确答案是,猫现在既是活的又是死的。
确实,因为猫可能是活的,也可能是死的,这就是事物在量子状态下的答案。有人说,你把盒子打开看看,不就知道了嘛。
可是,你一旦打开了盒子,就不是量子状态了。所以,“这只猫当时陷于死与活的混合”形式,处于死与活的叠加状态。
“薛定谔的实验把量子效应放大到了我们的日常世界,现在量子的奇特性质牵涉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了。”
         
9.孪生兄弟之谜
         
一位下乡知青,给我讲了一件真事:一天下午,连队马号的一匹小马腿部受伤,筋腱断了,医治不好,大家不忍心看着它痛苦,决定第二天将它杀掉。
夜半时分,原来也是这个连队、后来调拨到几十公里外另一个连队的这匹小马的母亲,突然来到小马趴着的马号栅栏外面,不停地嘶叫。小马也很难过,不停地应答,场面令人唏嘘不已。天亮以后,母马才离去。人们很疑惑,路途遥远,马的嘶鸣声肯定听不到,母马是怎么知道小马受伤了?这是一种什么现象?
人们很早就发现,如果孪生兄弟其中一个人受伤,另一个人虽然距离很远,也会有心痛等反应,这又是什么想象?
黑格尔说:“存在就是合理的。”
一个事物之所以能够存在,就一定有它存在的理由。无独有偶,人们在研究量子的时候,发现量子也会发生“纠缠”:一个量子发生了变化,另一个与它纠缠的量子,也会发生变化,不管它们之间的距离有多远。我国“墨子号”卫星,实现了1200千米的量子传输,就是利用了量子的这个特性。由此,量子通信成为现实。“骰子”一书的续集,可能将由我国科学家撰写。
细想,那槽马母子和孪生兄弟之谜,可能就属于量子科学范畴,我们期待着有朝一日用精准的科学论断,揭开这个谜团。
         
         
10.没有哲学思维就没有真理
         
合上“骰子”书页,你会发现这本书从头到尾,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思想的论辩,得出一个又一个科学成果。
由此呈现在思维深处的画面,让人联想到中国历史上儒释道三家的论辩,想到古希腊苏格拉底等人的论辩。艾萨克·牛顿的经典理论,就是《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量子力学的论辩,有时候并不是甲乙双方之争。比如,在1927年第五次索尔维会议上,就有实验派、哥本哈根派和爱因斯坦、薛定谔之间的论辩。
“骰子”书中甚至还列举,如果明代的王阳明参加论辩,他会怎么说?《上帝掷骰子吗》这个论题,正是爱因斯坦提出来的。
以上说了那么多,无非是证明我们对中观世界、微观世界、宏观世界事物的探索研究,都离不开科学的思维。尤其是对微观世界、宏观世界事物的研究,因为研究对象太小或者太远,我们无法直观地“看到”,科学的思维就是必须的手段。科学的思维,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哲学是发现、阐释真理的钥匙,是科学须臾不可或缺的法宝。
我们的先贤们,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思想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涌现出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兵家等等思想泰斗,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其中墨家给我们留下了一份特殊的遗产,就是“墨辨”,也就是对思维的思维。墨子在论述中,自觉地使用了“归纳法”“类比法”“推理法”“演绎法”“反证法”等等方法,对问题进行“分析”“驳斥”“阐释”,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墨辨”里对思维的思维,大多被归纳到现在哲学中的逻辑学当中。因此,我国古代逻辑学思想,与古印度文明的“因明学”和古希腊的“逻辑学”是并驾齐驱的。使用科学的哲学思想武器,我们是有厚重的历史传承的。
但是,现在我们有许多人对哲学的认识不足,或者有偏差。有人说哲学就是政治,其实哲学既包括世界观,也包括方法论。有人说哲学属于文科,其实哲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高概括和总结。有人说哲学家说话听不懂,比如:世界上“没有没有物质的运动”,也“没有没有运动的物质”。其实,这只是哲学界的专业用语,与其他行业的专业用语一样。有人说哲学就是诡辩,其实“诡辩”与“悖论”等等一样,都是哲学研究大路中的一个小巷道。而你一旦弄清了哲学的内涵、外延、范畴等等,科学缜密地思维,在许多问题上,都会有事半功倍的收获,会顺利到达胜利的彼岸。
有的人觉得“骰子”读不下去,我想问题就出在没有学会如何用哲学思维去阅读。
         
         
11.大展宏图的年代
         
几年前,到贵州参观“天眼”,车开到“天眼”附近,所有导航设备全部失灵。
攀爬看“天眼”的平台,也十分不容易。我们五个人平均年龄70有余,爬了804个台阶(包括去洗手间),相当于爬上33层楼;上去后对“天眼”的作用,更是难理解。
但是,我记住了一个数据——当年发现第一颗脉冲星的人,获得了诺贝尔奖。而我们的“天眼”迄今为止,已经发现了800多颗脉冲星。这为我国科研人员研究脉冲星、天体物理,提供了优质的、广阔的平台。
未来是属于年轻人的,我们年轻的科研人员真是太幸运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未来的发展进步需要更多的年轻人读懂《上帝掷骰子吗》。
这正是:
科学铸鼎天,
实验走百川。
墨辨慎思考,
真知涌脉泉。
         
2023.09.10.于哈尔滨


 军旅原创文学与您一路同行

 【作者简介】

  


刘战军,毕业于吉林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毕业后被选调入伍,历任战士,班长,排长,师、军参谋,军副处长,团副政委,师后勤部政委。转业到哈尔滨市政府工作,任市政府副秘书长至退休



【重要提示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