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花齐放网 | 王禹浪:《冷山文化研究文集》序

 新用户5761CeW4 2023-09-10

1981年我的《金代冷山考》一文,在首届黑龙江省文博学会学术研讨会上正式发表,屈指一算已经过去了整整41年的光阴,真是往事不堪回首……近日,拜读了五常市地方史学者沈启林与国伟二位所编著的《冷山文化研究文集》一书,这部编著不仅重申了我的《金代冷山考》中的学术观点,其最重要的是沈、国两人在我确定金代冷山即五常县冲河乡(今五常市冲河镇)南、北二城东南的大秃顶子山,而古城则是洪皓教授完颜希尹八子居住地的基础上,又有了许多重要的发现和新的补充。这部《冷山文化研究文集》的编著者进一步认定金代冷山或宋人洪皓的所居之地,当为今五常市冲河镇的南、北二城及东南40公里处的大秃顶山无疑,这是对金源史学的一大贡献。全书尽量收集了许多与金代冷山相关的学术成果,并按照章节和问题进行分类,尤其是书中插进了他们的发现与考据的重要线索和直接证据。其中,沈、 国二人对洪皓所居之地附近的“莲花泊”的考据十分精当,并附有重要的口述采访的史料和田野调查的资料为佐证,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特别是在江西省乐平市网友许有林处得到了洪皓的《使金上母书》中对冷山又有新的发现:“冷山距金都二百五十里,其地苦寒,九月而雪,四月草始生。”这段文字是关于金代冷山最早的私信文书记录,应该早于《松漠纪闻》的成书时间。这为考证和确定金代冷山的地理位置又提供了重要线索,补充了历史文献不足的缺憾。此外,沈启林还在《大金国志校证》一书中查到了金“泰和四年(1204年)六月,爱王发疾卒,其子雄三大王立。”“十二月,葬父爱王于冷山”。说明金代末年有皇族人物爱王曾经葬于冷山,虽然我们还不能确定金代爱王的墓葬究竟在哪里?但是这条记载却说明了“冷山”地名在金代晚期依然使用的事实。《冷山文化研究文集》一书还详细公布了多年来他们一直坚持在五常冲河乡南、北二城附近进行实地踏查所发现的丰富成果,并在群众中知晓了一些在冲河乡南、北二城出土过重要的金代文物,这些文物结合古城遗址的规模更进一步证明了南、北二城曾经居住过品级较高的重要人物,且在附近又发现了戍守的城堡以及水库淹没区内古城遗址的位置,证明了我当年推断这里不仅具有封闭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并应该屯住有女真军队修筑有戍守性质的军事堡寨的可能性。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沈、国二位又从振兴乡邦文化的角度,结合洪皓本人的家国情怀与忠贞不仕二主,宁死不屈、大义凛然的品格与英雄气概;在被流放冷山十五年的时间里洪皓为完颜希尹教授其八子的过程,正是中原文化与女真文化交融形成具有中华文化鲜明特征的“金源文化”的重要内容;二人所提出的五常市“冷山文化”的概念是值得关注的。虽然,这一“冷山文化”的概念讨论尚不在进行中,但是我们可以从区域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加以理解和考释则具有继续探索的空间。为了弘扬五常市所属行政区域的历史文化与中原汉文化、金源文化的联系,抑或探索中华文明向白山黑水地区的远播所形成的一种新的复合型文化提出了他们原创性的研究成果,不失为一种创新之作。本人虽对“冷山文化是否就能够成为一种地域文化的典型概念”还抱有诸多疑虑和忐忑,但是仅就他们的这种对家乡地域文化不辞辛苦、坚持不懈、努力专研、自费踏查、印刷出版,不畏各种艰难险阻,克服了重重困难的积极探索精神深表敬佩。事实上就五常市所属的区域而言,其文化的区域属性仍然是属于金源文化的范围。如果能把冷山文化划定在金源文化的范围内,更能够说明在五常市的古代历史文化中,其金源文化的要素更为浓重。洪皓是宋朝派往金朝的使者“假礼部尚书大金通问使”,在被金朝羁留冷山期间成为教授完颜希尹诸子汉文典籍的业师。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中原汉文化与女真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起到重要桥梁作用的人物,其对后来完颜希尹根据汉字的结构创立完善女真文字的过程中,可能受到洪皓所掌握深厚汉学功底的重要影响。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沈启林、国伟先生所编著的《冷山文化研究文集》一书填补了金源文化研究内容中与中华文明交流关系史的学术空白,特别是对洪皓个人史料的补充为揭示金源文化中的汉文化优秀人物对女真文化的影响提升到重要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金代冷山考》是我41年前入职东北地方历史与文物考古工作首篇涉足东北历史地理考据的文章,我之所以选择金代冷山作为我的研究选题,主要是基于如下几点:其一,1978年大学毕业后,在参加全国第一次文物普查工作中,我率领松花江地区文物干部在对五常县冲河乡南、北二城进行田野调查时产生了浓厚兴趣和许多疑问,成为我破解“金代冷山”地理位置的重要线索与初衷。其二,站在五常市冲河乡牤牛河上游的山间盆地;偶尔可瞥见东南张广才岭的群山中有一座耀眼且有积雪“大秃顶子山”(此为大秃顶子山北坡,常有积雪不化),当地百姓俗称为冷山。此冷山与冲河乡南、北古城遗址具有非常重要的联系。其三,经查洪皓《松漠纪闻》《宋史》《金史》《大金国志》得知,在洪皓羁留金国15年期间,其曾在冷山附近教授金朝开国元勋完颜希尹的孩子汉学经典长达十年之久,并卓有成效地把他们培养成为金国的栋梁之材。洪皓在记录其生活环境时有冷山之地“地苦寒,八月而雪,四月草始生”的记载,这是记录冷山之地的气候环境。又《金史》等书记载冷山距离金上京城二百里、百里等不同记载。此为冷山提供了地理特征、气候环境,及其距离金上京城的大致距离。其四,洪皓生活的区域内有莲花泊的记载。其五,我在二十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曾三次调查五常县冲河乡的南、北二城,当时五常县地方史学者郎国兴先生、五常县文物干部于生、双城县文物干部陈家本、宾县文物干部李柏泉都曾经和我一起实地踏查过冲河乡南、北二城及其周边地域,获得了重要的古城调查的第一手资料,并确定此南、北二城即为金代所建。

为了考证金代冷山的地理位置,我又专程三次去长春拜访我国著名东北史地学家李健才先生,先生对我提出的金代冷山应为五常县冲河乡附近的大秃顶子山的观点深表赞同,并提出四个重要线索与观点让我关注和加以考证。其一,要寻找在张广才岭的山脉上,有没有直接称呼为“冷山”的山峰。其二,完颜希尹家族墓地所处没有高大的山峰,并且不叫冷山,而叫乾山,这一点已经在希尹家族墓地的墓志铭中得到证实,更何况希尹现在的家族墓地是完颜希尹死后多年,重新平反后安葬的地方,也就是说“乾山”并不是金初完颜希尹家族的居住地。其三,要特别重视历史文献中对希尹居住的冷山地理环境气候的记述;不仅要注重遗迹遗物的发现,更要符合那里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其四,李健才先生还向我展示了他在查阅《大金国志》时发现的“爱王,葬于冷山”的记载。李健才先生关于金代冷山地理位置思考的教导对我影响很大。于是,我从长春返回后,即到五常县气象站和黑龙江省水文站查阅了资料,得知冲河乡这个地方的确是阴历“四月草始生,九月已雪”的实际情况与文献记载吻合。并且在哈绥铁路沿线的车站站名中寻找到“冷山站”的位置恰恰属于张广才岭的一座积雪的山峰,距离哈尔滨阿城区金上京城东约150多公里(相当于金代里数300余里),可知冷山地名的确与张广才岭高大峻险积雪的山峰有关。冷山,且又是汉字化的历史地名,无论是《宋史》《金史》《大金国志》《松漠纪闻》等书从来没有写成女真语言文字的地名,说明冷山地名可能来自汉人对女真人所居之地的特殊称谓。有些学者将冷山臆造为女真语的做法实在令人遗憾,岂不知历史地理的考据最忌讳的就是凭空臆造。无疑,完颜希尹的家族墓地所在地虽然也属于希尹家族的属地范围,但是其墓地与洪皓所居的冷山之地却不是同一地点。希尹的家族墓地是“乾山”而不是“冷山”,已经被完颜希尹家族墓地出土的墓志铭所证实。关于金代“爱王死,葬于冷山”的问题,学术界首先一直对金代爱王是否真实存在还持怀疑态度,其次有关金代爱王的记载十分少见,且难以形成有说服力的观点等因素限制,我当时就放弃了对金代爱王与冷山联系的研究。今天看来,金代的爱王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虽然不能够提出更确切的金代“爱王”存在的历史细节,但是同时我们又很难否定“金代爱王”客观存在的事实。沈启林、国伟二位同志,重提“爱王葬于冷山”的问题,是根据《大金国志》的明确记载,并非是空穴来风。总之,已故李健才先生为我的《金代冷山考》的研究所充实的最重要的观点、内容和线索,正是先生亲自指导我走上东北历史地理研究之路最重要的启蒙过程,这是我永生都不能忘怀的感恩之情。

今天,应沈启林、国伟二位的诚恳之邀,为他们编著的《冷山文化研究文集》作序,并以此纪念我的恩师著名东北历史地理学家李健才先生,曾在41年前指导我撰写《金代冷山考》一文,令我没齿难忘。可喜的是沈启林、国伟二位地方史学者能够继续深入研究金代冷山,并把一个历史地理问题的地名考证,引申到“文化地理学”的领域是值得学术界关注的重大转变。中国东北地区的历史地理学的考据成果虽不缺乏,但是从文化地理学角度将历史地名研究延展到文化地理学领域则是不多见的。史海茫茫、穷究其根,冷山熠熠、传承文明。二位地方史学者从金代冷山地名研究入手,结合被羁留在金朝的宋朝使臣洪皓这位重要的历史人物,对其展开文化的寻根探究,达到了把历史地名与历史人物相互认证的学术价值。其文可谓依据凿凿,成果斐然。金代冷山即五常市冲河乡东南之大秃顶子山,而冲河南、北二古城址即为洪皓的流放地无疑。谨以为序。

                                       王禹浪

                                     2022年9月于大连

王禹浪,男,1956年生,黑龙江省方正县人,原大连大学东北史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教学名师,现任黑河学院远东研究院名誉院长,渤海大学特聘教授,俄罗斯阿穆尔国立大学荣誉博士,博士生导师,上海师范大学丝绸之路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敦煌研究院文学部特聘研究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信评委,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理事长,大连口述史学会会长;曾任哈尔滨社会科学院地方史研究所所长,旅游发展研究所所长,哈尔滨五一劳动模范奖章获得者,哈尔滨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阿城市荣誉市民,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金源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获大连市历史学领军人物称号。

专攻东北流域史,东北历史地理、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国内外发表论文300余篇,专著20余部。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部级项目多项,曾荣获日本东北学院大学校长特别奖赏,获国家省部级优秀专著一、二等奖多项,其代表作有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21世纪清华文库《东亚视角下的东北史地研究》《东北流域文明研究》《哈尔滨地名含义与城史纪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东北古代民族筑城研究》《黑龙江流域古代民族筑城研究》《流域文明视域下的东北历史文化》《白山黑水—满族先民源流新考》《金源文化研究》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